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莪术的栽培繁殖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叶永浩(1990-)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药资源、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
* 通讯作者:李书渊,Tel:13660399909,E-mail:1018720684@ qq. com。
广西莪术的栽培繁殖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叶永浩,郝 虹,蔡宇忆,杨丽莹,李书渊*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 广西莪术是中药莪术法定来源之一,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
该文就广西莪术的栽培繁殖及分子鉴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广西莪术;栽培繁殖;分子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 2 /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5)10-2220-03
DOI:10. 13863 / j. issn1001-4454. 2015. 10. 050
中药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
caulis Val. 、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的干燥根茎,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
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用于癥瘕痞块、
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1〕。莪术主产于四
川、福建、浙江、广西等地,其中广西莪术又名桂莪
术,主要分布于广西中南地区〔2〕。广西莪术为市场
主流品种之一,产量较大,具有抗癌、抗早孕、抗凝
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3〕。为了更好的保证广西
莪术的栽培质量与品种准确性,本文从栽培繁育及
分子鉴定等方面对广西莪术现阶段的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以便于能对其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1 栽培繁殖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 90 年代,日本开始研究莪术的规范化
栽培,栽培种为莪术 Curcuma zedoaria Roscoe〔4〕,《中
国植物志》已经将此学名更正为 Curcuma phaeo-
caulis Val. ,即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蓬莪术。可为广西
莪术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借鉴。广西莪术道地产区主
要分布于广西的钦州、灵山、桂平、贵港、容县、兴业、
横县等〔5〕。
1. 1 生长环境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广西莪术生长
的影响 广西莪术的分布范围受地质背景系统的制
约,种植均集中在北纬 21. 5 ~ 23. 5°N,东经 108 ~
109. 8°E附近的较小区域,最适宜区域的地质背景
为砂岩和页岩混合型红壤区,地貌为低山缓斜坡及
中丘陵地貌,喜酸性土,对低盐基饱和度的土较适
应,可作为其道地性的特征之一〔6〕。广西莪术的最
适光照为 85%自然光照强度,高于或低于这一光照
强度,挥发油和莪术醇含量都将降低〔7〕。通过研究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广西莪术及其桂郁金产量和品质
的影响,认为 20 ~ 200 mg /L的乙烯利处理可有效提
高广西莪术和桂郁金的产量和品质,以 80 mg /L 浓
度处理效果最佳〔8〕。对不同采收期挥发油等指标
性成分进行探讨的结果表明,1 月份和 2 月份采收
的广西莪术中挥发油和莪术醇的含量最高。但若再
从广西莪术根茎产量的角度进行考查,最佳采收期
的确定将会更加合理和完善〔9〕。
1. 2 播种方式和种植技术对广西莪术产量及质量
的影响 通过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沱江村建
立广西莪术种植示范点,对其规范化生产技术进行
研究,编制了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黎廷
芝〔11〕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广西莪术穴播颗数与产
量对比试验,证明双颗处理比单颗、三颗处理既能节
约术种同时又能提高产量。梁菊秀等〔12〕在广西壮
族自治区钦州市通过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 +遮
阳网栽培、露地栽培,探索不同种植技术对中药莪术
郁金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产
量效益最好,地膜覆盖 +遮阳网栽培次之,露地栽培
最差。避寒、避雨、避晒的“三避”技术在广西钦州
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示范推广,使得莪术“三避”技术
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
的〔13〕。
1. 3 广西莪术对氮、磷、钾肥的吸收分配 采用三
元二次饱和 D-最优设计研究广西莪术对氮、磷、钾
肥的吸收分配,发现广西莪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
例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总的说来,氮素的吸收量最
多,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接近。植株对氮、磷、钾的
吸收在出苗后 99 d 为最高,并且氮的吸收量最多,
全生育期氮、磷、钾的总吸收比例为 1∶ 0. 38∶ 0. 37〔14〕。
1. 4 广西莪术组织培养繁殖 广西莪术在种植中
出现了品种退化并且导致了易感染病毒及严重影响
产量、品质等问题〔15〕,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
良种苗木,成功获得组培苗,直接移栽的成活率高。
·0222·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0 期 2015 年 10 月
选取广西莪术的根茎作为外植体,接种在以 MS 为
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
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不定芽诱导、丛生芽增殖、试
管苗生根及移栽等试验。在 MS 培养基中附加 BA
3. 0 mg /L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丛生芽增殖壮苗
