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稻田水竹叶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全 文 :收稿日期: 1999-01-18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委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何锦豪 ( 1945- ) , 男 , 浙江富阳人 , 高级农艺师 , 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及农田杂草防除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0528-9017( 1999) 05-0225-02
稻田水竹叶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何锦豪 , 孙裕建 , 周小军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浙江金华 321017)
  摘要: 作者采用定点调查、 盆栽观察、 小区试验等方法 , 对稻田杂草水竹叶的发生及消长规
律进行了研究。药剂试验表明 , 水竹叶分枝盛期采用 10%农美利胶悬剂 15~ 30 ml喷雾可达到理
想防效。
关键词: 水竹叶 ; 发生规律 ; 化学防除
中图分类号: S451. 21   文献标识码: B
  水竹叶 Murdannia triquetra ( w all. )
Brǜ ckn, 属鸭跖草科鸭跖草属 , 一年生蔓性
草本杂草。 80年代中期以前 , 金华市稻田虽
有分布 ,但主要为稻田周边的一般性杂草 ,对
水稻生长未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 , 由于稻
田长期使用磺酰脲类或酰胺类除草剂 , 加上
轻型耕作栽培的推广 , 水竹叶已由原来的稻
田次要杂草上升为主要杂草。水竹叶茎粗叶
茂 , 根系极为发达 , 与水稻争肥、 争水、 争
空间 , 影响水稻产量。 1996年以来 , 我们对
稻田水竹叶的发生为害进行了系统观察 , 基
本上掌握了水竹叶在金华市的发生为害规律
及化学防除技术 , 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
下。  
1 分布及发生消长规律
1. 1发生的生态条件
从调查看 , 干湿交替的土壤条件更适合
水竹叶的生长繁殖。因此山区的垄田、 低丘
红壤的梯田以及容易漏水的田块发生较多。
从 1997年早稻田杂草演替普查中可以看出 ,
金华地区水竹叶的分布以磐安、金华、武义、
东阳等 4个市 (县 ) 的出现频度最高 , 分别
为 45. 8% 、 40. 0% 、 35. 6%和 24. 8% 。而在
这 4个市 (县 )中 , 又以磐安的新渥、 深泽 ,
武义的桃溪、 王宅 , 金华的塔石、 蒋堂 , 东
阳的湖溪等山垄田或容易漏水的梯田发生较
重。如金华蒋堂镇蒋堂村塘头畈 , 由于多数
田块处于小台地 , 田间易漏水 , 因此水竹叶
发生较重。 据调查 , 此类田块春季稻田翻耕
前水竹叶的出苗密度最高达 2 484株 /m2 , 30
块样品田平均出苗密度为 601. 2株 /m2。
1. 2田间消长规律
经观察 , 金华市水竹叶出苗始期在 2月
底~ 3月上旬 , 3月中旬基本出齐。种子只要
冬季田间不长期灌深水 , 其出苗率几乎达
100%。一般在 1. 5 cm以下深度的土壤中未
发现种子出苗。 但在土层表面的种子 , 发芽
时能穿过覆盖稻草层 , 穿层最长的可达 8~ 9
cm。 4月中旬水竹叶开始发生分枝 , 5月中、
下旬 , 即水稻移栽后 15~ 20 d左右 , 进入分
枝盛发期 , 此时一般每隔 5 d就可产生 1个
分枝。 同时在第 1级分枝上又可产生第 2级
分枝。 7月中旬 ,早稻进入收获期 ,大部分水
·225·
   1999年第 5期   DOI : 10. 16178 /j . i ssn. 0528 -9017. 1999. 05. 009
