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5次 ,计算铜的质量分数 、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
结果见表 1。
表 1 测定结果
测定方法 质量分数 C/μg· g-1 平均回收率(%) RSD(%)
分光光度法 9.71 95.2 1.82
原子吸收光谱法 9.83 101.6 1.18
n=5
4 讨论
据报道 , 铜能帮助合成胶原蛋白 , 具有抵御炎症(主要是关
节炎),防止机体发生肿瘤等作用 [ 2] , 这与苦参的抗炎 ,抗肿瘤作
用相符 [ 3]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苦参水煎液中铜的含量进行
了测定 , 并与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对比 ,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接
近 , 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都较为理想。原子吸收光谱法仪
器复杂 ,价格昂贵 , 而分光光度法仪器简单 ,投资少 , 有利于普遍
推广。本文为苦参水煎液中微量元素铜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个
操作简便 、结果准确 、适用范围广的新方法 ,对探讨苦参的药理功
效及临床用药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 王富丽 ,罗跃娥 ,刘 斌.浅析中药与微量元素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4, 15(7):449.
[ 2 ] 吴茂江 ,涂长信.铜与人体健康 [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2005, 22
(5):64.
[ 3 ] 刘 伟 ,唐金花 ,王亚娣.苦参的研究进展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6, 17(5):829.
学术探讨
收稿日期:2007-06-11; 修订日期:2007-1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No.2006139)
作者简介:乐 巍 (1974-),女(汉族),江苏宜兴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讲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品质评价工作.
薏苡的本草考证及其栽培历史
乐 巍 1 , 吴德康1 , 汪 琼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
2.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中山植物园 ,江苏 南京 210014)
摘要:薏苡在我国分布广泛 , 资源丰富 ,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文章考证分析了薏苡的名称由来 , 药用 、食用品
种情况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 以期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对薏苡进行系统的收集 、整理研究 , 为以后成分分析 、活性筛选及
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薏苡; 本草考证; 栽培历史
中图分类号:R2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02-0314-02
TheTextualResearchonJobsTearsanditsCultivationHistory
YUEWei1 , WUDe-kang1 , WANGQiong2
(1.SchoolofPharmacy,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Nanjing210046, China;2.InstituteofBota-
ny, JiangsuProvi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njingBotanicalGardenMem.SunYat-sen,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jobstearsiswidespreadinChina, ithasimportantmedicalandediblevalue.Thearticleanalyzedthe
nameorigin, medicalandediblevarietyandthecultivationhistoryofJobstearsinChina, tolaythefoundationoflaterresearchin
ingredientanalysis, activeconstituentscreening, andnewvarietiesselectivebreeding.
Keywords:Jobstears; Herbaltextualresearch; Cultivationhistory
薏苡属(Coix)是禾本科(Gramineae)中的一个小属 , 全世界
约 10种 , 主产热带亚洲 [ 1] 。其中薏苡 Coixlacryma-jobiL.是我
国最早开发利用的禾本科植物之一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薏苡子
实营养丰富 , 被誉为禾谷类 “保健滋补之王” ,是世界范围内备受
青睐的保健粮食。两千年前 , 中国古代医家已将薏苡仁用于临
床 , 功能健脾 、利湿 、清热 、排脓 , 民间亦将根 、叶作药用。 现代研
究也证明薏苡有抗肿瘤 、免疫调节 、降血糖 、降压 、抗病毒等方面
的药理活性。本文考证分析了薏苡的名称由来 、药用食用品种和
栽培历史 , 旨在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薏苡的本草考证
