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5年第 6期
桄榔是棕榈科桄榔属的高大常绿乔木,主要
分布在我国广西、海南,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
地及东南亚和中南半岛一带[1]、[2]、[3]。 根据植物志
的记载,桄榔具有食用、药用等多种经济价值。我
们在开展华南地区民族植物利用调查时,注意到
其在当地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进行
了相关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现将主要的收获
报告如下。
一、桄榔的名称与植物分类学
在古籍当中,桄榔有多种异名,包括姑榔、面
木、董棕、铁木等[4](卷 32 树木部 )。 李时珍[5](卷 31)在《本
草纲目》 中就这些名称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其
木似槟榔而光利, 故名桄榔; 姑榔其音讹也;面
(木)言其粉也;铁(木)言其坚也。至于董棕,李时
珍没有给出解释。 笔者以为,这是古人没有对桄
榔、董棕、鱼尾葵这几种都能出产面粉的棕榈科
植物进行区分的原故。 董棕另有其树, 学名是
Caryota urens,其茎也贮存淀粉,用作西米的原
料。
桄榔与同属的砂糖椰子在形态上很接近,并
由此在命名上一度与后者相混淆。 在《中国植物
志》、《海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广东植物
志》以及《西藏植物志》等资料中也都提到桄榔的
别名是“砂糖椰子”和“糖树”,并将其学名定为
Arenga Pinnata。 事实上,很多棕榈科植物的花序
都可作为制糖的原料,如糖棕属的糖棕(Borassus
flabellifer), 鱼 尾 葵 属 的 鱼 尾 葵 (Caryota
ochlandra) 等, 这或许是造成 “糖椰子 (sugar
Palm)”这个俗名的使用比较混乱的原因[1],[6]。
实际上,桄榔与通常所说的砂糖椰子(Aren-
ga Pinnata)形态上虽然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
根据前人的研究 [7],这种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
面。首先,二者在叶片形态上存在一些差异。桄榔
的羽片较窄, 呈两列均匀排列于一个平面上;而
砂糖椰子的羽片较宽,排列杂乱,各个方向都有。
其次,它们的种子大小也不一样。 桄榔的种子较
葛威,男,科技史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起源及植物考古。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从史前洞穴考古淀粉残留物探讨华南农业起源”(项目编号:11CKG003);厦门大
学校长基金项目“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0110-ZK1100)。
桄榔在华南民族中的利用考略 *
葛 威
摘要:先前关于中国植物早期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有关华南地区的
植物利用情况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基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考查表明,棕榈科植物桄榔曾经在华南地
区得到较早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种食物的来源,桄榔至迟在西晋已有记载,且一直延续至今。 对桄榔早期
利用的考证及民族学调查表明它曾经在华南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其在考古学和
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
关键字:桄榔;华南;民族植物学;植物考古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35(2015)06-0253-07
253
农业考古 2015·6
大,可达 3cm;而砂糖椰子的则比较小,仅有 1cm
左右。 笔者在广西龙州考察了当地的桄榔树,其
叶形与种子大小确实与这种描述是一致的。关于
砂糖椰子,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从文献 [6]中的照
片来看,其果实数量较多,而尺寸较小,与笔者在
龙州所见桄榔差别显著。 所以,我们采用这种新
的认识,桄榔的学名应该是 Arenga westerhoutii。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注意到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
究所主办的“中国植物志”网站数据库中已经将
Arenga westerhoutii 作为桄榔的接受名①,相信将
来在植物志中也会进行相应的修改。
检视早期关于桄榔之记载,均有文无图。 清代
陈梦雷所编《古今图书集成》桄榔条下始配有一张
“桄榔图”[8](第 553 册 P35)。 但是查看该图中所绘树木的
