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剑麻种植业经营及研究现状



全 文 :文章编号:1000-6338(1999)04-41-05
我国剑麻种植业经营及研究现状
陈叶海
(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生产科技处 , 542029)
摘 要:综述了我国发展剑麻生产情况及研究现状 , 详细叙述了我国剑麻的引种驯化和品种选
育 ,剑麻的栽培技术。并提出今后剑麻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如品种单一 , 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
经营机制问题 ,平衡施肥问题等。
关键词:剑麻;引种栽培;存在问题;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S563.8  文献标识码:C
  剑麻具有速生快长 , 抗逆性强 ,用途广泛等优
点 ,从而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大力发展。目前世界
种植剑麻的国家约 20 个 , 总面积为 33 万公顷 , 纤
维总产 30 多万吨。 我国剑麻总面积约 1.3 万公
顷 ,总产纤维 4.5 万吨 , 分别占世界的第五位和第
三位。其中农垦剑麻面积和纤维产量为 1.08 万公
顷和 3.86 万吨 ,分别占全国的 72%和 86%。 农垦
又以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最多 ,两省的面积和产量分
别占全国的 62.1%和 78.2%。 可见 , 剑麻业已成
为我国华南农垦尤其是广西和广东垦区的一项主
导产业。因此 ,对我国剑麻种植业经营和研究情况
作一些综述很有必要。
1 引种栽培历史
据文献记载 , 剑麻原是墨西哥的一种野生植
物 ,其品种较多 ,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约 300
种。剑麻分布范围较广 ,在南北纬 30°之间的美洲 、
非洲 、亚洲 、大洋洲及太平洋 、印度洋的一些岛屿和
热带 、亚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 我国引种剑麻已
超过 100年历史 , 先后引进的剑麻品种有番麻 、普
通剑麻 、亚洲马盖麻 、皮带麻 、杂种第 11648 号等数
十个 ,但作为大面积生产发展的品种目前只有杂种
第 11648 号(俗称东一号麻或剑麻)。 现有 7 个省
区种植剑麻 ,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我国剑麻发展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引种试种阶段(1900-1964) 1900 年前首先
引进番麻 ,因叶缘有刺且产量低而多作围篱。 1901
年从菲律宾引入普通剑麻在台湾的恒春 、高雄 、旗
山一带栽培。 1928 年有华侨从菲律宾引进普通剑
麻在海南岛的临高县马港附近种植 ,后传播到澄迈
县的福山等全岛各地 , 其中以昌感(现东方市)、崖
县栽培面积最大。至 1954 年 , 海南岛保存下来的
普通剑麻约 10 万株 ,其中昌感 9 万株。同年 ,广东
农垦从海南岛现有的普通剑麻母株中繁殖种苗并
在海南临高县的福山(红光农场)、多文(红华农场)
共种植 156 公顷 。至 1959 年 , 海南农区有 8 个农
场共种植普通剑麻 980 公顷 , 后因致力发展橡胶而
停止种植剑麻 , 至 1960 年仅存 650 公顷。而广东
省雷州半岛的粤西垦区从 1954 年筹建国营东方红
农场 , 试种普通剑麻 , 淘汰原来种植的番麻 , 并在
1963-1964 年从东非引进剑麻良种 H.11648 麻试
种并获得成功。
1.2 良种推广阶段(1965-1974) 随着良种 H.