培养基以 MS + BA 3. 0 mg /L + 氯化胆碱(CC)10
mg /L为最佳,试管苗生根以 MS + NAA 2. 0 mg /L最
好〔16〕。张丹媚〔17〕分别以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嫩
叶、块根和根为外植体,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
养基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成功获得组培苗,其
移栽成活率达 85%以上。
目前在广西莪术种植研究中,发现存在人工栽
培技术发展缓慢,主产区出现个别品种变异,造成种
质混杂、品系不纯等问题,难以为临床提供质量好、
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材;加之产地长期的无性
繁殖及种源的自繁、自留导致了种姜的老化及种质
退化、抗逆抗病性降低。因此,优良的种质选育的研
究十分迫切。
2 分子鉴定研究现状
姜科姜黄属植物全世界约 60 种,我国有 10 余
种,常用中药郁金、莪术和姜黄等都来源于该属,莪
术来源于姜科植物,很多特征既不是独有,又不是通
用,亲缘关系、系统分类及中药鉴定一直存在较大争
议〔18〕。而广西莪术与其他近缘种植物形态相似,不
易鉴别。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分子鉴定
技术对植物 DNA 分子遗传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已成
为趋势,可从分子水平上对植物的不同种进行区分。
2. 1 基于 PCR扩增的分子标记技术 通过随机扩
增 DNA多态性(RAPD)分析及数值分类,将国产姜
黄属整理为 9 种、1 种复合体、3 种栽培变种,聚类分
析不支持将广西莪术的两个变种紫脉莪术 Curcuma
kwangsisensis var. affinis 和毛莪术 Curcuma kwangsi-
sensis var. puberula单列出来,建议撤消 2 变种或归
并为一种复合体 Curcuma kwangsisensis complex;数
值分类不支持新种 Curcuma yunanensis成立;而 Cur-
cuma zedoaria 及 Curcuma phaeocaulis 分类关系非常
近缘,可能系同一所指,建议恢复莪术 Curcuma ze-
doaria 学名,撤消莪术的 Curcuma phaeocaulis和 Cur-
cuma aeruginosa用名〔18,19〕。
Cao等〔20〕一直致力于研究姜科植物莪术的
DNA条形码的分子鉴定体系,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作
为莪术郁金类药材的原植物的姜黄属植物核 18S
rRNA基因及叶绿体 trnK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广西
莪术和日本产蓬莪术的 18S rRNA 基因序列相同,
并且与姜黄、蓬莪术、温郁金、郁金相比较,只有在
234 位上有 1 个碱基发生替换;而 trnK 基因序列发
生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相对较多,能较好鉴别莪术
郁金类药材的原植物,并且基于 trnK 基因序列分
析,认为广西莪术有 2 种基因型,分别是叶片中央有
紫斑和叶片中央无紫斑,前者序列与日本产蓬莪术
相同,而后者序列则与温郁金相同。
2. 2 基于 DNA序列的分子标记技术 Sasaki 等〔21〕
将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RMS)技术引入来分析核 18S
rRNA基因和叶绿体 trnK基因,发现 18r RNA序列仅
在 234 位有区别,并且认为温郁金和叶片中央有紫
斑的广西莪术是异形接合体;对 trnK 基因序列的扩
增测序发现,蓬莪术在 730 bp、日本产蓬莪术和叶片
中央有紫斑的广西莪术在 185 bp、叶片中央无紫斑
的广西莪术在 527 bp 或者 528 bp、温郁金在 641
bp、郁金在 642 bp 表现出特定的片段,并与姜黄序
列进行对比,发现他们有 897 ~ 904 bp 的共有序列。
随后,该团队运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通过单核苷
酸多态性(SNP)技术来进一步分析 trnK 基因,以验
证对中国和日本作为莪术郁金类药材的原植物的姜
黄属植物的鉴定能力,最后通过检测含有荧光掺入
的 ddNMPs特定位点,发现蓬莪术有 3 个碱基发生
变异,而姜黄、日本产蓬莪术和郁金则有 2 个碱基变
异〔22〕。Xia等〔23〕采用分子遗传学鉴定结合 HPLC
指纹图谱的方法,对莪术不同来源的植物及其混伪
品的 5s RNA序列进行测序,并与构建的 HPLC指纹
图谱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温郁金、蓬莪术、广西莪术
并没有聚在一起,但是通过分析得知温郁金和蓬莪
术亲缘关系较近,姜黄与川郁金亲缘关系较远,这一
结果与 HPLC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2. 3 基于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 广西莪术
的 DNA 条形码的研究基础是提取得到高质量的基
因组 DNA,改良的 CTAB 法能提取得到纯度高、杂
质少的广西莪术基因组 DNA,而且能有效地进行
PCR扩增〔24〕。Chen等〔25〕对 44 种姜黄属植物及其
5 个近缘种共 96 个样品的叶绿体基因 matK、rbcL、
trnH-psbA、trnL-F和核基因 ITS2 进行 PCR扩增和测
序,分析 PCR扩增成功率、种内种间遗传距离、bar-
coding gap,结果表明,matK、rbcL、trnH-psbA、trnL-F、
ITS2 序列的扩增效率分别为 89. 7%、100%、100%、
95. 7%、82. 6%,并且 5 条候选序列均不存在 bar-
coding gap。最近有文献报道,通过对广西莪术 DNA
条形码通用序列进行筛选,认为 ITS2 与 psbA-trnH
序列能够准确鉴定广西莪术植物,ITS2 可以作为广
西莪术药用植物的候选 DNA 条形码序列,而 psbA-
trnH可作为 ITS2 的补充序列〔26〕。
·1222·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0 期 2015 年 10 月
3 小结
广西莪术作为常用中药,在原料药材出口及食
品保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很大的开
发价值,而且广西莪术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可
作为种植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十分具有吸
引力。广西莪术及莪术类药材的质量评价与质量控
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仍然存在的种质不明确
问题依旧是研究的大热点,运用 DNA条形码研究植
物分类及药材的鉴定成为近十年的热门研究方向。
因此,建立广西莪术及莪术类药材质量控制的标准
和方法,从而保证药材的质量,将有利于指导农业大
规模生产,具有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 .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7-258.