形貌特征,仅茎干和花序与棕榈科植物相类,而叶
片的形态则与桄榔迥异(图 1a)。 晚清学人吴其濬
在其植物学集大成之作《植物名实图考》中有两处
地方提到桄榔。一处是卷三十一的“桄榔子”条,言:
桄榔子,开宝本草始著录,一名面木,广中有之。 木
为车辕不易折;以为箭镞,中人则血沸。此处所配之
图也不是桄榔的形象,从其扇形掌状裂叶判断,更
像是蒲葵属的植物(图 1b)[9](P724);另一处为卷三十
五莎木条,言:莎木,本草拾遗始著录。 木皮内有黄
色面, 生岭南……又以交州记都句树出屑如桄榔
面,可作饼饵,恐即此。 李时珍认为莎木、欀木应为
桄榔之讹称[5](卷 31)。 从其文字描述来看,应该还是桄
榔树,而配的图却与《古今图书集成》中之桄榔图差
不多(图 1c)[9](P816)。 这些图的错误似乎表明作者并
没有对桄榔进行实地考察。
二、桄榔的食用价值
对桄榔食用价值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
所撰《博物志》中记载:“蜀中有树名桄榔,皮里出
屑如面,用作饼食之,谓之桄榔面。”[10](逸文)可见至
迟在 1700 多年前, 人们已经认识到桄榔的食用
价值,而且探索了食用桄榔面的方法。
差不多成书于同时代的《南方草木状》中也
描述了桄榔的食用价值:“桄榔树似栟榈……皮
中有屑如面,多者至数斛,食之与常面无异……
出九真交趾。 ”[11](卷中)栟榈即棕榈 [12](卷 79 木谱),这里
指出桄榔树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相类,也记载了
桄榔树所食用的部位在皮中之屑,食用的方法是
面食。 九真、交趾均为汉时建制,都在今越南境
内。
又有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都人士女, 服
靓妆……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布有橦华,面有桄
榔。 ”[13](卷 1)衣服和食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资料。
这里将桄榔面与木棉并提, 显示了桄榔在魏晋时
的川蜀一带人们的经济生活当中的重要地位。 这
也提示,桄榔面作为南方特有一种食物资源,可能
在一些地区并不仅仅是主粮的补充, 也许其本身
就是主粮。
稍晚的《华阳国志》载:“自梁水、兴古、西平
三郡少谷,有桄榔木可以作面,以牛酥酪食之,人
民资以为粮。欲取其木,先当祠祀。”[14](卷 4 南中志)此
处提到的这三个郡原属宁州兴古郡,在东晋建武
元年(317)分为此三郡,地望大约在今昆明以东
至云桂黔交界区一带。 可见,在东晋时的云贵高
原,人们已经认识到桄榔作为救荒的价值,而且
在伐木取面之前举行一定的仪式。 这是否意味
着桄榔具有某种图腾意味,尚不得而知。
关于桄榔木制面的方法, 文献中也多有记
述。 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欀木”条载:“吴
录地理志曰交阯有欀木, 其皮中有如白米屑者,
干捣之以水淋之似面,可作饼”[15]。此处欀木也是
桄榔之别名。 从上述记载可知桄榔木加工成面
粉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捣碎,可能是借助杵臼
一类工具;二是洗脱。 笔者在广西龙州水口所作
调查表明,当地壮族群众加工桄榔粉的方法与之
相近,下文详述之。
图 1 古籍中的桄榔图: a 采自《古今图书集成》,b、c采
自《植物名实图考》
衬弦
254
一些文献还记载了桄榔树的面粉产量情况。
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一棵桄榔树出面“多者
至数斛”,而据《齐民要术》记载,莎木“一树收面
不过一斛”[15](卷 10)。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中所记
桄榔粉的产量最高:“蜀志曰兴古南汉县有桄榔
树……大者收面乃至百斛。 ”[16](卷 960 木部)斛是容量
单位,约合 20 升,折合成水是 20 公斤,百斛就是
2000 公斤水的体积。 一棵桄榔树收几千斤面是
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前面说的“数斛”,即几十、上
百斤应该较为可信。
三、桄榔的药用价值
跟很多其它野生食物一样, 桄榔不仅用于
充饥,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且很早就被人们
认识。 据《本草纲目》转引隋唐名医李珣之说:
“桄榔面气味甘平无毒, 作饼食腴美令人不饥,
补益虚羸损乏腰脚无力,久服轻身辟谷”[5](卷 31)。
明朱棣《普济方》[17](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也指出桄榔
具有补益的作用:“治补益虚羸之损, 以桄榔面
食之”。 不仅桄榔面,桄榔的种子也具有一定的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载“桄榔子气味苦平无
毒,主治破宿血。 ”[5](卷 31)
现代医药学的研究表明,桄榔粉的主要成分
为碳水化合物,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并含有一定
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元素分析表明,一些具有抗
