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苦茶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全 文 :苦茶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王鸣凤 徐八骏
(安徽省泾县小溪试验林场) 张梅林 余小和 卫春华(安徽省泾县林业局)
 22 《林业科技开发》1999年第 6期
  苦茶槭(亚种)〔Acer ginnala Maxim.subsp.theif-
erum (Fang)Fang〕系槭树科槭属落叶小乔木或灌
木 ,是我国广大林区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药
用植物资源。人们对该植物的利用有悠久历史 , 早
在公元前皖南山区群众就将其嫩叶制成茶作为饮
料 ,饮后有治病健身效用 , 在皖南泾县一带称为“高
茶”(或皋茶)。
1 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1.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 5 ~ 6 m。树皮粗糙 、微纵
裂 ,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冬芽细小 , 淡褐色 , 芽鳞 6
~ 8枚 , 边缘具长柔毛。 叶卵形或卵圆形 , 长 4 ~
8 cm , 宽 2.5~ 5 cm , 不分裂或不明显的 3 ~ 5 裂 , 边
缘有不规则的锐尖重锯齿。花杂性 , 雌雄同株 , 花
序梗长3 cm。翅果较大 , 连翅长 2.5 ~ 3.5 cm。花期 4
~ 6 月 ,果熟 9 ~ 10月。
 1.2 分布与适生环境
苦茶槭产于安徽全省 , 皖南黄山 、太平 、泾县 、
青阳等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在太平龙源地区尚有
一定面积的成片林分。 我国华东和华中各省(区)
均有广泛分布。据不完全统计 ,泾县境内野生苦茶
槭资源面积达3 000多公顷 , 散生着几百万株野生
植株。
该树种一般生长在海拔 200 ~ 700 m的低山丘
陵地 ,喜生于河岸 、沟谷两旁及灌丛地疏林下 , 具有
很强的适应性 , 对土壤和立地条件要求不甚严格 ,
在酸性 、中性 、微石灰性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野
生树木常呈丛生灌木状态 ,根系发达 , 萌发力强 , 当
年新枝条能长1.4 m ,且发芽时间早 , 在 3 月中旬开
始萌动 ,清明前10 d便可采叶。
2 资源利用现状及经济效益
 2.1 资源利用情况
苦茶槭全身是宝 , 它既是优质纤维树种 , 又是
制作保健茶的极好原料。皖南山区林农就将其嫩
叶制成“高茶”饮用。“高茶”中除含氨基酸 7%、蛋
白质17%、糖类 30%等营养成分和铁 、钙等人体所
必需的微量元素外 , 还含有生物碱 5%、缩合鞣质
10%~ 24%、黄酮类 10%及微量三萜皂甙等生理活
性物质 ,对治疗高血压 、冠心病 、动脉硬化等有特殊
疗效。该茶茶味独特 、入口先苦后甘 、清凉爽口 、生
津止渴 ,常服可明目清心 ,改善血循环 ,兴奋高级神
经中枢 ,消除疲劳 ,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嫩叶和芽
可入药 ,有降压 、治肝热目赤 、昏花等疾病 , 并清火
解热 ,治烦燥口渴 , 防治人体黄汗。树皮 、叶 、果富
含鞣质 ,可提制栲胶 ,又可作黑色染料 ,皮则为纤维
原料 ,可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 ,种子含油率 11.5%,
可榨油 ,用以制造肥皂。本树种因树形及枝干优美
清雅 ,也是很好的庭园观赏树种。
 2.2 经济效益
皖南中低山区野生苦茶槭资源十分丰富。每
年林农仅采叶制“高茶” 一项就可获得较高收益。
据调查 , 一株成年苦茶槭可产鲜叶2.5 kg , 较大植株
产叶8 kg ,以4 kg鲜叶加工1 kg干茶 , 平均产值约 50
元 kg(优质可售 70 元 kg), 1 hm2野生苦茶槭可采鲜
叶300 kg , 产值5 000余元。 泾县晏公镇农户舒卫一
天采鲜叶达10 kg , 最多一次采20 kg , 1997年采制干
茶30 kg , 年增收2 000多元。小溪林场职工张宁
1997年在本场枫作业区沿河谷一带野生苦茶槭林
中采摘鲜叶160 kg , 制干茶40 kg , 时仅半月 , 创收
2 500元 , 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苦茶槭的人工栽培技
术简单 ,可利用种子 、扦插育苗进行繁殖 , 如利用山
区房前屋后及林间隙地进行人工造林 , 每公顷栽
7 500株 , 用一般经营管理技术 , 定向培育成茶林 , 3
年后每公顷可产鲜叶1 800 kg , 加工高茶450 kg , 产
值 3 万元 hm2 , 可比野生产值高数倍。
3 “高茶”加工制作技术
 3.1 采摘鲜叶
苦茶槭 3 月上 、中旬即开始萌发 , 清明前10 d可
采摘嫩叶。首先将采回的鲜叶分级摊放在通风处 ,
剔除病虫叶 , 清除杂物并勤翻动 ,使叶表面的水分
