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塑料大棚大蚕地蚕饲育技术
许 永 明 林怀仁 郇绍堂
江苏省徐州市蚕桑站 221004 江苏省新沂市蚕桑站 221400
栽桑养蚕是一项劳动强度大、 技术要求高、 操作相对
繁锁的一项农村传统产业。 为使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
解脱出来 , 同时又减少投入 , 增加效益 , 解决蚕室不足等
问题 , 我市从 1998年春蚕起 , 采用塑料大棚地蚕育 , 通过
连续试养 , 取得了明显成效 ,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 现将
该技术简述如下。
1 塑料大棚的建造 (以养 2张蚕为例 )
1. 1 场地的选择 利用庭院、空闲地或早春 ( 5月 10
日前 ) 结束的蔬菜大棚均可。 地势要选择高燥地方 , 以防
积水。
1. 2 材料的准备 需要南北向的场地宽 3. 5m , 长
16m; 2. 6m的叉股 12根 ; 3. 3m的桁条棒 25~ 35根 , 5m
长 1m宽的草帘 32片 ; 6m宽、 17m长的厚塑料薄膜 7. 5gk;
废旧化肥蛇皮袋 ,拆开后缝制成 1m宽、 16m长两块 ; 还有
绑扎用的铁丝、 塑料细绳等。
1. 3 大棚的建造 用叉股和桁条棒组建成两檐到地
的人字形棚架。 使内宽 3. 5m , 中间高 1. 7m (可根据养
蚕人的身高而定 ) , 长 16m, 在其支架上覆盖两层草帘 , 中
间夹一层塑料薄膜 , 大棚的两端也用塑料薄膜档上。
2 大棚大蚕地蚕饲育
2. 1 大蚕出屋前的准备 当蚕儿在小蚕饲养专用室
内养到 5龄起蚕第二遍给桑后 , 连蚕带叶一同移到大棚内
饲育。 在蚕儿出屋前 , 先把棚内地面分成两部分 , 中间留
出 0. 5m宽的人行道 , 先撒上一层新鲜石灰粉 , 再撒上一
层清洁的短稻草 , 两块塑料蛇皮袋分别铺在稻草上 , 根据
蚕儿发育程度 , 分期按顺序放于地面饲养。
2. 2 温湿度的调节 大棚内 , 挂上几只干湿温度计 ,
以揭大棚最外一层草帘和开闭大棚两端的塑料膜来调节棚
内的温湿度。 当春季阴冷和晚秋低温时 , 白天可将外层草
帘适当揭起一部分或全揭 , 以利用太阳能增加棚内温度 ,
在下午太阳快要落时 , 提早盖上草帘进行保温。 在高温干
燥环境条件下 , 白天棚上两层草要全盖上。 在多湿闷热的
天气要揭去塑料薄膜 ,只盖双层草帘 ,并打开棚的两端 ,以
利通风。 在遇到雨天时 , 可将塑料薄膜盖在最上层。
2. 3 给桑方法 春蚕期 , 可直接用条桑或新梢叶喂
养 , 每日给桑 2~ 3次 ; 中晚秋蚕每日可增加一次给桑。尽
量不喂湿叶 , 若喂湿叶则需薄饲 , 吃完再给 ,不留残叶。蚕
座湿冷 , 可在蚕座上多撒一些干燥的短稻草后再喂蚕 , 也
可在棚内放火炉加温排湿。当遇到高温干燥天气 , 喂叶时 ,
在叶面上喷撒配制的消特灵等药液 , 既可降温补湿 , 又可
消毒防病。
2. 4 防病处理 由于大蚕采用室外地面饲育 , 大小
蚕分室饲养 , 只要养蚕前认真消毒 , 喂养时加强预防 , 基
本能达到无病高产。若一旦发生蚕病 ,要及时捡除病蚕 ,加
强蚕体蚕座消毒。如果发生僵病 , 可每日体喷一次 1000~
1500倍 “ 402” 药 , 再进行喂蚕 , 并在下次给叶前用烟剂进
行防僵 , 连续防治 2~ 3d, 即可控制住。 如有病毒病发生 ,
在及时拣除病蚕的同时 , 要每日撒新鲜石灰粉两次 , 也可
在叶面上喷撒消特灵药液 , 通过由表到内进行防治 , 可起
到很好防治效果。
2. 5 上蔟处理 大蚕地蚕饲育 , 对推行方格蔟室外
上山技术特别有利。 当蚕儿老熟后 , 消除地面蚕沙后 , 撒
上一层锯末或草木灰 , 起到接尿和防摔伤之用。 在棚内利
用室内叉股 , 搭起上蔟架 , 上蔟方法按方格蔟室外上蔟技
术要求去做 , 大蚕室外地面育场地 , 只要合理安排 , 足够
大蚕上蔟。 蚕儿上山结束后 , 棚面上只盖草帘 , 不盖塑料
薄膜 , 同时打开大棚两端封口 , 以利通风排湿。 如晚秋天
冷 ,白天可在棚面上盖塑料薄膜 ,只需打开大棚的两端 ,即
49★ 2002( 2)总 23卷第 93期★ 北 方 蚕 业
收稿日期: 2002- 05- 06
第一作者简介: 许永明 , 男 , 38岁 , 大学 , 副站长 , 市蚕桑学会秘书长。 曾在 《中国蚕业》、 《北方蚕业》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
篇。
陕西茨沟镇发展蚕桑生产的调查
阮 鹏 阮荣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 周至 710400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办公室 725004
茨沟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付家河中游 ,全镇辖 22个行
政村 , 189个村民小组 , 300余户 , 14523人 , 其中农业人
口占 99%。 全镇总面积 164km2 , 耕地 1232hm2 , 林地
12000hm
2。 2001年农业总产值 2347万元 , 人均产粮 448.
