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全 文 :第 27卷 第 2期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Vo.l 27 No. 2
  2007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Apr. 2007 
* 收稿日期:2007 - 03 - 25  **为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415102)资助;国家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项目([ 2004] 36 - 5)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石 明(1980 -),男(苗族),重庆酉阳人 ,硕士生 ,主要从事竹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石 明 ,陈宝昆 ,杨宇明** ,张国学 ,陈 薇 ,苏文苹
(西南林学院 资源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对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 ,对其发笋 、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与质量
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 、秆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 ,不同秆龄竹在
发笋时间 、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关键词:云南甜龙竹;生物学特性;发笋特性
中图分类号:S795.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7179(2007)02 -0016 -04
  发笋是竹类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 ,在生
产经营和管理中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发笋生物学
特性 ,是指竹类植物笋生长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包
含了发笋历期 、数量 、发笋及成竹的质量以及对以
上过程的影响因素. 发笋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于
竹类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用 ,特别是对于笋用竹 ,发笋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
于提高笋产量和质量以及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具
有重要的价值[ 1 -3] .
云南甜龙竹 (Dendroca lamus brandisii)是云南
省主要的优质笋用竹之一[ 4 - 5] ,为进一步了解其
发笋规律 ,提高笋产量 ,指导生产实践 ,在新平县
古城基地进行了观测研究.
1 概 况
研究地位于新平县城城南 ,又称新平古城竹子
基地 ,海拔 1 610 ~ 1 640m ,高于县城.坡度 6°~ 8°,
中坡 ,北坡.年平均气温 17. 4℃, ≥10℃年活动积温
6 341℃,年降水量 946. 6mm ,年日照时数 2 230 h.
土壤种类为暗红壤 ,土层厚 82 cm[ 6] . 试验地造林
前 ,大部分为宜林荒山 ,主要植被包括蓝桉 (Euca-
lyptus g lobu lus)、余甘子(Phy llanthus emblica)、紫茎
泽兰 (Agera tina adenophora)、野古草 (Arund inella
sp. )等 ,周围有少部分零星农田.
2 研究方法
所观测研究的竹林为基地中 6年生新造竹林 ,
选择各种立地条件与不同密度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
竹丛共计 108丛 ,分别编号并标记其秆龄 ,从 6月初
开始 ,在无人工干预和有经营培育措施的条件下 ,
定期观测发笋情况 ,记录每笋的出土日期 、母竹编
号 、退笋日期 、地径等.笋期结束后对所收集的数据
按每 7天为一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不同
发笋历期 、不同秆龄竹的发笋退笋情况和成竹质
量 ,包括发笋数 、退笋数 、发笋率(发笋数 /秆数 )、退
笋率 (退笋数 /发笋数 )、平均地径 、最大地径等指
标 ,以此分析得出生产实践中应采取的经营措施.
3 研究结果
3. 1 发笋成竹的时间规律和数量规律
3. 1. 1 发笋的时间规律和数量规律 根据观测
记录 ,从第 1个笋发出日期开始 ,按每 7天为一时
间段统计总发笋数和不同秆龄竹发笋数. 云南甜
龙竹的发笋历期 ,见图 1.
从图 1可知:在新平 ,云南甜龙竹从 6月中下
旬开始零星发笋 , 7月初开始持续发笋 ,此后其发
笋量逐渐上升 , 7月 9日以后快速增加 ,从 7月 30
日至 8月 20日为发笋高峰.此后开始下降 , 8月 27
日以后急速下降 ,至 9月 3日以后基本不再发笋.
如果将笋期分为零星发笋期和稳定发笋期 ,则云
南甜龙竹在新平地区的稳定发笋期为 7月初至 9
月初 ,此前及此后的时间为零星发笋期.
