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规律研究
张卓文1) 汤景明2) 熊艳平2) 曾纪双1)
(1)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 武汉 430070;2)湖北省林业科学院 , 武汉 430075)
摘要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发育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雷竹地下鞭生长发育和分布存在空间规律性变化。
鞭龄及土层深度对鞭长的影响显著。鞭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竹鞭节位第 6~ 20 节段上
出笋最多 , 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竹鞭生长方向以顺坡向下的最多。跳鞭露出地面的部
分 ,竹鞭直径细小且节密 , 无发笋现象 ,应及时覆土。母竹地径与竹鞭直径 , 及竹眉高直径与竹笋地径之间存在
相关关系。应适当地挖掘鞭梢以促进分岔鞭数目 , 同时竹鞭长度以 1~ 2 m 为宜。松土 、除草 、施肥和适宜厚度
的覆盖有利于竹鞭的生长和单位面积笋的产量。
关键词 雷竹;食用笋;鞭侧芽;竹鞭
中图法分类号 S 795.022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n f.preveynalis)为优良
笋用竹。具有成林快 ,出笋早 ,笋味鲜 ,产量高 ,经济
效益好等特点 。雷竹适宜气候条件为年降雨量
1 000 ~ 1 600 mm ,年温 12 ~ 15℃, 1 月均温不低于
-5℃,极低温-15 ~ -20℃。山地丘陵 、平原 、河滩
适宜栽培。土壤为红壤及黄壤 ,pH4.5 ~ 7.0[ 1] 。为
了探讨引种后雷竹生长规律以获得当今经济技术条
件下最佳效益 ,我们在湖北省林科院及崇阳县林业
局1997年从浙江临安引种雷竹林内对其林分结构 ,
特别是地下鞭生长规律进行定点研究 ,为林分高产
稳产和优质提供实验依据 ,结果报导如下。
1 雷竹林地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林地概况
雷竹林在湖北省林科院(九峰山)及崇阳县境内 ,
两地的立地条件相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型。
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 200mm左右。竹林位
于山坡中下部 ,缓坡 ,西北向。黄壤 ,有铁锰结核 ,微
酸性 ,有较多石块分布其中。试验地采用全垦整地 ,
1997年 2 ~ 4月造林 。每年施肥一次 ,割草一次 ,覆土
一次。目前 ,试验地内母竹密度约为 4 470株/hm2 ,平
均胸径 2.03 cm ,平均枝下高67.64 cm。
1.2 调查方法
在雷竹林春笋期间选具代表性的部位布点 ,设
置2 m×1 m的小样方 8个 。仔细地挖出样方内的
泥土 ,保持竹鞭分布原状 ,按鞭段记录鞭龄 、鞭长 、鞭
径 、节数 、节间长 、鞭深 、分岔类型和鞭的伸展方向
等 ,记录每鞭段的壮芽 、弱芽 、空芽节 、发笋位置及数
量 ,并记录母竹的地径 ,眉高直径以及笋地径[ 2 , 3] 。
竹鞭年龄对竹鞭直径 、鞭长 、节长 、节数及抽鞭
数的影响采用组内试验次数不等情况的单因素方差
分析 。鞭龄及节位对各类鞭侧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
方差分析 。竹鞭年龄及土壤深度对鞭长的采用双因
素方差分析[ 4] 。
母竹地径与竹鞭直径 ,及母竹眉高直径与竹笋
地径用下例方程拟合:Y =A+BX , Y =A+B lnX ,
Y =AXB , Y =AEBX及Y =1/(A+E-X)。选用回归
系数最大者作为其相关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并进行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鞭的数量特征与分布
1)雷竹地下鞭数量特征。地下竹鞭数量特征由
鞭段数 ,鞭段长 ,鞭径大小来决定。样方内鞭段条数
为 6.45 条/m2 , 总鞭长 3.40 m/m2 , 鞭体体积为
6.9×10-4m3/m2 。分岔鞭数为 2.58条/m2 ,且大多
数集中于 4 龄鞭 , 2 龄鞭没发现分岔鞭现象 , 见
表 1。
由表 1可以看出 ,雷竹鞭的节间长 、鞭径有随年
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鞭段数及鞭长在 3年生时为
收稿日期:2000-06-12
张卓文:男 , 1958年生,副教授.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武汉 430070
第 20 卷 第 1期
2001 年 2 月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20 No.1
Feb.2001 , 77 ~ 80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01.01.019
表 1 雷竹地下鞭数量特征值
Table 1 The bamboo rhizomes characteristics of
Phyllostachys praecon f.preveynalis per m2
鞭龄/a
Age of
rhizomes
鞭段数
The number
of rhizomes
鞭长/ cm
The length
of rhizomes
节间长/ cm
The length
of nodes
鞭径/ cm
Rhizomes
diameter
分岔鞭条数
The number of
sub-rhizomes