氧化功能的元素如 Fe、Zn、Cu、Se 含量较高,Ca、
Mg含量也很丰富。 以小鼠为材料的实验研究表
明,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的桄榔粉可以调整老龄机
体的整体生理机能,延缓衰老[18]。
四、桄榔的其它用途
除了茎内淀粉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以外,桄
榔植株的其它部位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用价值。
嵆含在《南方草木状》中最早记述了桄榔可
以制作绳索的价值:“其皮可作绠, 得水则柔韧,
胡人以此联木为舟”[11](卷中)。 另据唐刘恂《岭表录
异》记载“贾人船不用铁钉,只使桄榔须系缚,以
橄榄糖泥之,糖干甚坚,入水如漆也。”[19](卷上)这里
所说的“皮”和“须”,实际上都是指桄榔树的叶鞘
纤维。 关于橄榄糖,刘恂也进行了说明:“橄榄树
枝叶上生脂膏,如桃膏,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
之,状如墨锡,谓之橄榄糖,用泥船舶,干后,坚如
胶漆。 ”[19](卷中)岭南地区交通不便,造船物资相对
缺乏,使用桄榔树须和橄榄糖这样的本土材料加
固船身,虽然可能不如铁钉坚固,但也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桄榔茎干的木质部非常坚硬,而且遇水后会
迅速膨胀,因此被制成箭头用于狩猎或杀戮。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云:“邕州溪峒以桄榔木
为箭镞,桄榔遇血悉裂,故其矢亦能害人。 ”卷八
又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溪峒取其坚以为弩箭,
沾血一滴则百裂于皮里,不可撤矣。 不唯其木见
血而然,虽木液一滴着人肌肤,即遍身如针刺。是
殆木性将行于气血也。 ”[20]
人们还利用桄榔木质地坚硬的特点用它制
作耕田的锄头。 桄榔木制作锄头的记载最早见
于三国时吴人沈莹 《临海异物志》(原书已佚,引
自《后汉书》:“桄桹木外皮有毛,似栟櫚而散生,
其木刚作鋘锄利如铁,中石更利,唯中焦根乃致
败耳。 ”[21](卷 86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 76))“焦”与“蕉”同音,如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中的引文即写作“蕉”:
“惟中蕉根破之,物之相伏如此”。 [22](卷 14)说桄榔
锄头遇到石头则更锋利,遇到芭蕉根就败,是很
难理解的。 而清代《渊鉴类函》中的引文则为“中
湿更利, 惟中焦即致败耳”[23](卷 416 木部 )。 “石”与
“湿”同音。 若取用后世之说,则“焦”的意思为
“干”,正好与“湿”相对。 说桄榔锄头湿的时候比
干的时候更坚韧,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有文献
在记述桄榔棕毛做的绳索时说 “得咸水更愈韧”
[24](附录),可相佐证。 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而言,桄
榔的木质不同于一般的木材以木质部为主,而是
含有大量的韧皮纤维,表现为古籍中所言桄榔木
“紫黑色有纹理”。 其中的韧皮纤维吸水后膨胀,
从而更加坚韧,这和其棕毛遇水后“愈韧”是一样
的道理。
除此之外,《南方草木状》载其可制“弈枰”[11]
(卷中),即棋盘。黄庭坚《山谷别集》记有桄榔曲尺[25]
(卷 13)。 棋盘、曲尺一类物件,对材料的要求很高。
《南方草木状》言桄榔木其“性如竹”[11](卷中)。 正是
由于木质部非常致密,不易变形,才使得桄榔有
这样的用途。另有清人李调元在其《南越笔记》中
记录桄榔作为抬轿用的轿杆 [26](卷 13),也是与其木
桄榔在华南民族中的利用考略
255
农业考古 2015·6
质坚韧有关。
五、文学作品中的桄榔形象
桄榔木树形优美,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诵,
尤其是在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桄榔木
似棕榈,有节如大竹,青绿耸直髙十余丈,有叶无
枝,阴绿茂盛。 佛庙神祠,亭亭列立如宝林然,结
子叶间数十穗,下垂長可丈余,翠绿点缀有如缨
络,极堪观玩。”[20]这里说的不再是前文所述那些
实用价值,而是桄榔的观赏价值。 北宋诗人梅挚
《登普贤阁观桄榔树留小诗》 云:“壮年薄宦守西
瓯,一瞬流光三十秋。今见桄榔两嘉树,恍如重到
海边游。 ”[13](卷 11)梅挚年轻时曾在昭州做官,从诗
中看来当地桄榔树的分布应该很普遍。南宋爱国
诗人戴复古在其 《林伯仁话别二绝》 中有句云:
“茉莉花边把酒巵,桄榔树下共谈诗”。 [27](卷 96)诗
人将桄榔树和茉莉花相提,显然是基于同样的美
学意境。 黄庭坚亦有诗云:“风前橄榄星宿落,日
下桄榔羽扇开。 ”[28](第 11)
海南岛的黎民可能有较长时间利用桄榔的历
史。 南宋李光被贬琼州期间有多篇诗作提到桄榔。
如他在《黎人二首》中写道:“桄榔林里便为家,白首
那曾识史华;莫说蛮村与黎洞,郡人观 亦咨嗟。 ”
[29](卷 7)反映了桄榔在黎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轼被
