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绵枣儿两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全 文 :第1 8 卷 4期
19 9 5年1 2 月
安 徽 师 大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J
u orn a l
of An h u iN orm aU ln iv r es it y (N at ua rS l e in e e e )
V
o
l
.
1 8
,
N o
.
4
D e e
.
1 9 9 5
绵枣儿两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邵建章 张定成 轰刘旺 查冬兴 ’
(生 物 系 )
摘 要 本 文 报道 了安 徽省 芜湖 和琅 那 山 产纬 枣儿 S e il la s e i l l o id e s ( L i n d l . )
D ur c e 的 染 色体数 目和 核 型 , 其 结果如 下 : 芜湖材料有两个细 胞型 : A A 和 B B
型 , A 和 B 分别代表 A 染色体组 (x 一 8) 和 B 染色休组 (x ~ 9) 。 细胞型 I : 2n 一 16
+ I B
S = 6m + Z s m + S
S t + I B S ; 细 胞型 I : Z n = 1 8 + I B s = s m + Z s m + s s t 十 I B s ,
二者均属 S t e b b i n 。 “ 3B , ,核型 。 琅那山材料仅发现一 个细胞型 , 即 Zn 一 1 8+ I B s 一
g m ( l s e ) + l
s m ( s e ) + s
s t + ZB
s , 属 “ ZB ” 核型 。 安徽材料均为首次报道 。 本文还讨
论 了绵枣儿 的地理分布 。
关键词 绵枣儿 ,核型 , 染色体组 。
绵枣儿枣属 cS il a L . 约 90 种 , 广泛分布于欧亚两洲及非洲的温带地区 。 我国仅产 l
种和 1 个变种 [ ’ 〕。 绵枣儿 S c i l l a s 。 i l l o id e s ( I J i n d l . ) D r u 。 e 除分布于我国东北 、 华北 、 华东 、
西南 、 广东北部和台湾等省区外 , 日本 、 朝鲜也有分布 。该种和细胞学研究 日本和朝鲜材料
均 有报道 , 染色 体 数 目为 Zn 一 1 6 、 1 8 、 2 2 、 2 6 、 2 7 、 3 4 、 3 5 、 3 6 和 4 3 。 〔2一 “ 〕 e h a n g a n d H s u
( 1 9 7 4 ) [
, Z j报道我国台湾材料为 Z n 一 3 4 ;傅承新等 ( 1 9 8 9 ) [” 〕报道我国杭州材料为 Z n = 18 ;
Y u
,
2
.
H
.
a n d A r a k i H
.
( 19 9 1 ) [
, `〕报道我国东北地区材料为 Z n = 1 6+ Z f , Z n = 3 4 。 从 以上
结果我们可以看 出该种的染色体数 目变异极大 , 我国地域辽阔 , 对不同居群材料进行细胞
学研究很有必要 。 本文就芜湖材料和琅哪山材料的染色体数 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绵枣儿 s C il l a S C i l l o id e S ( L i n d l . ) D r u c e 材料分别采 自安徽省芜湖和琅哪山 ,采用相
同的方法处理制片 。 野外采集的鳞茎盆栽在校园内 ,待新根长至 l一 1 . 5 厘米时剪下 , 用
0
.
