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维生素 C的测定分析结果见表 2。
表 2 各组合维生素 C的含量 单位:mg/(kg· h)
处理
区组
Ⅰ Ⅱ Ⅲ Ⅳ
处理总和
(Tt)
处理平均
(Xt)
A(红色果面) 29.3 33.6 38.9 37.4 139.2 34.8
B(粉红色果面) 22.1 17.7 17.2 21.4 78.4 19.6
C(青白色果面) 17.5 16.8 17.6 21.7 73.6 18.4
区组总和(Tt) 68.9 68.1 73.7 80.5 291.2(T) 72.8
表 2中数据表明:不同成熟度采摘的番茄茄果达
生食阶段其内含的维生素 C平均值有差异 ,经方差分
析 ,其 F=35.85﹥ F0.01(10.92)处理茄果维生素 C含
量达到极显著水平 , t测验见表 3。
表 3 番茄三种成熟度采摘生食阶段维生素 C差异比较
处理 维生素C平均值 Xt Xt-C Xt-B
A 34.8 16.4** 15.2**
B 19.6 1.2
C 18.4
从表 3得出:A处理极显著高于 B和 C处理 , B处
理和 C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 ,或者说差异不明显。
3 结果与讨论
3.1 几种成熟度采摘的番茄生食阶段主要营养物质
含量有差异 ,采摘越早含量越低。随着营养物质的呼
吸消耗导致摘果越早茄果越衰老 ,品质越差 ,风味越
淡 。
3.2 3种番茄在完熟期维生素 C含量:红色番茄极显
著高于粉红色和青白色番茄;粉红色和青白色番茄的
含量差异不明显 。
3.3 建议在食用番茄果实时以完熟期采摘并直接食
用较好 ,其维生素 C含量较高 ,营养价值较好 。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主编.果蔬贮藏加工学.北京:农业出
版社 , 1990:362~ 365.
2 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主编.食品分析.北京出版社 , 1990:37
~ 38, 69 ~ 73, 135 ~ 138.
3 华中农学院主编.果树研究法.农业出版社 , 1979:130 ~
139, 334 ~ 360.
4 邹波.不同着色度温州蜜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研究.贵州
农业科学 , 1995, 23(4):52.
5 邹波.番茄不同成熟度主要营养成分差异.贵州农业科学 ,
1998, 26(2):42 ~ 43.
收稿日期:2006-03-29。
作者简介:李莉婕(1979~ ),女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
研究。
通讯作者:樊卫国。
倒提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繁殖栽培技术
李莉婕 1 樊卫国 1 陇光国 2 李碧彪 2
(1.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阳 550025; 2.贵州飞龙雨绿色实业有限公司 兴义 562400)
摘要:倒提壶(DelphiniumyunnanenseF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
特有的中药材。在调查研究野生倒提壶的生物学特性 、产地环
境及其生长期间根 、茎 、叶 、花等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 ,
对倒提壶的繁殖与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倒提壶
的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
关键词 倒提壶 生物学特性 繁殖 栽培
倒提壶系毛茛科翠雀属植物 , 学名云南翠雀花
(DelphiniumyunnanenseFranch), 别名月下参 、小草
乌 、细草乌 、鸡脚草乌 ,民间以花形似倒提的水壶而多
称其为倒提壶。倒提壶全草有毒 ,以根入药。根内含
飞燕草碱(Delco-sine)、倒提壶碱等天然活性成分 ,为
治疗虚汗 、小儿盗汗 、气虚血脱 、风湿关节疼痛 、跌打损
伤的特效药材 ,且有祛风除湿 ,通络散瘀 ,止面寒背寒
