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



全 文 :第35卷 第4期                     中 国 岩 溶  Vol.35 No.4
 2016年8月                   CARSOLOGICA SINICA  Aug

.2016
黎有为,石晓智,贺 卫,等.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J].中国岩溶,2016,35(4):407-413.
DOI:10.11932/karst20160408
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
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
黎有为,石晓智,贺 卫,李 坡
(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1;
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550001)
摘 要:为了普及绥阳红果树景区旅游科普知识,为其它喀斯特旅游区提供探险、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的科普
示范,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景区地质背景,阐述了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研究景区“飞拉达”攀登、SRT(单绳技术)升降、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及其产品开发方式。研究表明,绥
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丰富、美观、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旅游及科普价值;开展探险、洞穴养生等旅游产
品开发在红果树景区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其娱乐性、功能性强,发展潜力较大,绥阳红果树景区的探险、洞穴养
生项目可作为其它喀斯特旅游区多元化开发之范本。
关键词:地质遗迹;喀斯特;“飞拉达”攀登;SRT升降;探险旅游;洞穴养生;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P931.5;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10(2016)04-0407-07
0 引 言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
于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发
展并遗留下来的、可用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地貌景
观[1-2]。研究地质遗迹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古
地质环境和演变过程的重要依据[3-4],是对其开发利
用的基础,同时,地质遗迹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
永远不可恢复[5-6]。因此,研究地质遗迹形成地过程
及原因就十分必要。
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由景区内生长着大量的野
生红豆杉而得名,2013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
旅游景区,景区一带在特殊的气候、地质背景及水动
力条件下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喀斯特地质遗迹,就
其美观程度、遗迹类型丰富程度及密集程度来说,在
其他喀斯特区是非常少见的,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旅游开发价值及科研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地区
研究程度较低,以往喀斯特旅游区以传统单一的观光
型旅游模式为主导[7],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以及休
闲的多元化个性需求。本文将结合对景区地质遗迹
的调查结果,对景区探险、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进行
分析研究,一方面增加红果树景区一带旅游科普知
识,另一方面,为其它喀斯特旅游区开展多元化旅游
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1 景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红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绥阳县北部大路槽乡境