2 1.90 75.31 3.31 1.53 0
3 2.95 164.31 3.36 1.57 0.50
4 1.55 98.06 4.03 1.56 2.13
5 0.05 2.69 6.13 1.76 0.05
最大 。在 4年生分鞭数最多 。经组内试验次数不等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龄对鞭径大小影响不显著 ,
对节数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 ,对节长及分岔鞭芽数
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土壤水肥适当及通气良好的
条件下 ,竹鞭生长粗壮 ,节间也长[ 5] 。
2)竹鞭在土层中的分布。竹鞭在土壤中的分布
有其规律性 ,不同年龄的竹鞭在土层中处不同层次 ,
见表 2。以土壤深度及竹鞭年龄作双因素回归分
析 ,结果表明 , FA >Fa , FB >Fa , 即表明鞭龄及土
壤深度对竹鞭的长度有显着影响。约 81%的竹鞭
分布于0 ~ 20 cm的土壤中 。其中 , 10 ~ 20 cm 深度
处竹鞭分布最多 ,占 41%,而大于 30 cm 处分布最
少 ,仅占 1.2%。竹鞭分布深度与当地土层深度 ,土
壤肥沃程度呈正相关[ 6~ 8] 。因此 ,在引种过程中 ,应
选择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 ,土壤肥沃的地方 ,适当深
耕 ,雷竹才能生长良好 ,这对提高雷竹笋产量非常必
要。不同年龄竹鞭的在土壤中分布差异也很大 。3
年生竹鞭多分布于 10 ~ 20 cm处 ,占总鞭长的 22%。
2年生鞭多分布于 0 ~ 10 cm处 ,占 11%,30 cm 以下
没有发现 2年生鞭 ,说明雷竹林地竹鞭在土层中的
分布逐渐较浅 。应该松土和适当覆盖。
表 2 雷竹鞭在土层中的分布(鞭长)
Table 2 The bamboo rhizomes distribution in soil
(the length of rhizome)
年龄
Age/ a
土壤深度 The depth of soil/ cm
0~ 10 10~ 20 20~ 30 >30
2 615 507 283 0
3 757 1183 569 16
4 734 567 124 51
5 43 0 0 0
2.2 鞭侧芽的数量与分布
1)鞭侧芽的种类和数量。竹鞭各鞭节处均着生
一鞭侧芽 ,分为壮芽 、弱芽 、空芽 、出笋芽和分岔鞭芽
五类 。调查表明 ,壮芽数占 35%,弱芽数占 42%,空
芽数占6%,出笋芽数占15%,分岔鞭芽数2%,见表
3。方差分析表明 ,鞭龄对鞭侧芽总数及弱芽数达显
著性水平 。鞭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
水平。而鞭龄对空芽数影响没有达显著性水平 。2
龄鞭弱芽多 ,占 70%,而笋很少 ,仅占 4%,其原因在
于2龄鞭尚未发育完全 , 3 、4龄鞭已发育完全 。因
而 ,壮芽和笋的比例都很大。雷竹产笋主要集中在
3 ~ 5龄鞭上 。
表 3 不同类型鞭侧芽及其在竹鞭上分布
Table 3 The different type bu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rhizomes
鞭龄
Age/a
壮芽数
The full bud
number
个数 No. %
弱芽数
The weak bud
number
个数 No. %
空芽数
The number of nodes
without bud
个数 No. %
出笋芽数
The number of buds to
develop into shoots
个数 No. %
总芽数
The number of
all kind buds
个数 No. %
笋壮比/ %
The rate of the
shoots to the full
bud number
2 101 22.1 321 70.1 19 4.15 17 3.7 458 100 16.83
3 378 48.2 260 33.2 32 4.1 114 14.5 784 100 30.16
4 158 42.0 116 30.9 40 10.6 62 16.5 376 100 39.24
5 1 16.7 2 33.3 1 16.7 2 33.3 6 100 200.0
2)竹鞭节位对鞭侧芽发育的影响 。鞭段上不同
位置的鞭侧芽 ,因离母竹远近不同 ,芽的分化发育程
度也不同。竹鞭节位第 11 ~ 15 节段上出笋最多 。
方差分析表明 ,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影响达显著
性水平。但竹鞭节位对总芽数 、壮芽数 、弱芽数 、空
芽数和分岔鞭芽数的影响没有达显著性水平 ,见表
4。竹鞭节位对出笋的影响可能还与内在的母株对
笋体在水平空间分布有关 。适当地挖掘鞭梢 ,消除
笋鞭生长顶端优势 ,能多分岔以增加笋鞭数量 。此
外要控制笋鞭的长度生长 ,最好鞭长为 1 ~ 2 m 为
78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0 卷
宜 ,鞭长过长会降低壮芽的分化比例。
表 4 不同类型鞭侧芽在鞭段上的分布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type buds in the node location of rhizome
第节
The bud
order
壮芽数
The full bud
number
%
弱芽数
The weak bud
number
%
空芽数
The number of
node without bud
%
出笋芽数
The number of
bud to develop
to shoots
%
分岔鞭芽数
The number of
sub-rhizomes
% 数量
The number
%
1~ 5 90 28.0 158 49.2 28 8.7 34 10.6 11 3.4 321 100