从不同秆龄竹发笋历期来看 , 1年生竹始笋期
早 ,终期也早;2年生竹始笋期较 1年生竹稍迟 ,而终
期也相对较迟;1, 2年生竹发笋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
为单峰分布 ,即从发笋初期开始逐步增加 ,从 7月 9
日开始快速增加 ,到 7月 30日至 8月 20日达到发笋
高峰 ,此后快速下降;1年生竹 9月 10日停止发笋 , 2
年生竹 9月 3日开始逐步停止发笋 ,直到 9月底. 3年
生竹始笋期迟而终期早 ,持续时间仅为 28 d,笋期极
短 ,且均为零星发笋 ,其发笋量随时间变化不大 ,仅在
8月 13 ~ 20日发笋稍多. 3年生以上老秆不再发笋.
比较不同秆龄竹的发笋量 ,在各时期内 ,都是
1年生竹 >2年生竹 >3年生竹 ,仅在 9月 3日以
后 ,由于 1年生竹停止发笋 ,使得 1年生竹 <2年
生竹 ,但此期内 2年生竹也仅为零星发笋.
3. 1. 2 退笋的时间规律和数量规律 根据观测
记录 ,按每 7天为一时间段统计总退笋数和不同
秆龄竹退笋数 ,并分别计算其退笋率 ,云南甜龙竹
的退笋情况见图 2, 3.
① 图 1, 2, 3中所示时间均为当天开始的 7天.
17第 2期                  石 明等: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从退笋历期来看 ,退笋比发笋历期推后 7 d左
右 , 7月初开始零星退笋 , 7月中下旬开始持续退
笋 ,此后退笋量持续增加 ,到 8月中旬为退笋高峰
期 ,比发笋高峰期晚 7 ~ 14 d,此后退笋量直线下
降 ,从 9月初开始 ,由于发笋很少 ,退笋也因此逐
步结束 , 9月 10日以后 ,所发笋全成退笋. 总体说
来 ,退笋量随着发笋量的变化而变化 ,其变化周期
比发笋周期推后 7 d左右.由于大量发笋 ,竹林营
养供应紧张 ,长势较弱的或者萌生位置不好的笋
因竞争力弱 ,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退笋 ,所以 ,除
留笋养竹的竹笋以外的竹笋都要及时采收.
从图 2可知:按秆龄统计 , 1年生竹仅有 7月中
旬至 9月初所发笋有退笋 ,其前后所发笋均无退笋 ,
2, 3年生竹在其笋期内均有退笋.从退笋数量随时
间的变化情况来看 , 1, 2年生竹所发笋的退笋变化
均呈单峰变化 ,其峰值均出现在 8月 13 ~ 20日 , 3
年生竹退笋量随时间变化十分平稳 ,这与发笋量变
化情况相似.比较不同秆龄竹退笋量在整个笋期的
变化 ,是 1年生竹退笋量 >2年生竹退笋量 >3年生
竹退笋量(3年生竹退笋量 <1, 2年生竹发笋退笋
量),只是 2年生竹发笋量在 7月 30 ~ 8月 6日期间
出现一个略低于其发笋量最大值的峰值 ,而使 2年
生竹退笋量 >1年生竹退笋量.
从退笋率来看 , 1, 2年生竹所发笋的退笋率基
本都呈单调增加的趋势 ,而 3年生竹退笋率在 28
d笋期内变化较大 ,初期和末期较高 ,中期较低.在
发笋末期 , 2 , 3年生竹退笋率均达到 100%, 1年生
竹退笋率也接近 100%.不同秆龄竹退笋率之间的
相互关系为:8月 13日以前 2年生竹退笋率稍高 ,
此后 , 1年生竹退笋率稍高 , 3年生竹退笋率在笋
期前 7天为 50%,略高于 1 , 2年生竹退笋率 ,第 14
天和第 21天退笋率远低于 1, 2年生竹退笋率 ,且
第 14天退笋率略小于第 21天. 第 28天退笋率为
100%,远高于同期 1, 2年生竹退笋率.
3. 2 发笋成竹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3. 2. 1 不同笋期发笋成竹情况 从调查竹丛发
笋情况分析 ,云南甜龙竹在新平大约从 6月中旬
发笋 ,笋期可到 9月中旬 ,始期和末期可以在此前
后持续较长时间 ,其集中发笋时间从 7月 16日至
8月 27日 ,此期间集中了笋期内 90%以上的发
笋.综合考虑时间段大致相等和发笋量随时间变
化的情况 ,以 7月 23日和 8月 20日为界 ,将整个
笋期划分为初期 、盛期和末期 ,即 7月 23日以前
为初期 , 7月 23日至 8月 20日为盛期 , 8月 20日
以后为末期. 分别统计不同笋期发笋成竹的相关
指标 ,见表 1.
