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品种考证



全 文 :2011年 4月 第 1卷 第 8期
《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品种考证 *
苏青华△ 张水利▲ 韩召会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基原。方法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分
布、生境、功效、主治进行分析。结果 确定了《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记》所载蝎子草的原植物。 结论《本草纲目拾遗》中
《人海记》所载蝎子草之基原为当今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inn),本种的文献始载为清代查慎行的《人海
记》。
[关键词]《本草纲目拾遗》;蝎子草;荨麻;考证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 0616(2011)08- 113- 02
The Text ur a l Resear ch on Xiezicao Recorded in Bencaogangmushiyi
from Renhaiji
SU Qinghua ZHANG Shuili HAN Zhaohui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China
[Abst r act ] Object ive To investigate the herbal origin of Xiezicao recorded in Bencaogangmushiyi from Renhaiji.Method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and modern documents,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investig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so on. Result s The o-
rigin of Xiezicao was confirmed. Conclusion The Xiezicao recorded in Bencaogangmushiyi from Renhaiji should be Mayeqianma(Urtica
cannabina Linn)of Urticaceae family.The original record of this species is Renhaiji written by ZHA Shen- xing living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 Bencaogangmushiyi;Xiezicao;Urtica cannabina textural rese;Arch on herb
《本草纲目拾遗》是由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撰的一部声望极
高的药学巨著。赵氏博览与医药有关的经史子集、地方志、笔记、
游记、医书、草药书等资料,所收药物地区十分广泛。同时由于其
资料来源纷繁,对药物形态描述非常简单,致使众多药物基原未
明。《人海记》所载蝎子草是在《本草纲目拾遗》[1]卷五草部荨草
下,引文如下:“塞山有毒草,中人肌肤,毒甚蜂虿,自唐山营逾汗
铁木岭外,遍地有之。俗名蝎子草。芦高四五尺,叶如麻,嫩时可
供马秣,经霜则辛螫不可触。……治疯。采取煮汁洗,亦可肥豕。”
虽然字数寥寥可数,但是却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植物的特征、分
布、毒性和应用。
《本草纲目拾遗》共收录了四本书中的荨草,均是作为荨麻
收录的。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四本书中所记载的并非同一种
植物。《中华本草》[2]记载,当今麻叶荨麻、狭叶荨麻、宽叶荨麻、裂
叶荨麻等均作为药用荨麻的来源,然而《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所记载的究竟为何种荨麻尚无人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
结合植物形态学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本草纲目拾遗》中《人海
记》所载蝎子草的基原进行了考证。
1 考证
本研究根据文献描述,从“蝎子草”的分布、生境、名称、形态
特征、药性功效等,对其进行逐一考证,认为蝎子草的来源为当
今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inn)。
1.1 分布
《人海记》是查慎行(清 1650~1727年,字悔馀,号他山)客居
北京 30年来,耳闻目见,随手缀录的笔记,主要记述明清历史掌
故、北京风土特产、南明政权佚闻以及作者供奉内廷以及塞外随
驾避暑时的见闻,共计 297条;其记载“唐山营逾汗铁木岭外,遍
地有之”,而“唐山营”为当时康熙所修建的口外行宫之一[3]。关于
唐山营行宫,亦有很多资料记载其为唐三营行宫[4,5],想必是因读
音相像,而致二字混淆。当时,康熙在古北口往东北方向至木兰
围场之间修建了多处行宫,唐三营是比较靠北的一处,后来该行
宫被改建为万寿寺[5],在今隆化县唐三营镇。综合文献资料记载
分析,査慎行所说的唐山营即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唐三营[6]。
其记载的塞山具体是哪座山虽已无从考证,但是古代的塞外通