内,景区地处大娄山山脉东北支,与双河洞国家地质
资助项目:贵州省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2]3031号);贵州省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3]3151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SY字
[2015]3018号)
第一作者简介:黎有为(1990-),男,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岩石地球化学。E-mail:liyouwei668@163.com。
通讯作者:李坡(1960-),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E-mail:lipo_cn@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6-04-10
公园、宽阔水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毗邻,地理坐标为
东经107°15′-107°25′,北纬27°59′-28°04′,目前仅
规划开发大路槽乡政府西南约3km2范围(图1)。绥
阳北部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兼有亚热带山地季
风气候特点,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5℃,年平均降水量约1 250mm,水量充沛,形成
大量富含CO2的地表水,具有较高溶蚀力。景区范围
内地表河流受断层控制明显,主要有脚桶河经过,属
芙蓉江的三级支流,源于太阳山,由景区西侧流入,向
东并入黄泥河后,向北流出景区。
1.2 地质概况
绥阳红果树景区位于扬子准地台(Ⅰ级)之扬子
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Ⅱ级)内[4],凤岗NNE向构造
变形带西部。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
解,区域上相继发生了加里东期(Z-S)、海西-印支
期(D-T2)两个旋回构造运动及多类型盆地叠加作
用,接受了巨厚的海相沉积,区域上分别形成寒武-
奥陶系和二叠 - 三叠系两组碳酸盐岩沉积建
造[9-10],为该区喀斯特地质遗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
的物质条件。印支晚期(T3)是黔北一带构造运动的
转折点,结束了这一地区的海侵历史[8-9]。红果树一
带主体构造格架形成于印支-燕山期,伴随着扬子板
块西缘由北向南的造山过程及雪峰陆内SE-NW 向
扩展造山运动影响,区域上形成SN-NNE向宽缓叠
加-复合构造,褶皱以SN向侏罗山式向、背斜构造
为主[11-12],后期叠加少量EW-NEE向断层(图1),
这两期构造对于控制景区地表河流发育方向,地下水
的运移、渗入、汇存,裂隙的改造与发展,地表喀斯特
形态及洞穴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代该区
受印-亚大陆碰撞及青藏高原扩张生长影响,早期构
造受晚期叠加变形改造,构造活化,区域发生快速隆
升剥露[13]。
图1 绥阳红果树地区地质图
Fig.1 Geological map of Hongguoshu area in Suiyang
  景区位于大路槽向斜西翼,该向斜属于土坪复向
斜的一部分,具有岩层倾角较大,轴部趋于陡立的特
点,由核部向两翼方向依次卷入三叠纪、二叠纪碳酸
盐岩地层,总厚度达1 200~2 100m[14]。景区内二
叠纪-三叠纪地层被志留系不透水层阻挡(图1),使
之与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分隔,形成一个相对
封闭而又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2 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景区内以溶蚀-侵蚀地貌发育为特征,主要见有
峰丛、峰丘、洼地、谷地、天生桥、洞穴、天窗、地下河、
喀斯特瀑布、喀斯特泉、溶沟、石芽等地貌形态。区域
上经历新生代以来的间歇性地壳抬升,主要形成四级
夷平面[14]。大娄山期(高原期)夷平面为残留的喀斯
特剥蚀面,高程1 300~1 500m,该期夷平面以景区
804 中国岩溶                         2016年 
东侧宽阔水山顶等为代表,在景区内不发育;山盆第
一期夷平面高程在1 100~1 350m,主要见于景区内
中高山斜坡地带;山盆第二期夷平面高程在900~
1 000m,以景区一带的峰丘为代表;乌江期(峡谷期)
夷平面高程在600~850m,为景区河流的强烈下切
作用形成。景区内地质遗迹分布于不同夷平面间,构
成典型的喀斯特二元立体三维结构,生动的展现了该
地区地貌演化历史。
2.1 峰丛、峰丘、洼地、谷地
绥阳红果树景区内峰丛、峰丘、洼地、谷地等正负
地貌形态皆有发育,受区内褶皱及断层等构造控制明
显,喀斯特峰丛、峰丘、洼地主要沿SN-NNE向串珠
式平行相间排列,峰丛、峰丘间夹有谷地,构成平行岭
