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节节麦生育期基因定位分析



全 文 :第 28卷 第 1期
 2010 年 3 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Ag ricultur al Unive rsity
    Vol.28 No.1
M ar.2010
  收稿日期:2009- 12- 1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8ZA069)。
节节麦生育期基因定位分析
侯永翠 , 蒲至恩 , 李 伟 , 兰秀锦
(四川农业大学 小麦研究所 , 四川 雅安 625014)
摘要:利用长休眠节节麦(Ae.tauschii)与四川的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兰麦(T.turgidum)杂交并加倍合成的新的
抗穗发芽普通小麦“ RSP”与“绵阳 11”D 染色体组的单体系列杂交 ,对来源于节节麦的晚生育期基因进行定位分析 ,
以期在利用其穗发芽抗性时 ,克服其生育期较晚的特性。结果表明:该节节麦的 2D和 5D 染色体上均存在晚生育
期基因 , 2D 的作用较 5D更强。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生育期;基因;定位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50(2010)01-0001-04
Chromosome Location of Gene Growling Period
in 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HOU Y ong-cui , PU Zhi-en , L I Wei , LAN Xiu-j in
(T riticeae Resea rch Institute , Sichuan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 Yaan 625014 , Sichuan , China)
Abstract:An art ificial amphiploid w heat `RSP (2n=42 , AABBDD)between tetraploid landrace
Ai lanmai(Tri ticum turgidum L., 2n=28 , AABB)and Aeg ilops tauschii (2n=14 , DD)had the
superior character w ith high toler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ing deriving f rom Ae.tauschi i.To de-
termine the genes control ling the heading and anthesis date w hich w ere located in the D genome in
the amphiploid `RSP , i t w as crossed w ith a set of `Mianyang 11 monosomics(D genom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2D and 5D chromosomes of Ae.tauschii possessed the genes w hich prolonged the
heading and anthesis date in wheat.The effect of chromosome 2D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5D.
Key words:Aegi lops tauschii Cosson;Tri ticum aestivum L.;g rowing period;gene;location
  节节麦(Aegi lops tauschii Cosson , 2n =14 ,
DD)为普通小麦(Tri ticum aestivum L., 2n =42 ,
AABBDD)的祖先种之一 、D染色体组的供体种早
已被公认 。然而 ,在小麦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 ,参与
形成普通小麦的节节麦的遗传变异相对有限 ,现有
普通小麦 D 染色体组所控制的遗传多样性远远低
于其野生二倍体供体种节节麦 。在自然界所具有的
众多节节麦居群中存在着大量的 、现有普通小麦所
不具有的优良基因 ,如抗病基因 、抗虫基因 、抗穗发
芽基因 、更优的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等等。节节麦
这些优良基因的转育方法有两种[ 1] :①采用普通小
