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形态与细胞学研究
刘光欣 , 周永红 , 郑有良 , 杨瑞武 , 丁春邦
(四川农业大学 小麦研究所 ,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采用人工杂交 、细胞学观察以及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手段 ,对矮秆波兰小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矮秆波兰
小麦进化具有正常的 AB 染色体组 ,是四倍体小麦中的一个新矮源 ,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矮秆波兰小麦
中图分类号:S512.1;S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50(2002)03-0189-05
高产抗倒伏一直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性
状。20世纪 60 年代 ,矮秆与半矮秆小麦品种在世
界范围内的育成和推广 ,使小麦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
这一巨大成功 ,被誉为“绿色革命” 。矮化育种是这
次“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础[ 1 , 2] 。到目前为止 ,在小
麦中已经发现并研究的矮秆基因(Rht)总共有 26
个[ 3] ,但其中只有 4 、5个在育种中产生了明显的作
用 ,我国目前小麦育种常用的矮秆亲本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早衰 、出苗力差 、降秆作用小等缺点 ,因此 ,亟
待培育鉴定出更理想的矮源 ,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育
种目标的要求[ 4] 。
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是颜济 、杨俊良等在新疆
吐鲁番发现的 ,是国内外唯一的一个矮秆波兰小麦 。
株高约 70 cm ,属矮秆群[ 5 , 6] 。且具有长穗 、多小穗 、
多分蘖等一系列有益性状 。但对该材料的生物学及
染色体组特征特性的研究 ,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试
验采用人工杂交 、细胞学观察以及田间调查相结合
的手段 ,对矮秆波兰小麦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利用这
一矮秆资源进行小麦育种积累资料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除矮秆波兰小麦外 ,本试验还选用了具有不同
染色体组组成或不同来源的另外 7个材料 ,包括中
国春 、J-11 、新疆稻麦 3个六倍体小麦 ,以及波兰小
麦 、野生二粒小麦 、硬粒小麦(Langdon)、圆锥小麦
(矮兰麦)4个四倍体小麦。材料都来自于四川农业
大学小麦研究所 。供试材料详见表 1 。
1.2 方 法
人工去雄 ,套袋 ,授粉。所有的杂交组合中 ,都
以矮秆波兰小麦为父本 ,统计杂交结实率 ,收获种子
后 ,干燥 ,保存。对亲本及杂种 F 1 的生物学特性进
行调查比较。在杂种及亲本孕穗期 ,取处于减数分
裂各时期的花药卡诺氏 Ⅰ(95%乙醇∶乙酸=3∶1)固
定 24 h , 醋酸洋红压片 。统计 50 个花粉母细胞
(PMCs)中期 Ⅰ(M 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 ,求平均
值 。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分别计数。并统计单
个细胞中染色体臂的交叉数。 I -KI 处理花粉粒 ,
统计活力。调查亲本及杂种的套袋结实率 。
表 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 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 来源及编号
矮秆波兰小麦 28 AB 新疆吐鲁番
普通小麦(中国春) 42 ABD 四 川
普通小麦(J-11) 42 ABD 四 川
新疆稻麦 42 ABD 新疆吐鲁番
波兰小麦 28 AB 新疆青河县
野生二粒小麦 28 AB 德 国
硬粒小麦(Langdon) 28 AB 美 国
圆锥小麦(矮兰麦) 28 AB 四川简阳
2 结果分析
2.1 杂交结果
杂交结果列于表 2。矮秆波兰小麦与六倍各材
料所做的杂交组合中 ,平均结实率为 7.58%。与新
疆稻麦的杂交结实率最低为 4.00%;而与中国春的
杂交结实率最高 ,为 12.07%。矮秆波兰小麦与四
倍体小麦的杂交组合中 ,与波兰小麦的杂交结实率
最低 ,为 75%;与圆锥小麦 、硬粒小麦的杂交结实率
为 88.33%。
2.2 杂种与杂种 F 1生物学性状比较
对亲本与杂种 F 1的 5个性状进行测量 ,统计结
第 20 卷 第 3 期
2002 年 9 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20 No.3
Sep.2002
收稿日期:2001-10-23
基金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3.001
果见表 3 。亲本和杂种的穗部形态见图 1。矮秆波
兰小麦(69.80 cm)显著矮于其它参试材料及杂种
F 1 。大部分杂种 F1 的株高介于两亲本之间 ,但稍高
于中亲值。在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中 ,杂种 F1 株
高为 102.00 cm ,显著高于高亲值(84.94 cm)。在新
疆稻麦(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中 ,杂种 F 1株高为
88.50 cm ,低于中亲值(96.30 cm)。在所有组合的
F 1植株中 ,都未出现倒伏现象 。在四倍体与矮秆波
兰小麦的杂种中 ,颖长显著长于母本的颖长。但在
五倍体杂种中 ,颖长接近于六倍体母本 。结果表明 ,
长颖基因由显性基因控制 ,但在 D-染色体组上 ,存
在某些基因抑制长颖基因的表达 。这与 N.
