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0卷 第 4期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 l. 20, No. 4
1998年 7月 JO URNAL O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Jul. , 1998
1997-11-07收稿
* 云南省教委重点基金课题“红椿造林及麻楝蛀斑螟防治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麻楝蛀斑螟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
陈英林
(西南林学院森保系 , 650224,昆明 ;男 , 54岁 ,副教授 )
查广林
(云南省石岩寨林场 , 661412,个旧 )
摘要 麻楝蛀斑螟在云南石岩寨地区 1年发生 4代 ,以蛹越冬 .该虫以幼虫钻蛀珍贵速生树种
红椿树主梢和侧梢 ,造成枝条中空、断折 ,从而形成多头树而难以成材 .云南省红椿主产区的林
分 , 60% ~ 100%的植株受其危害 ,且幼林受害尤重 .生产实践证明 ,螟害是造成省内红椿造林多
年未获成功的主要因素 .该文就麻楝蛀斑螟的分布、危害 、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治方
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麻楝蛀斑螟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42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Hyps ipyla robusta (Moore)
Ch en Ying lin
( Departm ent of Fores t Protection, Southw es t Fores t ry Col leg e, Kunming, 650224, P. R. China)
Zha Guanglin
( Shiyan zhai Forest Farm, Gejiu, Yunnan Province, 66141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life of the pest. Hypsipyla robusta has 4 generations in a year in
Shiyanzhai area, Yunnan Province. It ov erwinters as pupa. The la rv a bo res the branches of
toon, a kind of valuable t ree w hich g row s fast. In the above area, 60% ~ 100% o f the t rees
has been injured, at the thicket stag e. It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some kinds of
py ralid mo ths have play ed a signi ficant ro le in the long-term failure of si lviculture of toon in
Yunnan Prov ince. The regularity of dist ribution, injury, o ccurrence, the bio logy and contro l
o f this pest have been int 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 l o f this pest , should be based on
si lvicultural management, pest fo recast and surv ey. It includes manual control in winter and
spring , proper chemical cont rol in summer and autumn, bio logical cont ro l of the population.
KEY WORDS Hypsipyla robusta, bio logy , life history , cont rol
红椿系我国二级珍贵濒危保护植物 ,云南省为国内主产地之一 ,为挽救和发展该树种 ,省
内多个地州自 70年代以来陆续将其列为重点发展树种 ,但均因麻楝蛀斑螟 Hypsipyla robusta
( Moore)的危害及管理粗放而失败 ,其中仅德宏州就有 333. 3余 hm2红椿人工林被毁 .国内仅
顾茂彬等在海南对该虫进行过初步研究 ,国外也少有报导 . 1993~ 1996年作者对该虫进行了
DOI : 10. 13332 /j . 1000 -1522. 1998. 04. 011
较为系统的研究 .
麻楝蛀斑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该虫以幼虫反复钻蛀红椿当年新嫩梢 ,造成枝条中空、断
折、顶芽和侧芽死亡 ,导致主干弯曲或形成多头树 ,每年高生长降低 0. 33m ,出材率降低或不能
成材 .本文就其中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报导如下 .
1 研究方法
生物学特性以红河州石岩寨林场内及附近的 300余株各龄级红椿树为主要取样观测点 . 2
~ 10月每 5d剪取 5~ 10枝受害梢 ,剖枝调查记载麻楝蛀斑螟虫态、发育进度、天敌寄生情况 ;
同时观测红椿物候及室内以红椿嫩梢和蒴果饲养采回的成虫、蛹、幼虫 ,观察羽化产卵、寿命等
习性 .不定期地观察麻楝蛀斑螟各虫态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天敌寄生情况 .
在防治方面 ,室内以石岩寨、西南林学院为主点进行卵、幼虫药效测定 ;野外对永仁、石岩
寨、澄江外浪塘、盈江 4个点的 8. 8hm2红椿人工林及周围散生的野生红椿树设样地及标准株
进行化学和人工防治效果观察 ;同时设立对照 ,计算防治成本 ,对比防治效果 .
