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海南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分布



全 文 :o N.9 l第 1 0卷 第 4期
1 99 2年 12月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NA R UAT S C LI EC N EJO R U NA O L FHA I NA NUI N EVR S I TY
Vo l1 0
,
D e e e m be r
,
海南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分布
林 海 周 升
(海南医学院 ,海 口 5 7 0 00 5 )
摘 要
山苦茶系大戟科野桐属植物 ,海南称鹤鸽茶 ,为雄雌异株 ,叶背具有透明腺点 ,含零陵香豆
样香味芳香油 ,其叶可作茶叶供药用和泡制饮料用 ,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可供开发的海南植物
资源 。本文主要论述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分布状况 ,为今后开展人工繁位及其开发利用
提供植物学资料 .
关键词 :大戟科 ,山苦茶 ,生态分布
山苦茶 (M a l l时。 s f 。 , e t` a , 。 s (aB il ) M u e l l一 A r s )系大戟科 ( E u p h or b ia e ae e ) 、 野桐属 ( aM l l o ut s )
植物 。 海南人习惯用它的叶子泡制饮料 ,称之为鹤鸽茶 、 禾姑茶 、 毛茶 。 由于它的香味浓郁 , 又
有清热解毒 ,利胆消食之功能 ,所以本地居民常于节 日期间用来 泡茶待客并作为解油腻 、 帮助
消化的保健饮料 。随着海南的改革开放 ,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 、旅游观光人数大增 , 海南万宁的
东山岭和文 昌铜鼓岭等地人民已将其俗称“ 鹤鸽茶 ” 作为海南特产向游客出售 。 有些国营和私
营饮料厂也将鹤鸽茶开发制成罐装饮料出售 , 颇爱消费者欢迎 。 另外 , 山苦茶的药用价值也逐
渐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现 已列题对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 可望获得重大
发现 。 由于山苦茶的经济价值 日益增加 , 海南各产地每年都有很多人上山采摘 ,特别是铜鼓岭
附近的居民为了 自家采摘食用方便 ,将 山上野生植株移植 为家培 ,而其移植成活率低 ; 加上 森
林的砍伐和毁林垦植 , 造成这一天然资源有面临枯竭之危险 。为了保护海南这一具有经济开发
价值的植物资源并使它能进行大面积栽培驯化和真正形成大宗的商品化物质 , 有必要重新对
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分布作进一步的研究 , 因此笔者就海南部分地 区的山苦茶进行 了
深入的考查 。
1 生物学特性
山苦茶 M a如 tu s f u , e t认。 u s ( B a il ) M u e l l一 A r s [` · ’ 〕 , 别名禾姑茶 、 毛茶 、 鹤鸽茶 。 灌木 ,高达
l一 3 m 者多见 , 数米以上者少见 ,文献记载可达 1 0 m 。 植物体被星状毛 , 小枝无毛或被短柔毛 。
叶互生或上部近对生 , 长圆状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 长 5一 1 c5 m ,宽 2一 c6 m ,顶端急尖至尾状 ,
下部渐狭 , 基部微呈心形 , 边全缘或有波状齿 , 除背面侧脉腋间有白色束毛外全部无毛 , 背面有
少数橙色透明腺点 , 叶脉羽状 ,在两面均明显 ,侧脉每边 8一 10 条 ; 叶柄长 l一 c3 m 。 雄雌异株稀
同株 ,雄雌在叶方面的主婆不同是雌株叶较雄株叶狭而长 , 雌株叶侧脉较雄株的弯曲而不整
齐 ,边缘雌株波状齿稀 , 雌株小枝及叶背被柔毛 比雄株的少 ,显得狭长而光滑些 。 雄花序总状 ,
长 4一 1 c0 m ,每节上簇生 2一 5 朵花 ; 雌花序总状 ,顶生 , 长 7一 1 c0 m ; 雄花 : 花梗长 0 . 5一 3m m ;
收裤日期 : 1 99 2一 0 5一 3 0
` 林 海 周 升 : 海南 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分布
花蓄卵形 ; 花尊裂片 3 , 长 1 . s m m ; 雄蕊 25 一 45 枚 ,花药为宽的药隔隔开 ;雌花 : 花梗长约 Zm m ;
粤长 4 . sm m ,一侧开裂雄雌花均无花瓣 ; 子房球形 , 有密集的皮刺 , 花柱合生 , 柱头 3 , 卷曲 。 果
为开裂成分果片的茹果 ,茹果近扁球形 , 直径 1 . 4c m ,被微柔毛和橙色小腺点 ,有稀疏而弯曲的
皮刺 ;果皮及皮刺幼嫩时为鲜红色 ,老熟后变黑 , 三瓣开裂 , 每瓣内含种子一粒 , 每果共有种子
三粒 ;种子球形 , 直径不足 s m m ,其种壳如蓖麻种壳 ,外具斑纹 , 种壳内主要 由两片半球形的胚
叶构成 , 白色 ,两胚叶中间之一端有一胚芽 。 以上描述见图 1 、 图 2 。
6
.