Watanab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7] 。杂种 F1的穗长与对
应的母本相比较 ,都有所增长 ,每穗小花数有所增加。
2.3 亲本与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配对
如表 4及图 2中 A 、B所示 ,亲本花粉母细胞减
数分裂中期 Ⅰ染色体主要形成环状二价体 ,而杂种
F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Ⅰ染色体配对情况 ,因
组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二价体仍是环状二价体占
优势。在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中 ,杂种 F 1减数分
裂中期 Ⅰ形成 6.60 个单价体 , 13.70 个二价体 ,
0.36个三价体 ,0.02个四价体 ,交叉数为 25.82;在
J-11×矮秆波兰小麦中 ,形成 7.16 个单价体 ,
13.84个二价体 , 0.04个三价体 ,交叉数为 26.40;
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中 ,杂种 F1 花粉母细胞减
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为:6.82Ⅰ +13.96Ⅱ+0.06
Ⅲ ,交叉数为 26.77。在矮秆波兰小麦与 4 个四倍
体小麦的杂交组合中 ,杂种 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染色体配对主要形成环状二价体 ,偶尔观察到有单
价体和多价体的存在 。波兰小麦×矮秆波兰小麦的
杂种 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为:
0.14 Ⅰ +13.74 Ⅱ +0.04 Ⅲ +0.02 Ⅳ, 交叉数为
26.80;硬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的杂种 F1 花粉母
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06 Ⅰ+13.94 Ⅱ
+0.02Ⅲ ,交叉数为27.10;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图 1 亲本及杂种 F1 的穗形和小穗
1.矮秆波兰小麦;2.矮兰麦;3.中国春;4.矮兰麦×矮秆
波兰小麦杂种 F1;5.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杂种 F 1
的杂种 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为:
0.14Ⅰ +13.26Ⅱ+0.07Ⅲ+0.22Ⅳ+0.04 Ⅵ ,交叉
数为 26.80;野生二粒小麦 ×矮秆波兰小麦的杂种
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46Ⅰ
+13.74Ⅱ+0.02 Ⅲ ,交叉数为 26.20。这些配对结
果表明:矮秆波兰小麦具有正常的AB染色体组 。
2.4 亲本和杂种育性
亲本和杂种花粉活性及结实率列于表 5 。所有
亲本的花粉都具有较高的育性 ,但矮秆波兰小麦与
新疆稻麦的花粉活性及结实率相对较低。波兰小麦
×矮秆波兰小麦 、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
小麦和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3个组合
的杂种 F1 具有较高的育性(约 92%)。野生二粒小
麦×矮秆波兰小麦组合中 , 杂种 F1 的结实率仅为
62.7%。
3 讨 论
3.1 矮秆波兰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调查结果显示 ,矮秆波兰小麦显著矮于其它参
试材料及杂种植株 ,但杂种 F1 代植株的株高接近于
表 2 杂交试验结果
组 合 授粉小花数 结实率
No. % F 1播种数 获得植株数 成苗率(%)
普通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58 7 12.07 7 6 85.71
普通小麦(J-11)×矮秆波兰小麦 60 4 6.67 4 3 75.00
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75 3 4.00 3 1 33.33
波兰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48 38 79.17 15 10 66.67
野生二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48 36 75.00 15 12 80.00
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小麦 48 40 83.33 15 13 86.67
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48 40 83.33 15 11 73.33
190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第 20 卷
表 3 亲本及杂种 F 1 植株生物性状的比较
亲本及杂种 F1 株高(cm) 穗长(cm) 颖长(cm) 每穗小穗数 分蘖数
矮秆波兰小麦 69.80 14.31 4.45 26.89 11.30
普通小麦(中国春) 128.63 9.05 0.65 24.60 7.60