1%秋火仙碱溶液在 4o C 左右予处理 16 小时左右 ,无水 乙醇一冰醋酸 ( 3 : l) 固定液 中固
定 2 0 小时左右 , 转入 70 % 乙醇中 , 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 贮存的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 , 用
l m ol / L 盐酸在 60 ℃ 恒温下水解 5一 7 分钟 ,蒸馏水冲洗后 用改 良石炭酸品红液染色后压
片 。 每种材料均观察 50 个以上分裂相进行染色体计数 ,分别选 5 个分散 良好的分裂相进
行显微摄影和测量 ,取其中平均值 。 核型分析采用 L e va n 等 ( 19 64 )l[ 5〕的标准 , 核型分类用
S t e b b i n S ( 1 9 7 1 ) 〔’ 6 ]的方法 。
1 9 9 4 1 1 10 收到
查 冬兴系安徽师范大学生物 系 91 届毕业生 ,现是广西农学院博士研究生
DOI : 10. 14182 /j . cnki . 1001 -2443. 1995. 04. 007
18卷 4期 邵建章 ,张定成等 : 绵枣儿两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凭证标本存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
2 结果与讨论
三种核型的染色体参数及材料来源见表 1 。 染色体形态 、 核型及核型模式图见图 1一
9

芜湖材料有二个细胞型 ,染色体数目为 Zn ~ 16 十 I B 、 和 2n ~ 18 + I B 、 。
细咆型 I : 核型公式为 2n 一 16 + I B S ~ 6m + sZ m + s t + I B S 。 染 色 体 组 总 长 度 为
41
.
23 拼m ,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 比值为 2 . 54 ,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 . 63 ,属 3B 核
型 。 该核型为典型的二型性 , 5 对大型 (I )的 , 除等 1 对为 s m 着丝粒外 ,其余 4 对均 为 s t
着丝粒 , 3 对小型 ( s )的 ,均为 m 着丝粒 , 1 条 B 染色体不见着丝粒 (图 1 、 2 、 7 ) 。
细胞型 l : 核型公式为 Z n = 1 8+ I B s = sm + Z s m + s s t + 一B s 。 染 色 体 组 总 长 度 为
41
.
8 7料m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 比值为 2 . 7 ,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5 ,属 3 B 核
型 。 染色体呈明显二型性 , 5 对大型 (L ) 的 ,除第 2 对为近中部着丝粒 s( m )外 ,其余均为近
端部着丝粒 ( s )t 染色体 ; 4 对小型 ( s )的 ,均为中部着丝粒 (m )染色体 , 此外 ,有 1 条具正中
着丝粒的 B 染色体 ( 图 3 、 4 、 8 ) 。
琅哪山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 Z n 一 1 8 + ZB S (图 5 、 6 、 9 ) ,其核型公式为 Z n = 1 8 + ZB S =
g m ( l s e ) + l s m ( s e ) + s
s t + ZsB
。 染色体组总长度 为 4 1 . 4 8“ m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 比值 为
3
.
70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5 ,属 ZB 核型 。 该核型也明显呈二型性 , 5 对大型 (T )
的 , 除第 l 对为近中部价丝粒 s( m )外 , 其余均为近端部着丝粒 ( s t ) 染色体 ,第 1 对染色 侧 -
的短臂上具有二个大随体 , 其长度相等 , 但长臂长度相差较大 ,绝对长差为 1 . 3 6仁m , 相 咬· j
长差 2 . 92 , 因而两条同源染色体着线粒的类型也不同 , l 条为 s m ,另 1条 为 m 型 , 表现出
杂合性 ; 4对小型 ( s )染色体 , 均为中部着丝粒 ( m ) 。 2 条 B 染色体均未见着丝粒 。
