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温室条件下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的早期生长表现



全 文 :2011年 第9卷 第4期 23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D RATTAN
温室条件下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的早期生长表现
李樨 黄世能* 陆庆英 刘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摘 要: 于温室内移植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实生苗进行培育,调查实生苗的保存率和发笋率,以及实生苗
和新笋的高度、叶片数、健康状况和枝条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的保存率分别为
7.3%和38.5%,差异极显著;发笋率分别为66.7%和8.1%,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实生苗的高度、叶片数分
别为11.3cm、3.1片和11.6cm、3.4片,差异不显著,但2竹种的健康状况之间(2.9级和4.7级)差异显著。
新笋的高度、叶片数和健康状况分别为10.1~16.1cm、3.9~4.4片和4.8级,枝条的长度、叶片数和健康状况
分别7.3~8.8cm、2.6~2.7片和4.7~4.8级,所有调查指标2竹种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巨龙竹;马来甜龙竹;实生苗;发笋率;温室
Early Growth Performance 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and D. aspera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
Li Xi, Huang Shineng, Lu Qingying and Liu M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In March, 2011, seedlings 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and D. aspera were transplanted into a greenhouse
to Investigate survival rate and shooting rate of seedlings, the height, number of leaves and health status of seedlings
and new shoots, and branch growth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highly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 between D. sinicus (7.3%) and D. aspera (38.5%)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hooting
rate between D. sinicus (66.7%) and D. aspera (78.1%). Differences in height and number of leaves of seedlings
between D. sinicus (11.3 cm and 3.1 leaves) and D. aspera (11.6 cm and 3.4 leaves) were not signifi cant, while the
health status of seedlings between the D. sinicus (2.9 grades) and D. aspera (4.7 grades) was signifi cantly different.
The height, number of leaves and health status of new shoots of D. sinicus and D. aspera were recorded as 10.6
and 16.1cm, 3.9 and 4.4 leaves and 4.8 grad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eight, number of leaves and health status of
branches of the new shoots of the two species ranged in 7.3~8.8cm, 2.6~2.7 leaves and 4.7~4.8 grades produced. All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bamboo species.
Key Words: Dendrocalamus sinicus, D. aspera, seedling, shooting rate, indoor temperature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州市北部山区优良笋材两
用竹种引种选种及高效培育模式研究(2009Z1-E451)”。
作者简介:李樨(1987-),女,云南元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
