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毛蕨植物研究及其保护利用



全 文 :1 乌毛蕨简介
1.1乌毛蕨的生物学特性
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tle L.)又称东方乌毛
蕨、 龙船蕨、 赤蕨头、 管仲、 贯众等, 是我国乌毛
蕨属(Blechnum)仅有的一种[1]。 植株高1~2m, 根
为须根系。 根状茎粗壮, 直立, 木质, 基部密被褐
色、 钻状线形鳞片。 叶簇生, 叶柄长 10~40 cm,
坚硬, 无毛, 基部密被鳞片, 上面有纵沟; 叶片卵
状披针形, 长达1m, 宽25~40cm, 顶端渐尖, 基
部不缩狭, 一回羽状; 羽片多数, 互生, 斜展, 无
柄, 线形, 长 16~22 cm, 顶端渐尖或尾状, 基部
圆形或楔形, 全缘或微波状, 基部羽片不缩短或略
缩短, 但不变形; 叶脉羽状, 分离, 侧脉二叉或单
一, 近平行; 叶近革质, 两面及叶轴均无毛。 孢子
囊群线形, 着生于中脉两侧, 连续而不中断; 囊群
盖线形, 开向中脉[2]。
1.2乌毛蕨的生长环境及分布
乌毛蕨喜温暖阴湿环境, 抗逆性、 耐热性强。
生长适温16~24℃, 耐高温多雨, 适应性较强, 在
夏季高温条件下生长良好, 但不耐寒, 冷时生长不
良。 常生长在灌丛中或溪边, 海拔 100~1300 m,
为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酸性土指示植物。
乌毛蕨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海南、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四川、 江西等地。 马来
西亚、 日本、 澳大利亚、 印度北部也有分布[2]。
1.3乌毛蕨的经济价值
1.3.1食用
很多国家的人们都有采食蕨叶的习惯, 尽管种
类不同, 人们统称为蕨菜。 蕨菜含有很多的营养物
质, 如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有机酸、 粗纤
维、 胡萝卜素、 钙、 磷、 铁, 及锰、 铜、 锌等微量元
素。 郝丽珍等人研究表明, 蕨菜还含有 16种以上
的氨基酸[3]。 乌毛蕨是一种很好的集营养保健与特
殊风味为一体的野生蔬菜。 它的食用部分(拳卷叶)
质地嫩滑, 风味特殊, 营养丰富, 富含蛋白质、 氨
基酸、 矿物质, 特别是 VC的含量较高, 经测定表
乌毛蕨植物研究及其保护利用 ①
胡景平② 黄 勇 杨荣信 吴繁花 于旭东③
(海南大学农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概述乌毛蕨的生物学特性, 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乌毛蕨的研究状况, 同时对乌毛蕨保护利用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办法。
关键词 乌毛蕨 ; 生物学特性 ; 研究进展 ; 保护利用
分类号 S647
Blechnum orientale L. and It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U Jingping HUANG Yong YANG Rongxin WU Fanhua YU Xudong
(College of Agronomy, Hainan University,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echnum orientale L. and it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 orientale
L.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brought out.
Keywords Blechnum orientale L.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research progress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① 海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 2008-08-08。 责任编辑/兰 莹; 编辑部E-mail: rdnk@chinajournal.net.cn或 rdnk@163.com。
② 胡景平(1985~), 男, 海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电话: 0898-23301512; E-mail: hjp850910@163.com。
③ 通讯作者, 海南大学农学院热带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在读植物学博士。 E-mail: doeast@163.com。
Vol.28, No.6
2008年12月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28卷第6期
Dec. 2008
63- -
2008年12月 第28卷第6期热带农业科学
明, 100g鲜乌毛蕨嫩叶的VC含量高达130mg, 经
焯 10min再浸 24h后, VC含量仍达 90mg, 因此
南方蕨菜食用最多是乌毛蕨[4]。 近年来, 国内外对
蕨菜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我国有些蕨菜加工成系列
产品出口日本、 俄罗斯、 东南亚等地, 被赋予 “山
珍” 的美誉。
1.3.2药用
乌毛蕨为一种典型的药用蕨类植物。 罗来辉研
究发现, 民间常将乌毛蕨嫩芽捣烂外敷用于消炎去
肿, 同时, 由于它的叶片含有异橄皮甙、 麦甾醇、
胆碱及多种茚满衍生物等, 因此具有很好的保健疗
效作用, 能降气化痰、 提神醒脑, 常食用对软化血
管、 降低胆固醇、 预防心脏病等有疗效, 还具有清
热解毒、 除湿、 健脾胃等功效[5]。 另外, 周继斌、
郑荣华等人研究表明它的根状茎也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独特功能[6]。
1.3.3观赏
乌毛蕨常野生于山坡、 凹地、 沟边处, 成群分