琅娜山材料和芜湖材料的 2n 一 18 + BI S 的细咆型与杭 州材 料 2n 一 18 一 6m + s4 m
( 2 5 。 ) + s6 t十 2t , 核型为 c3 的 比较 ,结果表 明 ,常染色体 的数 目相同 , B 染色体的数 目不
同 ,核型结构与琅哪 山材料一致 , 第 1 对长染色体均为近中部着丝粒 s( m ) ,且在短臂上具
有 l 对大随体 , 区别仅在于琅哪 山材料多 2 条 B 染色体 , 且核型中未见 t 染色体 , 核型的
不对称性降低了两个等级 , 为 ZB 型 。 芜湖材料在核型结构上相差较大 ,第 1 对长染色体
为 s t ,且短臂上不具大随体 ,但第 2 对为 s m 染色体 , 核型中也未见 t 染色体 , 但有 l 对具
正 中着丝粒 (M ) 的 B 染色体 , 核型的不对称性仅降低 了一个等级 , 为 3 B 型 。 I了 e vi t s k y
( 1 9 3 1 ) [
, ’ ]和 S t e b b i n s ( 1 9 7 1 ) [ ’ `〕认为在有花植物 中 , 尤其在百合科植物 中 . 核型进化的主
要倾向是不对称性的不断增强 , 因此 ,我们支持绵枣儿的分布路线可能是由西同东 。 我们
将对更多的野生居群进行研究 。
国内外对该种染色体研究一般认为绵枣儿存二个不同染色体组 : A (x 一 8) 一和 B (x
一 9 ) 组 。 A 染色体组的显著特征是第 1 对为 m 染色体 , B 染色体组的特征是第 l 对染色
的短臂上有一个大随体 。 本文琅哪山材料典型的 B B 型 ( Z n 一 18 + ZsB ) ,与杭州材料一致 。
芜湖材料存在 A A 和 BI 3两种细胞型 . 其中 A A 细胞型 Zn 一 16 + I B S ,与朝鲜和我国东北
地区发现的 A A ( Z n ~ 1 6) l[ ` 〕不同 . 在于芜湖材料第一对染色体着丝粒不为 m 型而为 s m
1 8 卷 4 期 邵建章 ,张定成等 : 绵枣儿两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凭证标本存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
2 结果与讨论
三种核型的染色体参数及材料来源见表 1 。 染色体形态 、 核型及核型模式图见图 1一
9

芜湖材料有二个细胞型 ,染色体数目为 Zn ~ 16 十 I B 、 和 2n ~ 18 + I B 、 。
细咆型 I : 核型公式为 2n 一 16 + I B S ~ 6m + sZ m + s t + I B S 。 染 色 体 组 总 长 度 为
41
.
23 拼m ,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 比值为 2 . 54 ,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 . 63 ,属 3B 核
型 。 该核型为典型的二型性 , 5 对大型 (I )的 , 除等 1 对为 s m 着丝粒外 ,其余 4 对均 为 s t
着丝粒 , 3 对小型 ( s )的 ,均为 m 着丝粒 , 1 条 B 染色体不见着丝粒 (图 1 、 2 、 7 ) 。
细胞型 l : 核型公式为 Z n = 1 8+ I B s = sm + Z s m + s s t + 一B s 。 染 色 体 组 总 长 度 为
41
.
8 7料m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 比值为 2 . 7 ,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5 ,属 3 B 核
型 。 染色体呈明显二型性 , 5 对大型 (L ) 的 ,除第 2 对为近中部着丝粒 s( m )外 ,其余均为近
端部着丝粒 ( s )t 染色体 ; 4 对小型 ( s )的 ,均为中部着丝粒 (m )染色体 , 此外 ,有 1 条具正中
着丝粒的 B 染色体 ( 图 3 、 4 、 8 ) 。
琅哪山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 Z n 一 1 8 + ZB S (图 5 、 6 、 9 ) ,其核型公式为 Z n = 1 8 + ZB S =
g m ( l s e ) + l s m ( s e ) + s
s t + ZsB
。 染色体组总长度 为 4 1 . 4 8“ m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 比值 为
3
.