表 1 云南甜龙竹不同笋期发笋成竹情况
时间
(月 -日)
发笋
数 /头
占全期发
笋比例 /%
退笋
数 /头
退笋
率 /%
平均笋
地径 /cm
最大笋
地径 /cm
初期 07 - 23以前 124 13. 2 17 13. 7 12. 5 17. 5
盛期 07 - 23 ~ 08 - 20 669 71. 2 228 34. 1 11. 9 19. 2
末期 08 - 20以后 147 15. 6 98 66. 7 10. 4 14. 2
合计 940 100. 0 343 36. 5 11. 9 19. 2
从表 1可知:发笋初期发笋量少 、笋体最大 、
生活力强 、退笋少 、成竹率高;盛期所发笋数量多 、
笋体较大 、退笋率较高;末期所发笋数量少 、笋体
小 、生活力弱 、退笋率最高.
在笋用竹经营中必须要保证当年的竹笋产
量 ,并保障母竹的质量 ,留笋养竹时 ,如果选留早
期笋 ,则由于新竹生长期间消耗养分过多 ,致使盛
期笋养分不足 ,不能发笋或推迟发笋 ,使当年竹林
产笋量大大降低 ,因此 ,为了同时兼顾当年笋产量
和留笋养竹的质量 ,在云南甜龙竹经营中应及时
采收初期所发笋 ,保证当年竹笋产量 ,在盛期满足
留笋养竹的要求 ,其余所发的笋尤其是初期和末
期所发笋都要全部挖取 ,这是笋用竹林经营中的
关键.另外 ,从笋的质量来看 ,初期所发笋整体质
量较好 ,但最大的笋体发生于盛期 ,所以也应在盛
期留笋养竹.
3. 2. 2 不同秆龄竹发笋成竹情况 分别统计不
同秆龄竹的发笋情况 (表 2),可以较为准确直观
地表现不同秆龄的发笋能力 ,为生产经营中的秆
龄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表 2 不同秆龄云南甜龙竹的发笋成竹情况
发笋
数 /头
发笋数所
占比例 /%
发笋
率 /%
退笋
数 /头
退笋数所
占比例 /%
退笋
率 /%
平均笋
地径 /cm
最大笋
地径 /cm
1年生竹 538 58. 5 148. 2 219 56. 7 40. 7 12. 1 17. 5
2年生竹 362 39. 3 81. 5 161 41. 7 44. 7 11. 5 19. 2
3年生竹 20 2. 2 6. 8 6 1. 6 30. 0 11. 9 15. 4
合 计 920 100. 0 76. 5 386 100. 0 42. 0 11. 9 19. 2
从表 2可知:不同秆龄竹间的各发笋指标都有
明显的差异.从发笋量 、发笋率来看 ,均为 1年生竹
>2年生竹 >3年生竹 ,其中 3年生竹发笋很少. 从
退笋量看 ,也是 1年生竹 >2年生竹 >3年生竹 ,而
退笋率则为 2年生竹 >1年生竹 >3年生竹.不同秆
龄竹所发笋的平均地径排序为 1年生竹 >2年生竹
>3年生竹 ,但最大地径排序为 2年生竹 >1年生竹
>3年生竹 ,即:1年生竹所发笋平均地径最大 ,而最
大地径出现于 2年生竹所发笋中.
18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7卷
此外 ,很少发笋的 3年生竹即使发笋 ,笋体也
小 ,多成退笋 ,难以成竹 , 3年以上老秆不再发笋 ,
因此 , 3年以上老秆和病弱残竹便是经营过程中的
主要间伐对象.
3. 2. 3 不同笋期不同秆龄发笋成竹情况 发笋
质量的变化对生产实践中秆龄结构调整和留笋养
竹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知:云南
甜龙竹发笋的数量和质量由于笋期和秆龄的不同
而有显著差异 ,根据实测数据 ,以所发笋的平均地
径和最大地径分别统计分析了不同秆龄竹在不同
笋期所发笋质量 ,见表 3.