麦与节节麦直接杂交并回交的直接途径;②合成四
倍体小麦 ———节节麦人工合成双二倍体 ,再与普通
小麦杂交的间接途径。实践证明 ,这两种方法都有
效 ,国内外学者已鉴定筛选出节节麦的大量有益性
状基因 ,其转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5] 。随着
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新的性状需求不断增加 ,小
麦育种者越来越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节节麦这些有
价值的遗传资源。
然而 ,在利用野生种节节麦优良性状的同时 ,需
要克服节节麦的一些野生特性 ,如:晚熟 、包壳等。
关于小麦的生育期 ,过去更多的是对自然形成的普
通小麦的研究 ,发现有 3 个控制小麦生育期的关键
基因组 ,即控制春化反应的 Vrn 系列基因 、控制光
周期反应的主要基因 Ppd 以及控制发育速率的
Eps 基因[ 6] , 涉及的染色体包括 1A 、5A 、6A 、3B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第 28卷
4B 、2D 、7D等[ 7 , 8] 。而对于具有 D 染色体组的野生
种节节麦生育期的遗传研究 ,则报道较少。
利用四倍体小麦简阳矮兰麦(Trit icum turgi-
d um L., 2n=28 , AABB)与筛选的高抗穗发芽的节
节麦进行远缘杂交 ,将杂种苗通过染色体组工程进
行人工加倍 ,合成具有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相同的
人工六倍体小麦(双二倍体),取名“RSP” [ 9] 。“RSP
”是一个遗传上稳定的新六倍体小麦 ,且表现出稳定
的高抗穗发芽特性 ,说明节节麦的穗发芽抗性在普
通小麦遗传背景下得到了较完全的表达 ,而且其抗
性由主效基因控制 ,抗性强而稳定 ,易于利用 ,并定
位于 2D染色体上[ 10 , 11] 。然而 ,这一长休眠节节麦
在给我们带来优异的抗穗发芽特性的同时 ,也伴随
着生育期偏迟这一不利因素。通过对它的生育期基
因定位分析 ,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利用其抗穗发芽特
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RSP”是以四倍体小麦“矮兰麦”为母本 ,以长
休眠节节麦为父本进行杂交 ,幼苗经秋水仙碱处理
加倍而成[ 8] 。“绵阳 11 号”单体系列(D染色体组)
为四川省农科院杨武云研究员提供 ,并以中国春端
体为检测工具 ,杂交后经细胞学鉴定确认。
1.2 方 法
以“绵阳 11号”单体单株(1D ~ 7D)(已经细胞
学鉴定)为母本 ,以“RSP”为父本分别杂交 。
将亲本及杂种 F1播种于田间 ,行长 2 m ,行距
0.3 m ,穴距 0.1 m 。单粒播种 ,亲本各播种 4行(约
80株), F1 杂种组合各 2行(约 40 株)。苗期剪取
F1 壮苗根尖进行染色体检测 , 对单体单株进行标
记 ,分别调查单株的抽穗期和开花期 ,每单体组合测
定 3 ~ 7株 ,二体 F1 和亲本各测定 30株 。
次年 ,按上年方式播种亲本 、二体 F2 和 F1 各组
合单体单株的 F2 单体系 ,并按单株进行抽穗期和开
花期调查 。每单体组合测定 44 ~ 55株 ,二体 F2 测
定 60株 ,亲本测 30株。每株以主穗全部抽出剑叶
为抽穗期 、以主穗开第一朵花为开花期标准。
对数据差异作显著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2.1 抽穗期
从表 1看出 , “绵阳 11”抽穗期较早 ,为 146.61
日 ,变幅为 145 ~ 149 日(5 d),而“RSP”则较晚 ,平
均为 171.41日 ,变幅为 170 ~ 174日(5 d)。二体 F1
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 ,平均为 158.36日 ,变幅为
155 ~ 160 日(6 d),说明抽穗期为部分显性。1D ~
7D各组合中 , F1 的 2D的单体株抽穗期变幅为 160
~ 166 日(7 d), 平均为 164.31 日 , 较二体株的
158.36日晚抽穗 5.95 d ,与二体株差异达极显著水
平;F1 的 5D 单体株抽穗期变幅为 158 ~ 163日(6
d),平均为 160.87日 ,较二体株的 158.36日晚抽穗
2.51 d ,与二体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余组合均不显
著 。
从表 2可知 , “绵阳 11”的抽穗期平均为 146.30
日 ,变幅为 144 ~ 148日(5 d),而“RSP”抽穗则要晚
得多 ,平均为 172.23日 ,变幅为 171 ~ 174日(4 d),
较“绵阳11”晚抽穗25.93 d。F2 二体各单株平均抽