[2]王建,刘雯,张炜,等 . 广西不同产地莪术中吉马酮的含
量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 :1091-1092.
[3]王琰,王慕邹 . 姜黄属常用中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
药学杂志,2001,36(2) :82-84.
[4]药用植物栽培品质评价指针作成检讨委员会 . 药用植
物栽培品质评价[S]. Part2. 日本东京:药事日报社,
1993:3.
[5]覃葆,江海燕,刘英丽,等 . 不同产地广西莪术的质量研
究[J]. 安徽农业科技,2011,39(24) :14602-14603,
14606.
[6]陈旭,曾建红,谢文娟 . 广西莪术道地产区地质背景及
土壤理化状况分析[J].四川中医,2008,26(4) :46-48.
[7]陈旭,曾建红 . 光照强度对广西莪术挥发油及莪术醇含
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8,28(5) :694 -697.
[8]邓耀辉,卢声仙,黄美慧,等 . 乙烯利对广西莪术及桂郁
金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中药材,2014,37(6) ,
942-945.
[9]陈旭,曾建红 . 广西道地产区莪术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
量影响因素的考察[J]. 华夏医学,2008,21(4) :603-
605.
[10]吴庆华,林伟,宁全强,等 . 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26(2) :3-4.
[11] 黎廷芝 . 广莪术穴播双颗好[J]. 中药通报,1981,
(2) :4-5.
[12]梁菊秀,刘逊忠,刘旭钦,等 . 不同种植技术对中药莪
术产量与效益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3,(4) :
75-76.
[13]李振科,刘华才 . 广西省钦州市莪术“三避”栽培技术
[J].北京农业,2013,(18) :97-98.
[14]欧阳胜祥 . 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特性、优化施肥与
品种复壮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5]王爱勤,欧阳胜祥,邓耀辉,等 . 广西莪术试管内诱导
根状茎形成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5) :760-762.
[16]罗红梅 . 莪术细胞悬浮培养,挥发油、多糖分离及其多
糖生物学活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3.
[17]张丹媚 .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离体快繁及莪术油抑菌效
应的初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8] 肖小河,刘峰群,史成和,等 . 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
RAPD分析与分类鉴定[J].中草药,2000,31(3) :209-
212.
[19]肖小河,钟国跃,舒光明,等 . 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
数值分类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 :15-
24.
[20] Cao H,Sasaki Y,Fushimi H,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medicinally-used Chinese and Japanese Curcuma based on
18S rRNA gene and trnK gene sequences[J]. Biol Pharm
Bull,2001,24(12) :1389-1394.
[21] Sasaki Y,Fushimi H,Cao H,et al. Sequenc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rcuma drugs on the 18S rRNA
gene and trnK ge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nalysis for their authentication
[J]. Biol Pharm Bull,2002,25(12) :1593-1599.
[22] Sasaki Y,Fushimi H,Komatsu K. Applic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the trnK gen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rcuma plants[J]. Biol Pharm Bull,
2004,27(1) :144-146.
[23] Xia Q,Zhao K J,Huang Z G,et al. Molecular genetic and
chemical assessment of Rhizoma Curcumae in China[J].
J Agric Food Chem,2005,53(15) :6019-6026.
[24]黄凤香,曾建红,刘青波 . 广西莪术 DNA 提取方法的
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4,1(2) :69-70.
[25] Chen J,Zhao J,Erickson DL,et al. Testing DNA barcodes
in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Curcuma(Zingiberaceae)from
Myanmar and China[J]. Mol Ecol Resour,2015,15(2) :
337-348.
[26]王娟,侯艳芳,白准,等 . 广西莪术 DNA条形码通用序
列的筛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 :100-103.
·2222·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0 期 2015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