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扁穗雀麦研究进展



全 文 :CAOYE YU XUMU 2014年第4期 总第215期草业与畜牧
扁穗雀麦 (Bromus catharticus Vahl) 又名野麦
子、 澳大利亚雀麦, 属禾本科早熟禾亚科雀麦族雀
麦属, 细胞染色体 2n=28, 42, 是短期多年生优质禾
草, 须根发达, 茎直立丛生, 叶片披针形, 圆锥花
序, 小穗极压扁。 扁穗雀麦原产南美洲阿根廷, 我
国最早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在南京种植, 后传入内
蒙古、 新疆、 甘肃、 青海、 北京栽培, 表现为一年
生; 而在云南、 四川、 贵州、 广西等地栽培则表现
为短期多年生 [1, 2]。
扁穗雀麦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最适宜生长气温
10℃~25℃, 喜肥沃黏重的土壤, 但也能在盐碱地及
酸性土壤生长。 该草的再生性和分蘖能力较强, 产
草量较高, 幼嫩时茎叶有软毛, 成熟时毛渐少, 营
养价值较高, 适口性仅次于黑麦草、 燕麦等, 各种
家畜都喜食, 是解决我国南方冬春饲草缺乏的优良
牧草。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 梳理出扁穗雀
麦的研究脉络, 并对其研究做出展望, 旨在为今后
其各方面的研究做一经验性总结。
1 研究概况
我国对扁穗雀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目前对其的研究主要围绕种子的萌发与休眠, 湖北
省农业科学院田宏等人较系统研究过盐分、 水分,
以及不同贮藏方法和时间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的影
响。 其次, 对其品种选育也有较深入研究, 目前国
内审定登记的扁穗雀麦新品种有黔草 3 号和江夏扁
穗雀麦, 分别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和湖北省农科院
于近年来选育出的新品种。 另外, 对于扁穗雀麦的
生产性能也有较多文献报道。
2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和休眠的研究
2.1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为了解决扁穗雀麦在北方盐碱地的种植和耐盐
性问题, 湖北省农科院的田宏 、 刘洋等人研究了
NaCl 和 Na2CO3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结
果表明, 0.2%~0.4%的 NaCl 和 Na2CO3处理与对照清
水相比, 发芽启动时间相同, 均在第 5 天; 但随着
盐浓度的升高, 发芽开始的时间推后, 且种子的发
芽率、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也呈下降的趋势。 在不
同的盐浓度胁迫下, 扁穗雀麦胚根受到的抑制作用
大于胚芽 [3]。 扁穗雀麦种子在 NaCl 胁迫下的适宜
值、 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 0.65%、 1.14%和 1.93%,
均比 Na2CO3 胁迫下 (0.38%、 0.71%和 1.24%) 高,
扁穗雀麦种子耐 NaCl胁迫的能力大于耐 Na2CO3的[4]。
收稿日期: 2014-03-09
作者简介: 周潇 (1981-), 女, 硕士, 2007 年 7 月毕业于四
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 现在凉山州畜牧兽医科研所主要从
事牧草育种工作。
扁穗雀麦研究进展
周潇 1, 王巧 2, 陈刚 1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研所, 四川 西昌 615042; 2.雅安三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雅安 625000)
摘要: 对国内近年来扁穗雀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其研究主要围绕种子萌发和休眠机理、 牧草选育、 生产性能、
性状指标测定以及适应性研究, 本文最后还对其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扁穗雀麦; 种子; 生产性能; 品种选育;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5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03(2014)04-0054-03
DOI:10.3969/j.issn.1673-8403.2014.04.015
综述与论坛
54
CAOYE YU XUMU2014年第4期 总第215期草业与畜牧
田宏等人的研究还发现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
过程大致可分为慢—快—慢的趋势, 在 2h 时达到最
大值 0.1363g/h, 种子萌发所需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
重量的 83.66%。 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 25℃~
30℃, 发芽率达 97%, 当温度降低到 10℃或升高到
40℃时, 种子发芽受阻, 发芽率均为 0 [2]。 综合发芽
率、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扁穗雀麦种子在 4℃条件
下以牛皮袋包存或在-10℃下以玻璃瓶贮藏均有利于