竹叶随稻田的翻耕被埋入土层 , 残留于表土
的植株茎节又重新抽出新的不定根 , 并再分
枝。 8月中旬 ,水竹叶进入第 2个旺长期 , 此
时可产生大量的 1、 2级分枝 ; 至 9月上旬开
始进入生殖期 ; 9月中旬始花 ,下旬盛花 ; 10
月中旬种子陆续成熟 ; 10月下旬部分成熟的
蒴果自然开裂 , 种子掉落于田间 , 进入越冬
期 ; 11月中下旬植株大多枯死。经盆栽及大
田定点调查 , 水竹叶在金华市的全生育期约
265~ 275 d。
1. 3生长繁殖特性
水竹叶在苗期生长较缓慢 , 一般长 1叶
需 5 d左右 , 4月中下旬出叶速度加快 , 每 2
d出 1叶 , 5月中、 下旬开始产生分枝 , 每 5
d就可产生 1个分枝。水竹叶一旦长出 1~ 2
个分枝后 , 基部茎开始匍匐于地面 , 同时茎
节部很快长出不定根。 同样在 1级分枝长出
2级分枝后 , 1级分枝也匍匐于地面 , 再长出
不定根。经田间定株观察 , 早稻收获前 , 一
般 1株水竹叶可产生 1、 2级分枝 60~ 70个 ,
主茎可长达 60~ 84 cm, 1级分枝长 50~ 65
cm, 主茎叶片 15~ 23叶 , 分枝一般 12~ 16
叶 , 单株鲜重为 325~ 480 g。早稻收获后随
着稻田的翻耕整地 , 被翻入土层的水竹叶很
少成活 ,残留于土层表面的植株经 3~ 5 d,茎
节部即可长出不定根 ,继而出现分枝 ,至 8月
中旬进入旺长期。 晚稻田水竹叶单株分枝数
可达 35~ 65个 , 主茎叶片 13~ 18张 , 分枝
一般为 12~ 15叶 , 单株鲜重平均 374 g, 日
增鲜重平均为 4. 6 g。水竹叶一般于 9月中旬
始花 , 腋生花大多为 1朵 , 顶花 1~ 3朵 , 为
小聚散花序。 10月下旬近 1 /3呈成熟状 , 另
有 10%~ 15%的蒴果已自然爆裂 ,种子落于
土表。 水竹叶种子黑褐色 , 表面有沟纹 , 千
粒重 2. 86~ 3. 89 g , 每蒴果有种子 3粒 , 单
株平均结籽 2 476粒 , 最多达 3 762粒。
2 水竹叶的化学防除
2. 1早春翻耕前防除
水竹叶在 4月上旬前 , 生长缓慢 , 耐药
性相对较差 ,应作为重点防除时期。经 1997、
1998两年试验 , 在直播稻翻耕前 15 d, 每
666. 7 m
2用 41%农达水剂 150~ 200 m l, 或
用 25%克无踪乳油 150 m l, 兑水 30 kg均匀
喷雾 , 药后 15 d防除效果达 100% 。基本达
到当年控制水竹叶草害的目的。
2. 2水稻移栽后防除
近年来对部分农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 ,
试验结果 (表 1) 表明 , 1998年单季晚稻及
连作晚稻杂交稻试验中 ,以 10%农美利胶悬
剂 (日本组合化学株式会社生产 )及 1% Exp
31528乳油 (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提供样品 )
药效最为理想。使用农美利及 Exp31528后 ,
一般药后 5 d水竹叶心叶即开始发黄 , 以后
表 1 几种药剂防除水稻移栽田水竹叶效果
处理及用量   药后 15 d株数 防效 (% )
药后 30 d
株数 株防效 (% ) 鲜重 ( g) 鲜重防效 (% )
Exp31528 200m l 5. 00 90. 04 c C 4. 00 92. 62 c C 1. 51 97. 34 c C
Exp31528 270m l 2. 44 95. 14 c C 2. 25 95. 85 c C 0. 77 98. 64 c C
Exp31528 340m l 0. 88 98. 25 c C 0. 56 98. 97 c C 0. 19 99. 67 c C
农美利 15ml 3. 81 92. 41 c C 3. 15 94. 19 c C 2. 13 96. 25 c C
农美利 20ml 2. 88 94. 26 c C 2. 44 95. 50 c C 0. 85 98. 50 c C
农美利 30ml 1. 00 98. 01 c C 0 100. 00 c C 0 100. 00 c C
二氯苄 30g 29. 51 41. 20 b B 32. 38 40. 29 b B 32. 17 43. 35 b B