11648 麻的引进试种获得成功后 , 迅速在华南垦区
得到大面积推广 , 并成为我国的当家种 。不但广东
省国营东方红农场发展到 2000 公顷 , 成为我国最
大的剑麻生产基地 , 而且我国东起浙江省定海县
(东经 122°7′), 南到海南省东方 、三亚市(18°10′),
西至云南大理州(东经 100°11′), 北至浙江省平阳
县(北纬 27°09′)的广大地区都有少量种植 , 但主要
以广东 、广西 、福建以及海南栽培面积较大。
1.3 飞跃发展阶段(1975 年后) 1975 年后 , 我国
41 1999 年第 21卷第 4期        中国麻作 CHINA S F IBER CROPS         
收稿日期:1999-10-28
剑麻生产一直向前发展 ,其中广东的湛江及广西的
玉林 、南宁 、百色等地区是发展剑麻较快的地区。
至 1992 年 ,全国种植面积达 1.7 万公顷 ,为我国剑
麻种植史上面积最多的一年;纤维总产达 3.6 万
吨 ,平均每公顷产干纤维达 3000 公斤以上 ,居世界
首位。其中 ,广东省种植面积约 8000 公顷 ,纤维总
产 1.7万吨;广西全区种植面积达 7000 公顷 , 纤维
总产达 1.6 万吨;海南和福建都分别保存约 1500
公顷 , 纤维总产都分别在 1500 吨左右。期间尤以
广东的东方红农场发展最快 , 1992 年种植面积达
2200 公顷 ,占全国的 13%, 纤维总产达 7000 吨 , 约
占全国的 20%。 1990 年以来 , 由于剑麻栽培新技
术尤其是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 剑
麻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1996 年全国剑麻面积虽只
有1.5 万公顷 ,但纤维产量达 4.9 万吨 , 是我国剑
麻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纤维 3915.5 公斤/公顷 ,
为世界的 3 倍多 ,其中广东和广西农垦平均每公顷
产纤维 4200-4350 公斤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
2.1 引种 我国剑麻引种工作虽早于 1900 年 , 但
正式从事引种研究工作却是 60 年代开始的。先后
引进的原始种有普通剑麻 、灰叶剑麻 、蓝剑麻 、银边
假菠萝麻 、金边番麻 、菠萝花 、番麻 、马盖麻 、皮带
麻 、千寿兰 、丝兰等二十多种 ,这些品种经试种大部
分没有栽培价值 ,仅作种源保留下来或作观赏麻进
行少量繁殖 ,目前多集中在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公
司农业研究所。 1963-1964 年从东非引进剑麻良
种 H.11648麻经试种成功后 , 70 年代初大面积推
广 ,并成为我国的当家种 , 现已分布于我国北纬 18
-28°的广大地区。 70 年代后又先后从巴西 、墨西
哥等国引进了数十个剑麻品种分别繁殖于广东省
的金星农场和东方红农场 , 但都因其性状差 , 如叶
片短而少 、含纤低 、叶缘有刺及不耐寒等而未能进
入示范推广。
2.2 杂交育种 我国剑麻当家种 H.11648 麻尽管
具有速生快长 、产量高 、抗性好等优点 , 但易感斑马
纹病和茎腐病 , 且不耐寒 , 因而制约着剑麻生产的
发展 , 所以培育高产 、抗病的剑麻新品种摆在我国
剑麻育种工作者面前。从 60 年代开始 , 广西亚热
带作物研究所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
研究所 、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剑麻研究所等单位
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开展剑麻杂交育
种工作 , 经数十年努力已培育出一批剑麻杂交新品
种(系)。如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选育的东 16 、
东 368 、东 27 、东 74、东-109 品种 , 均具有速生快
长 、产量高 、抗剑麻斑马纹病 、中抗茎腐病等优点。
其中东-109 杂交种由于高抗班马纹病和耐寒等 ,
且速生快长 、产量高 ,是理想的抗病耐寒品种 , 可作
为剑麻斑马纹病区的补植材料;广西亚热带作物研
究所选育的杂种 76416 号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
究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粤西 114 号 、南亚
1 号 、南亚 2 号等均具有较高产量和抗斑马纹病等
优点 ,亦是较好的抗病品种。
2.3 辐射育种 70 年代开始 , 华南地区的植麻农
场和科研单位就开展了剑麻辐射育种工作 , 从中筛