常指长城以北的地域[7],而且清初承德东部是归喀喇沁旗管辖[4],
古北口以外皆为蒙古牧马地。所以,根据各方面的文献史料记载
来分析,可以肯定,该植物在河北北部及以北分布广泛。
《中国植物志》[8]、《东北草本植物志》[9]、《内蒙古植物志》[10]、
《河北植物志》[11]、《秦岭植物志》[12]和《甘肃植物志》[13]均记载其分
布于东北、华北以及西北;《河北植物志》[11]详细记载了麻叶荨麻
产河北赤城、隆化、丰宁、张北、崇礼、怀安、尚义、涿鹿、怀来。这
些地方均在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而这两个城市均在河北北部,为
交通要道。而张家口更是为塞北重镇,群山环抱,地势隘峻,东望
·中医中药·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0ZB023,2008CZB001);浙江中医药大学
科研基金(2008ZY07)
△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113
2011年 4月 第 1卷 第 8期
图1 麻叶荨麻
北京、天津,北连内蒙古大草原和西北边疆,素有“神都北门”之
称[14]。自明代开始,张家口扼守北方的边关和京师锁钥,其战略和
交通地位都十分重要[15]。这些均印证了该植物在北方分布的推断
是正确的。
1.2 生境
《河北植物志》[11]记载麻叶荨麻生在山坡和路旁;《内蒙古植
物志》[10]记载其生于人和畜经常活动的干燥山坡、丘陵坡地山野
路旁、居民点附近;《东北草本植物志》[9]记载其生于丘陵性草原,
沙丘坡上,丘陵坡地干燥山野路旁,而《人海记》记载“塞山有毒
草,遍地有之”。可见,两者生境一致。
1.3 名称
《中国植物志》[8]记载,麻叶荨麻又名焮麻、火麻(甘肃)、哈拉
海(小兴安岭)、蝎子草、赤麻子(河北);《河北中草药》[16]记载焮
麻,别名:蝎子草、麻叶荨麻(植物名);这些均说明了麻叶荨麻在
河北被称为蝎子草。所以从药物名称来看,麻叶荨麻与《人海记》
中“俗名蝎子草”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1.4 形态特征
植株高度:《人海记》记载其“芦高四五尺”,说明此植物植株
高 150cm左右。《中国植物志》[8]、《东北草本植物志》[9]和《河北植
物志》[11]均记载麻叶荨麻高达 150cm,《内蒙古植物志》[10]则记载
其植株高度为 100~200cm,可见,麻叶荨麻的植株高度与《人海
记》所记载植物的植株高度是相符的。
植株性状:《内蒙古植物志》[10]和《河北植物志》[11]均有记载麻
叶荨麻具螫毛和紧贴的短毛,触后有剧痛。《东北草本植物志》[9]对
其叶和茎螫毛的描述非常详细,茎部生有少数螫毛,节部有较多
螫毛,叶表面叶脉凹下,近无毛,背面叶脉隆起,密生螫毛。《内蒙
古植物志》[10]记载其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青鲜时羊和骆驼喜采
食,牛乐吃,说明嫩时叶片上螫毛细而软。可见,两本书中对其螫
毛的描述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均与书中“嫩时可供马秣”“亦可肥
豕”的记载相对应。
叶:麻叶荨麻叶掌状 3全裂,中央裂片呈缺刻状深裂,小裂
片边缘具缺刻状锯齿[11](见图 1)。而桑科的大麻叶片亦是掌状全
裂,裂片 3~9片,叶片密生短柔毛,呈线性披针形[17](见图 2),且
两植物叶序均为对生。两者叶非常相像,这些正与书中“叶类麻”
的记载相符,也因此把它称为麻叶荨麻。
1.5 药性功效
《中华本草》[2]和《中药大辞典》[18]记载荨麻全草入药,功用主
治为祛风通络,平肝定惊,消积通便,解毒;《甘肃植物志》[13]记载
其全草入药,治风湿病、降血压;《内蒙古植物志》[10]记载其能祛
风、化痞、解毒、温胃,主治风湿、胃寒、糖尿病、痞症、产后抽风、
小儿惊风,也能解虫蛇咬伤等;《河北植物志》[11]记载其能祛风湿,
治风湿性关节炎。而《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其“……疗蛇毒、点
风疹,治疯”,“疯”本义是指头风病,还有瘫痪之义。由此可见,两
者的功效亦是一致的。
2 讨论
2.1《人海记》所载蝎子草之基原
据上述考证可知,麻叶荨麻的性状、分布、药性功效均与《人
海记》所载蝎子草相符合。所以,笔者认为,《人海记》所载蝎子草
当为今荨麻科荨麻属植物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inn)。
2.2 麻叶荨麻的物种始载
本种的文献始载为查慎行的《人海记》,成书时间约在他
1683年进京到 1713年辞官的 30年间,最迟在 1727年死前。以
“塞山毒草”为名,俗名蝎子草。而麻叶荨麻的拉丁学名 urtica
cannabina linn,为瑞典植物学家 Carl von linne于 1753年发表。
2.3 笔记类文献对本草学研究之价值
笔记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体裁,随笔记录,不拘形
式,其笔触涉及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领
域,其中有很多有关中医药的内容。这类资料以其本身的人文属
性,促进了药物知识的普及,为本草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
贡献。本研究正是笔记类文献对本草学研究之价值的一个体例。
[参考文献]
[1]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6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 2册)[M]. 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81-584.