其种子萌发, 而常温则不利种子长期贮藏 [5]。
2.2 扁穗雀麦休眠机理的研究
张锦华等人研究了扁穗雀麦种子的休眠机理,
得出其种子休眠的程度随着它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
降, KNO3处理种子发芽率提高了 6%, 土床培养提
高了 23%, 灭菌片+ KNO3处理提高了 25%; H2SO4、
灭菌片和 H2O2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扁穗雀麦种子的
发芽, 分别降低了 31.25%、 10%和 30% [6]。
3 扁穗雀麦新品种的选育
3.1 黔草 3号扁穗雀麦的选育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的尚以顺等人, 以贵州省逸
生扁穗雀麦为育种材料, 采用系统选育中的混合改
良选择法, 选育成一年生牧草新品种黔草 3 号扁穗
雀麦, 并于 2008 年通过国家审定。 该品种生长速度
快、 叶宽、 分蘖多、 产量高, 适口性好, 生育期比
原始群体迟 7d, 比对照品种迟 22d, 鲜草产量、 种
子产量比原始群体增产 10%以上, 鲜草产量比对照
增产 20%以上, 种子产量比对照减产 18%以上 [7]。
3.2 江夏扁穗雀麦的选育
湖北省农科院的田宏等人采用自然选择和人工
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经多次单株选择和集团混合,
再分系比较, 混合收种形成新品系, 最终选育出新
品种江夏扁穗雀麦。 该品种于 2012 年通过全国草品
种委员会审定, 适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季
节栽培利用。
4 生产性能的测定研究
对扁穗雀麦生产性能的研究, 主要基于扁穗雀
麦单播草地和扁穗雀麦与其他草种混播草地的产种
量和产草量测定分析。
4.1 扁穗雀麦单播草地
田宏等人的研究发现, 扁穗雀麦抽穗期喷施多
效唑, 500~1 000mg/L 的浓度下可提高扁穗雀麦种子
产量 , 其中以 750mg/L 浓度处理下产量最高 , 达
1 902kg/hm2, 较对照清水喷施增加 12.08%; 同浓
度处理, 抽穗期喷施多效唑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影
响较开花期效果明显 [8]。 赵熙贵采用二次回归旋转
组合设计, 得出 N 肥用量在 15.98~19.02kg/667m2、
P 肥用量在 22.83 ~27.172kg/667m2、 K 肥用量在
9.23 ~10.69kg/667m2、 有 机 肥 用 量 在 2 350.77 ~
2 497.04kg/667m2 时 , 扁 穗 雀 麦 种 子 产 量 大 于
192.5kg/667m2, 是较适宜的处理组合 [9]。 另外, 罗
天琼等对扁穗雀麦草地建植也有较多研究, 扁穗雀
麦以 10月上、 中旬播种, 播量为 2.5~3.0kg/667m2较
好, 鲜草产量达 2 334.5kg/667m2以上, 并且建议在
生长第一年留种, 第二年以始牧高 30cm、 留茬高
6.0cm时开始刈割或放牧利用, 并在高温伏旱来临之
前重施肥料, 既可达高产, 又有利于越夏 [10, 11]。
4.2 扁穗雀麦混播草地
田宏等人研究了扁穗雀麦和白三叶、 红三叶混播
草地的产草量和品质, 发现 25%扁穗雀麦+75%白三
叶的鲜、 干草产草量最高, 分别为 105 910kg/hm2和
18 272kg/hm2, 混播组合下, 草地的粗蛋白含量和粗
蛋白产量也最高, 分别为 20.88%和 3 815.19kg/hm2;
与红三叶混播, 则以 50%扁穗雀麦+50%红三叶处理
下最好, 其鲜干草、 粗蛋白含量和产量最高 [12]。 另
外, 也有文献研究过扁穗雀麦和其他草种混播的最
佳组合模式、 播种量和播种方式。
5 扁穗雀麦性状研究
郝峰等对 17 份扁穗雀麦种质材料的 27 个形态
性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 其形态变异较高,
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小穗数、 分蘖数、 分枝着生
小穗数、 叶片长、 秆直径、 分枝长和株高等; 变异
系数较小的性状有穗节数、 小穗轴节间长、 小穗长、
外稃长、 内稃长、 叶舌长、 内稃宽、 花药长、 第二
颖脉数、 外稃宽等。 叶片宽、 分枝长、 穗长、 叶片
长、 秆直径、 株高、 小穗含小花数、 小花数、 小穗
宽、 花药长、 小穗轴节间长等 11 个指标对总变异的
贡献最大。 17份材料的 27个性状聚类分析显示了不
同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1]。 杨世忠等对四川凉山高寒
山区自然演替的扁穗雀麦单株性状与株重进行相关
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未结实分蘖叶片数、 结实分蘖
枝叶片数、 结实分蘖枝数、 总分蘖枝数和株产种量
是影响株重的主要性状 [13]。 区力松等对云南野生扁
穗雀麦的繁殖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其
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效果都很好, 种子产量随地上
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有性繁殖苗期生长缓慢, 生
综述与论坛
55
CAOYE YU XUMU 2014年第4期 总第215期草业与畜牧
长速率为 0.361cm/d, 但分蘖以后生长速率加大, 抽
穗开花期达最大; 营养繁殖成活率较高, 为 89.7%,
生长速度比有性繁殖快, 并且随植株长大, 生长速
率呈下降趋势 [14]。
6 扁穗雀麦适应性研究
易扬杰等通过 7 个禾本科牧草品种 (系) 在四
川雅安的适应性研究得出, 扁穗雀麦 G2003-1、 林
