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原发性食管雀麦细胞样小细胞型未分化癌1例



全 文 :癫痫大发作者联合应用安定维持很重要。有心律失常、呼吸功
能障碍及低血压者慎用。
自杀者往往都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意志消沉 ,对生活
没有信心 ,或是与家人闹矛盾。护理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患
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抑郁趋向明显的患者 ,护
理中必需让患者远离如水果刀及一切可以伤害自己的东西 ,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笔者参与抢救的 1例患者 ,在此次服
毒前 ,已经自杀过二次 ,因此我们体会到如果不能解除患者的
心理障碍 ,就不能有效防止患者二次服毒。
毒鼠强中毒恢复期部分患者还会有小的抽搐发作 ,因此
要做好患者的随访工作并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知道
什么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 ,所服用药物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多
长时间应该来院复诊。
【 参 考 文 献 】
[1 ] 应斌宇 .二巯基丙磺酸钠 ( N A-DMPS)解救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
床观察 [ J ].中华内科杂志 , 2000, 39( 2): 100-102.
[2 ] 朱桐君 ,张春颖 ,张醒言 ,等 .巯基黄化合物对毒鼠强中毒小鼠的
保护作用 [ J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 30( 1): 3-6.
[ 3 ] 黄韶清 .杀鼠剂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 J ].急诊医学 , 2000, 9( 4 ):
272-274.
(收稿日期: 2002-02-24)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 病理科 , 274000
【作者简介】沈肖俐 ( 1971- ) ,女 ,上海市人 ,医师 ,大专。
原发性食管雀麦细胞样小细胞型未分化癌 1例
沈肖俐
  【关键词】 食管肿瘤 ; 雀麦细胞样小细胞未分化癌
【中图分类号】  R735.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044( 2002) 05-0422-01
  患者男 , 5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3个月 ,诊为食道癌行手
术治疗。 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下段 ,已侵及外膜层 ,与右侧
肺下静脉粘连较重 ,尚能分离 ,其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 病理
检查。巨检: 肿物呈椭圆形 ,向管腔内隆起 ,体积约 4 cm× 1. 5
cm× 1 cm,表面粗糙 ,中央有一溃疡 ,直径约 0, 6 cm。 切面灰
白色 ,实性 ,肿瘤累及食管全层。 镜检:部分粘膜为癌组织破
坏 ,癌细胞均为小梭形或多边形 ,胞浆极少 ,核深染 ,并见核异
形及核分裂 ,酷似肺的雀麦细胞癌 ,部分癌细胞侵入肌层内 ,
经多处切片未见鳞状细胞癌结构。 病理报告为食管雀麦细胞
样小细胞型未分化癌。
讨论 食管的原发癌 ,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 ,少数为腺
癌 ,而雀麦细胞样小细胞型未分化癌则罕见 ,国内少有报道 ,
而国外统计仅 20例左右 ,但命名十分混乱 ,有称未分化小细
胞癌者 ,也有称雀麦细胞癌、类癌者。 近年根据电镜观察以及
细胞化学的研究 ,认为它们来源于嗜银细胞 ,现称 Apudoma
(即一种产生小分子多肽或肽类激素的肿瘤 )。
雀麦细胞癌和类癌 ,嗜银染色大多呈阳性反应 ,在电镜下
观察 ,见胞浆内有一种神经内分泌颗粒 ,这种颗粒直径约 100
~ 300μm,外有膜状结构 ,中心均匀 ,电子密度高 ,是雀麦细胞
癌的重要标志。多数学者认为 ,必须在电镜下观察到这种神经
内分泌颗粒 ,诊断才能成立。本例镜下癌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
酷似雀麦细胞癌 ,经多处切片未见鳞状细胞癌 ,大体见肿瘤生
长部位在食管粘膜 ,并向管腔隆起 ,可排除转移癌。 但由于缺
少电镜观察 ,不能证实有否含神经内分泌颗粒 ,未能确诊雀麦
细胞癌 ,故命名为雀麦细胞样小细胞未分化癌。
该肿瘤部位分布广 ,除肺部为其好发部位外 ,小涎腺、胰
腺以及膀胱等部均可发生 ,而食管则罕见。有人认为它来自嗜
银细胞 ,肺的雀麦细胞来源于 Kulchitsky氏细胞 ,而 Singh等
已证实 ,食管有 Kulchitsky氏细胞样的嗜银或亲银细胞存在 ,
故食管亦可发生此类肿瘤。 但有的病变中除小细胞型未分化
癌外 ,还混有鳞状细胞癌图像 ,故认为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未
分化小细胞类型 ,而非雀麦细胞癌 ,所以 Tankl Imai把这种混
有鳞状细胞癌的小细胞未分癌 ,不包括在 Apudoma之中。
根据少量病例统计 ,本病发病率男性较大于女性。肉眼观
察呈结节状 ,并向管腔内生长 ,易发生局部淋巴转移 ,尸检常
发现广泛转移 ,用免疫学或放射免疫法测定 ,可见部分病例肿
瘤组织中 ACTH含量较高 ,但无 1例有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的症状 ,据外检资料分析 ,大多数病例经过手术 , 1年内死于
复发 ,故食管 Apudoma为高度恶性的肿瘤。
(收稿日期: 2002-03-18)
·422· J Huaihai M ed, Oct. 2002,V ol. 20, No. 5DOI : 10. 14126 /j . cnki . 1008 -7044. 2002. 05. 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