等功效 [ 1 ~ 3] ;《滇南本草 》认为倒提壶 “味苦 、平 、性温
热 ,治九种胃寒气痛 ,健脾消食 ,治噎宽中 ,痞满肝积 、
左右肋痛 、吐酸 ,其性亦与乌头相近” [ 1] 。
倒提壶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珍稀中药材[ 4 ~ 7] ,
由于其独特的疗效 ,现市场供需缺口 300余吨 ,开发前
景广阔 。目前市场上所售的倒提壶以农户上山采挖的
野生资源为主 ,不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还使野生
倒提壶资源濒临枯竭 。作为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中药
·82·
第 25卷 第 7期 2006年 7月 种 子 (Seed) Vol.25 No.7 Jul. 2006
材资源 ,贵州省已将倒提壶列入主要保护和开发的中
药材之一。目前 ,国内外对倒提壶的研究还仅局限在
标本描述上 [ 1, 8 ~ 12] ,本文调查了倒提壶的生物学特性 、
产地环境及生长发育情况 ,并对其繁殖与栽培技术进
行了研究 ,以期为倒提壶的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黔西南自治州普安新店倒提壶种植基地生长
健 壮 、 无 病 虫 害 的 野 生 倒 提 壶 (Delphinium
yunnanenseFranch)植株 ,于 2003年 12月种子成熟时
将整颗蓇葖果摘下 ,放入网袋挂于阴凉通风处风干 ,然
后装入布袋揉搓 ,使外果皮破裂分离出种子 ,去除外果
皮 、瘪粒 、破损粒及杂质 ,选择黑褐色 、粒大 、均匀饱满
的种子 ,放入牛皮纸袋中 ,置于 12 ~ 15℃的干燥环境
下 ,保存备用 。
倒提壶繁殖栽培试验于 2003年 12月 ~ 2005年 3
月在贵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场进行 ,供试土壤均为黄壤 ,
pH6.71,有机质 4.01%,全氮 0.23%,碱解氮 79.43
mg/kg,全磷 0.14g/kg,全钾 13.61 g/kg,速效钾 96
mg/kg。
1.2 试验方法
1.2.1 观察贵州省西南地区野生倒提壶的生物学特
性 ,根据倒提壶各器官形成的生理机能的规律变化 ,对
倒提壶各生育期进行记录 , 10%的植株达到特定的发
育期时 ,记为始期;50%的植株出现特定的发育期时 ,
记为盛期。按照各生育时期的特征来确定倒提壶的物
候期及植物学特征 ,测量倒提壶生长发育期间各器官
的形态变化(包括根长 、根粗 、茎长 、茎粗 、叶长 、叶宽 、
叶柄长 、现蕾时间 、结荚数 、种子数等)。对野生倒提
壶分布区的海拔 、成土母质 、气候环境及分布情况等进
行调查 。
1.2.2 按照野生倒提壶的生长习性及规范化栽培的
技术措施 ,对倒提壶的种子采收 、播种时间 、移栽技术 、
田间管理 、块根采收加工等繁殖栽培技术进行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2.1 倒提壶的生物学特性
2.1.1 倒提壶的物候期及特征
从表 1可以看出 ,由于倒提壶具有出苗不整齐的
野生特性 ,生育期之间有重叠的现象;在倒提壶年生长
周期中 , 4月中旬 ~ 9月上旬为营养生长期 ,其中 5月
中旬 ~ 9月上旬为营养生长盛期 , 7月下旬 ~ 11月上
旬为生殖生长期 , 7月下旬 ~ 9月上旬倒提壶处于营养
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
表 1 倒提壶的物候期
物候期 起止时间 植物学特性
萌动期 2月下旬 ~ 4月上旬 从根颈处萌发出第 1片真叶。
幼苗期 3月下旬 ~ 5月下旬 从根颈处长出 3 ~ 5片真叶 ,根部开始缓慢膨大。
伸长期 5月中旬 ~ 9月上旬 茎叶快速生长 ,从茎间抽生分枝 ,根系迅速膨大生长。
现蕾期 7月下旬 ~ 8月中旬 植株茎叶增长缓慢 ,叶片数不再增加 ,有蓝紫色花苞生成。
盛花期 8月下旬 ~ 10月中旬 茎叶基本不再伸长生长 ,花蕾按自下而上的顺序逐渐开放。
果熟期 9月上旬 ~ 11月上旬 蓇葖果由浅青色变为黄褐色 ,种子饱满;块根体积达最大。
地上部
枯萎期 11月上旬 ~ 12月上旬 植株地上部分逐渐变黄干枯或萎蔫。
块根
休眠期 12月下旬 ~翌年 2月上旬 根系逐渐停止生长 ,进入休眠阶段。