穗期为 157.10日 ,近于两亲本中间值 ,但单株间差
异很大 ,变幅在 142 ~ 173日(32 d)。1D ~ 7D各组
合中 , F2 的 2D单体系为 166.50 日 ,变幅为 157 ~
174日(18 d),与二体平均达极显著差异 。F 2 的 5D
单体系为 161.27日 ,变幅为 151 ~ 171日(21 d),与
二体平均的差异极达显著水平。其余组合均不显
著 。
2.2 花 期
从表 1看出 , “绵阳 11”开花期平均为 152.24
日 ,变幅为 150 ~ 154日(5 d),而“RSP”则较晚 ,平
均为 172.38日 ,变幅为 169 ~ 174 日(6 d),二体 F1
的开花期变幅为 160 ~ 164日(5 d),平均为 162.41
日 ,仍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 。从 1D ~ 7D各组合
F 1的单体株表现来看 , 2D单体株变幅为 165 ~ 170
日(6 d),平均为 167.26 日 ,较二体株的 162.41日
晚开花 4.85 d ,达极显著差异;5D 单体株变幅为
161 ~ 166日(7 d),平均为 164.45 日 ,较二体株的
162.41日晚 2.04 d开花 ,与二体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余组合均不显著 。
从表 2看出 , “绵阳 11”的开花期平均为 152.87
日 ,变幅为 150 ~ 160日(11 d),而“RSP”开花期变
幅为 170 ~ 175日(6 d),平均为 173.10日 ,较“绵阳
11”晚 20.23 d开花 。F 2 二体各单株开花期平均为
162.20日 ,也与双亲中间值接近 ,但单株间差异较
大 ,单株间变幅在 150 ~ 174 日(25 d)。1D ~ 7D各
组合中 ,F2 的 2D 单体系为 168.03日开花 ,变幅为
160 ~ 175 日(16 d),与二体平均值达极显著差异;
F 2的 5D单体系为 164.77日 ,变幅为 153 ~ 173日
(21 d),与二体平均值达显著差异。其余组合均不
显著。
2
第 1 期 侯永翠(等):节节麦生育期基因定位分析    
2.3 抽穗期与开花期关系
从抽穗~开花的天数看 , “绵阳 11”两年分别为
5.63 d和 6.57 d ,而“RSP”则分别仅有 0.96 d 和
0.87 d ,二体 F 1 和 F2 分别为 4.25 d 和 5.10 d。说
明在 4月下旬 ,由于气温升高 ,抽穗 ~开花的时间间
隔呈缩短趋势。事实上 ,在我们的观察中 ,一些较晚
抽穗的单株甚至是抽穗与开花同时进行。从 1D ~
7D的 F 1 单体后代(F 2)看 ,抽穗至开花的间隔时间
仍然随抽穗期延迟而缩短。 2D 后代平均间隔为
1.53 d ,5D为 3.50 d ,其余为 4.60 ~ 5.13 d。然而
这种间隔时间的缩短远未抵消生育期较长的特性。
如“RSP”较“绵阳 11”晚 25.93 d抽穗 ,开花期仍然
较“绵阳 11”晚 20.23 d。
表 1 “绵阳 11”(单体)דRSP”的 F1 抽穗期开花期调查
Table 1 Heading and anthesis date of F1 plants in`Mianyang 11 (monosomics)×`RSP
/ d 
绵阳 11
Mianyang 11
RSP
二体
Disomic
单体染色体 Monosomic chromosomes
1D 2D 3D 4D 5D 6D 7D
抽穗期
Heading date 146.61 171.42 158.36 157.48 164.31** 158.32 158.16 160.87* 157.92 158.01
变幅 Range 145~ 149 170~ 174 155 ~ 160 154~ 160 160 ~ 166 155 ~ 161 156~ 161 158 ~ 163 155~ 160 155 ~ 160
花期
Anthesis da te 152.24 172.38 162.41 162.03 167.26** 162.47 161.88 164.45* 162.22 161.76
变幅 Range 150~ 154 169~ 174 160 ~ 164 160~ 163 165 ~ 170 160 ~ 164 159~ 163 161 ~ 166 160~ 167 159.20
抽穗~ 花期
Heading ~ An-
thesis date
5.63 0.96 4.25 3.57 1.82 4.36 4.18 2.89 4.09 4.29
表 2 “绵阳 11”(单体)דRSP”的 F2 抽穗期开花期调查
Table 2 Heading and anthesis date of F2 plants in`Mianyang 11 (monosomics)×`RSP
/ d 
绵阳 11
Mianyang 11 RSP
二体
Disomic
单体染色体 Monosomic chromosomes