从事竹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研究。
* 通讯作者:黄世能(1963-),男,广西德保人,研究员,理学
博士,主要从事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林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L.
Su)为我国特有竹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型
的丛生竹种[1-2]。1982年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
区首次被发现[1-2],但随后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原
产地和现代分布中心并不在西双版纳,而是位于
云南西南部边远的南亚热带中山地区[2]。马来甜
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a (J. A. et J. H. Schult.)
Backer ex Heyhe)原产于菲律宾,亦可能是印度
尼西亚或马来半岛,有待进一步考证[3],该种在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泰国、老挝、缅
甸等均有分布和广泛栽培,我国香港、台湾、云
南、广东和四川南部等地也有引种栽培[4]。巨龙
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DOI:10.13640/j.cnki.wbr.2011.04.012
24 2011年 第9卷 第4期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D RATTAN
竹和马来甜龙竹都是优良的笋材两用大型丛生竹
种[5]。在过去十几年里,有关这2个种的繁殖研究
一直不断,但大都集中在无性繁殖上,如扦插、
埋节、空中诱根、组织培养等[6-9],巨龙竹的有性
繁殖也有尝试[6],而马来甜龙竹的实生苗培育则
未见有报道。本文研究了2竹种实生苗在温室条件
下的早期生长表现,以期为进一步的苗木培育研
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竹种和基质及消毒处理
参试的2个竹种均来自云南省,由西南林业
大学提供,其中马来甜龙竹的种子采自德宏州芒
市海拔约1 100m的村庄旁或水沟边的人工林;巨
龙竹实生小苗来自西盟佤族自治县,2010年8月
14日带回广州(此前已在当地林业苗圃培育约40
天),次日移入10 cm×15 cm的育苗袋并置于本所
科研大楼顶楼的温室里培育,共96株。育苗袋以
黄心土填充,不加任何肥料。与此同时,将马来
甜龙竹种子用0.5%的百菌灵浸泡30 min后,均匀
散播于以泥炭土为基质的塑料育苗盆中,种子在
播种后约1个周开始萌芽出土,持续约2周。小苗
出土后长出一片叶时移植到营养袋中继续培育,
获得小苗103株。
1.2 温室条件
温室为一定程度上湿度、高温和光照可控的
温室,即室内温度太高时通过喷雾系统降温,湿
度太低时通过喷雾系统增加湿度。光照则通过遮
阳网得到一定控制,不使用人工光源。
1.3 测定指标
2竹种均以96株实生苗为调查的样本总体
数。测定指标包括实生苗的成活率(SR)、高度
(H)、叶片数(NOL)和健康状况(HS)。健
康状况分5级,即:1-死亡,2-频临死亡,3-顶端
枯萎,4-叶子枯萎,5-生长正常。由于实生竹苗
在培育过程中存在萌发新笋后死亡的现象,故本
文采用发笋率(ROS)这一指标,即萌发新笋的
实生苗数量与原栽植的实生苗数量的比率。试验
也观测了新笋的高度、叶片数和健康状况,以及
枝条的长度(LOB)、NOL和HS。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测定指标平均值的差异比较采用MS Excel
2007的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进行。叶片数和健康
状况的指标属于非正态分布变量,且本试验所有
数值均小于10,因而将各变量加校正值0.5后平方
根转换再进行分析和检验。
2 结果
2.1 实生苗成活率、发笋率和生长表现
2010年11月9日调查时,巨龙竹实生苗成活
率为68.8%,马来甜龙竹则达到100%。2011年3月
28日移植到苗圃前调查,巨龙竹苗仅保存7株,
成活率为7.3%,马来甜龙竹保存37株,成活率为
38.5%。经百分数差异性检验,两者差异达极显著
水平。然而,即使原实生苗已死亡,但已萌发新
笋,故萌笋率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巨龙竹有65
株实生苗萌发新笋,发笋率为66.7%。,马来甜龙
竹75株实生苗萌发新笋,发笋率为78.1%。经百分
数差异性检验,两者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此外,
在保存的37株马来甜龙竹实生苗中,有3株萌发了
枝条,而7株巨龙竹实生苗则没有分枝现象。在高
生长和叶片数方面,2竹种高度约11cm、叶片约3
片,且差异不显著,见表1。
2.2 新笋和枝条的生长表现
衡量实生竹苗是否成活标准应该看原苗木是
否已萌发新笋。因此,本试验着重考察了这2个竹
种的新笋的生长表现。调查结果表明,2竹种无论
在萌发新笋的数量(新笋数)、高生长和叶片数
方法,还是在健康状况方面差异都不显著。在新
笋产生枝条方面,除巨龙竹因苗龄较大(比马来
甜龙竹大约2个月)而产笋较早、数量较多外,2
者的生长表现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1) 在高温和湿度基本可控的温室内培育巨
龙竹苗和马来甜龙竹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