70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5 ,属 ZB 核型 。 该核型也明显呈二型性 , 5 对大型 (T )
的 , 除第 l 对为近中部价丝粒 s( m )外 , 其余均为近端部着丝粒 ( s t ) 染色体 ,第 1 对染色 侧 -
的短臂上具有二个大随体 , 其长度相等 , 但长臂长度相差较大 ,绝对长差为 1 . 3 6仁m , 相 咬· j
长差 2 . 92 , 因而两条同源染色体着线粒的类型也不同 , l 条为 s m ,另 1条 为 m 型 , 表现出
杂合性 ; 4对小型 ( s )染色体 , 均为中部着丝粒 ( m ) 。 2 条 B 染色体均未见着丝粒 。
琅娜山材料和芜湖材料的 2n 一 18 + BI S 的细咆型与杭 州材 料 2n 一 18 一 6m + s4 m
( 2 5 。 ) + s6 t十 2t , 核型为 c3 的 比较 ,结果表 明 ,常染色体 的数 目相同 , B 染色体的数 目不
同 ,核型结构与琅哪 山材料一致 , 第 1 对长染色体均为近中部着丝粒 s( m ) ,且在短臂上具
有 l 对大随体 , 区别仅在于琅哪 山材料多 2 条 B 染色体 , 且核型中未见 t 染色体 , 核型的
不对称性降低了两个等级 , 为 ZB 型 。 芜湖材料在核型结构上相差较大 ,第 1 对长染色体
为 s t ,且短臂上不具大随体 ,但第 2 对为 s m 染色体 , 核型中也未见 t 染色体 , 但有 l 对具
正 中着丝粒 (M ) 的 B 染色体 , 核型的不对称性仅降低 了一个等级 , 为 3 B 型 。 I了 e vi t s k y
( 1 9 3 1 ) [
, ’ ]和 S t e b b i n s ( 1 9 7 1 ) [ ’ `〕认为在有花植物 中 , 尤其在百合科植物 中 . 核型进化的主
要倾向是不对称性的不断增强 , 因此 ,我们支持绵枣儿的分布路线可能是由西同东 。 我们
将对更多的野生居群进行研究 。
国内外对该种染色体研究一般认为绵枣儿存二个不同染色体组 : A (x 一 8) 一和 B (x
一 9 ) 组 。 A 染色体组的显著特征是第 1 对为 m 染色体 , B 染色体组的特征是第 l 对染色
的短臂上有一个大随体 。 本文琅哪山材料典型的 B B 型 ( Z n 一 18 + ZsB ) ,与杭州材料一致 。
芜湖材料存在 A A 和 BI 3两种细胞型 . 其中 A A 细胞型 Zn 一 16 + I B S ,与朝鲜和我国东北
地区发现的 A A ( Z n ~ 1 6) l[ ` 〕不同 . 在于芜湖材料第一对染色体着丝粒不为 m 型而为 s m
1 8卷 4期 邵建章 , 张定成等 : 绵枣儿两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4 3
附表 1 纬枣儿的染色体参数
相对长度 ( % )
产地 编号 类型短臂 长臂 合计
( L
. 十 S )
绝对长度 (微米 )
(胖m )
臂比
( L / S )
4
.
78 1 2
.
1 5 1 6
.
9 3 1
.
97 + 5
.
0 1 = 6
.
9 8 2
.
5 4 s m
3
.
52 8 5 16
.
3 7 4 5十 5 . 3 0一 6 . 7 5 3 . 6 5
77 13
.
8 0
12
.
9 8
2 5 + 4
.
4 4 = 5
.
6 9 3
.
5 5 st
,自01
安徽芜湖
I W u h u A n h u i
D
.
C
.
Zh a n g 9 2 0 8 9
3
.
0 3
2
.
5 7 1 0
.
4 1 0 6+ 4
.
29一 5 . 3 5 4 . 0 5
2
.
0 6 10
.
50 12
.
5 6 0
.
8 5十 4 . 3 3 ~ 5 . 1 8 5 . 1 0 s t
O八n0屯 27 4 . 63 8 . 90 7 6十 1 . 9 1 = 3 . 6 7
3
.
32 3
.
5 7 6
.
8 9 3 7 + 1
.
4 7 ~ 2
.
8 4
3
.
25 3
.
4 2 6 3 4十 1 . 4 1 = 2 . 7 5
BS 4
.
9 0 4 0 + 2
.
0 2一 2 . 0 2
.
O s m
co T
一了0ō0QU
3
.
6 3 1 3
.
0 4 16
.
6 7
4
.
7 5 1 0
.
15 14
.
8 3
2
.
8 9 9
.
9 1 12
.
8 0
2
.