谷式地貌景观,具有一定特色,另外EW-NEE向断
层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景区地貌成层现象极为
鲜明,相对高差在50~400m。峰丛顶点高程900~
1 150m,其峰体多为锥形,高峻挺拔,有统一的基座
相连;丘丛多为浑圆状,较为低矮,高程在850~950
m;洼地以浑圆状为主,高程在750~850m;而谷地
主要为 U形,高程在700~800m。在峰丛、峰丘间
溶沟、石芽、溶痕、溶槽、干谷等较为常见,地表地下河
流交换频繁。总而言之,景区内地形地貌跌宕起伏,
变化丰富,山体连绵,峰回路转,形态俊秀,谷邃幽深,
林木葱翠,流水淙淙,九曲回肠,构成一幅迷人的画
卷。
2.2 喀斯特瀑布-穿洞-天生桥系统
景区内沿脚桶河发育喀斯特瀑布、穿洞、天生桥
各一处,为景区内主要的地质景观。喀斯特瀑布被命
名为红果树瀑布,瀑高35m,宽28m,坡面角>80°,
瀑潭面积约1 000m2,瀑底发育一水帘洞。丰水季
节,该瀑布水势浩大,涛声如雷,阳光之下,水雾折射
的彩虹斜跨山谷,蔚为壮观;枯水时则银丝垂挂,涓流
细水,飘飘洒洒,溶入孔雀潭中,化作微漪柔澜。结合
瀑布下游穿洞可判断红果树瀑布雏形可能为一落水
洞,由后期崩塌、溯源作用形成,其成因类似于黄果树
瀑布,为一地下河掀盖型瀑布[16]。
穿洞及天生桥相继发育于瀑布下游。穿洞被命
名为卧龙宫,近EW 向发育于瀑布及天生桥间,洞道
近水平,横剖面呈椭圆形,内有地下暗河由西向东穿
过。该洞2洞口海拔792~795m,实测总长度106.6
m,宽11.8~20m,高13.3~26m,洞顶厚度为10~
30m。洞顶有钟乳石悬挂,洞底见有崩塌块石及砾
石、砂、粘土流水冲积物分布,洞壁上流痕明显。该洞
受河流下切作用,两岸见有一级河流阶地,西洞口发
育一象鼻山,洞内见有两处天窗。
天生桥高86m,拱孔高度57m,宽22m,拱孔跨
度88.1m。该桥巍峨屹立,宛如一条翱翔天空的飞
虹,形态鬼斧神工,桥下流水青葱,为景区的一处优秀
的观光旅游资源。
景区喀斯特瀑布-穿洞-天生桥系统为红果树
一带峡谷期地质演化的典型代表,生动的展现了地表
-地下水变迁及古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随着晚更
新世新构造运动造成地壳抬升,包气带随之增厚,随
后地表水逐渐被地下河袭夺,地下洞穴逐渐形成。最
后瀑布发生后退溯源,地下河顶板逐渐崩塌,形成了
现今的地貌形态。
2.3 洞穴
绥阳红果树景区范围内喀斯特洞穴分布较为密
集,部分洞穴内次生化学沉积景观类型丰富,色泽艳
丽,造型美观。据不完全统计,景区约3km2规划建
设范围内发育喀斯特洞穴5个,天窗6个。
2.3.1 天缘洞
天缘洞位于景区大门附近,具有两个洞口,南部
洞口较大,海拔807m,高26.8m,宽26.7m,洞口上
方发育一天窗,天窗下岩壁笔直,具有明显的崩塌痕
迹,北部洞口较小,海拔829m,宽2.2m,高2.6m。
该洞穴发育下二叠统厚层灰岩中,主洞道沿一中-薄
层灰岩夹层近水平发育,洞穴实测长度409.3m。根
据地下喀斯特几何形态特征,可分将洞道分为南部主
廊道段、中部厅堂段、北部主廊道段、西南厅堂段、西
北厅堂段、北部厅堂段6个部分。南部主廊道段长
100.6m,宽18~27m,高7.8~8.4m;北部主廊道
段长154.7m,宽1.7~10.6m,高2.4~5m;4个洞
厅面积在270~1 224m2之间,中部厅堂段洞顶发育
一天窗,直径7.5m,距洞底深53m。天缘洞内碳酸
盐次生沉积物发育较少,多为沿夹层层理走向发育的
钟乳石,另外西南、西北厅堂段也可见少量钟乳石,规
模体量较小,观赏价值不高,但该洞空间适宜,可将其
打造为休闲娱乐场所。
2.3.2 天星洞
天星洞发育2个洞口,皆位于脚桶河北侧一干谷
内,2处洞口海拔分别为798m、803m,相距约20m。
两洞口顶端岩壁笔直陡峭,崩塌痕迹明显。天星洞实
测长度342.3m,洞内发育洞厅5个,洞厅面积在150
904 第35卷 第4期          黎有为等: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
~1 830m2之间。洞内次生沉积物见有石钟乳、石
笋、石柱、石幔、石旗、石花、边石坝、钙板等,部分洞厅
内次生沉积物发育密集,类型齐全,造型美观。洞内
可见天窗2处,一处发育于洞口,另一处发育在洞穴
末端,天窗下见有一小型湖泊,洞穴末端发育一泉水
补给,排向洞口并在洞口处向地下消水,排水量较小,
在洞内仅形成溪流。
2.3.3 天门洞
天门洞发育南北2个洞口,其中北洞口位于天星
洞口以南约5m处,海拔803m,南洞口位于脚桶河
北岸半山腰上,海拔856m。该洞实测长度220.3
m,发育一个狭长洞厅,洞底标高低于两洞口,洞道纵
剖面近“U”形,未见支洞。洞内次生沉积物见有石钟
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在洞道中段发育较密集。早
期天星洞-天门洞-干谷可能与喀斯特瀑布-穿洞
-天生桥为同一洞穴系统,后由于地壳抬升、包气带
增厚,地表地下水多次袭夺、径流方向调整及后期崩
塌作用,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天星洞、天门洞由于
次生沉积景观较好,目前仅作为观光游览洞穴开发。
2.3.4 水帘洞
水帘洞发育1个主洞和3个支洞,发育有3个洞
口,皆发育于红果树瀑布后的崖壁上,因其中一个洞
口被红果瀑布水帘遮挡而得名。最高一个洞口位于