5kg , 人均纯收入 1023元 ,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镇。
1 蚕桑生产现状 茨沟镇现有桑园 146. 7hm2 , 桑树
品种多以桐乡青、荷叶白为主 ,年发种量 2001年达到 2600
张 ,其中春季发种 1500张 ,秋季发种 1100张 ,全年产茧 7.
93万 kg , 张产平均 30. 5kg。 2001年新建桑园 33. 3hm2 ,
其中引进陕桑 305多倍体良桑 2万株。 2002年春季又栽桑
20hm
2
, 截止目前全镇桑园面积达到 200hm2。
2 自然条件优越 ,劳动资源丰富 全镇境内地域、土
壤、 光照、 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均适宜桑树生长。农业人
口占全镇人口 99% , 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
3 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全镇有 13233hm2山地 , 而耕
地仅 1232hm2 ,除道路、河流和不可利用的山地外 ,仍有大
面积的山地可供开发利用。 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
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生态环境工程的开展 , 为茨沟蚕桑生
产的发展 , 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 所以 , 茨沟坡地桑园
发展潜力很大。坡地比平地土层薄、 易旱 , 但光照充足 ,面
积较大 , 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 且投工大 , 效益低 ,
更重要的是水土流失严重 , 若能利用一部分坡地建造桑
园 , 既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 , 又可获得比单纯种粮食高出
成倍的经济收入 , 并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 另外 , 虽然目
前的桑园以 “四边桑” 为主 , 但是 , “四边” 闲散的块地利
用也不足 50% , 可见 , 茨沟发展 “四边桑” 的潜力仍很大。
4 政府、 领导高度重视 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主导
纳入工作计划 , 提出的口号是: “要致富 , 栽桑树”。在政策
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蚕桑事业的发展 , 并提供了极为有
利的环境与氛围 , 政府还将山区蚕桑发展列为 “耕退还
林” 计划 , 在苗木及粮食上给予支持 , 镇信用社也给予了
扶持贷款。
5 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 , 部分村选派年青、
热爱蚕桑 , 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到职业中学进行培
训。 镇林业站派蚕桑技术员下乡组织农民现场技术讲座 ,
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 建立了一个蚕桑技术推广网络。
目前 ,该镇蚕桑生产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桑园面积、桑
树资源已初具规模 , 生产效益也较为可观 , 并积累了发展
蚕桑生产的宝贵经验 , 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 发展蚕桑
生产大有潜力。
可达到增温排湿的目的。
2. 6 售茧后的消毒 蚕茧采卖后 , 立即将方格蔟搬
出棚外 , 进行日晒 , 按常规消毒处理。 对于场地及所利用
的材料 , 要进行清理、 刷洗、 消毒等。到下次大蚕出屋前 ,
再进行一次系统消毒后 , 重新建棚使用。
3 塑料大棚大蚕地蚕饲育的优点
3. 1 节省劳力、降低成本 利用庭院、家前屋后空闲
地建造一个能饲养两张蚕的塑料大棚 , 需要一次性投资
120元左右。除必须购买的塑料薄膜、 铁丝 (可用塑料绳 )
等外 , 其他一些材料均可因陋就简 , 自行准备 , 一次投资 ,
可连续使用 4~ 5年。按此计算 , 每张种折旧 4元左右 , 远
远低于室内蚕筐育投资 (不包括建造蚕室 )费用。另外 ,由
于室外育 , 利用太阳能加温 , 可节约燃料 , 降低成本。
由于大蚕地面育 , 不需除沙、 端筐 , 不但节省了劳动
时间 ,更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1人喂两张大蚕 ,给桑 1次 ,
只需半个多小时。
3. 2 增加产量 ,提高茧质 由于大蚕地面育 ,简化了
喂蚕工序 , 减少了蚕儿创伤机会 , 大小蚕分室饲养 , 从而
减少了病菌对蚕儿的早期感染 , 降低了蚕儿的发病率。 同
时便于消毒防病和通风换气 , 能满足大蚕的生理要求 , 并
采取就地上蔟 , 空气新鲜 , 排湿极易 ,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 ,
解舒率和出丝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50 北 方 蚕 业 ★ 2002( 2)总 23卷第 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