0 3 9
.
9 1 11
.
9 4
1
.
7 2 9
.
7 0 1 1
.
4泛
3
.
6 3 4
.
7 8 8
.
4 1
3
.
1 5 3
.
6 5 6
.
8 0
3
.
0 1 3
.
3 2 6
.
3 3
2
.
7 5 3
.
7 5 6
.
0 2
2
.
3 9 2
.
3 9 4
.
7 8
1
.
5 3十 5 . 4 6 = 6 , 9 8
1
.
9 6十 4 . 25 = 6 . 2 1
3
.
5 9
2
.
1 4 5 1】1
2 1十 4 . 15 一 5 . 3 6 3 . 4 3 s t
0
.
8 5 + 4
.
15 一 5 . 0 0 4 . 88 s t
安徽芜湖
W u h u
,
A n h u i
,
0
.
7 2 + 4
.
0 6 = 4
.
78 5
.
6 4
m
O`亡n00口n八J11ēé
D
.
C
.
Z h a n g 9 20 8 9
5 2 + 2
.
0 0一 3 . 52
3 2十 1 . 5 3一 2 . 8 5
mM
2 6十 1 . 39 = 2 . 6 5
1 5 + 1
.
37一 2 . 5 2
OóOU
压 1 . 0 0 + 1 . 0 0 = 2 . 0 0
3
.
8 8 + 2
.
19 14
.
5 1 20
.
5 9 1
.
6 1+ 0
.
9 1+ 6
.
0 2 = 8
.
5 4 2
.
1 1 s m
stm3
.
8 8十 2 . 9 1 1 1 . 2 3 1 7 . 3 0 1 6+ 0 . 9 1十 4 . 6 6 = 7 . 1 8
1 1
.
8 3 15
.
4 5 50十 4 . 9 1 = 6 . 4 1
1
.
6 4
3
.
2 7
L``
5S
3
.
6 2
2
.
7 0 9
.
8 6 12
.
1 5 1 2十 4 . 0 9一 5 . 2 1
安徽琅挪山
I
一 a n g y a s h a n
,
A u h u i
,
2
.
2 0
1
.
7 1
1 0
.
0 5 12
.
2 5 0
.
9 1+ 4
,
1 7一 5 . 0 8
3
.
6 5
4
.
5 7
9
.
4 0 11
.
1 1
4
.
7 7 8
.
4 4
0
.
7 1十 3 . 9 0 = 4 . 6 1
J任月」
01`.OU乃.0,口门匕勺`2
.
S h a o 9 0 6 8 4
3
.
6 7
工JC勺I八`,.丈,1ūJd任2
.
3 6 3
.
7 9 6
1
.
5 2 + 1
.
9 8一 3 . 5 0
0
.
9 8 + 1
.
5 7一 2 . 5 5
2
.
6 8 3
.
4 2 6
10nj
B 5
2
.
5 3
0
3
.
0 4
3
.
4 2
1 1 + 1
.
4 2一 2 . 53
0 5 + 1
.
2 6 = 2
.
3 1
O+ 1
.
4 2 = 1
.
4 2 T
, 随体和 B 染色体的长度包括在染色体组总长度 内
4 4安 徽 师 大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9 9 5 1年
参 考 文 献
l 汪发绩 , 唐进 . 中国植物表 (第十四卷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80 , 16 6 168 `
2 A r a k i H
.
J
a P
.
J
.
G e n t
.
1 9 7 1
,
4 6
:
2 6 5一 2 7 5
3 A r a k i H
.
J a p
.
J
.
( } e n e t
.
19 7 2
,
4 7
: 7 3一 8 3
4 A r a k i H
.
J
a P
.
J
.
G o n e t
.
1 98 5
,
66
:
3一 1 0
5 H a g a T
.
a n d S
.
N o d a
.
G e n e t i e a
,
1 9 7 6
, 4 6
:
16 1一 1 76
6 H a g a T
.
P r o e
.