2 害虫分布及危害
麻楝蛀斑螟在云南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 (以上为重灾区 ) ,保山、红河、楚雄、
玉溪等地州及昆明地区的昆阳 .国内分布于广西南宁、龙州 ,广东琼山、崖县、屯昌、昌江、陵水、
乐东、清远、广州及海南省尖峰岭地区 [1 ] .国内主要危害红椿 Toona cil iata Rome.及其在云南
的 4个变种: 滇红椿 var. yunnanensis ( C. DC. ) C. Y. Wu ( 1977 ) ,毛红椿 va r. pubescens
( Franch. ) Hand. -Mazz. ( 1933) , 思茅红椿 var. henryi ( C. DC. ) C. Y. Wu( 1977) ,疏花红椿
va r. sublaxi flo ra( C. DC. ) C. Y. Wu( 1977) [2 ] .还可危害麻楝 Cpukrasia tabularis A. Juss,大叶
桃花心木 Suitenia meserophylla King ,小叶桃花心木 S. mapoganijacq,岭南酸枣 Spondias
lakonensis Pierre等 .
1992~ 1996年对云南 8个县市红椿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 4片人工林共查 6 274株 ,其中
6 224株被害 ,被害率 99. 2% ( 46. 7%~ 100% ) ; 3片野生林共查 81株 , 62株受害 ,被害率 76.
5% ( 48. 7%~ 60. 9% ) .四旁树情况复杂 ,盈江旧城共查 300株 , 100%被害 ,昆明省林科院及晋
宁市公安基地两处 35株零星栽植的红椿未见受害 .总的看来 ,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
3 生活史
据 1994~ 1995年在年均温为 18. 7℃的石岩寨林场观测 ,该虫 1年发生 4代 , 10月中旬后
以蛹在蛀食坑道中越冬 ,翌年 2月开始羽化为成虫 ,整个种群生活史中世代重叠严重 (见表
1) .
4 生活习性
4. 1 成 虫
羽化多在 17~ 21时 ,盛期在 20时 ,少数可于中午前后羽化 ,但傍晚后才飞出 .成虫羽化
后 ,在红椿树枝上停留 1~ 2h后 ,即可交尾 ,对黑光灯和白炽灯略有趋性 ;夜间活动 ,白天潜伏
于树丛中 .据剖查 24头雌虫 ,每雌孕卵量为 19~ 47粒 ,平均 34. 1粒 .卵多散产于红椿嫩梢上
或嫩梢皮层下及第 1, 2叶腋间 ,或集产于红椿蒴果及旧虫道的虫粪下面 .产卵后雌虫很快死
亡 .雌虫平均寿命为 3. 5d,雄虫 3d,雌雄比 1∶ 0. 83.在笼养中发现少数成虫吸食红椿嫩枝伤
流液 .
60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0卷
表 1 麻楝蛀斑螟生活史表 (石岩寨 1994~ 1995)
T ABLE 1 Life cycle o f Hypsipyla robusta ( Moo re) ( Shiyanzhai, 1994~ 1995)
世代 1月上中下
2月
上中下
3月
上中下
4月
上中下
5月
上中下
6月
上中下
7月
上中下
8月
上中下
9月
上中下
10月
上中下
11~ 12月
上中下
越冬代 ( 0) ( 0) ( 0)
( 0) ( 0) ( 0)
+ +
+
一
· ·
- -
· ·
- - -
- - -
0 0 0
+ +
0
+ +
二
· ·
- -
· · ·
- - -
0
- - -
0 0 0
+ + +
三
· ·
- -
· · ·
- - -
0
- - -
0 0 0
+ + +
说明:卵 , - 幼虫 , 0蛹 , ( 0)越冬蛹 ,+ 成虫
4. 2 卵
初产卵乳白色 ,表面有白色细绒毛 .在均温 24. 5℃时 ,卵历期 9~ 14 d,平均 10. 7d.卵的孵
化率 84. 6%~ 90% ,平均 87. 4% .