瀑布北侧,朝向NE,宽1.9m,高3.2m,为洞穴最早
形成的洞口;瀑后洞口朝向近N,宽6.1m,高5.6m,
站在洞口处可观瀑布飞驰而下,涛声轰鸣,别有一番
风味;最低一个洞口位于瀑布以南,为一古排水口,洞
口朝向近E,宽3.7m,高5.2m。该洞穴实测长度
178m,主要发育上下两层洞穴,洞壁上见有少量石
瀑布及钙华层,洞顶发育少量石钟乳。该洞穴主要受
裂隙水溶蚀、跌水蚀刻共同作用形成,目前洞穴底部
仍有地表渗水汇集成的积水,缓慢地侵蚀着洞穴。目
前水帘洞仅作为观光游览洞穴开发。
3 绥阳红果树景区探险、洞穴养生旅游产品
研究
3.1 探险旅游产品
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或adventure trav-
el)为一种基于商业向导的旅游形式,主要是依赖自
然地带特征开展的户外活动,一般需要专门的运动器
材,探险者可以在活动中感到兴奋与刺激[17]。近年
来,该种旅游方式在国内外发展迅速,但目前旅游运
营者将探险活动商业化的方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
红果树景区属于喀斯特旅游区,景区内悬崖绝壁发
育,溶洞、天窗、暗河等探险旅游资源丰富,为登山、溯
溪、攀登、速降等商业化探险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优
良的场所。
3.1.1 “飞拉达”攀登
“飞拉达”攀登(via ferratas)也叫铁道式攀登,就
是沿着事先在山脊间或岩壁上设置好的“铁梯”或“吊
桥”,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行攀爬,这种运动感觉类似
于野外攀岩却较其具有更好的大众普及性。该项运
动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意大利军队为了更安全
更快速地翻山越岭完成作战要求而开展的训练活动。
战后,这种沿着铁索攀爬山脊和岩壁的运动方式表现
出独特的挑战性和刺激性,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
与,逐渐在欧洲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18-19]。
目前,“飞拉达”攀登在国内尚为一项新兴运动,应用
较少,但发展前景巨大。红果树“飞拉达”攀登项目位
于景区天生桥东侧垂直岩壁及拱孔内西侧岩壁上(图
2a、2b),该岩壁岩性为灰岩,节理裂隙不发育,风化程
度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合“飞拉达”攀登等岩壁
项目的开展。项目利用天生桥下地形设计了一条 U
型线路,主线设计在天生桥两侧岩壁上,岩壁间以铁
索吊桥相连,组成了“悬崖阶梯”、“水上晃桥”、“绳环
横渡”等环节(图2a、2b),游客不仅在攀岩的过程中
可观赏天生桥下景观,而且吊桥将景区河流两岸的景
观资源连接,同时增加了刺激感及挑战体验。项目共
使用不锈钢绳1 300m,植筋胶300余支,手攀架700
个;脚蹬360个,安全保护猪尾梢100个。为保证线
路安全性、设备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抗风化能力,建设
材料选用符合欧洲标准的7芯21丝不锈钢绳作为
“飞拉达”安全保护绳和空中吊桥用钢绳;德国产喜利
德RE500植筋胶(每支胶约灌注1-2个钢架)灌注;
手攀架、脚蹬采用304不锈钢,用特殊工艺压丝、弯
曲;脚蹬采用304不锈钢,焊接、弯曲和打磨;保护环
采用304不锈钢进行弯曲和滚丝。各设备符合人体
工学设计,有效防止了游客娱乐过程中的刮擦。项目
完工后景区组织了不同年龄和体力的人群对已建成
的“飞拉达”攀登线路进行的测试体验,并获得业内外
人士一致好评。
3.1.2 SRT(单绳技术)升降项目
SRT(单绳技术)是英文Single Rope Technique
014 中国岩溶                         2016年 
图2 绥阳红果树景区“飞拉达”攀登项目示意图
Fig.2 Sketch of via ferratas climbing project of
Hongguoshu area in Suiyang(a.plan map;b.profile map)
的缩写,是利用8~12mm的静力绳、安全带、手式上
升器、胸式上升器、下降器、牛尾、胸带、脚绳、D形锁、
岩钉、挂片等进行垂直升降的方法,可使人们能够在
一根绳上实现上、下自如,并更有效率。该技术起源
于1960年,由探洞者改进登山装备而来,取代了过去
只能通过绳梯、滑轮等原始工具的洞穴探险,后来主
要用于洞穴探险运动及洞穴救援中[20-21]。
红果树景区将SRT升降做为一项商业旅游探险
项目实施,位于景区天缘洞天窗处,基岩岩性为灰岩,
节理裂隙发育较少,风化较弱,适合开展岩壁运动。
该项目由天窗外至天缘洞底进行(图3),项目全长72
m,在岩壁上布置3个锚点以避免绳体摩擦。项目使
用设备包括11mm静力绳100m,SRT装备(包括
PETZL安全带、手式上升器、胸式上升器、下降器、牛
尾、胸带、脚绳、D形锁等)10套、PETZL头盔10个
及岩钉、挂片等。目前,该项目处于安装阶段,安装时
合理地考虑了冲坠距离,运行时应由专业的户外教练
员指导,教练需持证上岗,保证游客的安全性。该项