2.1.2 倒提壶各部位生长发育规律及特征
(1)根:倒提壶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根系主要
分布在 2 ~ 15cm的表土层。种子繁殖的倒提壶 , 4月
下旬根部开始膨大 ,直径 1 ~ 1.5mm, 5月 ~ 9月是根
的缓慢膨大生长期 , 9月上旬 ~ 11月上旬为根系迅速
膨大生长期 , 11月中旬 ~ 12月根系逐渐停止生长 ,进
入休眠状态 ,当年生倒提壶根长约 1.9 ~ 3.5cm,直径
2 ~ 5mm。第 2年 3月份从根颈处重新发芽 ,之后原有
块根萎缩退化 ,根系重新形成。倒提壶的根呈不规则
纺锤形 ,单一或叉状分枝 ,刚采下时外皮呈白色或黄白
色 ,自然风干后呈淡褐色 ,坚脆易折断 ,断面米白色或
淡棕色 ,气味浓烈 。
(2)茎:倒提壶在 4月份第 2片真叶长出后 ,茎生
长迅速 , 6月上旬茎节间处开始着生腋芽 ,腋芽生长成
为叶或分枝后 ,基部茎不再伸长生长 ,而新抽生的分枝
则开始迅速生长 ,分枝长 9 ~ 15cm;8月份现蕾后植株
高度基本不再变化 , 一般高 40 ~ 90 cm, 茎粗
2.1 ~ 5.3mm,有报道认为倒提壶高可达 130cm[ 1] ;11
月上旬倒提壶的茎逐渐变为黄褐色 ,最后呈干枯状。
倒提壶茎细圆柱形 ,中空 ,上部浅绿 ,下部略紫 ,基部深
褐色。倒提壶茎柔弱 ,易倒伏 ,野生倒提壶常生长在灌
木丛或草丛中 ,根据野生倒提壶生长环境的启示 ,认为
倒提壶生长时需要有支架或少量伴生杂草为支撑 ,以
防倒伏 ,因此在人工栽培时 ,田间杂草不宜除得过净 ,
·83·
第 25卷 第 7期 2006年 7月 种 子 (Seed) Vol.25 No.7 Jul. 2006
保留少量杂草为宜。
(3)叶:种子繁殖的倒提壶 4月上旬子叶出土 ,随
后从两片子叶中间缓慢长出第 1片真叶 ,呈掌状 3浅
裂 ,第 2片真叶及之后长出的真叶均较第 1片真叶裂
深 。 5月中旬 ~ 8月中旬倒提壶叶片数及叶面积增长
迅速 , 8月下旬 ~ 9月上旬叶面积增长缓慢 ,叶片数不
再增加;始花期植株基部的叶片逐渐变黄萎蔫 , 12月
份地上部分枯萎 ,第 2年 3月份重新从根颈处萌发真
叶 。倒提壶子叶对生 , 叶片五角形或扇形 ,长 3.6 ~
5.8cm,宽 5.5 ~ 10 cm, 3深裂 ,中部裂片再 3浅裂 , 2
回裂片狭三角形或披针形 ,先端急尖 ,全缘或具 1 ~ 2
个小裂片 ,掌状叶脉 ,上面平贴白色短毛;下部叶的叶
柄较长 ,最长可达 22.5 cm,渐上渐短 ,最上面的叶柄
长 2 ~ 4cm。
(4)花:倒提壶复总状花序顶生 , 7月下旬开始有
花苞形成 ,花蕾由下向上形成并开放 , 8月下旬 ~ 10月
中旬为盛花期。有 3 ~ 6朵花 ,花瓣蓝紫色 ,花内含飞
燕草素 ,因此干后不变色;全花长 3.1 ~ 4.4 cm,花柄
细圆柱形 ,绿色 ,渐上渐短 ,小苞片 3枚 ,钻形 , 1枚生
于花柄基部 ,另 2枚生于花柄上部近花处 ,萼片 5枚 ,
蓝色 ,阔卵状椭圆形 ,长 1 ~ 1.5cm,宽约 7mm,顶端斜
钝尖 ,渐近尖端处具黄褐色斑块 ,椭圆形 ,长约 2.5cm,
宽约 1mm,背面被白色短柔毛 ,后面 1枚基部延长成
一长距 ,距钻形 ,长 1.7 ~ 2.4cm,密被短柔毛;雄蕊多
数 ,花丝下部宽扁 ,上部较细 ,花药黑色 ,椭圆形 ,基着;
雌蕊心皮 3枚 ,扁圆柱形 ,顶端细 ,密被毛 ,花柱 3枚 。
(5)果实:倒提壶为无限花序 ,生殖生长期较长。开
花后 12d左右开始挂果 ,花轴下部的果实先形成 ,渐及
上部 , 9月上旬 ~ 11月上旬果实由下而上陆续成熟。果
实成熟时外果皮由浅绿色变为黄褐色 ,蓇葖果长 0.7 ~
1.2cm,每心皮内有 2 ~ 3粒种子 ,每颗蓇葖果含种子 8
~ 12粒 ,种子黑褐色 ,呈不规则棱形 ,沿棱生狭翅。
2.2 倒提壶的产地环境
倒提壶属温带-亚热带植物。调查结果显示 ,倒提
壶在贵州省兴义 、安龙 、清镇 、普安 、水城 、威宁 、晴隆 、
长顺 、大方 、盘县等地均有野生分布 ,一般生长于路旁 、
山坡草地或灌木林下潮湿处。在我国云南省东南部及
四川西南部海拔 1 000 ~ 2 400m处也有野生分布。
贵州西南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
带 ,雨热同季 ,无霜期长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终年温