布, 长势茁壮, 叶色翠绿, 颇具原始森林之韵味,
景色十分迷人, 可做庭园、 坡地的绿化材料; 乌毛
蕨还可以盆栽观赏, 可以摆设在会议室及大厅[7]。
近年来, 随着插花艺术的发展, 由于乌毛蕨叶片特
殊, 叶色翠绿, 形态优美, 加上革质发亮, 来源广
泛, 常被应用于鲜切花及插花艺术中。
1.3.4其他作用
乌毛蕨中除含维生素、 黄酮以外, 还含半金属
稀散元素砷等物质。 研究表明, 每 1000g乌毛蕨
中含砷 0.81~ .32 mg[8], 这些化学成分对人体的
作用尚未被研究利用。
2 乌毛蕨的研究现状
2.1配子体发育研究
NayarandKaur[9]、 曾汉元和丁炳扬[10]、 张德明
和陈定如[11]曾做过乌毛蕨形态发育方面的研究工
作, 对乌毛蕨孢子和配子体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进行
简单的文字描述。 张开梅等利用显微摄影技术, 进
一步描述并记录了该种配子体形态发育的过程, 她
发现孢子黑褐色, 赤道面豆形, 极面观椭圆形, 单
裂缝。 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 萌发类型为书带蕨
型, 配子体发育为叉蕨型。 丝状体达5~10个细胞
时开始发育为片状体, 播种2周后发育形成幼原叶
体, 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 原叶体边缘及表面均可
产生毛状体, 数量丰富, 为单细胞。 播种后1个月
左右开始有颈卵器出现, 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
胞组成, 有 3~5层细胞厚。 精子器产生时间较颈
卵器早 10d左右, 精子器近圆球形, 由 3列细胞
组成。 精卵受精后 2周左右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
上生成的幼胚[12]。
2.2保鲜技术
由于乌毛蕨是一种 “山中美味”, 为天然野生
蕨菜, 其生长有季节性, 因此保鲜技术研究是一个
难题。 研究表明, 乌毛蕨用 100℃开水漂烫 2~3
min后冷却, 再加0.1%的柠檬酸和 2.0%的食盐溶
液并用 75℃开水封瓶, 冷却后储藏能得到较好的
储藏保鲜效果[13,14]。
2.3有效成份的提取
蔡建秀等人对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
量进行了研究测定, 结果表明乌毛蕨中地上部分黄
酮的含量为 6.799%, 地下部分为 2.333%, 在同类
植物中含量较高[15]。 丁利君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微
波处理 5min后, 用 50%的乙醇(溶剂量是样品重
量的 80倍)在 90℃下提取 2 h, 黄酮提取率为
17.53%[16]。 余萍等人将乌毛蕨的叶片经 PBS抽提
和硫酸铵沉淀, 得到的粗蛋白经活性碳柱处理后,
在分子筛层析柱 Sephadex G-100上纯化得到一种
凝集素(Blechnum Orientale Lectin, 简称 BOL),
该物质不仅能凝集血球, 还能对某种作物病害起抑
制作用, 它能抑制大肠杆菌、 放线菌和玉米大斑病
菌, 特别是对作物玉米的大斑病菌有抑制效果[17]。
3 乌毛蕨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1存在问题
目前, 在乌毛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 存在认
识不足、 重视不够、 资源不清、 开发利用盲目等问
题。 虽然乌毛蕨广为分布, 但目前对它的利用还只
是停留在食用、 药用的初步应用上, 开发利用渠道
少, 范围窄, 这直接影响了乌毛蕨的产业化发展,
乌毛蕨开发需要稳步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综合性的
开发利用。
另外, 农民对乌毛蕨的保护意识不强, 普遍认
64- -
胡景平 等 乌毛蕨植物研究及其保护利用
为它只是一种杂草, 没什么保护价值, 因而没能引
起人们的关注。 农民在集体林和轮歇地中, 因开荒
耕作、 兴修水利、 土建工程、 锄草施肥等而将乌毛
蕨铲除或烧死, 使其受到一定的破坏, 乌毛蕨资源
正在不断的减少。
3.2解决对策
3.2.1开展乌毛蕨资源调查与研究, 加强资源原
地保护
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过度开发将会给资源
造成破坏, 甚至造成物种灭绝。 有个别地区为了采
挖蕨菜, 采用 “竭泽而渔” 的办法进行开发和掠
夺, 这是不可取的。 如能在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加
以开发, 可使其维持再生能力, 还可使其得到发
展, 做到可持续利用。
野生资源调查是保护野生资源的第一步。 在开
展乌毛蕨资源调查与研究中, 我们应了解乌毛蕨资
源的分布范围、 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 生境状况等。
乌毛蕨是一种资源植物, 开发的同时应做好保护工
作, 千万不可 “斩草除根” 式地进行毁灭性的采
集, 要有计划地采收, 控制采收强度。 要注意保护
其种群数量和生态环境。 因此, 开展乌毛蕨资源调
查, 加强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 保存, 保护乌毛蕨
的生态系统是自然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
任务。
3.2.2收集资源, 加快人工引种与驯化, 建立种
质资源圃
当前, 乌毛蕨基本上处于野生的零星状态, 没
有专门的研究基地, 因此, 收集并引种驯化乌毛蕨
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们要在人为损害程度最
小的基础上收集各个地方的资源, 建立专门的乌毛
蕨研究繁育基地, 保存物种, 加快其发展。
3.2.3扩大宣传, 加深认识
目前, 人们对乌毛蕨的认识不足, 错把乌毛蕨
列入杂草行列。 因此, 有必要扩大宣传, 使人们对
乌毛蕨的营养价值、 资源优势、 开发价值和潜力等
有充分认识, 引起各级领导和林业管理部门高度重
视, 制订出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地区乌毛蕨资源的方