果,2/3的实生苗均萌发了新笋且生长良好。巨龙
竹实生苗较低的保存率(68.8%)可能与运输过程
2011年 第9卷 第4期 25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D RATTAN
表 1 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实生苗的生长表现
Table1 Growth performance of seedlings of D. sinicus and D. aspera
竹种 实生苗 枝条
Species 成活率 高度 叶片数 健康状况 发笋率 长度 叶片数 健康状况
(%) (cm) (片) (级) (%) (cm) (片.) (级)
巨龙竹 7.3 a 11.3±3.6 a 3.3±2.9 a 2.9±1.5 a 66.7 a
D. sinicus (n=7) (n=7) (N=7)
马来甜 38.5 b 11.6±3.4 a 3.1±2.2 a 4.7±0.8 b 78.1 b 3.4±2.4 2.3±1.5 5.0±0
龙竹 (N=37) (N=37) (N=37) (N=3) (N=3) (N=3)
D. aspera
注:1)两竹种的成活率和发笋率差异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2)观测指标H,NOL和HS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栏内标有同
一字母者表明两竹种间差异不显著,表2同。
表 2 巨龙竹和马来甜龙竹新笋的生长表现
Table3 Growth performance of seedlings of D. sinicus and D. aspera
竹种 新笋 枝条
新笋数 高度 叶片数 健康状况 长度 叶片数 健康状况
(个) (cm) (片) (级) (cm) (片) (级)
巨龙竹 1.5±0.7 a 16.1±6.7 a 3.9±2.4 a 4.8±0.7 a 8.8±3.1 a 2.7±1.6 a 4.8±0.6 a
D. sinicus (N=65) (N=98) (N=98) (N=98) (N=19) (N=19) (N=19)
马来甜龙竹 1.5±0.7 a 10.1±6.2 a 4.4±2.0 a 4.8±0.5 a 7.3±2.8 a 2.6±0.8 a 4.7±0.8 a
D. aspera (N=75) (N=117) (N=117) (N=117) (N=7) (N=7) (N=7)
中受到一定伤害有关。而2010年11月中旬后有较
多的实生苗死亡,可能与当年12月中旬到2011年1
月广州持续较长的低温天气有关。
(2) 温室内观测到较年幼的马来甜龙竹实生苗
已有分枝现象,而巨龙竹则无,这虽然不能排除
巨龙竹株数较少而未观测到分枝现象的巧合,但
在一定程度上也跟野外观测到的成熟的马来甜龙
竹较巨龙竹更容易分枝这种现象相吻合。
(3) 2个竹种在移植至苗圃后仍然出现实生苗
继续死亡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营养袋里萌发出
更多更健壮的萌笋,这可能意味着实生苗陆续死
亡是这两个竹种在苗期培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贾良智,孙吉良.我国新发现的巨型竹[J].竹类
研究,1982,1(1):10-13.
[2] 辉朝茂,张国学,李在留,等.珍稀竹种巨龙
竹种群生态特性及其保护研究[J].竹子研究汇
刊,2004,23(4):4-9.
[3] 李德洙,薛纪如.中国牡竹属的研究(之三)
[J].竹子研究汇刊,1989,8(1):25-43.
[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植物物种数据库
(http://db.kib.ac.cn/eflora).2011)
[5] 谭宏超,贺帮钊.西双版纳商品竹林基地培育技
术[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6):142-146.
[6] 辉朝茂,王连春,谷中明,等.巨龙竹育苗技术
及种苗基地建设初步研究.见:辉朝茂,杨宇
明,杜凡(主编).珍稀竹种巨龙竹—生态生物
学特性及开发利用基础性研究[M].昆明:云南
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出版社,2006,67-81.
[7] 王裕霞,曾庆圣,陈远玲,等.丛生观赏竹组
培微繁殖与诱变的初步研究[J].竹子研究汇,
2007,26(4):11-16.
[8] 苏海,钟明,蔡时可,等.马来甜龙竹的组织培
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
(4):468.
[9] 潘学峰,庄伟,关朝优,等.马来甜龙竹组培快
繁技术研究[J].贵州科学,2004,21(4):
81-84..
[10] 刘荣辉,杨大应,胡晓荣.马来甜龙竹组织培养
技术研究初探[J].六盘水师范高等学校学报,
2005,17(6):10-11.
[11] 李在留,辉朝茂,阳雄义,等.巨龙竹组织培养
和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步研究.见:辉朝茂,杨宇
明,杜凡(主编).珍稀竹种巨龙竹—生态生物
学特性及开发利用基础性研究[M]。昆明:云南
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出版社,82-111.
[12] 韦建宝.竹子组培苗移植技术[J].江西林业科
技,2004,(2):10-11,33.
致谢:感谢曾杰专家组在试验过程中提供的灌溉便利
和温室条件。
Academic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