CK 50. 19 -  a A 54. 23 -   a A 56. 79 -  a A
  注:表中处理及用量栏中用量为每 666. 7 m2数据 ;株数栏为每 0. 25 m2数据。
·226·
     
主茎不再生长 , 茎节部也不再分枝。药后 30
d, 绝大部分叶片枯黄 , 茎秆枯死 , 即使极少
数存活 , 也不会再开花结籽。以上两种药剂
对水稻较安全。而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或
示范的乙苄系列 , 苄乙甲系列或二氯喹啉酸
与苄黄隆的复配剂 , 以及农思它、 扫 特等
对水竹叶防效较差。对水竹叶发生较重的稻
田 , 应掌握在水竹叶发生 1~ 2个分枝期 , 采
用 10%农美利胶悬剂 15~ 30 ml或 1%
Exp31528乳油 200~ 270 m l, 排干水后再喷
药防除 , 24~ 48 h后再灌浅水 ,保水 5~ 7 d,
即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
收稿日期: 1998-12-28; 修回日期: 1999-05-10
作者简介: 张月季 ( 1920- ) , 女 , 浙江东阳人 , 副教授 , 从事植物病理学教研工作。
注: 本研究承吴金平、 林景仙、 游汝恒、 朱月英、 郑小军、 顾振芳等同志的协助及蚕学系、 蚕桑队的支持 , 谨表谢忱。
 文章编号: 0528-9017( 1999) 05-0227-02
桑白色胶斑病研究初报
张月季
(浙江大学 植物保护系 , 浙江杭州  310029)
  摘要: 通过对桑白色胶斑病症状、 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 结合病原菌的培养及接种试验 , 对桑
白色胶斑病作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桑白色胶斑病 ; 病原菌 ; 芽枝孢属 ; 种名
中图分类号: S432. 1   文献标识码: B
  桑白色胶斑病一般发病较迟 , 作者在以
往镜检的基础上 , 于 1998年 10月底采集浙
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桑园标本进行初步研究 ,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症状
桑白色胶斑病典型症状是在桑叶正面出
现大小不一的白色胶状病斑 , 一般直径为 1
~ 6 mm, 因在干燥病斑上不出现霉状物 , 只
象一层白色胶状斑块 , 故很难在光学显微镜
下检查。病斑大小及危害程度因桑树品种不
同而有所差异 , 在发病后期 , 病斑常常脱落
而出现穿孔症状。 此症状和桃树疮痂病的病
叶穿孔有些相似 ,但检查病叶着生的枝条 ,尚
未发现有任何病痕出现。
2 病原菌形态
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 经过保湿的病
叶 ,先在病斑上形成浅色的薄层子座组织 ,然
后从子座组织上伸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梗呈淡黄褐色或黄褐色 , 有 2~ 3个隔膜 , 表
面光滑。桑白色胶斑病分生孢子梗部分单生 ,
部分有分枝。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及侧面形
成全壁芽生的分生孢子 , 部分单生 , 部分形
成短链。分生孢子呈淡黄褐色或黄褐色 , 有
0~ 1个隔膜 , 表面光滑 , 大小差异较大 , 有
时也能看到多胞的分生孢子 (图 1)。从上述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 可以初
步推断此病原菌属于芽枝孢属 (Cladospori-
um )。根据作者镜测结果 ,分生孢子梗的大小
为 40. 5~ 67. 5μm× 3. 75~ 6. 25μm;单胞圆
·227·
   1999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