3 丫 4 0
图 l 一 山苦茶的雄花序及雄花的形态和结构
A
. 花序 B . 雄花 C 花尊魄上面观及侧面观 D · 雄蕊 的花柱 及住头
2 生态分布
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 , 野生多见
于沿海山丘 , 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
产的最为有名 。 这些沿海山丘地区风大 ,气候
比较干燥 , 土壤多为砖红壤 。 山苦茶多生长于
这些 山丘的半山腰 , 山脚较少 , 山顶更少 , 多
混杂于其他灌丛之中 , 由于气候较干燥 , 土壤
肥力不高 , 植株一般只一米多高 , 生长比较缓
慢 ,叶片偏小而厚硬 ,香气浓郁 ,品质优良 。 由
于人为采摘 , 挖掘移植 , 近年沿海山丘野生山
苦茶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 其数量急剧减少 ,能
扬花植株较少见 ,扬花雌株更少 。受人为破坏
柱头
花尊
花梗
图 2 山苦茶的雌花序及雌花的形态和结构
A
. 雌花序及雌花 B . 茹果的上面观及侧面观
最为严重的万宁东山岭 ,野生植株濒临绝迹 , 现所见的只有少数残缺不全的树兜 。 旅游点上所
售的鹤鸽茶已实非东山岭所产 , 多来自万宁石梅一带山丘 。
海南山苦茶资源保护得较好的是乐东 、 白沙 、琼中 、 保亭一带中部山区 。野生分布密度虽不
如沿海山丘大 ,但很多植株保存比较完整 ,也常见有扬花的雄雌植株 。而且有些雌花期很长 ,几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乎全年可见 ,植株也比较高大 ,可达数米高 。 这些地区生长的山苦茶叶大而薄 , 质软而毛密 。 在
香气 、 口味上均 比不上沿海 山丘上生长的 .这些地区也由于森林资源破坏 , 毁林垦植 , 山苦茶资
源亦 日趋减少 。 为了保护发展这一经济植物 ,很有必要开展人工繁殖的研究 ,以使山苦茶成为
海南真正的大宗特产商品 。 我们呼吁海南的科技 、 环保 、林业及有关的经济部门出资支持这一
研究 ,开辟山苦茶人工种植示范生产基地 , 为开发这一资源做出贡献 。
(本题研究过程中 ,得到文昌龙懊地区的符国海同志及万宁石梅的陈文雄 、 肖平凡同志和其它地 区的未留名者的支持和
帮助 ,于此特给予致谢 . )
参 考 文 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辑 . 海南植物志 . 第二卷 . 科学 出版社 , 19 “ : 15 6
研 . m a e 孟u r e 应M e r r . P h山 P . J . CS i 19 2 2 ; 2 1 : 3峨7
T h e B i ul o ig e a l C h a r a t e r a n d e e o l o g i e a l
D is t r i b u t i o n o f M
a ll o t往 5 f u r e t ia n u s i n H a i n a n
L i n H a i Z h o u S h e n g
( H a i n a n M目 ica l oC l e s e 5 7 0 0 0 5 )
Ab
s t r a c t
对 a l lo t . s f : , e肠。 : 。 5 15 t h e Pla n t o f E u P h o r b ia e e a e ( f a m il y ) , M a ll o ut s ( g e n u s ) . H a i n a n es e e a ll i t a s
Z h e G u t e a
.
T h e P la n t 15 h e et r o th a l li sm
.
T h e b a e k o f le a v es h a v e s o m e t r a n s Pa r e n t g la n d s w h i e h e o n
-
切 i n a r o m a it e 01 1 w i t h s w e e t s们n e l l li k e T o n k a be a n . T h e i r le a v e s ca n be u se d a s m e d i e i n a l h e r d a n d t e a
f o r d r i n k i n g
.
T h e y a r e t h e u se f u l P la n t r es o u r e e w i th e e o n o m i e
v a lu e a n d d e v
e
lo P豆n g . T h e Pa Pe r m a i n -
ly d es e r i be d t h
e b i o log i e a l C h a r a e t e r a n d e e of og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it o n
.
T h is P r o v i d e d th e bo at n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f o r a r t i f i e i a l P r od u e ti o n a n d u s e
.
K e y wo
r血 : E u Ph o r b i a ce a e , 万 a lo 勿 5 f u , e t翻 n u s , e co lo g主c a l d is t ir b u t i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