选出一批辐射品种 , 其中的桂辐四 、金丰一号 、金丰
二号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性和产量 ,银边东 1 号则
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但经进一步观察表明这些
品种的综合性状都明显劣于东 1 号 , 可见 , 要想通
过辐射育种获得理想品种是很难的。
2.4 无性系选育 主要是进行大田优良单株筛
选。80 年代 , 广东省东方红农场剑麻研究所开展
了一些工作 , 筛选出的优异单株有东 5 号 、东 10 号
等 ,这些品种除其叶片稍粗大外无其它特别优点 ,
因而该项工作亦未能坚持下去。
3 栽培技术
3.1 育苗技术
3.1.1 剑麻种苗快速繁殖技术 育苗是剑麻生产
中的关键环节。剑麻种苗繁殖主要是无性繁殖 ,国
外的繁殖方法是利用地下茎自然长出的吸芽和开
花后萌发的珠芽作繁殖种苗 , 该方法种苗数量少
(每株幼龄麻每年只长 2-3 株),时间长(剑麻植后
8-12 年才开花 ,开花后每株可得珠芽 1000-2000
个)。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于 70 年
代后期研究的剑麻种苗快速繁殖技术 ,不仅解决了
种苗不足 ,而且加速了良种的推广速度 。这种方法
一株 40-50cm 高剑麻苗 , 一年可繁殖 20 -50 株
苗 ,该技术处国际领先水平。
3.1.2 培育大 、壮 、嫩苗技术 广东省东方红农场
在育苗工作中积累出一套育大 、壮 、嫩苗经验 , 即母
株苗圃每床(双行 50 株)年施有机肥 400 公斤以
上 ,过磷酸钙 2 公斤 , 石灰 1-2 公斤 , 以保证出苗
键壮。采用 20-25cm 高的均一致嫩壮苗进入疏植
苗圃 ,并每床(三行 60 株)下足基肥 300 公斤 ,石灰
42          中国麻作 CHINA S FIBER CROPS       1999 年第 21 卷第 4 期 
1 公斤 , 过磷酸钙 1 公斤 , 通过化学除草保持苗圃
干净无杂草 , 这样经一年时间左右即能育出高
70cm 、40片叶 、5 公斤以上的无病虫健壮大苗。另
外 ,广东省国营金星农场进行的双行育苗(120+60
×60cm)试验表明 , 该规格比常规三行育苗方法较
能保证育出 80-90cm 高 、6 公斤重以上的均匀健
壮大苗 ,为早产高效提供保证。
3.2 栽培技术 
3.2.1 剑麻引种试种 、技术改进 、示范推广
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于 1985 年研究的该技
术成果是世界剑麻栽培史上的一项创举 ,处于世界
栽培先进地位。其技术主要内容是“五改一防” :即
一改小苗定植为大 、壮 、嫩苗定植 , 从原来苗高 20
-30cm 的小苗 , 改为培育成 50-70cm 的大 、壮 、嫩
苗 ,苗龄 1.5 年的无病虫害苗定植;二改少施基肥
为重施基肥 ,从原来每公顷施有机肥 20-30 吨 , 改
为每公顷施 75 吨以上;三改偏施氮 、磷肥为营养诊
断施肥 , 从原来的凭经验传统施肥 ,改为采用叶片
营养诊断分析 , 制定出氮 、磷 、钾 、钙 、镁比例 , 结合
剑麻生势配备化肥量进行施肥;四改管头 3 年为管
全周期 ,从原来只管幼龄麻 , 投产后少管或不管(即
少施或不施肥)为投产后继续管理直至淘汰的前 1
年 ,尤其后期管理培土压青效果好;五改强割叶为
合理割叶 ,由原来割叶留叶 20-30 片 , 改为割叶后
留叶 50-70 片。一防 , 重点防止斑马纹病和茎腐
病。斑马纹病的防治贯彻以“治水”为中心的综合
防病措施。“五改一防”是我国剑麻高产 、优质 、高
效的一套较完整的栽培模式。
3.2.2 剑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70 年代以来 , 由
于我国剑麻生产全面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使亩产纤
维由 70 年代初的不足 100 公斤提高到 80 年代初
的 150公斤以上 ,极大地推动了剑麻业的发展和效
益的提高。
3.2.3 剑麻种植规格要求 几十年来 , 广大科技
人员为探索剑麻种植规格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
先是 70 年代亩植 250 株 , 到 80 年代改为亩植 283
株 , 90 年代又推行亩植 296 株 , 实现了我国剑麻种
植向适度密植过渡 , 产量亦实现递级性增长 , 亩产
纤维从 70 年代的 80-120 公斤提高到 80 年代的
130-170 公斤 , 90 年代突破 200 公斤。另外 , 广东
省东方红农场剑麻研究所开展的多种种植规格(亩
植 250株 、283 株 、296 株 、314 株 、333 株 、370 株)试
验表明 , 纤维产量随着株数的增加而增加 , 而且规