案和具体措施。 另外, 为了促使乌毛蕨的开发利用
进入良性循环, 必须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树立起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
未来的乌毛蕨保护利用过程中, 更加突出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
3.2.4加快繁殖技术的研究
目前, 国内外尚未发现乌毛蕨快繁技术的研
究, 这制约了乌毛蕨的产业化发展。 无论是用外植
体进行组织培养, 还是利用孢子无菌繁殖, 都将给
乌毛蕨的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乌
毛蕨的繁殖技术研究, 特别是对成活率高、 成本投
入低的相关繁育技术进行研究, 为乌毛蕨的规模
化、 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3.2.5加强乌毛蕨栽培技术的研究
目前, 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
爱, 开发乌毛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它作为无公害
蔬菜、 绿色食品、 有机蔬菜摆上餐桌。 人工栽培乌
毛蕨时, 不要为追求高产而滥施化肥, 更不要因为
防治某种病虫害而滥施农药。 要加强乌毛蕨高产栽
培技术的研究, 保持其纯洁自然的特点。 要适当加
大乌毛蕨开发力度, 经过优化栽培, 使其生产、 规
模上档次, 产品多样化。
3.2.6利用各种途径, 促进乌毛蕨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 对乌毛蕨的运用仅仅是在初级阶段, 今
后, 应该利用高新技术努力发掘其他方面的开发利
用价值, 广泛开展乌毛蕨的综合利用。 如加快乌毛
蕨中Se的提取研究, 加大乌毛蕨其他化学成分的
测定与提取, 发掘乌毛蕨新的功能和作用, 使乌毛
蕨得以充分利用。
目前, 蕨菜的鲜品及干品在国际、 国内市场倍
受亲睐, 价格普遍比一般蔬菜高1倍以上。 如果将
乌毛蕨这种资源开发利用好, 并有规模的进行人工
繁殖生产, 不仅可以节约生产同等数量蔬菜的用
地, 还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 肥料和农药, 效益是
非常可观的。 盆景观赏植物也在随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而不断增加, 乌毛蕨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有广
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科
学出版社, 2001, 5: 217
2 陈焕镛.海南植物志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 1964.
133~134
3 郝丽珍, 邵世勤, 王 萍, 等.蕨菜的营养成分及其
65- -
2008年12月 第28卷第6期热带农业科学
利用研究.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 2000
4 罗来辉.乌毛蕨.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10): 36
5 罗来辉.乌毛蕨的开发利用对策.世界农业, 2007(1):
52~53
6 Zhou J B(周继斌), Zheng R H (郑荣华), Zhou Y B
(周云波). Biological and medicinal studies on
Blechnum orientale[J]. Strait PharmJ(海峡药学),
1999, 11(3): 57~59
7 薛聪贤.景观植物使用图鉴.浙江科学出版社, 2000,
(2): 77
8 Chao-Yang Wei, Cheng Wang, Xin Sun. Arsenic accu-
mulationbyferns:afieldsurveyinsouthernChina.
Original Paper Volume 29, Number 3 / June, 2007
9 Nayar B K, KaurS. Gametophytes of hom osporous
ferns.Bot Rev, 1971, 37: 295~396
10 Zeng H Y(曾汉元), Ding B Y(丁炳扬). Studies on
th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ferns. Bull-
BotRes(植物研究), 2003(23): 154~158
11 Zhang D M(张德明), Chen D R(陈定如). Observation
on th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ferns.
Plants(植物杂志), 1991, 8(5): 1~3
12张开梅.乌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报, 2005, 13(5): 419~422
13罗来辉. 乌毛蕨的储藏保鲜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 210~211
14罗来辉.柠檬酸和食盐罐藏处理乌毛蕨对 Vc含量的影
响.食品科技, 2007(3): 252~254
15蔡建秀, 吴文珊, 吴凌云, 等.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
总黄酮含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4): 63~66
16丁利君.微波协同提取乌毛蕨黄酮及其抗氧化研究.广
东化工, 2006 (1): 33~35
17余 萍, 刘艳如, 郑 怡.乌毛蕨凝集素的部分性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 10(6):740~744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