4. 3 幼 虫
初孵幼虫于红椿复叶叶轴上或顶梢第一叶腋处蛀入取食 ,蛀孔处有浅黄色胶质分泌物 ,似
泪珠 .蛀入的第二天受害寄主树皮变浅褐色 ,有微量黄白色蛀屑排出 ,幼虫蛀入枝梢第三天 ,枝
梢极易在蛀孔上方处断折 .据以上症状及时喷药防除 ,可以保住主梢不断折 ,为重要的防治时
机之一 .
幼虫蛀入后 ,先在梢内向上方蛀食 ,再转向基部蛀食髓芯 ,被取食髓芯的枝梢表面部分在
2~ 3d内就开始变褐色枯死 .枝条枯死的长度与坑道等长 .昼夜均可取食 ,排泄物从蛀孔排出 ,
坑道内光滑无遗物 ,当蛀入孔处被破坏后 ,则在 1d内向外另开排泄孔 .坑道一般长 1. 4~ 7cm ,
最长的达 28cm.幼虫除取食髓芯外 ,有时还取食皮层及叶肉 .每年 6月红椿树结果期 ,幼虫群
聚危害蒴果 ,一般通过吐丝将蒴果缀联 ,取食其中轴、种翅和种子 .一条幼虫可取食 4~ 10个蒴
果 ,平均 7. 2个 .每头幼虫可危害 3~ 6个嫩梢 ,平均 4个左右同一枝条可以同时有数头幼虫危
害 ,但坑道互不相通 ,间有蛀通 ,也有丝状网膜相隔 .
幼虫具夜间转枝危害习性 ,据在石岩寨连续 5d取样 , 144个被害梢统计 ,转梢率高达 63.
5% (傍晚喷药 ,对其有良好触杀效果 ) .一二龄幼虫在复叶叶轴和嫩梢中危害 ,当取食到木质化
的部分时即爬出坑道转移 ,同一植株上以爬行转移为主 ,转向邻株则通过吐丝 ,借助风力 .转梢
(株 )危害的幼虫 ,首先在枝条上往返爬动 ,寻找蛀入部位 ,一般在顶梢第一和第三叶腋处蛀入 ,
蛀入前先在叶腋间拉丝围护 ,随后边取食边吐丝 ,使排泄物和丝结成充实的保护网 ,最后才钻
蛀 .从开始吐丝到完全蛀入红椿树体约需 2h.幼虫耐水湿环境 ,将其放入水中可存活
13. 5min.一般老熟幼虫在虫道的蛀入口附近头部向上结茧化蛹 ,吐丝结茧历时 8~ 12h,化蛹
约需 4h.第一代幼虫可危害红椿树种子 ,危害种子的幼虫少数在蒴果壳内结茧化蛹 ,多数老熟
幼虫向下爬到树干基部附近的枯枝落叶中化蛹 .利用 6月上旬该幼虫下树化蛹的习性 ,可放
61第 4期 陈英林等:麻楝蛀斑螟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
鸡、鸭啄食或集中烧毁枯枝落叶或喷 80%敌敌畏乳油 1 000倍液消灭 .
幼虫共分 5龄 ,详见表 2.
表 2 幼虫体长及头宽值 (石岩寨 , 1995)
TABLE 2 Life cycle o f Hypsipy la robusta
虫龄 一 二 三 四 五
体长 /mm 2~ 5 7~ 11 14~ 16 19~ 22 24~ 27
头宽 /mm 0. 16~ 0. 18 0. 73~ 0. 83 1. 3~ 1. 72 1. 78~ 2. 0 2. 2~ 4. 2
一龄幼虫紫红色 ,胸、腹
部呈粉红色 . 2~ 4龄幼虫体
色均为紫红 .老熟幼虫青白
色 ,胸腹部呈青灰或暗红色 .
4. 4 蛹
初化蛹时 ,体黄褐色 ,尾
部常粘连老龄幼虫蜕下的残皮和头壳 ,以后变为头和背面红褐色 ,腹面浅红褐色 ,蛹体具光泽 .