普通小麦(J-11) 139.60 10.55 0.73 24.80 5.40
新疆稻麦(吐鲁番) 123.00 18.01 2.2 19.14 3.88
波兰小麦(青河有芒) 104.00 11.12 2.88 22.50 2.60
野生二粒 97.64 11.61 1.40 18.60 8.33
硬粒小麦(Langdon) 144.86 10.70 1.27 26.20 4.70
圆锥小麦(矮兰麦) 84.94 10.31 0.85 22.70 2.46
普通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106.5 12.39 1.30 26.57 12.67
普通小麦(J-11)×矮秆波兰小麦 100.33 12.13 1.38 24.17 7.33
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88.50 12.40 2.50 14.38 5.00
波兰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103.31 14.66 3.93 27.40 6.64
野生二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94.50 13.80 2.58 21.29 3.75
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小麦 111.90 14.99 2.58 28.27 8.73
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102.00 14.00 2.19 24.50 4.40
表 4 亲本及杂种 F1花粉母细胞中期 I染色体配对构型
亲本及组合 染色体数 2n
观察细
胞数
染色体配对
Ⅰ Ⅱ
T otal Rings Rods
Ⅲ Ⅳ Ⅴ Ⅵ
单细胞
交叉数
矮秆波兰小麦 28 30 14.00(14)
12.90
(11 ~ 14)
1.10
(0 ~ 3)
26.90
(15 ~ 28)
普通小麦(中国春) 42 30 21.00(21)
20.20
(18 ~ 21)
0.80
(0 ~ 3)
27.80
(39 ~ 42)
普通小麦(J-11) 42 30 21.00(21)
19.90
(18 ~ 21)
1.10
(0 ~ 3)
40.90
(39 ~ 42)
新疆稻麦 42 30 21.00(21)
20.30
(19 ~ 21)
0.70
(0 ~ 2)
41.30
(40 ~ 42)
波兰小麦 28 30 14.00(14)
13.60
(13 ~ 14)
0.40
(0 ~ 1)
27.60
(27 ~ 28)
野生二粒小麦 28 30 14.00(14)
13.80
(13 ~ 14)
0.20
(0 ~ 1)
27.80
(27 ~ 28)
硬粒小麦(Langdon) 28 30 14.00(14)
13.80
(13 ~ 14)
0.20
(0 ~ 1)
27.80
(27 ~ 28)
圆锥小麦(矮兰麦) 28 30 14.00(14)
13.80
(13 ~ 14)
0.20
(0 ~ 1)
27.80
(27 ~ 28)
普通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35 50 6.60(3~ 9)
13.70
(10~ 16)
11.32
(8~ 14)
2.38
(0 ~ 5)
0.36
(0 ~ 2)
0.02
(0 ~ 2) - -
25.82
(21 ~ 31)
普通小麦(J-11)×矮秆波兰小麦 35 50 7.16(5~ 9)
13.84
(13~ 15)
12.40
(10 ~ 14)
1.60
(0 ~ 4)
0.04
(0 ~ 1) - - -
26.40
(24 ~ 28)
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35 50 6.82(5~ 11)
13.96
(12~ 15)
12.61
(9~ 14)
1.43
(0 ~ 5)
0.06
(0 ~ 1) - - -
26.77
(23 ~ 29)
波兰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28 50 0.14(0~ 2)
13.74
(12~ 14)
12.92
(10 ~ 14)
1.08
(0 ~ 4)
0.04
(0 ~ 1)
0.02
(0 ~ 1) - -
26.80
(25 ~ 28)
野生二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28 50 0.46(0~ 4)
13.74
(12~ 14)
12.40
(10 ~ 14)
1.34
(0 ~ 3)
0.02
(0 ~ 1) - - -
26.20
(24 ~ 28)
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小麦 28 50 0.06(0~ 2)
13.94
(13~ 14)
13.05
(11 ~ 14)
0.89
(0 ~ 2)
0.02
(0 ~ 1) - - -
27.10
(25 ~ 28)
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28 50 0.14(0~ 2)
13.26
(10~ 14)
12.35
(9~ 14)
0.91
(0 ~ 3)
0.07
(0 ~ 2)
0.22
(0 ~ 1) -
0.04
(0~ 1)
26.80
(24 ~ 28)
*:在每一列中 , 上面的数字表示均数 ,下面括号中的表示变幅。
中亲值 ,表明矮秆波兰小麦的矮秆基因具有明显的
剂量效应 。相对而言 ,矮秆波兰小麦对六倍体小麦
的降秆作用强于四倍体小麦 ,是否是由于染色体的
不平衡性引起 ,尚待进一步研究。在矮兰麦×矮秆
波兰小麦中 ,杂种 F 1 株高(102.00 cm)显著高于高