散失便于杀青。
 3.2 杀 青
用深底平锅 , 炭火加温 , 锅温 90 ~ 100℃, 每次
投叶100 g , 均匀地抖炒(30 次 min), 抖炒时 ,要捞得
技术开发
DOI :10.13360/j.issn.1000-8101.1999.06.010
净 、带得轻 、抖得开 , 炒约 2 ~ 3 min听不到响声 , 不
粘手时捞起 , 迅速摊于篾盘内 , 抛抖几下 , 以散热
气 、水气和使芽叶舒展挺直进毛烘。
 3.3 烘 焙
分毛烘 、老烘和复烘 3 种。
(1)毛烘 将杀青叶均匀地摊在烘顶上(1 口杀
青锅配备 4只烘笼 ,第 1只火温 100℃左右 , 其余 3
只依次渐低 10~ 15℃),轻轻拍打烘顶 , 使叶摊匀平
伏 ,约2 min翻到第 2 烘笼并用手掌捺芽叶整形 , 约
2 ~ 3 min再倒入第 3 烘笼整形。到第 4 烘笼时叶片
已脆 ,不能再捺 , 以免破碎 , 经10 min后 6 ~ 7 成干 ,
下烘摊凉约0.5 h。
(2)老烘 火温 70℃左右 , 摊毛烘叶0.5 kg , 烘
到芽叶回软后 ,可用软物(不能有异味)轻捺芽叶固
定形状 ,中间翻动 5 ~ 6 次 , 约0.5 h达九成干时下
烘 ,摊凉2 h。
(3)复烘 烘温 60℃左右 , 摊1 kg左右老烘叶 ,
隔5 min左右轻翻 1 次 , 约0.5 h左右 , 茶梗折之即断
达到干足时便可下烘 , 即形成“高茶”应有的特色。
干茶密封保管 ,以防变质。成茶为绿色 , 色泽绿润 ,
冲泡后香气纯新 ,汤色明亮 , 回味甘甜爽口。
4 开发及建议
 4.1 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野生苦茶槭资源
苦茶槭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
目前利用仅限于采叶制茶 , 对其中营养成分和经济
价值还认识不足 , 使这一资源远未得到开发。而每
年的采叶制茶也是一种小规模 、无组织并带有掠夺
性的采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 , 有的损枝折干 , 超
量采摘 ,使现有资源遭到破坏 ,影响长期开发利用。
为使资源保持再生能力 , 建议林区主管部门应对现
有资源状况 、分布 、数量 、开发条件进行调查摸底 ,
有条件的组织规模开发 , 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4.2 利用隙地建立人工栽培基地
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 , 为发展苦茶槭栽培基
地提供了有利条件。野生状态下的苦茶槭生长速
度慢 、分布不匀 、产量低 , 限制了大规模开发利用。
因此 ,在土层厚度50 cm以上 , 湿润肥沃的阴坡 、半
阴坡山地发展成片林 ,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四旁隙
地 ,广植苦茶槭 , 逐步形成栽培基地 ,并实行集约管
理 ,通过选择 、引种 、育种技术培育优质 、高产的栽
培类型或品种 , 以提高基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通讯地址:242538 , 安徽省泾县)
 
板栗良种粘底板 、蜜蜂球 、叶里藏丰产优质性状研究
安徽省舒城县林业科技中心 詹世虎
摘 要 通过连续 3年对粘底板 、蜜蜂球 、叶里藏 3 个板栗优良品种的物候期 、丰产性 、稳产性 、
早实性 、抗逆 性 、栗产量和栗实品质等方面的定性 、定量观察和测定 , 并与其他 11个板栗品种作
比较研究 ,从而确认这 3 个品种的丰产优质性状 ,为其良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林业科技开发》1999年第 6期 23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设置
研究样地分别设在舒城县的汤池 、城冲 、河棚 3
个乡(镇)的不同立地条件 ,有山脚 、山腰 、坡顶。各
样地板栗的林龄 、林相 、密度等基本相似 ,样地面积
均为 0.67hm2 。样地内栽植 14 个品种 , 以粘底板 、
蜜蜂球 、叶里藏 3 个品种为研究对象 , 其他品种作
为比较。
 1.2 物候观察
在样地内分品种类型按物候观测规范进行。
其中萌芽期以 5%的芽萌动并开始露绿时计算;展
叶期以 5%幼叶展开时计算;果实成熟期从总苞开
裂 30%时计算。
 1.3 性状观察测定
(1)按品种在 3 处样地各取树冠外围结果母枝
20个进行统计:母枝抽生果枝数;雄花序与雌花簇
数;果枝结苞数;连续 2~ 3 年结果的比率。
(2)连续 3 年在果实成熟期按成年盛果树和嫁
接 5 年左右的初果树两种类型分品种单株验收产
苞量 、单苞平均重 、单苞平均含籽数及空苞率;并以
坚果与实苞的重量比值算出各品种的鲜出籽率及
各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3)以成年盛果树 3 年的产量变差幅度为大小
年差率;以嫁接 5 年左右的初果树的头年平均株产
量与 3 年平均增产率来衡量该品种的早期丰产
性能。
应 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