目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及挑战性,游客能在实现空中自
由升降的梦想的同时,体验探洞技术及文化,培养探
图3 绥阳红果树景区SRT升降项目剖面示意图
Fig.3 Sketch profile of SRT project of
Hongguoshu area in Suiyang
洞兴趣。
3.2 洞穴养生休闲旅游
除观光、科普、探险等旅游功能外,喀斯特洞穴对
人体还具有特殊的康复功能,其疗疾基础在于洞内具
有温度恒定、负离子浓度高等特殊的小气候环
境[22-23]。国内外研究表明,喀斯特洞穴对呼吸道疾
病、肺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都具有一定的康复
作用,并具有疗效好,愈病率高等特点[22-23]。自此,
洞穴酒店、洞穴疗养院等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十分风
靡。但是在我国,利用洞穴气候环境资源进行养生旅
游方面还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异,配套基础设施、服
务设施建设均不甚完善,也难以起到吸引游客的
效果。
景区工作人员对天缘洞、水帘洞、天星洞、天门洞
等小气候环境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初步发现,几
处洞穴内四季恒温,PM2.5含量低,空气清洁,空气
负离子浓度比城市公园、家庭住宅、办公室等高出数
十倍,具备较好的养生功能。但是水帘洞、天星洞、天
门洞内次生沉积景观较好,并且洞内微地形起伏较
大,修建养生基地及相关设施难度大,而且会破坏洞
穴环境及次生沉积物的发育,因此,不适合修建养生
场所。只有天缘洞内洞道平坦,沉积景观较少,洞厅
多,空间较适合,景区计划将其打造成集养生、休闲、
有氧运动为一体的场所。目前已在天缘洞西南厅堂
段、西北厅堂段修建洞穴餐厅、洞穴酒吧各一间,内设
各类美食,在洞穴中部厅堂段修建舞台一座,定时开
展歌舞表演活动。由于洞内四季气温恒定,空气清
114 第35卷 第4期          黎有为等: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
洁,盛夏寒冬之日,游览疲惫之时,在天缘洞餐厅品茶
聊天,品味具有贵州特色的火锅料理,已经受到当地
游客群众喜爱及广泛关注。下一步将在洞穴北部厅
堂段结合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以造型精简,尊重环
境,较少破坏洞穴环境为原则,修建洞寨养生主题酒
店一间(图4),材料上尽量用木材,拟建设床位30
个,面积约300m2;北部主廊道段修建溜冰场一处,
面积约750m2。完工后游客可在养生康复的同时,
进行一些就餐、休闲活动及有氧运动,不仅使游客提
升康复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旅行质量及乐趣。
图4 红果树景区天缘洞养生旅游示意图
Fig.4 Sketch profile of speleotherapy tourism in
Tianyuandong cave in Hongguoshu area
4 结论与建议
(1)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发育于二叠纪-三叠纪
地层中,受SN-NNE向构造控制明显,EW-NEE
向断裂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地质遗迹类型主要
包括峰丛、丘丛、洼地、谷地、喀斯特瀑布-天生桥系
统及洞穴等。该景区作为扬子地台南部碳酸盐岩台
地的一个典型区域,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在漫长的
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地质遗迹丰富、美观,
有特色,有较高的观赏、旅游及科普价值。
(2)“飞拉达”攀登、SRT升降、洞穴养生等新型
旅游产品,娱乐性、功能性强,打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
模式,在喀斯特地区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红果树景区
内探险、洞穴养生产品可作为其他喀斯特旅游区多元
化旅游产品开发之范本。
(3)在国内目前“飞拉达”攀登、SRT升降等探险
旅游产品及洞穴养生旅游产品尚属于新兴项目,缺乏
相关的技术标准、开发模式等基础研究,其运行、管理
人才也是极度缺乏的,下一步应加大对这些旅游产品
的技术攻关力度及人才培养力度。
(4)除传统景观资源外,红果树景区悬崖绝壁、洞
穴、地下河、喀斯特森林、喀斯特瀑布等资源丰富,尚
可进一步挖掘并开展攀登、速降、瀑降、漂流等科普、
探险及森林木屋养生等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Eder W.Unesco geoparks-A new initiative for protec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heritage[J].La Tunisie
Médicale,1983,61(4):81-277.
