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泰竹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5-04-29
基金项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科研项目 (编号 YK-00-02)
作者简介:陈松河 ( 1968- ) ,男 ,福建长泰人 ,副研究员 ,
硕士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 (竹类 )分类与栽培。
泰竹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陈松河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福建 厦门 361003)
摘 要 该文对泰竹的形态特征、出笋规律、幼竹高生长节律、成竹直径与年龄的关系、成竹胸径、竹高、
枝下高间的关系、叶片形态及病虫害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为泰竹的栽培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泰竹 ;生物学特性
A Preliminary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Chen Songhe
(Xiamen Botanical Garden , Xiamen, Xiamen 361003, Fujia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eliminary studies were made on shooting rhy thm, young
bamboo height-grow th,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adult bamboo diameter and i ts ag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dult bamboo diameter and heigh t and net branch height , leaf form ,
diseases and pests of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 Thi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 r i ts
cul tiva 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Biolog ical Characteristics
  泰竹 (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 ,别名: 暹逻
竹 (台湾植物志 ) ,原产于缅甸和泰国。 我国台
湾、福建 (厦门 )、广东 (广州 )及云南有栽培。该
竹种竿直丛密 ,枝柔叶细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值 ,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 ,深受欢迎。但国内
与此相关的研究甚少 ,本文对泰竹的生物学特
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期为泰竹的进一步利用
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地概况
本试验于 1999年初起在福建省厦门市园
林植物园内进行。该园位于厦门市区东南部 ,属
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21. 2℃ ,
2月平均温度 12. 4℃ ,极端最低温度为 1. 5℃ , 7
月平均温度 28. 4℃ ,极端最高温 38. 2℃ ;年均降
水量 1 149. 9 mm,多集中在 4~ 9月 ,年平均相
对湿度 77% ,土壤为砂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1 ]。
1. 2 研究方法
于 2003年在研究地内选取 9块样地 ,每块
样地包括相邻的 4丛竹子作为观察对象。笋期
每隔 4 d观察 1次 ,调查、记录各样地的出笋、退
笋数量。于出笋初期选出并标记 5棵竹笋 ,每隔
5 d测其高度 ,直至高生长停止 ,观察其高生长
节律。于每年笋期结束后 ,随机检测 20竿竹的
胸径 ,取其平均值得出当年生竹子的胸径。具体
方法见文献 [2~ 4 ]。
2 结果与分析
2. 1 泰竹形态特征
第 25卷 第 2期
2 0 0 6年 5月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JOURN AL O F BAMBOO RESEARCH
         Vol. 25, No. 2
May, 2 0 0 6
泰竹为泰竹属植物 ,地下茎合轴丛生 ,竿直
立 ,形成极密的单一竹丛 ,高可达 8~ 13 m ,直
径 3~ 5 cm,梢头劲直或略弯曲 ;节间幼时被白