6~ 10 130 39.6 124 37.8 17 5.2 48 14.6 9 2.7 328 100
11~ 15 117 33.0 143 40.4 15 4.2 73 20.6 6 1.7 354 100
16~ 20 118 36.3 131 40.3 15 4.6 57 17.5 4 1.2 325 100
21~ 25 109 39.2 116 41.7 11 4.0 39 14.0 3 1.1 278 100
>25 80 33.9 93 39.4 29 12.3 32 13.6 2 0.8 236 100
2.3 竹鞭分岔特点和延伸方向
1)竹鞭的分岔特点。竹鞭梢生长的顶端优势
强 ,对侧芽有抑制作用。当鞭梢遇障碍物折断 ,积水
腐烂以及人为损伤而折断后 ,在断点附近 ,会很快形
成岔鞭。一般而言 ,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 ,岔鞭相对
较少 ,而在瘠薄的土壤中 ,岔鞭多 。经调查发现 ,在
各类岔鞭中 ,一侧单鞭的最多 ,占 70%,一侧多岔的
最少 ,仅占 4%。两侧单岔 、两侧多岔居中 ,分别占
17%、9%。
2)竹鞭的延伸方向。雷竹鞭在坡面的延伸方向
中 ,以顺坡向下者最多 ,占 44%。其次是顺坡向上
者 ,占 29%。沿等高线分布的占 27%。这是因为重
力与趋性所致。
2.4 跳鞭的特点
表 5 跳鞭的特征
Table 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re rhizome
跳鞭前的地下部分
The rhizome part
before baring
露出地面部分
The bare rhizome
part
跳鞭后的地下部分
The rhizome part
after baring
节数 The number
of nodes
11 16 10
平 均 节长 The
length of node/ cm 3.55 2.08 3.19
平均鞭径 Diameter
of rhizomes/ cm 1.86 1.19 1.41
鞭梢遇到障碍物或水土流失等情况时 ,鞭梢钻
出地面 ,又随即钻入土中 ,形成弓形 ,这种鞭即为跳
鞭[ 9] 。露出地面部分的节间长比前部未露出部分小
41%,鞭径小 36%;跳鞭后的地下部分比露出地面
的节间长增加 53%,鞭径增大 18%。跳鞭露出部分
一般较其相联的土中竹鞭细小且节密。皮层由于日
光照射而呈绿色 ,侧芽全为弱芽 ,没有发笋现象 ,仅
在靠近地面的一侧生根 ,无法从土中获得足量的水
分和矿物质。因此 ,在引种雷竹时 ,应适当深栽 ,在
鞭梢露出地面后 ,应及时用土埋住 ,促使多长根 ,竹
鞭粗壮 ,对提高笋产量有利 ,见表 5。
2.5 母竹与竹笋 、竹鞭的关系
1)来鞭直径与母竹地径之间的关系。粗鞭出大
笋 ,大笋长大竹 ,成竹质量高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
显然 ,母竹粗度 、鞭径 、笋三者间有一定的关系[ 9] 。
对 29个样株 ,测其鞭径与竹地径 ,经统计分析表明 ,
母竹地径(Y)与竹鞭(X)直径呈:
Y =0.7177x0.4457 R=0.46*
2)母竹眉高直径与竹笋地径的关系。母竹越
大 ,叶越多 ,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越强 ,从而可以产
生较多的有机物向地下部分输送。竹笋所含的有机
物是由母竹供给的 ,因而 ,母竹越大 ,发出的笋相应
也大 。对 23个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母株眉高直
径(X)与竹笋地径(Y)呈直线相关:
Y =1.8072+0.3388X R =0.6154**
若能确定每株母竹的平均产笋量 ,那么 ,只需对
现有母竹进行调查 ,即可预测下一年度的笋产量 。
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引种母竹当年及第二年产的
笋较小 ,最大笋比母竹地径还小 。而第三年后产笋
的地径逐渐增大 ,比母竹地径还大 。
3 结 论
引种 4年的雷竹地下鞭段数为 6.45条/m2 ,鞭
长为 3.40m/m2 ,抽鞭数为2.58条/m2。但发现该地
79 第 1期 张卓文等: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规律研究
竹鞭节间长 、鞭直径均逐年缩小 ,且 80%以上的竹
鞭分布于 0 ~ 20 cm深度。这种较浅的分布 ,与当地
生长环境有关 。鞭龄与土壤深度对鞭长有显着影
响。应加强水肥管理 ,同时辅以松土 、除草 、盖土等
措施 ,以提高笋的产量[ 10 ,11] 。
在地下鞭系统中壮芽占 35%,弱芽占 42%,空
芽占 6%,出笋芽占15%,分岔鞭芽占2%,且壮芽多
分布于 3 ~ 4龄鞭 。壮芽和笋集中分布于鞭中部 。
鞭龄对鞭侧芽总数及弱芽数影响达显著性水平。鞭
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鞭龄
对空芽数影响没有达显著性水平。竹鞭节位第11 ~
15节段上出笋最多 ,在 6 ~ 20节中 ,壮芽数占全部
的57%,笋占全部的 63%。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
影响达显著性水平 ,但竹鞭节位对总芽数 、壮芽数 、
弱芽数 、空芽数和分岔鞭芽数的影响没有达显著性
水平。岔鞭多发生于断梢的 1 ~ 5 节处 ,占全部的
31%。因此 ,在新造林时可适当挖断鞭梢 ,消除笋鞭
生长顶端优势 ,促使多发岔鞭以增加鞭段数。此外
要控制笋鞭的长度生长 ,最好鞭长为 1 ~ 2 m 为宜 ,
鞭长过长会降低壮芽的分化比例。
竹鞭的伸展方向 ,以顺坡向下的最多 ,占 44%。
跳鞭露出地面部分较其相联的鞭细且节密 ,侧芽全
为弱芽而无发笋 ,应及时用土覆盖 。
母竹地径(X)与鞭直径(Y)的关系为:Y =
0.7177x0.4457 R=0.46* ,母竹眉高直径(X)与笋地
