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贵州省厚壳红瘤果茶初步研究
邓忠治1 潘德权2 刘正本3 杨成华2
1. 贵州省黔西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兴义 562400 2.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 兴仁县林业局)
摘要:通过调查,厚壳红瘤果茶生长于石灰岩山地,分布面积 49. 6hm2,出现在群落中的灌木层和亚乔木层;人工播
种 3 年生苗高 47. 2cm,地径 0. 82cm。
关键词:贵州;厚壳红瘤果茶;
中图分类号:S794. 4. 1 文献标识码:B
*
Preliminary Study on 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Chang
et Yu in Guizhou Province
Deng Zhong - zhi1 Pan De - quan2 Lliu Zheng - ben3 YangCheng - hua2**
(1 Forestry science institute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Xingyi,562400;
2. Forestry Academy of Guizhou,Guiyang,550005;
3. Forestry bureau of Xing Ren county,Xianren,562401 )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the 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grow in the limestone mountain. Its
distributed area is 49. 6hm2. It appears in the shrub layer and sub - tree layer in the communities. The three -
years - old seedling’s height of artificial planting is 47. 2cm,and the diameter is 0. 82cm.
Keywords:Guizhou;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厚壳红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Chang
ex Lin et Lu)是 1984 年发现的新种,又名红花瘤果
茶,是山茶属(Camellia L.)瘤果茶组(Sect. Tuber-
culata Chang)中比较特殊的种,由于其形态特征和
生境比较特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经济潜力,花
期长,花大,树形优美,是极为珍贵的园林植物;其木
材坚硬、细致,是农具、细木工的优良用材;同时也可
以作为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树种。已引起国内外专
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05 年和 2007 年有日本和澳
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前来进行考察。关于该种的基本
情况,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中,对它进
行了调查,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 2 形态特征
厚壳红瘤果茶为常绿小乔木,高达 7. 5m,胸径
10. 5cm,最大冠幅 5. 0 × 4. 8m,小枝灰色,嫩枝无
毛,叶革质,叶形变化多样,长圆形,矩圆状披针形,
长 8. 7 ~ 18. 3cm,宽 2. 6 ~ 6. 5 cm,先端急锐尖,基部
楔形,阔楔形或近圆形,背面被黑色腺点,侧脉每边
第 39 卷 第 2 期
2011 年 5 月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9,No. 2
May,2011
*收稿日期:2011—03—24
贵州省林业厅项目“贵州乡土阔叶园林绿化树种评价、筛选及苗木培育关键技术研究〔2009—03〕”
致谢:邓朝义、卢永成、杨永生、黄勇参与野外调查及整理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6 ~ 7 条,边缘有疏锯齿;叶柄长 7. 8 ~ 16. 5mm。花
单生于叶腋或枝顶,无柄;苞片及萼片 10 ~ 11 片,外
被灰色毛,内轮阔卵形,先端略尖或钝;花红色,花瓣
倒卵形或椭圆形,5 ~ 7 枚,长 2 ~ 2. 8 cm,宽 1. 2 ~
1. 5 cm,先端圆形,基部稍合生;雄蕊长 2 ~ 2. 2 cm,
中部以下连生;子房 3 室,被毛,花柱 3 条,离生,长
2 ~ 2. 5 cm,下部有毛,蒴果近球形,直径 3. 5 ~ 6cm,
外面有瘤状突起,果 3 ~ 4 片裂开,果皮厚 10 ~
19mm,每室具种子 1 ~ 6 粒,种子大小及形状多样,
种子被锈色茸毛。
根据访问调查,当地曾经有用该种的木材作建
筑的楼枕,说明有生长为乔木状的个体,当地没有将
该种作为油料的历史。
1. 2 物候生长特征
厚壳红瘤果茶的花期 10 月至次年 3 月,花红
色,花大,直径可达 10 cm,单株开花达到 235 朵。
果实成熟在 8 ~ 9 月,果大,直径达 6 cm,果皮上有
瘤,果皮厚,果的中轴粗大,极为发达。在子房、果的
大小上有所变异,果实明显有小果类型和大果类型,
子房有有毛类型和无毛类型。结果有大小年的区
别。秋梢长度 4. 5 ~ 32. 5cm,平均 18cm;秋梢上的
叶片 1 ~ 8 片,平均 4. 7 片;叶长 8. 7 ~ 18. 3 cm,平均
12. 1cm,叶宽 2. 6 ~ 6. 5 cm,平均 4. 7cm,叶柄长 0.
