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2年 3月 防 护 林 科 技 Jun.,2002
第2期(总 51期)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2(Sum.No.51)
文章编号:1005-5215(2002)02-0014-03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董希文1 ,赵启凯2 ,张剑斌1 ,徐连峰1 ,郝 宏1 ,
许成启1 ,刘金生3 ,李志新3 ,魏芝琴3 ,刘忠安3
(1.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2.大兴安岭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3.齐齐哈尔市园林管理处)
摘 要:杜松赤枯病是 4年生以上杜松幼树的主要病害 ,在我省为害严重 。研究表明 ,此病是由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共同侵染所致。 Alternaria sp.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 , Phoma sp.以菌
丝体和分生孢子器越冬。两种病原菌均通过皮孔 、气孔和伤口侵入树体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均在
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达 16 ℃左右时开始放散 ,孢子的放散和萌发与空气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雨
季是孢子放散的高峰期。通过对 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 ,以及四种杀菌剂的室外防治试验 ,
得出用 400 ~ 800倍液的多菌灵等连续防治 2 ~ 3年 ,可完全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简便
易行 ,成本低廉 ,功省效宏 。
关键词: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7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OCCURRENCE REGULATION AND CONTROLLING
OF COPPER BLIGHT OF JUNIPERUS REGIDA
DONGXi-wen1 , ZHAO Qi-kai 2 , ZHANG Jian-bin1 ,XU Lian-feng1 , HAO Hong1 ,
XU Cheng-qi 1 , LIU Jin-sheng3 , LI Zhi-xin3 ,WEI Zhi-qin3 , LIU Zhong-an3
(1.Heilong 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tection Forest , Qiqihar 161041 , Hei long jiang ,China;
2.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 Pest management of Daxinanlin Prefecture;3.Qiqihar Landscape Administration Office)
Abstract:Copper bligh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of Juniperus regida.Study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is in-
fected by Acternaria sp.and Phoma sp.The former overwinters in mycelia and conidium;the latter overwinters
in mycelium and pycnidium.The two mobifical agents infect into trees by lenticel , stomate and wound , The
spores begin spread during about 16 ℃ of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May.Rainy season is the
peak time for spore spreading.Experiment indicated , that occurrence and spreading of this disease can be con-
trolled completely using 400 ~ 500 times of Bavistin solution to control for 2 ~ 3 years.
Key words:copper blight of Juniperus regide;occurrence regulation;control
杜松是我省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 ,是公园 、厂
矿 、庭院及街道绿化的优良树种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和经济价值。但近年来 ,我省各地培育 、栽植的杜松
苗木及幼树 ,普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赤枯病 ,树木一
旦受害 ,蔓延迅速 ,如不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很快
收稿日期:2001-12-18
作者简介:董希文(1964-),男 , 黑龙江巴彦人 , 大学 , 高
级工程师 ,室主任.