径(Y)的关系为:Y =1.8072 +0.3388X R =
0.6154**。
参 考 文 献
1 吴炳乐.优良笋用竹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竹子研究汇刊 , 1999 ,
19(3):41~ 47
2 胡超宗 ,金爱武.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4 ,
11(3):264~ 268
3 周建英 ,胡超宗.笋用毛竹丰产林地下鞭的调查.竹子研究汇刊 ,
1985, 4(1):57~ 64
4 北京林学院主编.数理统计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0
5 范辉华.新造毛竹种源竹鞭生长规律研究.竹子研究汇刊 , 1999 ,
18(1):25~ 28
6 陈建华.毛竹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长发育规律.湖南林业科技 ,
1999, 26(2):8~ 51
7 何钧潮 ,方伟.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浙江林学院
学报 , 1995 , 12(3):247~ 252
8 张卓文 ,胡超宗 ,金爱武.雷竹鞭侧芽发育为笋的形态结构观察.
竹子研究汇刊 , 1996 , 15(2):14~ 19
9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竹类研究室编著.竹林培育.北京:农业出版
社 , 1974
10 金爱武 ,周国模.雷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9, 19(2):156~ 151
11 何钧潮 ,方伟.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浙江林学
院学报 , 1995 , 12(3):247~ 252
Studies on the Bamboo Rhizome Growth after Introduction
of Phyllostachys praecon f.preveynalis
Zhang Zhuowen1) Tang Jingming2) Xiong Yanping2) Zen Jishuang1)
(1)Hu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0;2)Hubei Forestry Academy , Wuhan 430075 , China)
Abstract An runestigation on bamboo rhizome growth of Phyllostachys praecon f .preveynalis after introduction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 shows that rhizome growth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soil are reasonable.The effect of the
rhizome age and depth of soil on the rhizome length are obvious , whereas the effects of the rhizome age on the numbers
of full buds and shoots are extremely obvious.The number of shoots located at 6 ~ 20th node of rhizome is the largest.
The effect of the node location of rhizome on the number of shoots is obvious.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rhizome growth
is down the hillside.As for the above rhizome , its diameter is small , length between its nodes is short , and no shoots
grow on it.There is a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em diamet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nd the diameter of
rhizome , and between the diameter of stem at 1.6 m and shoot diamet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In order to in-
crease the number of rhizomes , we should cut off the top bud of rhizome , and keep the rhizome length to 1 ~ 2 m.
Loosing the soil , killing the grass , fertilizing and reasonable cover thickness are good for the growth of rhizome and
yield of shoots.
Key words Phyllostachys praecon f .preveynalis , edible bamboo shoot , rhizome , rhizome bud
(责任编辑:杨锦莲)
80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