在均温为 24. 5℃时 ,蛹历期 9~ 15d,平均 11. 6d,化蛹率为 75%~ 100% ,平均 88. 3% .
5 发生规律
5. 1 虫害与虫源远近关系密切
新造的红椿林及四旁树距虫源 0. 2~ 0. 3km的 ,造林 2个月后即可发生危害 ,距离 5~
6km的 13个月后染虫 ,而 10km以上的长达 27个月后才被害 .距离越远 ,染虫越慢 ,表明该虫
每年扩散距离约 5~ 6km.此外 ,发生率与虫源虫口密度亦呈正相关 ,外浪塘和石岩寨点造林
地附近均有上百株野生染虫红椿 ,初发生虫株率平均为 62% ,而其它三点的虫源树均为零星
发生 ,平均虫株率为 34. 6% .
5. 2 人工与野生红椿林虫害对比调查 (见表 3)
表 3 虫害发生与人工和野生红椿林的关系
T ABLE 3 Differ ence o f infestation rate betw een plantation and natur al stands
地 点 时 间 林 型 林龄 /a 调查株数 /株 虫害株率 /%
倘甸老黑地 1995. 07. 21 云南松中零星野生树 3 19 10. 5
倘甸老黑地 1995. 07. 21 人工插花植于松林中 3 21 14. 2
外浪塘 1996. 08. 04 人工带状林与杂草混生 3 60 61. 6
外浪塘 1996. 08. 04 野生团状小片林与樟科常绿小乔木混生 3 60 38. 3
由表 3看出 ,虫株率人工林大于野生林 ;人工插花零星栽植于云南松林中的红椿树略大于
野生零星单株分布的植株 ,但小于人工和野生成片林 . 1992~ 1993年在永仁、瑞丽等地调查也
有类似情况 .因此 ,采用红椿与非蛀斑螟寄主树混栽或单株零星栽培的方式有利于减轻虫害 ,
也更接近于野生红椿在林中呈单生或小团状分布之自然状况 .据 1996年 12月 27日在永仁调
查 ,红椿间种于云南松林中的对照林虫株率为 59. 9% ,比红椿纯林对照林低 31. 8% .此外 ,阳
坡螟害大于阴坡 ,林缘大于林内 ;树龄 1~ 5a的幼树虫株率大于 6~ 10a的 1. 14倍 .
5. 3 虫害与天敌因子
据各点调查 ,麻楝蛀斑螟的天敌主要有绿色蟑螂 (捕食外露幼虫 ,学名待定 )、蚂蚁和姬小
蜂科啮小蜂属的印啮小蜂 ( Tetrastichus ayyari Rohw er ) .永仁点 1996年 4月 (春旱季节 )发现
大量蚂蚁钻入蛀道捕食该虫幼虫和蛹 ,捕食率为 23. 5% .印啮小蜂寄生该虫预蛹和蛹 , 9~ 10
月寄生较普遍 ,平均寄生率达 29. 3% ,单蛹体表有 26~ 175头小蜂 ,平均达 81头 .印啮小蜂对
该虫有抑制作用 ,利用前景较大 .
此外 ,虫害的发生与寄主树种及冬季、早春气温有关 .据在石岩寨调查 , 1993年 3月 25日
62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0卷
新梢被害率为 9% ,而 1994年同期调查仅为 2. 5% ,主要原因是 1993年冬至 1994年春气温比
前一年约低 2℃ .在红椿 4个变种中 ,滇红椿和思茅红椿被害最重 ,疏花红椿次之 ,毛红椿被害
最轻 .经各点调查 ,楝科中具有重要用材价值 ,被盈江群众称为“神树”的鱼鳞椿 (Dysoxylum
gobara ( BuchHam ) M err)具有抗虫性 ,不被该虫危害 ,但资源已奇缺 .