就会有整株树木 、整片林分枯死的现象发生 。受害
对象一般为 4年生以上的杜松大苗和幼树 ,生产和
应用部门对这种病害十分重视 ,但由于对病因 、发病
规律等研究的深度不够 、掌握的不准确 ,防治措施不
当 ,防治效果差 ,因此 ,杜松赤枯病在生产中一直未
能得到实际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 1994年起 ,
进行了病原菌诊断 、发病规律研究及防治措施试验
等一系列研究。
—14—
DOI :10.13601/j.issn.1005-5215.2002.02.005
董希文 等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1 试验地点及方法
1.1 调查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与杜松赤枯病有关的报导 ,以及对我
省的齐齐哈尔市 、佳木期市 、大庆市等地的杜松赤枯
病现状进行了调查 ,掌握各地发病情况 。
1.2 室内药效测定
1.2.1 农药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灭菌后的 PDA
培养基 ,降至 40 ℃左右后 ,分别倒入盛有两种经分
离培养 ,为优势菌落(后来确定为 Phoma sp.和 Al-
ternaria sp.)的病菌孢子悬浮液(每种孢子均为 160
倍视野 300个孢子左右)的平皿中 ,充分混合 ,待培
养基凝固后 ,在每个培养基内放入直径为 0.5 cm ,
分别浸过 75%百菌清 、50%退菌特 、50%多菌灵 、
40%乙磷铝 、50%托布津 、70%甲基托布津 、50%苯
菌灵 、40%福美砷 、75%福代锌 、80%克菌丹 、65%代
森锌 、70%敌克松等 1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的圆形吸
水纸两片 ,每种处理 3次重复 ,在 25 ℃下培养 5 d
后测量菌圈直径 ,取 3次平均值 。
1.2.2 各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把
不同浓度的各种杀菌剂分别滴在凹面载玻片上 ,每
片 1滴 ,晒干后将分离纯化出的两种出现频率最高 、
数目最多的孢子悬浮液分别滴在其上 , 25 ℃恒温保
持 36 h ,每个处理观察低倍视野内随机 100个孢子
的萌发情况。
1.3 室外化学防治及土壤处理试验
室外各种化学防治及土壤试验地点设在齐齐哈
尔市第二苗圃 ,1994年在 7 ~ 9年生的杜松林内 ,设
置固定标准地进行防治措施试验 ,共设 96个小区 ,
每小区长 5 m ,7行 ,有 35 株杜松;在 96个小区内 ,
采用正交设计 ,进行了①不同化学药剂 、不同浓度喷
雾;②不同化学药剂进行土壤处理;③化学药剂(多
菌灵)+不同土壤处理共三种方式的试验。每种方
式 32个小区 ,每种处理两次重复。另外两种方式的
试验设计与此类同。其中土壤处理试验包括施不同
剂量的复合微肥 、稀土 、克线丹 、敌克松等四种肥料
和药剂 ,化学防治+土壤处理试验包括施不同剂量
的复合肥(P+K)、复合微肥 、克线丹和喷施不同浓
度的多菌灵等四种处理。
1.4 病害发生规律
在齐齐哈尔市第二苗圃杜松育苗地设置固定标
准地 ,自 1994年起连续 3年进行定点 、定位 、定期发
病观测 ,并结合孢子捕捉 、病原菌分离 、人工接种等 ,
研究观测病害的发生规律 。
气象因子及孢子扩散规律观测:1999年 5 ~ 9
月 ,在得病的杜松林地内设置固定气象因子观测点 ,
每天观测 8 时 、14时 20 时的气温及地面 、地中 5
cm 、10 cm、15 cm、20 cm 的地温 ,以及 1.0 m 处的空
气温度 ,在 0.5 m、1.0 m、1.5 m处设置孢子捕捉器
(六面 ,每面一个载玻片 ,在载玻片上涂凡士林)从 4
月中旬开始 ,每隔 10 d 左右进行 1次孢子捕捉 ,雨
后也进行捕捉 ,捕捉后拿到室内进行镜检 ,每个玻片
随机看 4个低倍(160倍)视野 ,分别记载两种病原
菌的数量。
1.4.1 病菌越冬方式 通过采集越冬的病枝叶进
行组织分离及孢子萌发试验 ,证明 , Alternaria 以菌
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 , Phoma 以菌丝体
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上越冬。5月下旬产生分生
孢子 ,为初侵染源 ,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
1.4.2 病原菌的侵入途径和潜育期 人工接种试
验看出 ,针刺接种和直接接种均能发病 ,说明两种病
原菌均能从伤口 、皮孔或气孔侵入 ,在人工接种条件
下 , Alternaria 侵入 10 d后便出现病状 , 15 ~ 20 d在
感病的枝叶上形成子实体 , Phoma 接种后 15 d 出现
病状 ,20 ~ 25 d产生子实体 。
1.4.3 病原菌的传播方式 连续几年的孢子捕捉
表明 ,5月下旬至 9月中旬 ,都可捕捉到病原菌的孢
子 ,6月中旬至 8月中旬为孢子放散的高峰期 ,在雨
后捕到的孢子量大 ,孢子通过风 、雨水传播 。
两种病原菌均在 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 16 ℃,
在有降雨的条件下开始放散孢子 , 6月中旬至 8月
上旬 ,空气温度高 、湿度大 ,此时为孢子放散的高峰
期 ,到 9月中旬孢子基本停止放散 。
1.4.4 发病与林分密度 、林龄及气象因子的关系
1.4.4.1 发病与密度的关系:病情调查中发现 ,育