表 3 云南甜龙竹不同笋期不同秆龄竹发笋成竹质量比较
平均地径 /cm
1年生 2年生 3年生
最大地径 /cm
1年生 2年生 3年生
初期 12. 7 12. 3 0 17. 5 17. 5 0
盛期 12. 0 11. 4 11. 9 16. 6 19. 2 15. 4
末期 10. 7 10. 0 0 14. 2 12. 7 0
合计 12. 1 11. 5 11. 9 17. 5 19. 2 15. 4
从表 3可知:从平均地径看发笋的整体质量 ,
发笋初期 >盛期 >末期 , 1年生竹 >2年生竹 , 3年
生竹只在盛期发笋 ,其平均地径介于 1, 2年生竹
之间 ,其值仅较 1年生竹略小. 而最大地径的情况
则相对复杂 ,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总体说来 , 1年生
竹在发笋初期所发笋平均地径最大 ,而最大地径
出现于 2年生竹在发笋盛期所发笋中.
为了保证当年笋产量并获得母竹的最高质
量 ,所以 ,留笋养竹时应在发笋盛期的 1, 2年生竹
所发笋中选择 ,其中又以 2年生竹所发笋为首选.
其标准为 “个体大 、体形饱满 、生长健壮 、生长位置
合适”. 又由于盛期发笋量大 ,退笋率也相对较高 ,
所以 ,一定要及时采收其他笋 ,以防止退笋 ,提高
留笋养竹质量.
4 结论与讨论
(1)对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
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 、秆龄差异而有显
著的不同 ,不同秆龄竹在发笋的时间 、数量和质量
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
生产实践中应该根据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
性和生产经营目的 ,制订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 ,实
现竹林的可持续丰产.
(2)在不同地域 ,其发笋成竹的总体规律是
相似的 ,但由于具有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 ,
但发笋的具体情况却各有不同 ,即使是小环境 、小
气候的不同 ,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同一地
点 ,不同的年份 ,由于其物候的不同 ,其发笋的具
体情况也不相同 ,文中所讨论仅为一时一地的发
笋情况和规律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立地
条件和气候条件具体分析发笋规律以及相关因素
的关系 ,制订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3)发笋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价值 ,通过这些规律和现象探究其本质原
因 ,可以进一步得出促进高产稳产的技术方法和
思路.
(4)就目前研究所知:发笋生物学特性主要
受所处笋期和秆龄的综合影响 [ 7 - 8] ,在生产实践
中 ,秆龄的判断目前已可达到较准确的程度 ,而如
何简单准确地判定发笋历期和所处阶段则十分困
难 ,该问题应作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5)如何及时准确地判定退笋 ,以便科学地
留笋养竹并防止所留养的笋出现退笋也是生产实
践中的重要问题.
致谢:新平县林业局多位工作人员特别是普超云 、张
琦芬 、郝庆玲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西南
林学院孙茂盛 、刘清江 、马晓 、石翠玉 、黄礼梅等在数据整
理和校订工作中给予了极大地帮助 ,特此致谢 
[参 考 文 献 ]
[ 1]  陈 彤.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 [ J] . 竹子
研究汇刊 , 1993, 12(4):30 - 35.
[ 2]  何 林 , 何小勇. 毛竹笋用林竹龄结构及其笋期生长
规律 [ J] .竹子研究汇刊 , 1993, 12(3):52 - 56.
[ 3]  辉朝茂 ,杜 凡 ,杨宇明. 竹类培育与利用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6.
[ 4]  薛纪如 ,杨宇明 , 辉朝茂 ,等. 云南竹类资源及其开发
利用 [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95.
[ 5]  杨宇明 ,辉朝茂. 优质笋用竹产业化开发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
[ 6]  云南省气象局. 云南气候图册 [ M ] . 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 , 1982.
[ 7]  郑郁善 ,洪 伟. 毛竹经营学 [ M ] . 厦门:厦门大学出
版社 , 1998.