格 370 株的周期(10 年)平均亩产纤维可达 430 公
斤以上 ,最高年份超过 550 公斤 , 但纤维抽出率及
质量则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若考虑到土地利用
等方面因素 ,则生产上建议采用亩植 280-300 株
较好。
3.2.4 剑麻园机械化化学除草技术 由广东省东
方红农场剑麻研究所研究的剑麻园机械化化学除
草技术于 92年起全面推广于生产。该技术是在杂
草 2 叶前亩用 40%阿特位津 0.25-0.3 公斤 , 加
72%二甲四氯 0.05公斤或 38%敌二莠 0.25-0.3
公斤 ,加洗衣粉 20-25 克 , 兑水 32.5 公斤 , 通过化
学除草机械进行喷施 , 具有工效高 、成本低 、效益好
等优点。该技术在国内剑麻生产领域尚属首创。
3.3 施肥技术 
剑麻是一种生长快速 、产量高的经济作物 , 每
年收获的叶片带走许多养分 , 若养分不能及时补
给 ,将会直接影响下一年的产量 , 因此 , 从 70 年代
开始对剑麻施肥方面的研究就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
在该领域作出贡献的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3.3.1 剑麻主要矿质营养缺乏症研究 70 年代
开始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对
剑麻养分水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 尤其是针对雷州
半岛砖红壤钾素淋失严重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提
出增钾可增产建议 , 导致了 70 年代施钾增产之效
应。
3.3.2 剑麻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 1992 年由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西亚热
带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该技术 , 通过植麻
区土壤和剑麻营养状况调查以及肥料试验 , 制订出
营养诊断指标 , 增产达 10%-20%。
3.3.3 剑麻施磷效应 80 年代中期 ,广东省国营
东方红农场林盛忠提出的雷州半岛砖红壤性土壤
施磷可增产之建议获科学论证而推广后 , 导致我国
剑麻产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 叶片单产突破 5 吨水
平 ,这剑麻施肥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
剑麻业的发展。
3.3.4 剑麻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推广 1998 年完成的该技术成果在原技术基础上
于采样方法 、统计方法 、微量元素研究等方面更进
一步 ,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果推广 1989-
1998 年累计增收节支三千多万元 , 年均亩增产叶
片 1.035 吨。 另外 , 该技术提出的砖红性土增施
P、Ca对剑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 这是我国剑麻施
43 1999 年第 21卷第 4期        中国麻作 CHINA S F IBER CROPS         
肥史上第三次“革命” 。该技术成果的推广 ,导致剑
麻单产的显著提高 ,达世界单产水平的 3倍多。
3.3.5 剑麻园机械化撒施石灰机的研制与应用推
广技术 该技术 1998 年起率先在广东省剑麻园试
行推广 , 试验表明 , 剑麻园采用石灰撒施机机械化
撒施石灰不但工效高 , 质量好 , 而且很大程度减轻
工人劳动强度 , 能按时保质保量施下石灰 , 确保剑
麻钙肥的及时补充。该技术的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3.3.6 剑麻施肥改革研究 由广东省东方剑麻集
团公司农业研究所开展的剑麻降年施肥(两年肥料
一年施下)试验表明 , 降年施肥没有导致产量降低 ,
因此坡度大的剑麻园采用降年施肥可起到减少土
壤冲刷 、降低机耕和施肥用工成本 、减少机械损伤
叶片等作用。
3.3.7 生物肥在剑麻上的应用研究 由广东省东
方剑麻集团公司农业研究所开发的多种生物肥在
剑麻上的应用研究表明 ,无论是根施还是叶面喷施
都没有明显的增叶增产效果 ,这说明在目前常规栽
培管理条件下 , 生物肥料对剑麻的效应是很差的。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 , 剑麻叶片角质层厚 , 蜡粉