柔毛 ,竿壁甚厚 ,基部近实心 ;竿环平 ;节下具一
圈高约 5 mm之白色毛环 ;分枝习性甚高 ,主枝
不甚发达 ;芽的长度大于宽度。 箨鞘宿存 ,紧包
竿 ,质薄 ,柔软 ,与节间近等长或略长 ,背面贴生
白色短刺毛 ,鞘口作“山”字形隆起 ;箨舌低矮 ,
先端具稀疏之短纤毛 ;箨片直立 ,长三角形 ,基
部微收缩 ,边缘略内卷。末级小枝具 4~ 12叶 ;
叶鞘具白色贴生刺毛 ,边缘生纤毛 ;叶耳很小或
缺 ;叶舌高约 1 mm ,上缘具纤毛 ;叶片窄披针
形 ,长 9~ 18 cm,宽 0. 7~ 1. 5 cm ,两表面均无
毛 ,或幼时在下表面具柔毛 ,次脉 3~ 5对。
2. 2 泰竹出笋规律
2. 2. 1 出笋起止时间及持续天数  1999~
2004年对研究地内的泰竹进行连续 5 a的观
察。研究地内的泰竹林于 7月上旬开始出笋 ,至
9月下旬基本结束。根据 2003年对试验样地的
观察 ,泰竹林出笋持续天数自 7月 1日开始出土
至 9月 29日停止 ,出笋期历时 91 d。出笋数量依
持续时间而变化 ,竹笋一旦出土 ,出笋数量很快
增加 ,第 45 d左右出笋数量达到了高峰 ,而后
逐渐下降 ,近于常态分布 (见表1)。因此 ,可根据
竹笋出土的三种态势 ,将整个出笋期分为前期
(约 30 d)、中期 (约 30 d)、后期 (约 31 d)三个阶
段 ,中期也就是出笋盛期。
出笋数量依持续时间的分布头 15 d出笋
数占出笋总数的 8. 4% ;随后 ,第 6~ 30 d,数量
显著增加 ,达到 17. 2% ;到第 31~ 45 d,达到
34. 5% ;第 46~ 61 d略有下降 ,但仍稳定在
24. 2%的较高数量 ;到第 62~ 77 d后 ,出笋数
量有 11. 7% ;到第 77~ 91 d后 ,出笋明显下降 ,
仅为 4. 0% ,直至停止出土。可见 ,泰竹出笋量较
集中在 8月份 ,这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2. 2. 2 竹笋 (幼竹 )高生长节律 在土壤条件
相似的同一样地上 ,于 7月 16日起 ,选出并标记
5棵竹笋 ,每隔 5 d测其高度 ,直至高生长停止 ,
取其平均值。 竹笋 (幼竹 )高生长随时间的变化
如表 2。
表 1 出笋数与出笋日期的关系
Tab. 1  The shooting number in ev ery 5 d ays f rom July 1s t to Sep. 29h
出笋期 (月、日 )
Period
7. 1
~ 7. 5
7. 6
~ 7. 10
7. 11
~ 7. 15
7. 16
~ 7. 20
7. 21
~ 7. 25
7. 26
~ 7. 30
7. 31
~ 8. 4
8. 5
~ 8. 9
8. 10
~ 8. 14
出笋数量 /棵
Shoot ing num ber
5 5 7 9 12 14 17 22 31
与出笋总数比 /%
Percentage
2. 5 2. 5 3. 4 4. 4 5. 9 6. 9 8. 4 10. 8 15. 3
出笋期 (月、日 )
Period
8. 15
~ 8. 19
8. 20
~ 8. 24
8. 25
~ 8. 29
8. 30
~ 9. 4
9. 5
~ 9. 9
9. 10
~ 9. 14
9. 15
~ 9. 19
9. 20
~ 9. 24
9. 25
~ 9. 29
合计
Total
出笋数量 /棵
Shoot ing num ber
20 17 12 10 8 6 3 3 2 203
与出笋总数比 /%
Percentage
9. 9 8. 4 5. 9 4. 9 3. 9 2. 9 1. 5 1. 5 1. 0 100
表 2 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
Tab. 2  The h eigh t of young bamboo on dif ferent date
时间 (月 /日 )
Date
7 /16 7 /21 7 /26 7 /31 8 /05 8 /10 8 /15 8 /20 8 /25 8 /29 8 /30 9 /04
高度 ( cm)
Height
0 21 53 93 140 198 320 418 520 614 638 718
  为更好地了解泰竹在厦门的生长状况 ,以调
查的 5棵竹笋的高度与时间进行单因子生长模
拟 [5 ]。经过 11种单因子模型拟合 (见表 3) ,竹 (笋 )
高与时间的拟合模型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最优 ,相
关系数的平方达 0. 996,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竹 (笋 )高 ( Y)与时间 ( t )的最优拟合模型
为: Y= 62. 848 5- 10. 489 t+ 0. 907 5 t2 -
0. 009 1 t
3
29 第 2期 陈松河 泰竹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表 3 竹 (笋 )高与时间的单因子拟合模型及参数
Tab. 3  The mod le and parameters fi t t ed bew een bamboo (o r sh oot) heigh t and time
序号
No.
方程
Equation
类型
Type
相关系
数平方
Rsq.
自由度
Df.