[ 8]  周芳纯. 竹林培育和利用 [ R]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竹类研究》编委会 , 1998.
(下转第 26页)
19第 2期                  石 明等: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4):62 -66.
[ 6]  杨其昌 , 王季勋. 希蒙得木栽培引种研究 [ J] . 四川
林业科技 , 1989, 10(4):5 -13.
[ 7]  毛伟新 , 毛爱宁. 霍霍巴———沙地产业的一种选择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8(6):16 - 21.
[ 8]  朱大业 , 雷瑞英.用模糊原理确定浩浩巴引种布局的
探讨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1990, 10(2):171 - 178.
[ 9]  朱大业 , 雷瑞英 , 杨百荣 , 等. 浩浩巴引种试验研究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1991, 11(2):142 - 148.
[ 10]  李 纯 , 黄立铨 ,江新能 , 等.浩浩巴生物学特性的研
究初报 [ J] . 广西植物 , 1994, 14(2):160 -162.
[ 11]  李晓清 , 李荣伟 , 王晓玲 , 等. 希蒙得木开花特性初
步研究 [ J] . 四川林业科技 , 2006, 27(1):35 - 38.
[ 12]  曹 兵 , 高捍东. 希蒙得木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J] . 种子 , 2002(5):41 - 42.
[ 13]  曹 兵 , 高捍东.希蒙得木播种苗年生长规律研究初
报 [ J] . 宁夏农学院学报 , 2001, 22(3):27 - 29.
[ 14]  宿以明 , 慕长龙 , 潘 攀 , 等. 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
次生林生物量测定 [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003, 27(6):107 - 109.
On Sillvicu ltural Techniques and BiomassA llocation of Young
Plantation ofS immondsia chinensis in Dry - hot
Va lley of Jinshajiang River
LIX iao-qing1, 2 , GAO H an-dong1 , LI Rong-wei2 , CAO X iao-jun2 , LUO Yang-fu3
(1. C ollege of Fores try and E nv ironment, N an 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N an jing Jiangsu 210037, Ch ina;
2. Forestry Academ y of S ichu an Provin ce, Chengdu S ichuan 610081, Ch ina;
3. Forestry Bu reau ofG ongxian C oun ty, Gongxian S ichuan 644500, Ch ina)
Abstract:Simmondsia chinensis is a tree species w ith impo rtant eco logical and econom ic value, which fits
to be p lanted in the dry - hot va lley o f Jinsha jiang River. The conc lusions we re drawn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 ts
as fo llow s:Mak ing m icro - hab itatw as an effective w ay fo r p lantingS immondsia chinensis successfully in th is ar-
ea. P lanting by d irective sow ing should be carried ou t by the end o f ra iny season( in au tumn), wh ile sapling
planting should be done in the dry season. The biomass o f individual plan t and the biomass of each o rgan in-
creased a long w ith the age incremen.t The max imum increments of biomasses in stem , b ranch, leaf and root
sy stem took p lace in 2 - year - o ld, but flow er biomass increased quickly a t the 4th year. B iomass a llocation in
diffe rent organs varied along w ith the age o f the plan ts.
Key words:Simmondsia chinensis;afforestation method;biomass;dry - ho t va lley;Jinsha jiang River
(上接第 19页)
Pre lim inary Research on Bamboo Shoo ting Bio logy of
Dendrocalamus brandisii
SH IM ing, CHEN Bao -kun, YANG Yu -m ing, ZHANG Guo - xue, CHENW ei, SU Wen - p ing
(Facu lty of Resources, Sou thw est Forestry Col lege, Kunm ing Yunnan 650224, Ch ina)
Abstract:A pre lim inary observa 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shooting bio logy inc luding temporal rules o f shoot
emergence, shoot deg radation , and the difference in shoo t quality ofdendrocalamus brand isii was conduc ted. It
w as indicated that the quantity of shoo t eme rgence and the shoo t quality va ried sign ificantly w ith the grow ing
stage and the stalk age o f the bamboos, and there we re remarkab le law s to fo llow in bamboo shoo t p roduc tion.
Key words:Dendrocalamus brandisii;bio logical prope rty;bamboo shoo ting biology
26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