多 ,导致叶面对水肥的吸附力差;其次 , 剑麻属
CAM 植物 , 叶片气孔昼闭夜开 , 不利于对叶面肥的
吸收;另外 ,我国剑麻多种植于雷州半岛干旱地区
和水源缺乏的丘陵地 ,因而土壤的过分干旱使生物
肥料难以发挥肥效。
3.4 防病技术
国外 ,由于没有解决剑麻生产推广中的致命病
害———班马纹病和茎腐病 ,因而高产的 H.11648 品
种没有得到推广 ,而我国由于有一套较完整的先进
栽培技术特别是防病技术 ,使 H.11648 麻得以在我
国全面推广。
3.4.1 剑麻斑马纹防治技术 80 年代初 ,由广东
省国营东方红农场研究的该技术 ,贯彻以“治水”为
中心的综合防病措施 ,采取起畦种植 、开三沟(排水
沟 、防冲刷沟 、隔离沟), 雨季前割第一刀麻 、雨季不
人为造成伤口的综合防治措施。这项我国首创的
防斑马纹病技术保证了良种剑麻在我国的推广。
3.4.2 剑麻缺硼轴腐病鉴别防治技术 1986 年
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的该技术解决了广
西区剑麻轴腐病的防治问题。
3.4.3 剑麻茎腐病的防治技术 1992 年由广东
省国营东方红农场研究的该技术 , 提出了防治剑麻
茎腐病的三条主要措施 ,即:割叶后两天内用 40%
灭病威 200 倍喷新鲜割口 、调整割期于 20℃以下割
叶以及增施石灰可大大减少茎腐病的发生 , 该技术
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4 生物学与生理学研究
4.1 剑麻寒害 、干叶 、流胶调查研究 1997 年初 ,
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农业研究所开展的剑麻寒害
调查研究表明:剑麻寒害与养分 、割叶时间 、产量 、
种植规格 、种植走向 、立地环境(防护林 、坡度等)没
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 却与品种 、温差大小有关 , 这对
育种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而剑麻的干叶流胶则
与剑麻养分尤其是 Ca、Mg 的缺乏有关。 因此 , 提
高施肥水平及平衡施肥是减轻剑麻叶片干叶 、流胶
的有效途径。
4.2 剑麻细胞长度测定
为了寻找纤维细胞长度最长的剑麻品种 , 以推
动剑麻造纸业的发展 , 由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农业
研究所开展的不同剑麻品种纤维的细胞长度测定
研究表明 ,在目前已有的二十多个剑麻品种中 , 普
通剑麻细胞长度最长 , 为 134.40μm , 比当家种 H.
11648平均细胞长度 89.72μm 长 44.68μm。 原始
种的细胞长度一般达 110μm 以上 , 而杂交种多数
在 110μm 以下。由此可见 , 在目前现有品种情况
下 ,以普通剑麻纤维作原料开发高级纸张最理想。
5 存在问题
5.1 品种单一问题 我国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剑麻
品种几乎都是 H.11648 麻 ,品种之单一性是任何其
他经济作物栽培上所少有的。首先 ,该品种本身易
感剑麻斑马纹病和茎腐病 , 一旦局部发病 , 在同一
传染体上会很容易快速传播而导致大面积感病。
另外 ,单一品种可降低剑麻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
力 ,如水灾 、风害 、寒害等 , 因此有必要丰富剑麻种
植品种。
5.2 剑麻栽培改革产生的不利因素问题 种植密
度的改革如株数的增加导致纤维率降低。剑麻连
作造成地力下降 , 会导致剑麻早花而缩短生产周
期;而且连作土壤潜伏病菌多 , 容易诱发剑麻“两
病”的发生。在有机质肥源日渐缺乏的情况下 , 化
肥的连年施用导致土壤板结 , 严重影响剑麻的正常
生长。随着剑麻管理的日益机械化 ,机械损伤叶片
影响着纤维抽出率及纤维质量等。可见 , 当今剑麻
栽培先进技术带来增产增效的同时 ,所衍生的诸多
44          中国麻作 CHINA S FIBER CROPS       1999 年第 21 卷第 4 期 
不利因素是今后科研工作所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5.3 剑麻纤维率下降问题。  经过几十年发展 ,
我国剑麻业得到了飞跃发展 ,尤其是单产水平得到
显著提高 , 达到世界平均的 3 倍多 ,但不容忽视的
是剑麻纤维抽出率却在逐年下降 , 近十年间下降了
0.2-0.3 个百分点 ,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5.4 经营机制问题 剑麻是长期作物 , 其育苗 、种
植工作是基础。过去在大农场管理下 , 因能集中有
限资金 、人力及物力投入育苗及种植中而保证了该
项工作的质量。近年来 , 由于经营机制改变 , 职工