78 ~ 1. 65 cm,平均 1. 1cm。
2 生态学特性
2. 1 分布
厚壳红瘤果茶是贵州特有种,产于黔西南州晴
隆和兴仁两县交接地的喀斯特山区,原记载仅产于
晴隆县栗树乡上捧碧,海拔 1380 ~ 1412m,有 1.
6hm2;我们调查,发现兴仁县的田湾乡新寨村也有
分布,在海拔 1200 ~ 1400m,有 48hm2,主要分布在
该村的大皮坡、刘家湾、黄家湾、张家湾、杉树湾、苗
子湾、槽子土、碎石地和大堡,以大皮坡最为集中。
资源分布区极为狭窄,分布区总面积在 49. 6hm2 左
右。
2. 2 地形地貌
分布地属于喀斯特与沙页岩镶嵌的丘陵地貌,
但是,生长的地点均为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 70%
~ 90%,从山脚至山中上部都可见生长,相对高差
100 ~ 200 m。
2. 3 植被状况
在上捧碧的调查点,厚壳红瘤果茶生长于石灰
岩山阔叶林中,上层为壳斗科植物占优势,主要有星
毛石栎(Lithocarpus petelotii)、贵州青冈(Cyclobalan-
opsis argyrotricha )、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黄樟(C. porrectum)、川桂
(C. wilsonii)、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等,灌木
层植物有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ifolia)、火棘(Pyr-
acantha fortuneana)、长叶冻绿(Rhamnus crenata)、
齿叶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等植物;厚壳红瘤果
茶位于第二林层,为第二林层的优势种。据 2007 年
调查,这片厚壳红瘤果茶平均高 4. 83m,平均胸径
4. 30cm,平均冠幅 3. 82m2,3 m2 范围内有 1 株。在
新寨村的调查点,主要伴生植物有 35 种,乔木层高
度 10 ~ 15m,胸径 5 ~ 25cm,覆盖度 70% ~ 90%,主
要种类有梭罗树(Reevesia pubescens)、栓皮栎(Quer-
cus variabilis)、烟斗石栎(Lithocarpus corneus)、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白栎(Quercus fabri)、猴樟(Cin-
namomum bodinieri)、云南樟(C. glanduliferum)、川
黔润楠(Machilus chuanchienensis )、毛黑壳楠(Lin-
dera megaphylla f. touyunensis)、木荷(Schima super-
ba)、云贵厚壳树(Ehretia dunniana)、圆叶乌桕
(Sapium rotundifoliu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大花枇杷(Eriobotrya cavaleriei)、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等;灌木层
高度 1 ~ 4m,覆盖度 60% ~ 80%,有尖瓣瑞香
(Daphne acutiloba)、矩圆叶柃(Eurya oblonga)、异叶
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总状桂花(Osmanthus
racemosus)、齿 叶 铁 仔、小 叶 女 贞 (Ligustrum
quihoui)、女贞(L. lucidum) ,主要藤本植物有大叶
酸藤子(Embelia subcoriacea)、杠柳(Periploca sepi-
um)、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等。草本层植物种
类很少。两片厚壳红瘤果茶林离村寨较近,树林为
集体所有,保护较好,但村民们长期以来都以该树为
农具手柄等的材料,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常见出
现在灌木层,从表 1 看出,群落中厚壳红瘤果茶的高
度范围主要在 3 ~ 7m,其中 5 ~ 6m 的比例占 30.
1%,胸径范围主要在 2 ~ 7cm,其中 2 ~ 3cm 的比例
占 24. 8%,主要是砍伐破坏形成;根据调查的情况
结合访问,该种应该是一个小乔木种类。
04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第 39 卷
表 1 厚壳红瘤果茶树高和胸径分布
树高(m) 株数 比例(%) 胸径(cm) 株数 比例
1 ~ 2 1 ~ 2 6 4. 5
2 ~ 3 11 8. 3 2 ~ 3 33 24. 8
3 ~ 4 24 18. 0 3 ~ 4 29 21. 8
4 ~ 5 31 23. 3 4 ~ 5 25 18. 8
5 ~ 6 40 30. 1 5 ~ 6 16 12. 0
6 ~ 7 22 16. 5 6 ~ 7 13 9. 8
7 ~ 8 5 3. 8 7 ~ 8 8 6. 0
8 ~ 9 8 ~ 9 1 0. 8
9 ~ 10
10 ~ 11 2 1. 5
合计 133 100 133 100
平均 4. 83 平均 4. 34
地点:晴隆县紫马乡上捧碧 地貌:中中山 海拔:1359. 4 (m) 坡位:上 坡向:西 坡度:21°
土类:黑色石灰土 样地面积:400m2 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
样地位置:N25°3607″ E105°1750″ 调查时间:2007 年 10 月 31 日
2. 4 土壤条件
生长地的土壤为黑色石灰土,因为石灰岩发育
的缘故,土层厚度差异大,土被分散不连续,干旱季
节水分缺乏,但是有机质含量高。我们调查了一个
剖面,枯落物层 7cm,A 层 12cm,壤土,浅黑色,团粒
结构,较疏松,须根较多;B 层 12 ~ 27cm,粘壤土,黄
色,较紧,主侧根较多。
2. 5 气候条件
分布区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雨
量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气温 13. 9 ~ 15. 2℃,
≥10℃积温在 4098. 0 ~ 4531. 2℃之间,1 月平均温
度为 4. 4 ~ 6. 1℃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 - 6. 2℃,7
月平均温度为 21. 7℃,极端最高气温为 34. 6℃,年
日照时数为 1513. 2 小时,无霜期 281 ~ 290 天,霜日
9. 7 ~ 11. 3 天。年均降水量在 1323. 7 ~ 1577. 2mm,
4 ~ 9 月降水 1065. 1 ~ 1249. 7mm,占全年降水的 80.