暖湿润 ,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季风性 、高原性 、多
样性的立体气候 。通过对贵州省西南部的兴义市白碗
窑镇 、普安新店乡 、晴隆大厂镇及盘县四格乡等野生倒
提壶分布区的调查 ,发现倒提壶多生长在喀斯特山区 ,
常年降雨量 1 253.1 ~ 1 577.2mm,年均气温 13.6 ~
19.1℃,年均日照时数为 1 500h左右 ,年均总辐射为
437.56J/cm2。倒提壶生长在山坡中上部的灌木丛或
草丛中 ,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 ,土质肥
沃 、有机质含量高 , pH6.5 ~ 7.2。倒提壶在向阳或背
阴处均有生长 ,但以背阴潮湿环境下生长相对要好。
倒提壶喜温暖湿润气候 ,在 10 ~ 30℃下均可生长 ,最
适温度为 15 ~ 20℃,低于 5℃时植株枯萎 ,高于 32℃
则生长发育不良 。
2.3 倒提壶的繁殖及栽培技术
2.3.1 播种时期对发芽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倒提壶在一年四季播种都能发芽 ,
但不同的播种时期对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影响较
大 。将 11月上旬成熟的种子采收后立即播种 , 30d左
右开始发芽 ,至翌年 3月份仍陆续有种子萌发 ,出苗整
齐度相对较差;3月中旬播种 ,种子在 20d左右开始发
芽出土 , 40d后种子发芽率可达 50% ~ 60%,并且出苗
整齐度较好 。倒提壶种子细小 ,体内营养物质贮藏少 ,
不易贮藏时间不能太长。将种子放置一年后播种 ,出
苗率仅为 30%左右 ,与 3月份播种相比 ,出苗率降低
了一半 。因此 ,倒提壶的播种时间以种子采收后第 2
年 3月份为好。
2.3.2 育苗
利用种子繁殖的倒提壶幼苗 ,主根纤细 ,须根不发
达 。如利用露地繁殖幼苗 ,在取苗时容易将主根和须
根折断 ,造成光脚苗 ,移栽成活率低。通过对穴盘育苗
与露地育苗的比较发现 ,穴盘育苗带土取苗 ,根系损伤
小 ,保护主根免受伤害 ,利于后期主根的膨大生长 ,同
时 ,穴盘育苗具有缓苗期短和成活率高的特点。选择
54cm×28cm×5cm的 32穴黑色塑料穴盘作为育苗
盘 ,将穴盘放入平整的木厢中 , 木厢面积 192 cm×
98cm×40 cm。种子用 200 mg/kg赤霉素溶液浸泡
12h,捞出后阴干 , 2004年 3月中旬播种 。介质为风干
过 5mm筛的黄壤 ,按 3∶1比例与珍珠岩混匀 ,将介质
装入穴盘内 2 /3处 ,每穴均匀放入 2粒种子 ,覆 0.5cm
左右的介质 ,介质面稍低于穴盘上口平面 ,用喷壶雾状
浇透水 ,上覆编织袋保温保湿 ,见干浇水 ,使苗床保持
湿润 ,待出苗后揭去覆盖物 。此后气温逐渐上升 ,可在
木厢内搭小拱棚 ,晴天覆黑色塑料遮阳网遮荫 ,以防受
阳光暴晒 ,损伤幼苗。
2.3.3 选地与整地
在贵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场选择与野生倒提壶生长
相似的土壤环境 ,试验地四周有树木遮阴 ,地势平坦 ,
土质肥沃 ,具有良好的排水灌溉条件 。采用开厢种植 ,
·84·
第 25卷 第 7期 2006年 7月 种 子 (Seed) Vol.25 No.7 Jul. 2006
厢长 10m,厢宽 1m,厢高 25cm,厢与厢之间留 50cm
宽的过道。结合整地 ,每厢施入 1.5 kg过磷酸钙和
50kg充分腐熟的厩肥作为基肥 ,深耕耙平 ,做到土壤
细碎 ,厢面平坦。
2.3.4 移栽
待幼苗长出第 4片真叶即可移栽 ,此时苗高约
10cm左右。移栽时将幼苗小心从穴盘中尽量带土完
整取出 ,以保护幼嫩的根系免受伤害 ,提高移栽成活
率 。按 15cm×20cm的株行距作穴 ,穴深 10cm左右 ,
栽时根系周围用细土填实 ,移栽后浇透定根水。倒提
壶宜在阴雨天进行移栽 ,可缩短缓苗期 。但移栽后气
温开始逐渐上升 ,为防止强光对幼苗的伤害 ,在厢面搭
拱棚 ,覆遮阳网遮荫。
2.3.5 施肥与管理
在倒提壶伸长生长期及孕蕾期各追施复合肥 1
次 ,孕蕾期进行疏蕾 ,避免生殖生长消耗过多养分 ,促
进根部生长和果实的充实饱满 。倒提壶在生长过程
中 ,易遭受根腐 、黑胫病等病害 ,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