[3] 査慎行. 人海记下卷[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2- 112.
[4] 承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避暑山庄[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28-29.
[5] 王淑云. 清代北巡御道和塞外行宫[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99-100.
[6] 邓绶林. 河北地理概要[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7.
[7] 王淑云. 清代北巡御道和塞外行宫[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32.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23卷·第 2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12.
[9] 刘愼谔. 东北草本植物志(第 2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3.
[10] 马毓泉. 内蒙古植物志(第 1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图2 大麻
(下转第 120页)
·中医中药·
114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1年 4月 第 1卷 第 8期
1985:260-261.
[11]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河北植物志(第 1卷)[M]. 石家庄:河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296-297.
[12]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第 1卷·第 2册)[M]. 北
京:科学出版社,1978:102.
[13] 甘肃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甘肃植物志(第 2卷)[M]. 兰州:甘肃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5:224.
[14] 张家口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家口教育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
院,等. 塞外明珠张家口[M]. 张家口:张家口印刷厂,2000:64.
[15] 安俊杰. 解读张家口[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3:18.
[16]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 河北中草
药[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533.
[17]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河北植物志(第 1卷)[M]. 石家庄:河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287-288.
[18]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6:2170.
(收稿日期:2011- 03- 23)
副作用,此亦属配伍禁忌,原则上避免配用。如近年报道的由狗
脊、淫羊藿、独活、骨碎补组成的壮骨关节丸。各味单味药均未见
毒性或配伍禁忌记载,临床应用后却引起肝损害的不良反应。
2.3 服用剂量过大
药物使用剂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
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之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很低,可以防止由于剂量过大造成的不良反应。超常规剂量使用
是临床用药的一大禁忌。据报道,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 60%是由
于超剂量引起的。如木通属无毒药品,常用量 3~9g,但如果一次
用量超过 60g就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部分含有毒性成
分的中成药与含有同类成分的其他中成药或中药饮片合用,均
会增加毒性药物服用量加大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2.4 长期用药,日久蓄积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
药,但长期使用易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现血压升高、浮肿、
血清钾降低等副作用。很多中药,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成分的
药物,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朱砂及含有朱砂成分的中
成药,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排泄缓慢,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
易蓄积致汞毒性肾损害。
2.5 煎煮不当
煎煮是中药的一大特色,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有毒中药应
用安全有效不可忽视的条件。如附子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性质不
稳定,久煎可使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先酰乌头碱,继续水解则
生成乌头原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 1/2000,所以其入汤剂必须先
煎 30~60min以减弱其毒性;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越大。
3 患者机体因素
3.1 种族差异
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对药物的感受性有相当的差别,产生
不良反应的几率亦不同。
3.2 性别差异
女性由于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并受内分泌激素影
响,常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些药物对雌雄间的毒性有明显
差别,如药物性皮炎病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4]。
3.3 年龄差异
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和酶系统不成熟,对药物敏感性较高;老
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与排泄受影响,对药物毒性耐受力
差,与成年人相比易发生不良反应。
3.4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如柴胡注
射液是很好的退热镇痛中药针剂,退热作用平稳,但具有过敏性
体质的人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3.5 病情影响
具有特异性遗传疾病、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较易发生药物
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面
广,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低估的。因此,医生要掌握药物的治疗
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应正确诊断疾
病,合理使用药物,还应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
的各种变化,考虑药物对患者用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等,在采取
积极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防止同样的中药不良反应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患者身上再次发
生。
药师要转变观念,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定期深入临床了
解医生用药和处方质量情况,协助医护人员观察临床用药过程
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研究分析发生因素,并收集信息进
行整理及报告给有关部门,反馈给临床医生,共同努力以减少中
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奕哲,张敏国. 盘点中药临床用药市场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 2005
年1~10月中药临床用药市场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2006,8(1):
31.
[2] 梅全喜,曾聪彦. 由“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引发的思考[J]. 中
国药房,2006,17(15):1124.
[3] 高素强,胡永川.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与上市后再评价[J]. 中国中
药杂志,2007,32(13):1370.
[4] 赵文萍,朱胤龙,张云霞.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机理浅议[J]. 陕西
中医,2003,24(1):71-72.
(收稿日期:2011- 02- 28)
(上接第 114页)
·中医中药·
120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