贬海南儋州时,最穷困的时候甚至无处可居,后来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于城南的桄榔林里搭了几间茅
屋,以“桄榔庵”名之,并做《桄榔庵铭》记述此事[30],
所以他对桄榔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岭南期间有
不少诗文提到桄榔。如其在《答南华辩禅师五首》中
记述了将用桄榔木制作的手杖送给南华寺的重辩
禅师的事:“荒州无一物可寄,只有桄榔杖一枚。 木
韧而坚似可采……”[31](东坡续集卷 7) 苏轼不止一次将桄
榔手杖送给朋友。 除了南华寺的重辩禅师,还送给
过诗人张文潜[31](东坡续集卷 5),显示了他对桄榔手杖的
喜爱。 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在海南的生活已
是暮年。 多亏了桄榔,给这位落魄的一代文豪些许
慰藉。
在当代文学中, 我们也不难觅到桄榔的影
子。 诗人邵燕祥在其一首诗中写道:
百叶窗一样的/桄榔叶, 是大地的/睫毛长
长//温热的大地呀/快张开眼睛/和我一起仰望 //
空中摇曳着/无数暗青色的花朵/密密的星星,花
蕊叮当
(《南方的夜》)
这里,诗人将桄榔的羽状叶片比喻成大地的
睫毛,非常形象和生动。
桄榔树干笔直,不分枝桠,透露出一种隐忍和
坚持的精神。 故此,岭南地区用“桄榔树一条心”来
形容那些对爱情或理想坚贞不屈的人。 在广西壮
族作家孙步康[32](P197-214)的短篇爱情小说《遥远的桄
榔树》中,桄榔粉被女主人公作为离别的礼物馈赠
爱人,反映了其在壮乡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桄
榔树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无疑与其对忠贞爱情的象
征性不无关系。
六、桄榔利用的民族学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桄榔在华南民族地区的利用
历史与现状,笔者于 2012 年 12 月赴桂西南边陲
小镇——崇左市龙州县水口乡实地考察了桄榔
在当地的利用情况。
据龙州县志记载,该地盛产桄榔粉。 初到龙
州的下午,漫步在小城的街巷,可以看到不少商
店出售桄榔粉制品。 据了解,此地的桄榔粉主要
产自水口乡。 次日,在当地壮族朋友的陪同下前
往水口调查。 水口位于中越边境,是一个繁忙的
贸易口岸,其建筑带有一定的越南风情。 在最繁
华的一个路口,可以看到路边房屋在醒目的位置
写着“香蜜桄榔粉,健康每个人”十个字,让人感
受到“桄榔之乡”浓浓的气息。
在水口,我们考察了加工桄榔粉的作坊。 作
坊区集中分布于水口河(越南称平江河)的河湾
处,可能跟加工桄榔粉需要大量的水有关。 这些
作坊都不大,一般只有 2-3 个人在工作。 从功能
上来看,这些作坊分为两类。 一类是将桄榔的树
干加工成段,并剥皮,然后将树心粉碎成细屑。另
一类则是对细屑进行淘洗、过滤和沉淀,以获取
较纯净的桄榔粉。 加工所使用的工具已经机械
化,剥皮和分段是用电锯,粉碎是用电动的粉碎
机。 桄榔原料(指没有加工的桄榔树干)的价格
是六毛五/市斤, 粗加工粉碎后的价格是 6 元每
斤。 每 5 斤原料可制得 1 斤成品粉, 出粉率达
20%,与粉葛的出粉率接近[33]。在水口旧街,处处
覩观
256
可见人家的屋檐下堆放着桄榔树皮,这些加工桄
榔粉产生的副产品是很好的燃料,现在仍被当地
人用来烧火做饭。
需要指出的是,当地群众将鱼尾葵和董棕的
树心制的粉也叫“桄榔粉”,所以这里生产的桄榔
粉实际上有三种,根据原料的不同,价格也有较
大差异。 其中桄榔粉每斤 8元,鱼尾葵粉每斤 15
元,董棕制的粉最贵,每斤 20元。追究其原因,并
不是意味着董棕粉更有营养价值,而是因为其出
粉率低,相对来说加工成本更高。
由于桄榔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要长到 5-6
年才能取粉,目前还没有发展大规模栽培。 调查
中获取的另一个情况是,这些作坊中加工的桄榔
原木全部来自边境对面的越南山区。原因是由于
过度砍伐, 目前当地的桄榔树已经非常稀有,只
有深山老林里才能找到。 我们走在水口的老街
上,看到一户人家门口还栽种有桄榔树,正结着
硕大的果实,当地管这样种在门前的树叫“风景
树”, 主要作为观赏之用。 该树的叶展达 3米以
上,羽片指向同一方向。经主人允许,我们采摘了
几颗果实。 其果实为近球形,长 4-5 厘米,具三
棱,顶端凹陷。从果实外观来看,并不容易与砂糖
椰子区分。但是,剖开一个果实后,测量其中的两
个种子长度,分别为 2.7和 2.8厘米,与文献中桄
榔的种子相符[34],大于砂糖椰子的种子长度。 结
合叶形分析,该树为桄榔无疑(图 2)。
通过访问当地村民,了解到附近下冻镇叫堪
村北耀农场的龙火山上还有少量桄榔树的分布。
该山为石山,地高约 200米。山上怪石嶙峋,树草
丛生,无路可循,且坡度在 70 度以上,攀爬非常
困难。 笔者与两位向导于第二天下午经过 1 个
多小时的攀爬才到达山顶。 翻过山顶后,即可看
到零星的小桄榔树苗,又在茂密的丛林中走了约
20 分钟终于找到一棵成年桄榔树。 该树树龄约
5-6年,叶展达 3-5 米,高 6 米多。 后来,在下山
的途中又见到一小片桄榔林, 大约有十来棵,但
树龄都较小。
桄榔粉的制作和食用方法也是我们考察的
一个方面。 制作桄榔粉一般是在夏季,在桄榔树
开花之前。选高大的植株砍倒,剥去外皮,取出髓
心,砍成小段。然后放到石臼中舂碎,再用石磨磨