1.1 薏苡名实考 薏苡在本草记载中所用名称较多 , 如薏苡 、解
蠡《神农本草经》, 起实 、 米 《名医别录》, 感米《千金· 食治 》,
回回米《救荒本草》, 芑实《本草纲目》等。
薏苡仁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列为上品 [ 2] 。薏苡一名
颇为奇特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称:“名义未详” [ 3] 。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4]记载:“荷 , 芙渠……其实莲;莲 , 青皮
里白 , 子为的 ,的中有青 , 长三分 , 如钩为薏;味甚苦 , 故俚语曰:
`苦如薏 是也。”因此 “薏”是指莲子中的苦心 ,即莲心。 “薏苡”
一名 , 当与莲子有关。莲子外有硬壳 , 薏苡的子实外面亦有硬壳 ,
称总苞 ,其外形颇似莲子 , 只是略小 ,两者在外形特征上有相似之
处 , 其名称可以互为类同。而 “苡”字从字形上看带 “艹” ,应与植
物有关 ,下面的 “以”字在文字演化中与 “子”字有关 , “苡”可能
是子之意。王充《论衡·奇怪篇》[ 5]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
《吴越春秋》[ 6]载:“鲧娶有莘氏之女曰女嬉 , 年壮未孳。嬉于砥
山得薏苡而吞之 ,意若为人所感而妊孕。”因此古代传说中薏苡
有 “食之宜子”的功效 , 基于上述原因 , 薏苡名称的由来也就不难
理解了 。
薏苡在《神农本草经 》中别名 “解蠡” 。李时珍谓 “因其叶似
蠡实叶而解散” [ 3] 。 《神农本草经》所载之蠡实是现代鸢尾科植
物马蔺(IrislacteaPal.)的种子。 从形态上看 , 薏苡与马蔺叶均
为长条形 ,确有相似之处 ,马蔺叶基生 , 薏苡叶着生于节上 ,较松
·314·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8VOL.19NO.2
散。另一种解释是 , “蠡”有虫蛀木之意 [ 7] , 解蠡则有治虫的意
思。 《神农本草经》记载 “(薏苡)其根 , 下三虫” , 现代文献也记
载薏苡根有治疗虫积腹痛作用 ,称其为解蠡是名符其实的。
此外 , 薏苡在《名医别录》中名 “起实 ” “ 米 ” [ 3] , 《本草纲
目》中名 “芑实”。 “起”与 “芑”同音 , 芑为白苗的粱 , 薏苡外形
与芑黍苗相似 , 故名。“ ”有粗糙之意 ,在 《雷公炮炙论》及以后
的诸多本草书中都提到薏苡有 “颗大无味”和 “颗小色青味甘 ,咬
着粘人齿”两类 , “ 米”特指薏苡中颗大 、粗糙 、坚硬者。
1.2 薏苡的原植物 我国薏苡属植物的分类一直说法不一。庄
体德等 [ 8]广泛收集了我国 12个省 、市 、自治区 53个地方居群的
薏苡 , 根据遗传变异性及核型演化特征 , 将我国薏苡属植物分为
3种 4变种。陆平等 [ 9]收集了分布于广西的 139份薏苡种质 ,首
次发现了薏苡属中最原始的水生薏苡种 ,提出广西薏苡包括 4种
7变种 , 《中国植物志》将我国薏苡属植物定为 5种 2变种 [ 1] 。药
用或食用的薏苡原植物究竟为何 , 现根据古代本草记载 , 探讨
如下:
从历代本草记载看 , 《雷公炮炙论 》[ 3]:“凡使薏苡仁勿用
米 , 颗大无味 ,其 米时人呼为粳 是也。”可见自古薏苡就有不
同的品种。
《本草图经》[ 3]描述薏苡 “春生苗 , 茎高三 、四尺。 叶如黍。
开红白花作穗子。五月 、六月结实 , 青白色 , 形如珠子而稍长。”
“形如珠子而稍长”这一特征与现今《中国植物志》所载薏苡属植
物薏米 CoixchinensisTod.相似。
《本草纲目》记载更为详尽:“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
生 , 叶如初生芭茅 ,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两种:一种黏牙者 ,
尖而壳薄 , 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 , 可作粥饭及磨面食 ,亦可
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 , 即菩提子也。其米少 , 即粳
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 ,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 , 大如
匙柄 , 糺结而味甘也。”李时珍所谓的薏苡 , 与《中国植物志 》记载
的薏米 CoixchinensisTod.和台湾薏苡 Coixchinensisvar.formosa-
na(Ohwi)L.相近似 ,另一种菩提子含淀粉量少 , 则与薏苡 Coix
lacryma-jobiL.等近似。 2005版 《中国药典 》薏苡的原植物为
Coixlacryma-jobivar.mayuen(Roman.)Stapf,即上述植物志中
的薏米 , 因此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 药用或食用薏苡的原植物主
要是指薏苡中种壳较薄 ,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及其栽培种。
由于薏苡花单性 , 雌雄小穗共同组成总状花序 , 雌穗先成熟 ,
其上的雄穗散粉时雌蕊柱头早已枯萎 , 属异花受粉。因此 , 不同
种薏苡之间极易杂交形成可育杂种 ,这也是薏苡药用或食用品种
复杂的另一个原因。这就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在资源收集 、整理的
同时 , 加强品种的鉴定与评价 , 为种质选育和新品种的培育奠定
基础 , 以加速优异种质在生产上的应用。
2 薏苡的栽培历史及产地变迁
薏苡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
量薏苡种子 , 说明薏苡在我国至少有 6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有人猜测薏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 [ 10] 。 《山海经 ·海内
西经》 [ 11]记载:“开明北有视肉 、珠树 、文玉树 、玕琪树 , 不死树
……又有离珠 , 木禾 ,柏树 , 甘水 , 圣木曼兑 , 一曰挺木牙交”。又