苗密度大的地块较密度小的地块重 ,林缘较林内重 ,
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密度发病情况
密 度
(m)
林龄
(a)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发病率
(%)
病情
指数
1×0.6
1×1.2
2×0.6
7
7
7
200
200
200
180
162
135
93
81
68
70.1
58.9
43.2
1.4.4.2 发病与树龄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 ,树龄
在 4年以下发病轻 , 4年以上的幼树发病较重。且
对幼树来说 ,树龄越大 ,病情越严重的趋势 。具体见
表 2。
表 2 不同树龄的发病情况
地点 树龄(a)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发病率
(%)
病情
指数
齐齐哈尔铁
路苗圃
齐齐哈尔市
第二苗圃
2
4
7
9
200
200
200
200
5
85
137
148
2.5
29.0
68.5
74.0
4.5
24.0
43.8
56.7
—15—
董希文 等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室内药效测定
2.1.1 农药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各
种杀菌剂对两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
对而言 ,多菌灵 、百菌清 、福美砷 、乙磷铝四种杀菌剂
的各种浓度对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力均较
强。
2.1.2 各种杀菌剂对两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杀菌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差
异较大 ,各种浓度的多菌灵 、百菌清 、代森锌均对孢
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都可用来防治杜松赤枯病。
2.2 土壤处理及化学防治效果
只进行土壤处理试验的 32个小区 ,用试验前后
的病高与树高比算出的病害减退率 ,各处理间无显
著差异。说明主要致病因子不是由土壤因子所致;
而采用地上枝叶喷施化学药剂防治的 32 个小区的
病害减退率见表 3。
表 3 不同化学药剂处理的病害减退率
处理
病高/树高(%)
1994年(试验前)
Ⅰ Ⅱ 平均
1996年
Ⅰ Ⅱ 平均
害减退率
(%)
平均
代森锌 800×
代森锌 400×
代森锌 200×
11.54
39.73
32.89
32.29
21.91
29.81
21.92
30.51
31.35
15.74
28.19
19.63
8.14
30.85
5.92
23.88
29.52
12.78
-8.94
3.25
59.23
粉锈宁 1 500×
粉锈宁 1 000×
粉锈宁 500×
21.87
39.97
26.85
30.70
26.65
28.31
26.29
33.36
27.58
27.41
22.63
19.18
14.88
20.29
29.70
21.15
21.46
24.44
19.55
35.67
11.39
百菌清 800×
百菌清 400×
百菌清 200×
20.40
36.25
17.59
33.63
32.62
33.72
20.02
34.44
26.66
24.23
16.17
15.32
12.47
11.27
7.76
18.35
13.72
11.54
8.34
60.16
56.71
多菌灵 800×
多菌灵 400×
多菌灵 200×
26.80
29.39
25.63
26.33
28.72
21.42
26.57
29.01
23.53
0
11.60
1.48
2.56
0
2.24
1.28
5.80
1.86
95.18
80.01
92.10
ck1
ck2
ck3
ck4
43.73
35.48
24.61
29.70
28.76
35.47
27.61
27.51
36.25
35.48
26.11
28.61
24.24
42.08
31.59
32.91
37.59
16.93
30.42
19.97
31.10
29.51
31.01
26.44
14.20
16.83
-18.77
7.59
首先把每种药剂当做一种处理 ,加上对照 ,共进
行了 5种处理 ,对各种处理的病害减退率进行方差
分析和多重比较 ,把每个处理的每种浓度当成 1次
重复 。
由于病害减退率有负数 ,进行方差分析时 ,把各
原始数据加或减去同一个数 ,不影响分析结果 ,故把
各病害减退率都加上 0.2 ,再乘以 100 ,见表 4。
表 4 病害减退率原始数据初步转换
处理 Ⅰ Ⅱ Ⅲ Ⅳ ∑
代森锌
粉锈宁
百菌清
多菌灵
ck
∑
11.06
39.55
28.34
115.18
34.20
23.35
55.67
80.16
100.01
36.83
79.23
31.39
76.71
112.10
1.23
27.59
113.54
126.61
185.21
99.85
327.29
852.50
以上数据虽经初步转换 ,但从各组内的数据变
化幅度及数据个数来看 ,难以满足正态 、等方差的要
求 ,不能进行方差分析 ,还需进行平方根转换 ,经转
换后的结果见表 5。
经方差分析后 ,得 F =4.13>F0.05(4 ,11)=3.36。
经 S 检验 , X多 - X ck =5.892 9>D多.ck =5.