肯无芒雀麦、 91-82苇状羊茅和赣引巴哈雀稗表现出
了良好的适应性, 具有产量高、 再生速度快等特点,
是建立人工草地 、 实施种草养畜的优良牧草品种
(系), 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 [15]。 朱永群等对扁穗雀
麦等 4 种禾草在川东北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扁穗雀麦的生长速度最大, 且叶片长度
和宽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材料, 表明该草适宜在川东
北丘陵地区栽培,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6]。 此外,
陈刚、 唐成斌等分别对扁穗雀麦在四川凉山以及贵
州地区的适应性做了初步探讨, 发现其在四川凉山
和贵州南部生长状况良好, 产草量高, 具有较好的
发展前景 [17]。
7 展望及建议
7.1 开展扁穗雀麦的育种研究
扁穗雀麦在我国多个省区都能栽培, 是家畜喜
食的牧草, 但在我国仅育成两个品种。 各地可根据
本地实际情况, 开展扁穗雀麦地方品种的育种研究,
力争培育出优良牧草品种, 以丰富牧草种质资源。
7.2 开展扁穗雀麦抗逆性研究
各地可因地制宜的开展扁穗雀麦的抗逆性研究,
如北方地区土壤干旱贫瘠, 气候寒冷, 可开展扁穗
雀麦的抗旱性、 抗寒性和耐贫瘠性研究, 以增强其
适应性。 在试验中还发现, 扁穗雀麦在光照有限、
环境湿润的条件下, 也有较好长势, 因此可开展其
耐荫性研究。
7.3 开展扁穗雀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目前仅有郝峰等人对扁穗雀麦的形态性状进行
了测定和分析, 以研究其遗传多样性。 今后可开展
扁穗雀麦染色体水平、 过氧化物同工酶、 DNA 指纹
图谱等方面的研究, 以研究其遗传多样性, 揭示不
同居群扁穗雀麦的亲缘关系。
7.4 开展扁穗雀麦营养物质测定研究
从扁穗雀麦的利用性出发, 可开展其在不同生
长期的粗纤维、 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各种营养指标和
对各种草食性家畜的适口性研究, 以期充分发掘其
作为牧草利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郝峰,徐柱,闫伟红,等.扁穗雀麦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分析
[J].草地学报,2011,19(4).
[2] 田宏,刘洋,张鹤山,等.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萌
发温度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2).
[3] 田宏,刘洋,张鹤山,等.盐胁迫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特性
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7).
[4] 田宏,刘洋,张鹤山,等.NaCl 和 Na2CO3对扁穗雀麦新品系
种子萌发的胁迫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36(3).
[5] 田宏,陈明新,张鹤山,等.不同贮藏方法和时间对扁穗雀
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1,30(12).
[6] 张锦华,常峰,张绍东,等.扁穗雀麦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
研究[J].四川草原,2004,(10).
[7] 尚以顺,陈燕萍,舒健虹,等.牧草新品种黔草 3 号扁穗雀
麦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
[8] 田宏,张鹤山,蔡化,等.多效唑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的影
响[J].牧草与饲料,2012,6(1).
[9] 赵熙贵.不同施肥水平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J].贵州
农业科学,2006,34(3).
[10] 罗天琼,莫本田,龙忠富.冬闲田种植扁穗雀麦及饲养黑山
羊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1).
[11] 罗天琼,莫本田,龙忠富.优良冬季青绿禾草扁穗雀麦在人
工草地中的建植及利用研究[J].四川草原,2000,(2).
[12] 田宏,刘洋,张鹤山,等 .扁穗雀麦单播草地产草量和品质
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2).
[13] 杨世忠,敖学成,王同军,等 .高寒山区扁穗雀麦单株性状
与株重的相关通径分析[J].草业与畜牧,2010,(2).
[14] 区力松,王晓云,曹清国,等 .云南地区扁穗雀麦繁殖对策
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2).
[15] 易杨杰,张新全,尚以顺,等.7 个禾草品种(系)在川西南的
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
[16] 朱永群,杜周和,寇波云.4 种禾本科牧草在川东北地区适
应性研究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
[17] 唐成斌,牟琼,陈瑞祥,等.贵州优良牧草品种筛选及利用
评价[J].种子,2005,24(8).
综述与论坛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