曰 “帝之下都 , 昆仑之墟……有木禾 ”。 所谓 “木禾 ”即指薏
苡 [ 10] 。因为薏苡在禾本科植物中茎杆是较为粗壮的 , 直径可达
1 cm左右 , 而且植株较高 ,现在栽培种高 1 ~ 2 m, 野生种有的高
达 3 ~ 4m,与木本植物颇为相似。薏苡茎杆的另一特点是它不
像稻 、麦 、粟 、黍等禾本科作物那样经秋冬的干燥风化后很容易折
断粉碎 , 而是一直可挺立到来年夏秋 , 像干枯的灌木一样 , 因
此 , 古人用 “木本”的特征来命名是正确的。如果木禾确指薏苡的
话 , 那么薏苡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 。
薏苡是喜温的禾本科作物 ,又是 C4植物 , C4植物一般认为
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史书记载 , 东汉初建武 17年 , 即公元 41
年 , 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相当于今广东 、广
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中部),士兵患 “瘴气 ”病 , 食用当地
的薏米而愈。在我国广西也曾发现大面积的原始水生薏苡和野
生薏苡 ,因此 ,中国南方可能是薏苡的起源中心和早期主要产地。
《名医别录》载:“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 , 《开宝本草》 [ 12]云:
“今多用梁汉者 ,气劣于真定 ”。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县 , 因此可以
推断 , 南北朝时期 , 薏苡产地已由中国西南逐步传播到华北平原。
如今薏苡广泛栽培于南北各省区 , 除青海 、甘肃 、宁夏未见报道
外 , 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其中广西 、贵州 、云南 、浙江 、河北等地
产量较大。薏苡产区的变迁一方面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
系 , 薏苡实质上是一种耐旱的水生作物 , 具有既抗旱又抗涝的双
重特性 ,栽培适应性强;另一方面 , 薏苡由于籽实较大 , 比禾本科
其它作物易于采集贮藏 ,成为中国远古最早被驯化的作物而得到
广泛栽培。
3 讨论
薏苡在我国农作物栽培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近年来 , 由
于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山东 、
江苏等地薏苡的种植面积大为缩小 ,北方降水量的减少也对薏苡
的栽培产生不利影响。部分长期选育 、具有优良性状的农家栽培
品种现已失传 , 薏苡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日渐狭窄 ,如不及时收
集保存 ,将在短期内被毁灭掉。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有关薏苡属的分类一直说法不一 , 薏苡 、
薏米 、薏仁米等名称上也不统一 , 薏苡自身的易杂交性也使其栽
培品种变异较多 ,给生产和实践也带来了混乱。我们曾收集了全
国各地区 14份药用或食用的薏苡样品 , 发现在总苞的形状 、大
小 、质地 、颜色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文献整理的
基础上对薏苡的种质资源 、适宜产地 、栽培技术等进行进一步研
究工作 , 培育出性状优良的薏苡栽培品种 , 从而推动薏苡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十卷第二分
册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7:289.
[ 2 ]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69.
[ 3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第 3 册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1489.
[ 4 ] 丛书集成.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M] .上海:中华书局 ,
1983:4.
[ 5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论衡全译(上), 第 3卷.奇怪第十五
[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0:218.
[ 6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吴越春秋全译.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第六 [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0:239.
[ 7 ]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99:1291
[ 8 ] 庄体德 ,潘泽惠 ,姚欣梅.薏苡属的遗传变异性及核型演化 [ J].植
物资源与环境 , 1994, 3(2):16.
[ 9 ] 陆 平 ,左志明.广西水生薏苡种的发现与鉴定 [ J] .广西农业科
学 , 1996, (1):18.
[ 10] 李 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 271.
[ 11] 韩格平 ,董连池.山海经译注 [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3:152.
[ 12] 卢多逊 ,季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辑复本)[ M] .合
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159.
·315·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