成细粉。 细粉还是有很多杂质,包括树干中的纤
维,要放入一个布袋中,在盛满清水的缸中反复
揉搓,从而使淀粉自布的网孔渗出,而粗纤维和
渣滓则留在布袋内。 滤出的淀粉溶液经过沉淀,
得到湿的淀粉块,晒干后即成桄榔粉。 当地对桄
榔粉的食用方法为开水冲泡。 取 1-2勺桄榔粉,
加入少量冷开水,先行搅拌成均匀的糊状。 然后
倒入滚开的水,边倒边搅拌,随着桄榔淀粉受热
糊化,逐渐呈半透明的凝胶状,即可食用。 也可
添加适量白糖或蜂蜜以提高风味。 我们了解到,
现在人们食用桄榔粉已经不是为了充饥,而主要
是作为老人和小孩的滋补用品。 当地用桄榔粉、
白砂糖和蜂蜜制成的“香蜜桄榔粉”远销全国各
地。
据载, 桂西南的壮族群众不仅用桄榔代粮,
也用来治病。 如果有孩子出远门,母亲都会为其
准备桄榔粉带着上路。 一旦在异地他乡出现腹
泻等水土不服症状,则服用之,症状立消 [35]。 固
然,桄榔粉有它本身的药用价值;但是,对于背井
离乡的人来说, 桄榔粉显然还是家乡的一个符
号,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图 2 水口镇一户人家门口的桄榔树
(左下为其果实,右下为种子)
桄榔在华南民族中的利用考略
257
农业考古 2015·6
七、结语
通过对史籍的梳理,我们了解到华南民族对
桄榔的利用至迟在汉晋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至
今。 由于文字记录的缺乏,我们尚不清楚更早时
期的情况。 但是,有理由推测人类利用桄榔的历
史应该早于汉代。《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之
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
围。这里的“木禾”当不是稻、粟一类谷物,因为这
些作物都没有那么大。 “禾”当言其有粉可食,而
“木”则意味其形态与一般的禾本科作物相异,而
与木本相类。 又加上其生长于高山之上,与桄榔
之生长环境一致。 所以,将其解释为桄榔一类植
物似乎比较合理。 如果这种推测属实的话,桄榔
的利用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 前人的研究指出,
史前时期华南百越民族采集多种野生根茎类植
物作为食物的来源[36]。桄榔显然是其中不可忽视
的一种。 2005年,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How Bar-
ton [37]从马来西亚的 Niah 洞穴遗址 4 万年前的
地层中发现了棕榈等根茎类植物的微观遗存,为
解读这一热带雨林地区古代生计形态和古人类
食谱提供了重要信息。 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
植物考古工作在华南的开展,有望找到桄榔早期
利用的考古学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桄榔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 在东南亚其它国家也有长期利用历史,但
利用的方式目前不尽相同。 如泰国对桄榔的利
用主要是用其花序制糖,仅在少数地方剖开茎干
取粉,但也不是作为人的食物来源,而是作为猪
的饲料[38]。 马来半岛南部的 Jakun、Sabimba等土
著族群则和华南民族一样以其茎髓为食[39]。从桄
榔的发音来看,我国龙州壮族称其为“dao”,泰语
中则称为“lang klub”,“nao”,“ tao”等。 这些语音
上的相似性,应该是文化上的同源性的表现。
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过度开采,野生桄榔
树正面临枯竭的危险,亟需保护。 就在本文写作
至此,笔者从龙州的朋友那里得知,我们在龙火
山上发现的那棵桄榔树已经被人砍走。 只有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过度砍伐,并大力推广人工栽培
技术,才能使桄榔这一古老而又文化内涵丰富的
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注释:
①详 见 中 国 植 物 志 网 站 http://frps.eflora.cn/frps/
Arenga%20pinnata.
[参考文献]
[1]Chantaraboon, A., Burikam, I., Pampasit, S., et al.
Method for the economic recovery of Sugar -palm (Tao)
(Arenga westerhoutii Griff.) community forests [J]. Son-
klanakari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2(4):
357-362.
[2]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海南植物志 (第 4 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 13 卷,第 1 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清)厉荃.事物异名录[M].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Mogea, J., Seibert, B., and Smits, W. Multipurpose