1D 2D 3D 4D 5D 6D 7D
抽穗期
Heading date 146.30 172.23 157.10 156.90 166.50** 156.80 157.70 161.27** 161.27 160.60
变幅 Range 144~ 148 171~ 174 142 ~ 173 144~ 171 157 ~ 174 142 ~ 169 145~ 172 151 ~ 171 148~ 172 142 ~ 171
花期
Anthesis da te 152.87 173.10 162.20 161.63 168.03** 161.93 162.30 164.77* 162.33 161.70
变幅 Range 150~ 160 170~ 175 150 ~ 174 153~ 173 160 ~ 175 151 ~ 171 152~ 174 153 ~ 173 153~ 173 152 ~ 172
抽穗~ 花期
Heading ~ An-
thesis date
6.57 0.87 5.10 4.73 1.53 5.13 4.60 3.50 4.70 5.10
3 讨 论
通过单体定位分析可以判定 ,节节麦的 2D 和
5D染色体上均存在着晚抽穗和晚开花的基因 。它
们均可被看成晚熟基因 ,但 2D染色体上的基因较
5D的效应更强。从抽穗至开花的间隔天数看 ,虽然
晚抽穗也伴随着与开花的时间间隔缩短 ,但出苗至
开花的时间仍然延长 , 因而不具有实际意义 。
Wordland等[ 12] 以及 Law 等[ 13] 均研究表明 ,小麦开
花期的遗传控制非常复杂 ,几乎涉及所有的同源染
色体组。“RSP”作为具有普通小麦遗传组成的抗穗
发芽资源 ,在利用上与直接从野生种中进行转育具
有非常的优势 。然而 ,由于“RSP”本身是从野生种
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杂交并加倍而来 ,不可避免地
也随之带来一些缺点 ,综合农艺性状较差 ,如晚熟
等 。但从过去大量的研究报道来看 ,穗发芽抗性与
晚熟并无太大的关系 。本研究虽然表明 , “RSP”携
带抗穗发芽基因的 2D染色体同时也携带了一个晚
熟基因 ,但只需扩大其杂交后代的群体 ,培育出早熟
抗穗发芽的小麦新材料是完全可能的 。
不同的节节麦居群存在抗穗发芽多态性 ,而且
其抗性机制也是多样的[ 14 , 15] 。小麦“RSP”所具有的
抗穗发芽特性来自强休眠的节节麦 ,其抗性受主效
基因控制 ,抗性强而稳定 ,这在其他普通小麦中较为
少见。过去从普通小麦中筛选的抗穗发芽资源因抗
性相对较弱且不稳定而难以利用[ 16] 。对“RSP”抗
3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第 28卷
穗发芽的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其抗性位于 2D 染色
体上[ 11] 。根据肖世和等的报道 ,小麦的第 2同源群
染色体上存在着控制 α-淀粉酶抑制物合成的基
因[ 16] 。这与我们对“RSP”的抗穗发芽基因定位相
吻合 ,表明“RSP”的 2D染色体上存在着较强的合
成α-淀粉酶抑制物的基因 。
小麦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 ,同一品
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也较大[ 17] 。抗穗发芽与种皮
色级 、穗部性状 、吸水速率 、α-淀粉酶活性及 ABA 等
激素有关[ 18] 。从粒色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看 ,许多
研究一致认为 ,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
种 ,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 ,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
发芽资源[ 16-19] 。从基因所在染色体看 ,粒色基因位
于小麦第三同源染色体组群上 ,与 RSP 抗穗发芽基
因成独立遗传关系 , 因此 , 利用白粒小麦品种与
“RSP”杂交 ,选育白粒抗穗发芽小麦并最终用于生
产是可行的。我们利用“RSP”与两个极易穗发芽的
白粒小麦品系杂交 ,对 F 2 单株和 F3 株系的穗发芽
测试 ,筛选出 5份穗发芽在 7%以下的白粒株系 。
这些株系和单株相对于“RSP”的高杆 、晚熟等不利
性状已有较大改良 ,为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向优质
或白粒小麦转移研制出了更容易利用的中间材料 。
参考文献:
[ 1]  肖 静 , 田纪春.小麦(T.aest ivum L.)D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08 , 6(3):537-541.