F值
F-value
b0 b1 b2 b3
1 Y= b0+ b1 t 线性模型 0. 978 9 398. 69 - 117. 07  15. 214 5
2 Y= b0+ b1 ln( t ) 对数模型 0. 819 9 40. 59 - 652. 13  309. 788 
3 Y= b0+ (b1 / t) 双曲线模型 0. 519 9 9. 72 526. 308 - 3 404. 8  
4 Y= b0+ b1 t+ b2 t2 二次多项式 0. 984 8 243. 76 - 61. 921  10. 123 6 0. 084 8
5 Y= b0+ b1+ b2 t2+ b3 t3 三次多项式 0. 996 7 618. 99 62. 848 5 - 10. 489 0 0. 907 5 - 0. 009 1
6 Y= b0 b1t 复合模型 0. 912 9 93. 83 29. 693 0 1. 068 9
7 Y= b0 tb1 幂指数模型 0. 993 9 1 235. 20 1. 552 0 1. 546 7
8 Y= exp( b0+ b1 /t ) S形曲线模型 0. 851 9 51. 44 6. 475 0 - 19. 762 0
9 Y= exp( b0+ b1 t) 生长模型 0. 912 9 93. 83 3. 391 1 0. 066 6
10 Y= b0 exp( b1 t) 对数模型 0. 912 9 93. 83 29. 699 3 0. 066 6
11 Y= 1 / ( 1 /u+ b0 ( b1 t ) ) 逻辑模型 0. 912 9 93. 83 0. 033 7 0. 935 5
  注:表 3中 b0、 b1、 b2、 b3为模型的参数。 No te: The b0、 b1、 b2、 b3 in table 3 are param eter of the m od le.
2. 3 成竹直径与年龄的关系
据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 5 ] ,泰竹成竹直径
与年龄的关系 ,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 ,二者符合
回归方程 Y= 6. 190 0- 1. 808 4 t+ 0. 560 6 t2
- 0. 055 3 t
3
( Y为成竹直径 , X为距离现在的
年份数 ) ,相关系数 R= 0. 923,达显著水平。
2. 4 成竹胸径、竹高、枝下高间的关系
以 2003年生的泰竹成竹 ( 2002年母竹移
植 )调查的胸径、竹高、枝下高的数据两两之间
进行 Pea rson相关分析和双侧显著性概率检
验 [5 ]。分析结果表明 ,双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
小于 0. 01,胸径与竹高相关系数达 0. 898,胸径
与枝下高的相关系数达 0. 728,竹高与枝下高的
相关系数达 0. 763,三者之间在 0. 01的水平上
达显著相关。
2. 5 成竹叶长、叶宽、叶面积与其他观赏竹种
的比较
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与竹子的观赏性
有很大的关系。为更直观地反映泰竹叶片形态
特征 ,随机选取试验地附近 13种观赏竹 ,比较
其与泰竹叶长、叶宽、叶面积大小 ,见表 4。
表 4 泰竹成竹叶长、叶宽 、叶面积与其他观赏竹种的比较
Tab. 4  Averag e leaf leng th , leaf width and leaf area of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in compari sion wi th other o rnamental bamboo species
序号
No.
竹种名称
Chinese name
学名
Latin name
平均叶长
Average leaf
leng th( cm)
泰竹与
之相比
Dif ference
平均叶宽
Av erage leaf
width( cm)
泰竹与
之相比
Difference
平均叶面积
Average leaf
area( cm
2
)
泰竹与
之相比
Difference
1 泰竹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13. 21 0 1. 03 0  13. 61 0
2 绿竹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27. 50 - 14. 29 4. 00 - 2. 79 110. 00 - 96. 39
3 马甲竹 Bambusa tulda 24. 00 - 10. 79 3. 00 - 1. 97 72. 00 - 58. 39
4 霞山坭竹 B. xiashanensis 16. 00 - 2. 79 2. 70 - 1. 67 43. 20 - 29. 59
5 鱼肚腩竹 B. gibboides 15. 50 - 2. 29 1. 90 - 0. 87 29. 45 - 15. 84
6 大眼竹 B. eutuldoides 16. 30 - 3. 09 2. 40 - 1. 37 39. 12 - 25. 51
7 黄金间碧玉 B. Vulgaris cv. Vittata 20. 50 - 7. 29 3. 00 - 1. 97 61. 50 - 47. 89
8 撑篙竹 B. pervariabil is 11. 70 1. 51 1. 50 - 0. 47 17. 55 - 3. 94
9 大肚竹 B. Vulgaris cv. Wamin 18. 50 - 5. 29 2. 40 - 1. 37 44. 40 - 30. 79
10 银丝竹 B. Multiplex cv. silverstr ipe 15. 50 - 2. 29 1. 50 - 0. 47 23. 25 - 10. 04