烧毁 ,并用 5%石灰水进行消毒对病区土壤。
伸长生长期在倒提壶外围进行 2 ~ 3次中耕除草 ,
尽量避免伤及根部;倒提壶茎柔弱 ,除草后在基部培
土 。在倒提壶的生殖生长期进行中耕时留少量杂草与
倒提壶伴生 ,减少倒伏 。
2.3.6 块根采收与加工
当年生倒提壶块根单株鲜重 3.31 ~ 5.94g,两年
生平均单株鲜重 20.77g,最高可达 45.10g, 3年生倒
提壶产量增加不显著 ,且块根在越冬期间易遭受鼠害 ,
因此 ,倒提壶在栽种 2年后收获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
采收时间以 12月份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时为佳 ,此时块
根含水量少 ,粉性足 ,充实饱满 ,质量较好。选择晴天
下午土壤湿度为 20% ~ 25%时将倒提壶块根完整挖
出 ,此时土壤干燥疏松 ,容易与倒提壶块根分离 ,下雨
天气或土壤湿度过大均不宜采收。挖出后去掉地上残
存部分 ,须根无须去除 ,使用竹刀或木条将土刮掉 ,切
忌划伤块根 。在产地加工之前 ,不可用水清洗 ,以防表
皮变黑 。
将采挖的倒提壶块根清洗干净 ,置于蒸笼内蒸
20min,然后于 40℃烘干即可贮存。倒提壶必须贮藏
在通风 、干燥 、无异物的仓库内 ,防止贮藏期间霉变 、串
味 、虫蛀及鼠害。
3 小结
3.1 在倒提壶由野生引家种的初始阶段 ,倒提壶的种
子还保持出苗迟缓且不整齐的野生特性 ,以种子采收
后第 2年 3月份播种 ,出苗整齐度相对较好 ,出苗率较
高 。育苗的关键技术在于将温度控制在 20 ~ 25℃,出
苗前育苗盘介质中有充足的水分和良好的透气性 ,避
免介质表面板结 ,有利于种子发芽 、幼苗出土和根系的
生长。子叶出土后要注意通风良好 ,防止高温高湿的
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
3.2 对不同生长年限倒提壶药材产量的研究结果表
明:用种子繁殖的倒提壶 ,当年生根系细小 ,重量及药
用成分不足 ,不能作为药用;两年生的根产量和质量均
达到药用标准 ,可在 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
3.3 倒提壶抗病虫害能力弱 ,人工栽培成活率及产量
较低 ,在栽培中难以量化。如何提高倒提壶的产量和
品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兰茂.《滇南本草》[ M] .《滇南本草》整理组整理.1977(3):
68 ~ 70.
2 中国药材公司贵州省公司.中药材收购手册 [ M] .1978, 55.
3 吴桂芳 ,梁翠资.倒提壶的形态组织鉴别 [ J] .药物分析杂
志 , 1995, 15(A01):454 ~ 455.
4 李晓贤.滇西北野生观赏花卉调查 [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3, 25(4):435 ~ 446.
5 关文灵 ,李世锋.云南野生翠雀属花卉资源 [ J] .亚热带植物
科学 , 2002, 31(增刊):61 ~ 64.
6 翟书华 ,姚忠庆.昆明地区药用毛茛科植物资源初步调查及
开发利用探讨 [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0(5):157 ~ 163.
7 李兴富.黔西南州毛茛科药用植物资源(摘要)[ J] .中国野
生植物资源 , 18(3):49.
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 [ M] .第
一册.科学出版社 , 1985, 402.
9 何顺志.贵州毛茛科植物种类与分布补遗(I)[ J] .贵州科
学 , 1995, 13(1):29 ~ 34.
10 何顺志.贵州 41种毛茛科药用植物种类与分布 [ J] .中药
材 , 1995, 18(6):280 ~ 283.
11 汪劲武.山花烂漫毛茛科(下)[ J] .植物杂志 , 1995(6):32
~ 34.
12 吴征镒 , 陈书坤.云南植物志 [ M] .2000(11):200 ~ 201.
·85·
第 25卷 第 7期 2006年 7月 种 子 (Seed) Vol.25 No.7 Ju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