6 防 治
6. 1 化学防治
化防是夏、秋季防治螟害的主要措施 .经对 12种农药的不同浓度、施药方法对红椿树主梢
的药害和防治持效期的多次室内、外测定 ,筛选出 8种农药、 3种施药方法的 9个配方 .其中持
效期的测定 ,每处理与对照均为 2株幼树 ,药后逐日观测 ,以螟虫始侵入日为持效期终止日 ;对
幼虫防效测定均为 72h的死亡率 ;卵的药敏性测定为药后 15d数据 ,详见表 4.
表 4 8种不同施药方法防治螟害效果
TABLE 4 Effectiv eness of eight pesticides in different applica tion methods
序号
农药及
浓度
施药
方法
持效
期 /d
对幼虫防效 杀卵效果
梢内 蒴果内 胃毒
死 活 死亡率 /% 死 活 死亡率 /% 死 活 死亡率 /% 死 活 死亡率 /%
1 50%喹硫磷 1∶100 喷雾 14 24 0 100 51 2 96. 2 25 0 100 21 0 100
2 32%灭杀毙 1∶ 1 000 喷雾 13 24 0 100 44 9 83. 0 — — — 21 3 87. 5
3
乐果+ 1 /100
β糊精 1∶1 000 喷雾 19 24 1 96 45 4 91. 8 — — — 20 1 95. 2
4 50%西维因 1∶100 喷雾 12 24 0 100 47 5 90. 4 — — — 22 3 88
5 3%呋喃丹 1∶ 200 喷雾 16 24 0 100 48 4 92. 3 — — — 21 1 95. 5
6 80%敌敌畏 1∶200 喷雾 11 24 0 100 57 2 96. 6 25 0 100 22 2 91. 7
7
敌敌畏+ 呋喃丹
( 1∶ 1) 1∶ 200 喷雾 26 24 0 100 42 1 97. 7 — — — 23 1 95. 8
8 5%铁灭克粒剂 根区
( 40g·株- 1 ) 25 18 2 90
施药
( 60g·株- 1 ) 28 16 1 94. 1
9 40%氧化乐果 1∶ 200 树干包扎 17 20 2 90. 9
10 对照 不处理 6 0 10 0 0 53 0 25 0 0 2 19 9. 5
说明:室内喷药用卫生喷雾器 ,林间用 3WB-16喷雾器改装高压喷头 .实验时间: 1993~ 1994年 ;地点: 石岩寨、外浪塘、林学院 .
由表 4看出 ,室内喷雾法杀灭红椿梢内幼虫效果配方 1~ 7为 96%~ 100% ,林间喷雾法
杀灭红椿蒴果内幼虫效果除配方 2外 ,均在 90%以上 ;配方 1, 6对幼虫胃毒作用达 100% ;配
方 1, 3, 5, 6, 7室内杀卵效果在 90%以上 . 1~ 7配方林间喷雾的持效期为 11~ 19d,平均
14. 4d,所以生产上在一般情况下 (非连阴雨天 ) ,可选上述配方 , 15d左右施药一次 . 5%铁灭克
根区施药 ,每株 40~ 60g用量 ,具 90%~ 94. 1%杀灭梢中幼虫效果 ,持效期为 25~ 28d,但防治
成本达 0. 80~ 1. 20元 /株 ,应据实际情况选用 ;氧化乐果 20倍液树干包扎法林间杀幼虫率
90. 9% ,持效期 17d,但因包扎点要距梢顶 1m处才有效 ,故对高于 3m以上的树操作不便 .总
起来看 ,该虫对上述农药极敏感 ,各地应根据药源、成本选用 .另外 , 1995年 8月在外浪塘以
80%敌敌畏乳油 200倍液进行 1d喷 1次药和早、晚各喷 1次杀灭梢内幼虫试验 ,日施药 2次 ,
防效为 100% ,比施药 1次提高药效 16. 9% .盈江县对采下的红椿蒴果以磷化铝片剂 2g· m- 3
63第 4期 陈英林等:麻楝蛀斑螟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
帐幕薰蒸 48h,对幼虫和蛹杀灭率均达 100% .