11 坭竹 B. gibba 9. 70 3. 51 1. 80 - 0. 77 17. 46 - 3. 85
12 甲竹 B. remotif lora 14. 00 - 0. 79 2. 20 - 1. 17 30. 80 - 17. 19
13 粉单竹 B. chungi i 11. 00 2. 21 2. 00 - 0. 97 22. 00 - 8. 39
14 小琴丝竹 B.mult iplex cv. Alphonse-Karr 9. 70 3. 51 1. 80 - 0. 77 17. 46 - 3. 85
合计 ( Total)   223. 11 31. 23 541. 80
平均值 ( Averra ge) 15. 94 2. 23 38. 70
泰竹与之相比 
( Di fference)  - 2. 73 - 1. 20 - 25. 09
(下转第 34页 )
30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25卷 
稳定。
( 3)对比不同竹龄毛竹材热解的差示扫描
量热曲线 ( DSC) ,随着竹龄的增加 , DSC曲线
上的吸热峰面积明显增大 ,即热解吸收的热量
越大 , 1年生到 3年生的竹材相近 , 4年生以上
的竹材相近。
4 结 论
通过以上试验 ,对比了不同氮气流量、不同
升温速度和不同竹龄毛竹材的热解曲线 ,结果
表明: ( 1)氮气流量的变化对差热扫描量热曲线
没有明显影响 ,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大 ,在热解过
程中失重增大 ,且最终剩余固体产物量呈递减
的趋势。
( 2)升温速度变化对热重曲线没有明显影
响 ,对 DSC曲线的影响较明显。随着升温速度
的增大 ,在整个热解过程中吸放热更明显。
( 3)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 ,不同竹龄的竹材
的热解过程中热量吸放和失重变化温度点存在
着一定的差值。
参 考 文 献
[1 ]李余增 .热分析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87. 2
[2 ]黄一石 .仪器分析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2
[ 3]胡小安 ,管春平等 . 热分析的现状及进展 [ J ]. 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 , 2005, 20( 3): 37~ 40
[4 ]胡福昌 ,陈顺伟 .日本竹材热解研究的现状 [ J ] .林业科技
开发 , 2001, 15( 3): 8~ 10
[ 5 ]阪田 作 ,难波竹己等 .竹活性炭の制造とその分子ふる
い吸着特性: ヤシ 活性炭との比较 , Bamboo Journal,
1993, ( 11): 71~ 77
[6 ]陈纪忠等 .竹材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 J] .林产化学与工业 ,
2005, 25( 2): 11~ 15
(上接第 30页 )
由表 4可见 ,泰竹除平均叶长较撑篙竹、坭
竹、粉单竹、小琴丝竹大外 ,其余数值均比其它
观赏竹小 ,是一种叶子较纤细的优良观赏竹种。
2. 6 病虫害危害情况
作者 2003年 6月的调查发现 ,厦门地区危
害泰竹的主要病害有:煤烟病、叶枯病 ;虫害主
要有:蚜虫、矢尖蚧、夜蛾、卷叶蛾、毒蛾。其中危
害泰竹的病害中以煤烟病为重 ,危害的部位主
要是竹子茎杆下部 ;虫害以蚜虫为重 ,危害的部
位主要是竹子的嫩叶。 受害的竹子的生长发育
受到严重的影响 ,观赏性大大降低。调查中也发
现 ,在通风向阳、竹林不太密集的地方泰竹受到
的病虫害危害较轻 ,甚至没有。可见加强竹林的
养护管理 ,合理调整竹林的结构是预防泰竹病
虫害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
3 讨 论
泰竹是我国南方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观赏竹
种之一 ,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甚少。作者结
合实际工作 ,只对其地上部分的特性进行了初
步的探讨。以后还需对竹子的地下竹鞭的结构
特征、生长发育状况及泰竹的其它相关生物学
特性与土壤、气象状况的关系等进行系统深入
的研究 ,为泰竹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全面更科学
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厦门市地理学会 .厦门经济特区地理 [M ].厦门:厦门大学
出版社 , 1995, 1~ 70
[2 ]陈松河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 J ].热带农业科学 ,
2001, ( 4): 17~ 21
[3 ]金 川 .绿竹高生长节律的研究 [ J ].竹子研究汇刊 , 1988,
7( 4): 51~ 62
[4 ]蔡纫秋 .角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 J ] .竹子研究汇刊 ,
1985, 4( 2): 64~ 70
[5 ]苏金明 ,傅荣华 ,周建斌 ,张莲花编著 .统计软件 SPSS系列
应用实战篇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2
34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