614。
也就是说 ,用多菌灵进行化学喷雾防治的可以
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表 5 病害减退率原始数据转换
处理 Ⅰ Ⅱ Ⅲ Ⅳ ∑ X1
代森锌
粉锈宁
百菌清
多菌灵
ck
∑
3.325 7
6.288 8
5.323 5
10.732 2
5.848 1
4.821 8
7.461 2
8.953 2
10.000 5
6.068 8
8.901 1
5.602 7
8.758 4
10.587 7
1.019 1
5.252 6
17.048 6
19.352 7
23.035 1
31.320 4
18.188 6
108.945 4
5.682 9
6.450 9
7.678 4
10.440 1
4.547 2
我们再来看看各种处理组内不同浓度间对病害
减退率的影响 ,从表 1中不难看出 ,使用 200×、400
×、800×三种浓度的多菌灵进行防治 ,病害减退率
均在 80%以上 ,因此 ,多菌灵是防治杜松赤枯病的
特效药 ,另外 ,使用浓度为 200×、400×的百菌清的
病害减退率为 60%左右 ,防治效果仅次于多菌灵 ,
而代森锌和粉锈宁的防治效果较差 ,不宜用于杜松
赤枯病的防治。
另外 ,采用多菌灵+土壤处理的各试验小区 ,
1997年调查 ,病害减退率均为 100%。
2.3 效益分析
2.3.1 费用及成本核算 以齐齐哈尔(下转 22页)
—16—
王志敏 等 杨树柠条混交林的研究
高 7 m 的杨树调查结果表明 ,离地面 70 cm 范围侧
根有 2个主要分布层次 ,第 1层离地表 17 cm ,有侧
根 47条 ,第 2层离地表 50 cm ,有侧根 15条 ,水平分
布集中在 1 m 范围内 ,垂直分布集中在 0.8 m 范围
内。从纵断面看 ,混交林中第 1层 15 cm 以内杨树
比柠条的根多 27条 ,为其 1.3倍 。第 2层 15 ~ 16
cm 杨树柠条根数相近 ,但杨树比柠条根粗 ,须根亦
多 1倍。柠条与杨树根系交错生长 ,但未发现有连
根现象 。柠条的主侧根都着生有大量的根瘤 ,呈灰
白色颗粒状 ,单粒或数个相接排列 。这可能是杨柠
混交后能提高杨树生长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3 小结
3.1 混交林杨树的树高生长量比纯林杨树提高
46.5%~ 114%;胸径生长量比纯林杨树提高 44.4%
~ 132.7%。不同林分的生物量除<2 mm 根系外 ,
其它各部分的生物量表现相同。
3.2 混交林杨树单株生物量比纯林杨树单株生物
量提高 13.64%,尤其是杨树骨骼根的单株生物量
比纯林杨树提高 28.15%。
3.3 混交林根系主要分布在 20 ~ 30 cm ,且根系的
分布比杨树纯林均匀。这有利于林木对土壤空间 、
水分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利用 。混交林内根系量较密
集 ,但互不干扰 ,说明杨柠混交是合理和可行的 。
3.4 柠条作为伴生树种 ,本身也有较大的经济价
值 ,而且分布广 ,在三北干旱贫瘠的荒山地区营造混
交林 ,对促进杨树生长 ,增加植被 ,提高土地生产力
等方面 ,促进群落的进展演潜具有广阔前景 ,具体混
交密度和方式还需进一步研究。
(上接 16页)市第一 、第二苗圃 5 ~ 8年生的杜松发
病苗木和幼树为例 ,从春季开始 ,全年防治 5次 ,1.5
~ 2 m高的病树 ,平均每次防治用 50%多菌灵 1 g ,
全年每株树的用药量为 5 g ,成本为 0.10元 ,人工费
每次为 0.05元 ,5次共计 0.25元 ,每株树木的防治
费用共计 0.35元 。目前每株 1.5 ~ 2 m高左右的杜
松的销售价格为 150 元以上 , 3年合计每株杜松的
防治费用仅 1元左右。经 3年的防治后 ,已有 95%