难以在思想上一下子转过弯来 ,加上资金困难等诸
多原因 ,导致剑麻承包户不愿投入 ,怕投入 ,特别是
对于经营剑麻生产的主单位国营农场来说 ,临工占
很大比例 ,他们一无资金 , 二无技术 , 所以严重影响
了剑麻育苗 、种植工作的进度及质量 , 这不但影响
剑麻生长延长了开割期 , 而且制约着剑麻业的发
展。
5.5 平衡施肥问题 剑麻是高产作物 , 每年割叶
带走较多的养分 ,因而剑麻生长中对各营养元素很
敏感。在目前承包机制不完善 、投入资金不到位等
情况下 ,很难完全保证剑麻所需各种养分的合理和
及时补给 ,剑麻增产稳产难以得到保证。
6 今后研究方向
由于剑麻纤维独特 , 已成为工业 、森林和渔业
等部门的重要生产物资 ,所以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
是广东 、广西得到较大面积栽培 , 且获得较大成功 ,
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总结过去的成果有如下一些
特点:①引种 、试种 、推广工作获得显著成效。引进
龙舌兰杂种 11648 号麻获得成功并成为植麻单位
的唯一当家种。 ②育苗 、种植 、管理 、加工 、销售日
渐规范 、基地及一体化 ,并形成了独立的一整套科
学技术体系。 ③在营养诊断指导施肥 、管理科学机
械化领域开发建设性工作且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④在剑麻的生物学 、生理学研究领域开展
了探索性工作 , 为开发高含纤高质量剑麻品种 , 推
动剑麻造纸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从整体看 ,我国对剑麻的栽培技术研究已趋成
熟 ,但尚有许多生产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 研究内容
还有特于进一步完善 , 有的领域有待于努力突破。
因此 ,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6.1 剑麻新品种选育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数
十年来 , 尽管科研工作者在剑麻育种工作中做出不
懈努力 ,但由于其周期长 、难度大 , 导致出成果慢而
少。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单位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 ,
导致育种研究几乎处于停止状态 , 而生产上对抗
病 、含纤高 、品质好的剑麻品种需求却日渐迫切。
因此 ,有基础的剑麻科研部门应恢复对剑麻育种工
作的研究 ,建议成立剑麻育种联合攻关协作组 , 统
一立项 , 统一资金 ,合作攻关。
6.2 开展提高剑麻抽出率农业技术研究。  影响
剑麻纤维抽出率的因素(机制)是极其复杂的 , 主要
有品种 、种植密度 、土壤地力 、施肥 、微量元素以及
机械损伤 、加工工艺等方面。虽然已开展了一系列
工作 ,但仍需进一步深入 , 寻找其主要原因及解决
途径。
6.3 综合应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利用
转基因手段培育更优良的抗性好(抗剑麻斑马纹病
和茎腐病 、耐寒等)、抽出率高的剑麻新品种。
6.4 开展剑麻园机械化施化肥 、石灰技术研究。
 通过研制集开沟 、施肥 、回土一体化的剑麻施化
肥 、石灰两用机 , 并建立剑麻专用肥厂 ,根据营养诊
断配方生产剑麻专用复合肥 , 使我国剑麻管理走上
科学化 、机械化道路。
6.5 开展剑麻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推荐施肥技术研
究。  利用现代先进快速测试仪器 ,依靠剑麻营养
诊断指导施肥技术 , 用国际标准化 SAS 软件和
95%置信区间统计方法 ,对叶片养分与经济性状相
关回归分析 , 以丰产优质目标测定营养诊断指标 ,
制定平衡施肥配方 , 进而按配方生产剑麻专用复混
肥 ,利用施肥机进行机械化撒施 ,从而形成测试分
析 、配肥 、制肥 、施肥的一整套施肥技术体系。
6.6 开发剑麻细胞学方面研究。  引进 、搜集剑
麻种质资源 , 分析测定不同剑麻品种的细胞长度 ,
寻找纤维细胞长的剑麻品种 , 以推动剑麻纤维造纸
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李道和等.剑麻栽培.农业出版社 , 1998.
[ 2]  蔡东宏.世界剑麻业历史现状及中国剑麻业发展前
景和对策.福建热作科技 , 1999(1):4-9.
45 1999 年第 21卷第 4期        中国麻作 CHINA S F IBER CR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