J a p
.
A e a d
. ,
19 6 1
,
3 7
:
62 7一 6 3 2
7 I h a r a M
.
J
.
F a e
.
cS i
.
U n i
v .
T o k y o
,
S e e t
.
3
,
B o t
.
2
:
6 5一 1 3 7
8 M o r i a g a T
·
J
a p
·
J
·
G e n e t
·
19 3 2
:
2 0 8一 2 0 5
9 N o d a S
.
oB
t
.
M
a g
.
( T o k y o )
,
19 7 4 a
,
8 7
:
1 9 5一 2 0 8
1 0 N o d a
.
5
.
(二y t o lo g 二a , 1 9 7 4 b , 3 9 : 7 7 7一 7 8 2
1 1 N o d a 5
.
B u l l
.
C u l t
.
N a t
.
cS i
.
o s a k a G a k u in U n i
v ,
1 9 7 6
,
2
:
7 7一 1 0 2
1 2 C h a n g H
.
J
a n d H s u
.
C
.
C
.
T a i w a n i a
,
1 9 7 4
,
19
:
5 8一 7 4
13 博传新 , 洪德元 . 植物分类学报 , 19 89 , 2 7( 6 ) : 43 9一 4 50
1 4 Y u 2 H a n d A r a k l H
. 助 t . M a g . T o k y o , 1 9 9 1 , 1 0 4 : 1 8 3一 1 9 0
1 5 1
_ e v a n A
.
e t a l
.
,
H e r e d i t a s
,
19 6 4
,
5 2
:
2 0 1一 2 2 0
1 6 S t e b b in s G L
.
C h r o m o s o m a l e
、 o lu t i o n in h ig h e r p l a n t
.
l o n d o n
:
E d w a r d a n d A r n o ld
,
19 7 1
:
8 5一 10 4
1 7 L e
、 ,
i t s k y G A
.
B u l l
.
A p p l
.
G e n e t
.
P l a n t B r e e d
.
,
2 7
:
2 2 0一 24 0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K a r y i t y P e o f T w o D i f f e r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S e i l l a S e i l l o i d e s
S h
a o
J i
a n 一 z h a n g N ie L i u 一 w a n g Z h a D o n g 一 x i n g Z h a n g D i n g 一 e h e n g
( D e p a
r tm e n t o f B
l o l o g y )
A b s t r a e t T h i s p a P e r r e p o t s e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a n d k a r y o t y p e s o f s e i l l a s e i l l o id e s
( L i n d l
.
) D
r u e e f
r o m w u h u a n d I
J a n g y
a s h a n
,
A n h u i
,
T h e m a t e
r i a l f
r o m w u h u h a s t w o e y
-
t o t y p e s
: A A a n d B B
.
I n t h e e y t o t y p e s
.
A a n d B d e n o t e g e n o m e A ( x 一 8 ) a n d g e n o m e B ( x
~ 9 )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C y t o t y P e s l
: Z n ~ 1 6 + I B
s = 6m + Z
s m + s s t + I B s ; C y t o t y e s 11
: Z n 一 18
+ I B s = s m + Z s m + s
s t + I H
、 一 F h e k e r y o t y p e s o f t w o e y t o t y p e s b e l o n g t o s t e b b i n s ’ ` 3 B , , .
F r o m t h e o t h e r m a t e r i a l e o l l e e t e d i n l
一 a n g y a s h a n
,
O n l y o n e e y t o t y p e w a s f o n d
: B B
.
n a m e
-
l y
·
Z n = 1 8 + ZB s = g m ( l s e ) + l
s
m (
s e ) + s s t + ZB
s
.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b e l o n g s t o S t e b b in s
` ,
ZB /
.
T h l s p a p e r a l s o d i s e u s s e s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e d i s t ib u t i o n o f S e i l l a s e i l l o l d e s
.
K e y w o r d s S e i l l a s e i l l o id e s
,
k a
r
y o t y p e
,
g e n o m e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