的杜松苗木恢复了健康无病状态 ,防治效果及经济
效益均十分显著 ,见表 6。
表 6 杜松赤枯病防治效益分析
项 目 齐齐哈尔市一苗圃
齐齐哈尔
市二苗圃 合 计
防治区
总株数
无病株
健康株率(%)
价值(元)
防治费(元)
其它成本(元)
6 000
5 652
94.2
847 800
6 300
12 000
12 000
11 460
95.5
1 719 000
12 600
25 000
18 000
17 112
95.06(平均)
2 566 800
18 900
37 000
对照区
株数
无病株
健康株率(%)
200
0
0
300
0
0
500
0
0
防治后
减少损失(%)
增加收益(元)
纯增收益(元)
94.2
792 693
781 389
95.5
1 629 612
1 605 737
94.85(平均)
2 422 305
2 387 126
注:其它成本包括苗木费 、管理费 、土地使用费等。
由表 6可知 ,齐齐哈尔市第一 、第二苗圃的 1.8
万株杜松 ,进行 3年防治后 ,比不防治共可增加收入
2 4 2 2 3 0 5元 ;再扣除其它成本 , 可纯增收入
2 387 126元 。
2.3.2 社会及景观效益 杜松赤枯病长期困扰我
省各地的园林绿化部门 ,致使很多地方的庭院绿化
和街道绿化因该病严重 ,不得不毁掉所栽植的杜松 ,
更换成其它树种 ,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
也使园林绿化景观一时难以恢复 。我省城市园林绿
化的优良常绿针叶树种本来就十分馈乏 ,各城市的
园林绿化部门都希望增加常绿针叶树种的多样性 ,
以保持城市绿化树种布局的合理性和增加生态稳定
性 。
3 结果与讨论
3.1 杜松赤枯病是一种复合侵染病害 ,从病害症状
及分离结果看 , 树干上部的枝叶主要为茎点霉
(Phoma sp.)通过皮孔或气孔进入枝叶;而树干下部
的枝叶 ,以交链孢(Alternaria sp.)侵染为主 。
3.2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的萌发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最为密切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放散高峰期均在雨季。
3.3 由于直接致病因子为地上部分侵染性病害 ,所
以单纯进行土壤处理的防治效果不佳 ,但地上 、地下
结合防治 ,由于增强了树势 ,可提高防治效果。
3.4 通过对 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 ,以及四
种杀菌剂的室外防治试验 ,得出多菌灵的防治效果
最好 ,百菌清次之 。在生产应用中 ,建议使用 400 ~
800×的多菌灵 ,从 6月初开始 ,每隔半月左右防治
1次 ,2年后 ,病害减退率均可达 80%以上 , 3年后 ,
病害减退率可达 95%左右。
3.5 就 1.5 ~ 2 m 高的杜松来说 ,采用正确的化学
药剂和防治措施 ,连续防治 2 ~ 3 年 ,可完全控制杜
松赤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平均每株的防治(治愈)费
用仅 1元左右 ,与其市场价格相比 ,微不足道 ,经济
效益十分显著;同时控制住了杜松赤枯病的发生和
蔓延 ,就等于使杜松这一珍贵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
中得以保留 ,增添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 ,功省效宏 ,
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