亲(矮兰麦)值(84.94 cm),可以推断矮秆波兰小麦
与矮兰麦的矮秆性状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矮秆波
兰小麦是四倍体小麦中的一个新矮源[ 8 , 9] 。
191第 1 期 刘光欣(等):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形态与细胞学研究
从穗长的比较可以看出 ,除新疆稻麦×矮秆波
兰小麦外 ,杂种 F1 的穗长与其母本相比较 ,都有所
增长 。在四倍体杂种中平均增长 31.33%。另外 ,
其长颖和多分蘖性状在杂种中也很明显表达 。矮秆
波兰小麦的小穗数较多 ,分蘖能力强 ,是普通小麦育
种重要的资源材料。
3.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情况的分析
本试验所有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主
要形成环状二价体 。而杂种 F1 减数分裂的情况因
组合不同而差异较大。本试验中 ,所有杂交组合 F 1
都出现了多价体 ,尤其是在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和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的杂种中。且在后者中观
察到较多的四价体(0.22),多价体总数达 0.33个。
而在其它四倍体组合中 ,多价体数皆少于 0.06个 ,
表明矮秆波兰小麦具有基本的 AB 染色体组 ,可能
存在染色体结构上的重排 。
图 2 亲本及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
A.矮秆波兰小麦 , 2n=28=14Ⅱ;B.J-11 , 2n=42=21Ⅱ;C.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小麦 2n=28=14Ⅱ;D.普通
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 2n=35=7Ⅰ +14Ⅱ;E.普通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 2n=35=7Ⅰ +12Ⅱ+1Ⅳ;F.
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 2n=28=12Ⅱ +1Ⅳ+1 Ⅵ ;G.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 2n=28=11Ⅱ +1
Ⅵ ;H.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减数分裂后期Ⅰ包含落后的染色体;I.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 示四分体中的微核
19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第 20 卷
表 5 亲本及杂种 F1 花粉活性及结实率
亲本及杂种 观察花粉数 可染色花粉
No. % 观察小花数
套袋结实率
No. %
矮秆波兰小麦 317 270 85.17 100 71 71.00
普通小麦(中国春) 303 292 96.37 100 97 97.00
普通小麦(J-11) 307 294 95.77 100 94 94.00
新疆稻麦 373 334 89.54 100 89 89.00
波兰小麦 307 280 91.21 100 92 92.00
野生二粒小麦 337 317 94.07 100 96 96.00
硬粒小麦(Langdon) 379 358 94.46 100 76 76.00
圆锥小麦(矮兰麦) 352 322 91.47 107 90 66.07
普通小麦(中国春)×矮秆波兰小麦 304 256 84.21 288 56 19.44
普通小麦(J-11)×矮秆波兰小麦 358 286 79.89 294 130 44.22
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 367 311 84.74 176 54 30.68
波兰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370 339 91.62 311 287 92.28
野生二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 328 276 84.15 306 192 62.75
硬粒小麦(Langdon)×矮秆波兰小麦 356 326 91.57 312 288 92.31
圆锥小麦(矮兰麦)×矮秆波兰小麦 312 271 86.86 305 285 93.44
野生二粒小麦×矮秆波兰小麦的杂种 F 1 花粉
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到单价体数(0.46)明显高于预
测值(0),而另外 3 个四倍体杂种单价体数少于
0.15 。可能是由于矮秆波兰小麦的 AB 染色体组与
野生二粒小麦的 AB染色体组在进化过程中分离较
大引起的 。
3.3 杂交结实和杂种育性
杂交结实情况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在四倍体
小麦与矮秆波兰小麦杂交所构成的组合中 ,平均结
实率高达 80.21%,结实率最低的为野生二粒小麦
×矮秆波兰小麦 ,为 75.00%,推测是由于野生二粒
小麦与矮秆波兰小麦之间在进化程度上 ,差异较大 。
在六倍体与矮秆波兰小麦杂交组合中 ,平均结实率
为 7.58%。最高是中国春 ×矮秆波兰小麦 , 为
12.07%,而与新疆稻麦的杂交中结实率仅为 4.