6. 2 物理及其它防治
1995年 4月在石岩寨对红椿幼树 4株的顶梢套带小孔的塑料袋 , 21d后无虫危害 ,且顶梢
平均生长量比对照长 0. 11cm,对照虫害率为 33. 3% .同时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螟 ,每天从 19: 00
~ 23: 00开灯 ,连续 3d共诱成虫 15头 ,其中 19: 30~ 20: 30诱虫 4头 , 20: 30~ 21: 00诱虫 11
头 ,表明成虫在 20: 30~ 21: 00对黑光灯趋性强 ,在预测预报上有一定意义 .
1994~ 1995年冬、春在各点人工林中以敌敌畏 10倍液沾棉球、磷化铝片剂 1 /8片塞虫
孔 ,杀灭率 100% ; 10月末至翌年 2月人工剪除人工林及附近染虫红椿受害梢 ,可延缓螟害发
生期 1~ 2个月 .
7 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
根据麻楝蛀斑螟发生特点和控制螟虫在造林的前 5a对红椿主梢危害在 15%以下 ,以保
护林分中 85%以上的立木主干通直 ,提高出材率这一防治目的 ,我们制定了以营林措施为基
础 ,在加强虫情监测的前提下 ,冬、春以人工防治为主 ,夏、秋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注意发挥天敌
作用 ,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防治策略 .营林上着重适地适树 ,与云南松混交造林 ,采用良种壮苗
撩壕整地为主 ,施用基肥每年除草 2次 ,追肥 1次 (株施 50g复合肥或尿素 ) ,以促进林木速生 .
防虫上 ,结合巡山护林 ,冬、春 5~ 10d,夏、秋 4~ 5d监测一次虫情 ,冬、春以剪除虫梢为主 ,辅
以适度化防 ,夏、秋则以化防为主 ,施药次数据地区和虫情而定 .在冬、春人工防除的基础上 ,轻
灾区于 6~ 8月打药 1~ 2次即可 ,如晋宁点四旁树就达到 98%防效 .中、重灾区于 2~ 3月第 1
代发生施 1次药 (中灾区可以不施 ) , 6~ 8月视虫情以喹硫磷、灭杀毙 1 000倍液或敌敌畏、呋
喃丹单用及等量混用 200倍液、乐果+ β糊精 1 000倍每 15d交替、轮换喷药 1次 ,逢连阴雨冲
刷药液及虫害极严重时 ,则每 7d施药 1次 ,必要时每次又分为早、晚各施药 1次 ,则可有效控
制虫害 .据永仁和石岩寨的防治实践 ,造林当年仅用呋喃丹 30g· 株- 1根区施药 1次 ,第 2年后
每年施药 7~ 8次 ,永仁点的 4. 67hm2、石岩寨点的 0. 8 hm2防治林地分别达到 94. 5%和 95%
的防治效果 .
由于螟虫对 2~ 5年生的幼树危害较重 ,生产上只要在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抓好造林第 2~
5年的螟害防除工作 ,就有望攻破红椿造林的难点 .
从化学防治的成本看 ,每 hm2林地 (以 1 500株红椿树计 )每次喷药需工、药费 45. 75~
48. 60元 .每年喷药以最多的 8次计算 ,投入为 360. 00~ 388. 80元 ,占造林总投入 (每 hm2平
均 3 000元 )的 12%~ 12. 96% .在生产上这是可以接受的 .
本项研究经过贯彻综防措施 ,首次取得了较大面积 ( 5. 47 hm2 )红椿造林的成功 .处理 4年
生红椿树平均树高 3. 59m,虫株率 5. 5% .对照区共 3. 33 hm2 ,其中 1. 33 hm2完全失败 ,虫株
率达 100% ;其余 2. 00 hm2平均树高仅 1. 12m ,虫株率 59. 9% .处理区比对照区提高防效
54. 4% ~ 94. 5% ,效果十分显著 .
参 考 文 献
1 顾茂彬 ,刘元福 .麻楝蛀斑螟初步研究 .昆虫知识 , 1980( 4): 118~ 120
2 西南林学院 ,云南省林业厅编著 .云南树木图志 (上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88. 748~ 750
(责任编辑 董晓燕 )
64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