[ 2]  兰秀锦 , 郑有良 , 任晓波 , 等.RSP 抗穗发芽基因育种利用
研究初报[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5 , 6(2):204-209.
[ 3]  杨玉敏 , 李 俊 , 廖 杰 , 等.节节麦 SQ-214衍生系的抗条
锈性状遗传分析[ J]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 20(2):290-292.
[ 4]  李 霞 , 郑有良 , 颜泽洪 , 等.节节麦及人工合成多倍体中
Glu-D1位点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表达研究[ J] .麦类
作物学报 , 2003 , 23(4):85-88.
[ 5]  王亚娟 , 王耀勇 , 张德华 , 等.节节麦农艺性状及高分子量
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7 , 27
(10):1967-1972.
[ 6]  Snape J W , Bu t terw orth K , Whitechu rch E , et al.Waiting
for f ine times:genet ics of fl ow ering time in w h eat [ J] .E u-
phyt ica , 2001 , 119:185-190.
[ 7]  Driscoll C T , Jensen A F.Chromosom es ass ociated wi th
w axines s , aw nedn ess and t ime of matu ri ty of common wh eat
[ J] .Can J Genet Cy tol , 1964 , 6:324-333.
[ 8]  Goud J V , S ridevi O.Cytogenet ic Invest igat ions o f S ome
Quan ti tat ive Character s in Hexap loid Wheat (Tr it icum
aestvun L.)Using F 2 Monosomic Analysis [ C] .P roc.7th In-
t ernational Wheat Genet.Symp.Cambridge.1988:521-
525.
[ 9]  兰秀锦 , 颜 济.中国四倍体地方小麦品种矮兰麦与中国产
节节麦的双二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J] .四川农业大学
学报 , 1992 , 10(4):581-585.
[ 10]  Lan X J , Liu D C , Wang Z R , et al.Inheritan ce in synthetic
hexaploid w heat ` RSP of sp rou ting tolerance derived f rom
A eg i lops tauschi i Cosson [ J] .Euph yt ica , 1997 , 95:321-
323.
[ 11]  Lan X J , Zheng Y L , Liu D C , et al.T olerant mechanism
and chromosom e location of gene cont rolling sprout ing to ler-
ance in Aeg i lops tauschi i Cosson [ J] .Ag ricul tural S ciences
in China , 2002 , 1(3):265-268.
[ 12]  Worlan d A J , M D Gale , C N Law.Wheat genetics [ J] .
Wheat B reeding , 1987 , 129-171.
[ 13]  Law C N , C Dean , G C oupland.Genes con t rol ling flow ering
and st rategies for thei r i 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 ion [ J] .The
Molecular B iolog y o f F lower ing , 1991 , 47-68.
[ 14]  Liu D C , Lan X J , Wang Z R , et al.Evaluat ion of Aegi lo ps
tauschi i coss on for preharves t sprout ing tolerance [ J] .Ge-
net 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 ion , 1998 , 45:495-498.
[ 15]  Gat ford K T , Hearnden P , Ogb onnaya F , et al.Novel re-
sis t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 ing in Aust ralian w heat f rom the
w ild relat ive T ri ti cum tau schii [ J] .Euphy tica , 2002 , 126:
67-76.
[ 16]  肖世和 , 吴兆苏 , 沈又佳.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方品种中
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95 , 28(1):
56-60.
[ 17]  黄 涛 , 李和平 , 张兆顺 , 等.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
研究[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 26(1):11-14.
[ 18]  何震天 , 陈秀兰 , 韩月澎.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J]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0 , 20(2):84-87.
[ 19]  杨 燕 , 张春利 , 陈新民 , 等.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 STS
标记 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J] .麦类
作物学报 , 2007 , 27(4):577-582.
(本文审稿:魏育明;责任编辑:巩艳红;英文编辑:李清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