00%。波兰小麦是新疆稻麦起源的亲本之一[ 10] ,它
们之间的杂交结实应该较高 ,这可能是下列因素之
一或综合造成:①矮秆波兰小麦和新疆稻麦在都江
堰的育性和结实率不高;②矮秆波兰小麦不是新疆
稻麦的起源亲本;③人为的杂交技术。
杂种育性因杂交组合的不同而差异较大 。在组
合 J -11 ×矮秆波兰小麦中 , 杂种结实率高达
44.22%,显著高于五倍体杂种的平均结实率
(31.45%)。推测 J-11 中具有 4 对高亲和隐性基
因所致。新疆稻麦×矮秆波兰小麦的杂种育性也较
高(30.68%),是由于这两亲本来源较为一致 ,从而
不存在地理差异。四倍体杂种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五
倍体杂种 ,这与预期结果相一致。但组合野生二粒
小麦×矮秆波兰小麦中 ,杂种结实率仅为 62.75%。
而另外 3个四倍体杂种的结实率都高于 90%。这
与染色体组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总之 ,矮秆波兰小麦是四倍体小麦中的一个新
的矮秆资源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对于其矮秆 、长
颖 、多分蘖等多个的遗传控制及利用 ,有待于进一步
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1] 田良才.矮兰麦矮秆基因的初步分析[ J] .作物品种资源 ,
1987 , (4):1-3.
[ 2] 贾继增 , 丁寿康 , 李月华.中国小麦的主要矮秆基因及矮源
的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92 , 25(1):1-5.
[ 3] McIntosh R A , Hart Shakoor A , Worland A J.Catalogue of
gene cymbols for w heat[ C] .Proc 9th Int Wheat Genet Symp ,
1998.5:76-78.
[ 4] 贾继增 ,丁寿康 , 李月华.小麦新品系宛原 50-2矮秆基因染
色体定位[ J] .作物学报 , 1994 , (5):297-301.
[ 5] 颜 济 , 杨俊良.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一卷)小麦—山羊草
属复合群[ M] , 1999.105.
[ 6] Gale M D , Youssefian S.小麦矮秆基因(二)[ J] .国外农学—
麦类作物学报 , 1988 , 1:1-5.
[ 7] Watanabe N.The inheri tance and chromosome location of a gene
for in durum w heat[ J] .Euphytica , 1996 , 91:235-239.
[ 8] Dong Y C.Genepools of Common Wheat[ J] .Journal of Trit-
iceae Crops , 2000, 20(3):78-81.
[ 9] Peng Z S , Su Z X , Chen K C.Characterizat ion of dwarfing t rait
in the tet raploid w heat landrace , Aiganfanmai[ J] .Wheat Inform
Serv , 1999 , 89:7-12.
[ 10] 陈 琴 , 孙雨珍 , 董玉琛.新疆小麦种间杂种的细胞学遗传
研究[ J] .作物学报 , 1985 , 1(1):23-29.
(下转第 197页)
193第 1 期 刘光欣(等):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形态与细胞学研究
Analysis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New Wheat Variety Chuannong 16
ZHENG Y ou-l iang , L AN Xiu-j in , WE I Yu-ming ,
ZHOU Y ong-hong , L IU Deng-cai , Y ANG J un-liang , YAN J i
(T 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Dujiangyan 611830 , Sichuan , China)
Abstract:New wheat variety Chuannong 16 w as selected f rom the combination of line 87-429 and variety
Chuanyu 12.In Sichuan Province and State cultivar comparison trails , the y ield of Chuannong 16 increased
14.2%and 12.7% in comparison wi th that of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In the f ield t rail , the yield of Chuan-
nong 16 had an increment of 14.0% over the control.It indicates that the stable and super high yield , excellent
effective tillers and very high spikes per hectare of Chuannong 16 are all the new breakthroughs of Sichuan wheat
breeding.Chuannong 16 is a desirable commercial cultivar fo r increasing Sichuan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WHEAT;BREEDING;VARIETY;SP IKE NUMBER TYPE;EFFECTIVE TILLER.
(本文审稿杨克诚)
(上接第 193页)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of Dwarfing Polish
Wheat(Triticum turgidum concv.polonicum)from Xinjiang , China
L IU Guang-xin , ZHOU Y ong-hong , Zheng Y ou-liang , Y ANG Rui-wu , Ding Chun-bang
(T 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Dujiangyan 611830 , Sichuan ,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clearly the genetic character of the dw arfing polish w heat(Trit icum turgidum con-
cv .polonicum)from Xinjiang , China , artificial crossing , cyt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w ere carried out
in this present paper.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dw arfing polish w heat has the no rmal genome of AB.I t is a new
tetriploid dw arfing germplasm material of w heat and w as very useful in w heat breeding.
Key words:MORPHOLOGY;CYTOLOGY;GENOME;MEIOSIS;DWARFING POLISH WHEAT.
(本文审稿周绍莉)
197第 3 期 郑有良(等):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农艺性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