[2] 赵汀,赵逊.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地球学报,2009,30
(3):309-234.
[3] 罗时琴,贺卫,卢兰,等.贵州喀斯特洞穴价值分析与旅游开发对
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226-229.
[4]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
质,2009,36(1):1-28.
[5] 陈洪德,张成弓,黄福喜,等.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泥
盆纪-中三叠世)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J].岩石学报,
2011,27(8):2281-2298.
[6] 黄福喜,陈洪德,候明才,等.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寒武-
志留纪)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J].岩石学报,2011,27
(8):2299-2317.
[7] Yan D P,Zhang B,Zhou M F,et al.Constraints on the depth,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blind detachment faults provided by
fault-propagation folds:an example from the Mesozonic fold belt of
South China[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9,31:150-162.
[8] Deng B,Liu S G,Jansa L,et al.Sedimentary record of Late Triassic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SW China
[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2,48(8):43-55.
[9] 邓宾,刘树根,王国芝,等.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出
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
1958-1973.
[10] 李坡,贺卫,钱治,等.双河洞地质公园研究[M].贵州:贵州出
214 中国岩溶                         2016年 
版社,2008.
[11] 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等.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特
征与演化[J].中国岩溶,2006,25(S1):99-105.
[12] 韦跃龙,陈伟海,黄保健.广西乐业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成景
机制及模式[J].地理学报,2010,65(5):580-594.
[13] 张林生.韶关市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问题探讨
[J].地质论评,2013,59(3):550-552.
[14] 方世明,郭旭,郑斌.陕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
资源及科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0,31(4):605-610.
[15] 杨汉奎,朱文孝,黄仁海.云贵高原喀斯特瀑布的特征[J].中国
岩溶,1984,3(2):89-96.
[16] Ralf B.Adventure tourism products:Price,duration,size,
skil,remotenes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
1428-1433.
[17] Stefan L,Anne S,Veit S.Me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stitch brake used in via ferrata climbing[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34(4):652-657.
[18] Stefan L,Veit S.Evaluation of ergonomics of a new effort sav-
ing via-ferratacarabiner-child vs.adult use[J].Procedia En-
gineering,2013,60:319-324.
[19] Miler F P,VandomeA F,Mcbrewster J.Single Rope Tech-
nique[M].America:Alphascript Publishing,2011.
[20] 张远海,艾琳·林奇.洞穴探险[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2004.
[21] 朱其光,朱德浩,陈华奇.洞穴医疗及柳州响水岩洞穴医疗研究
[J].中国岩溶,1998,17(3):269-277.
[22] 李溪,杨晓霞,向旭,等.国外洞穴医疗研究综述[J].中国岩溶,
2014,33(3):379-385.
Characteristicts of geological heritages,adventure tourism and speleotherapy
tourism of Hongguoshu area in Suiyang,Guizhou
LI You-wei,SHI Xiao-zhi,HE Wei,LI Po
(1.Guizhou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2.Guizho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Cave Resources,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 For increasing the knowledge of Hongguoshu scenic area,as wel as offering popular science for
the adventure and speleotherapy in the other karst tourist area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
logical heritages of Hongguoshu scenic area,with data derived from field survey and previous studies.On
this basis,this study further overviews the tourism products such as via ferratas hiking SRT,speleotherapy
and etc.in the Hongguoshu Area.The result shows that,(1)There are abundant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the
Hongguoshu area which is idea holiday resort with highly aesthetic,distinctive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alues;(2)Adventure tourism and speleotherapy tourism products have good feasibility in the karst area,
they are entertaining and functional with a great potential of further tourism development;they can be the
model of other scenic spots in karst area of multiplex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ological heritages,karst,via ferratasclimbing,SRT,adventure tourism,speleotherapy,
Suiyang of Guizhou
(编辑 张 玲)
314 第35卷 第4期          黎有为等: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