0%。厚壳红瘤果茶喜光而耐阴。
3 天然更新
厚壳红瘤果茶的天然更新良好,从表 1 看,
400m2 有 133 株成熟个体,各胸径和高度的植株都
有,说明该种在群落中的竞争力较强,在一些生长
点,可以成为灌木层的优势种。我们调查一个 25
m2 的更新情况,共有 4 株高度在 3m以下的个体,地
径在 1 ~ 3. 4cm。说明自然条件下,该种完全可以正
常更新。
4 繁殖试验
4. 1 种子繁殖
厚壳红瘤果茶种子在果实开裂时就采收,保证
种子质量。种子春播或秋播。2008 年春季我们在
黔西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进行春播试验,种子
前一年采集,苗圃海拔 1180m,属亚热带气候,年均
温 15 ~ 16℃,无霜期 280 天以上,降水量 1300 ~
1500mm,土壤为酸性黄壤;在 3 年生时,苗平均高
47. 2cm,地径 0. 82cm,分枝 4 ~ 8 个。2008 年 11 月
中旬,我们随采随播,普通苗床,种子及土壤未作消
毒等处理。作好苗床后,采用宽幅条播方式,种子间
距 4 ~ 5cm,覆土 1. 5 ~ 2cm;苗床盖 1. 5cm 厚稻草,
保温保湿,利于出苗。2009 年 3 月中旬出苗,持续 8
天,出苗 246 株,出苗率 82%,苗期无病虫害发生,
保留了出苗时株数。2009 年 11 月和 2010 年 11 月
测定,结果见表 2。
表 2 厚壳红瘤果茶 1 ~ 2 年生苗测定 单位:cm、条
苗龄 苗高(cm) 地径(cm) 主根长(cm) 侧根数(条) 侧根长(cm)
1 年 23. 0 0. 35 5 ~ 10 0 0
2 年 35. 6 0. 60 11 ~ 17 4 ~ 6 6 ~ 11
14
2 期 邓忠治:贵州省厚壳红瘤果茶初步研究
4. 2 无性繁殖
2006 年在林科所苗圃做扦插繁殖试验,成活率
为 47%。
4. 3 移植
2009 年 11 月下旬移植 120 株,3 个月时,无死
亡植株,成活率 100%。经过 2009 ~ 2010 年连续 6
个月的干旱,97. 0%的移植苗地上部分已失水至基
部,干枯。2010 年 5 ~ 6 月相继萌生新株,萌生 1 株
苗的占多数,极少数萌生 3 ~ 5 苗。2010 年 11 月下
旬,通过调查,苗高 21. 7cm,地径 0. 45cm,与留床苗
相比高生长少了 13. 9cm,地径生长少了 0. 15cm。
说明该种长期适应了喀斯特地貌的干旱环境,具有
较强的抗旱性。
5 结语
厚壳红瘤果茶是贵州特有的珍贵的山茶资源,
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是选育种的优良材料。由于
原生环境遭受一定的破坏,已成为珍稀、濒危物种,
建议采取有效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并进一
步深入研究,特别是作为油料植物利用方面的研究,
因为在贵州的石灰岩山地上具有油用价值的种类不
多,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意义。建议有关的部门加
强对该种的保护,开展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 卷第 3 分册.
[2]贵州植物志编委会. 贵州植物志(一)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3] 李永康 .贵州植物志(二) [M].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86.
[4]张秀实.贵州植物志(四) [M]. 成都:四川民族出
版社,1989.
[5]兰开敏.贵州植物志(五) [M]. 成都:四川民族出
版社,1988.
24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