palms: the sugar palm (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J].
Agroforestry Systems, 1991,(13).
[7]王勇进,廖启炓.棕榈科植物桄榔学名的订正[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3).
[8](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中华书局影印本,
1934.
[9](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7.
[10](西晋)张华.博物志[M].清道光指海本,1957.
[11](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宋百川学海本.
[12](清)汪灏.广群芳谱[M].康熙刻本.
[13](宋)程遇孙.成都文类[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
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4](东晋)常璩.华阳国志[M].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15](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M].四部丛刊景明钞
本.
[16](宋)李昉.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17](明)朱棣.普济方[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郭松超,孙斌,桄榔粉对老龄小鼠机能的改善作
用[J].营养学报,1998,(1).
[19](唐)刘恂.岭表录异[M].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0](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南北朝)范晔.后汉书[M].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
[22](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四部丛刊景金泰和晦
明轩本.
[23](清)张英.渊鉴类函[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清)吴继志.质问本草[M].日本天保八年丁酉精
258
刻本.
[25](宋)黄庭坚.山谷别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清)李调元.南越笔记[M].北京:中华中局,1985.
[27](清)吴之振.宋诗钞[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景宋
乾道刊本.
[29](宋)李光.庄简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M].明天启元年刻东
坡诗选本.
[31](宋)苏轼.苏文忠公全集[M].明成化本.
[32]孙步康 .遥远的桄榔树 [M].桂林 :漓江出版社 ,
1986.
[33]宋艳芬,余永祥.粉葛的开发利用及主要栽培技
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2,(5).
[34]陆祖正,符策,唐君海,等.桄榔种子测定及发芽试
验[J].广西热带农业,2004,(1).
[35]白满英 ,李翌晨 .均衡滋补的森林食品——桄榔
树[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11).
[36]李根蟠,黄崇岳,卢勋.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J].中国农史,1981,(1).
[37]Barton,H.The case for rainforest foragers: the
starch record at Niahcave,Sarawak [J] .AsianPerspectives,
2005,44(1).
[38]Pongsattayapipat,R.and Barfod,A.S.Economic botany
of Sugar palms(Arenga pinnata Merr. and A.westerhoutii Griff.,
Arecaceae) in Thailand[J].Thai Journal of Botany, 2009,(2).
[39]Dentan,R.K.Potential food sources for foragers in
Malaysian rainforest: sago,yams and lots of little things[J].Bi-
jdragen tot de Taal-,Land-en Volkenkunde,1991.147(4).
责任编辑:陈青松
桄榔在华南民族中的利用考略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