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全 文 :2002年 3月 防 护 林 科 技 Jun.,2002
第2期(总 51期)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2(Sum.No.51)
文章编号:1005-5215(2002)02-0014-03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董希文1 ,赵启凯2 ,张剑斌1 ,徐连峰1 ,郝 宏1 ,
许成启1 ,刘金生3 ,李志新3 ,魏芝琴3 ,刘忠安3
(1.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2.大兴安岭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3.齐齐哈尔市园林管理处)
摘 要:杜松赤枯病是 4年生以上杜松幼树的主要病害 ,在我省为害严重 。研究表明 ,此病是由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共同侵染所致。 Alternaria sp.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 , Phoma sp.以菌
丝体和分生孢子器越冬。两种病原菌均通过皮孔 、气孔和伤口侵入树体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均在
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达 16 ℃左右时开始放散 ,孢子的放散和萌发与空气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雨
季是孢子放散的高峰期。通过对 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 ,以及四种杀菌剂的室外防治试验 ,
得出用 400 ~ 800倍液的多菌灵等连续防治 2 ~ 3年 ,可完全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简便
易行 ,成本低廉 ,功省效宏 。
关键词: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7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OCCURRENCE REGULATION AND CONTROLLING
OF COPPER BLIGHT OF JUNIPERUS REGIDA
DONGXi-wen1 , ZHAO Qi-kai 2 , ZHANG Jian-bin1 ,XU Lian-feng1 , HAO Hong1 ,
XU Cheng-qi 1 , LIU Jin-sheng3 , LI Zhi-xin3 ,WEI Zhi-qin3 , LIU Zhong-an3
(1.Heilong 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tection Forest , Qiqihar 161041 , Hei long jiang ,China;
2.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 Pest management of Daxinanlin Prefecture;3.Qiqihar Landscape Administration Office)
Abstract:Copper bligh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of Juniperus regida.Study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is in-
fected by Acternaria sp.and Phoma sp.The former overwinters in mycelia and conidium;the latter overwinters
in mycelium and pycnidium.The two mobifical agents infect into trees by lenticel , stomate and wound , The
spores begin spread during about 16 ℃ of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May.Rainy season is the
peak time for spore spreading.Experiment indicated , that occurrence and spreading of this disease can be con-
trolled completely using 400 ~ 500 times of Bavistin solution to control for 2 ~ 3 years.
Key words:copper blight of Juniperus regide;occurrence regulation;control
  杜松是我省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 ,是公园 、厂
矿 、庭院及街道绿化的优良树种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和经济价值。但近年来 ,我省各地培育 、栽植的杜松
苗木及幼树 ,普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赤枯病 ,树木一
旦受害 ,蔓延迅速 ,如不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很快
  收稿日期:2001-12-18
  作者简介:董希文(1964-),男 , 黑龙江巴彦人 , 大学 , 高
级工程师 ,室主任.
就会有整株树木 、整片林分枯死的现象发生 。受害
对象一般为 4年生以上的杜松大苗和幼树 ,生产和
应用部门对这种病害十分重视 ,但由于对病因 、发病
规律等研究的深度不够 、掌握的不准确 ,防治措施不
当 ,防治效果差 ,因此 ,杜松赤枯病在生产中一直未
能得到实际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 1994年起 ,
进行了病原菌诊断 、发病规律研究及防治措施试验
等一系列研究。
—14—
DOI :10.13601/j.issn.1005-5215.2002.02.005
董希文 等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1 试验地点及方法
1.1 调查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与杜松赤枯病有关的报导 ,以及对我
省的齐齐哈尔市 、佳木期市 、大庆市等地的杜松赤枯
病现状进行了调查 ,掌握各地发病情况 。
1.2 室内药效测定
1.2.1 农药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灭菌后的 PDA
培养基 ,降至 40 ℃左右后 ,分别倒入盛有两种经分
离培养 ,为优势菌落(后来确定为 Phoma sp.和 Al-
ternaria sp.)的病菌孢子悬浮液(每种孢子均为 160
倍视野 300个孢子左右)的平皿中 ,充分混合 ,待培
养基凝固后 ,在每个培养基内放入直径为 0.5 cm ,
分别浸过 75%百菌清 、50%退菌特 、50%多菌灵 、
40%乙磷铝 、50%托布津 、70%甲基托布津 、50%苯
菌灵 、40%福美砷 、75%福代锌 、80%克菌丹 、65%代
森锌 、70%敌克松等 1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的圆形吸
水纸两片 ,每种处理 3次重复 ,在 25 ℃下培养 5 d
后测量菌圈直径 ,取 3次平均值 。
1.2.2 各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把
不同浓度的各种杀菌剂分别滴在凹面载玻片上 ,每
片 1滴 ,晒干后将分离纯化出的两种出现频率最高 、
数目最多的孢子悬浮液分别滴在其上 , 25 ℃恒温保
持 36 h ,每个处理观察低倍视野内随机 100个孢子
的萌发情况。
1.3 室外化学防治及土壤处理试验
  室外各种化学防治及土壤试验地点设在齐齐哈
尔市第二苗圃 ,1994年在 7 ~ 9年生的杜松林内 ,设
置固定标准地进行防治措施试验 ,共设 96个小区 ,
每小区长 5 m ,7行 ,有 35 株杜松;在 96个小区内 ,
采用正交设计 ,进行了①不同化学药剂 、不同浓度喷
雾;②不同化学药剂进行土壤处理;③化学药剂(多
菌灵)+不同土壤处理共三种方式的试验。每种方
式 32个小区 ,每种处理两次重复。另外两种方式的
试验设计与此类同。其中土壤处理试验包括施不同
剂量的复合微肥 、稀土 、克线丹 、敌克松等四种肥料
和药剂 ,化学防治+土壤处理试验包括施不同剂量
的复合肥(P+K)、复合微肥 、克线丹和喷施不同浓
度的多菌灵等四种处理。
1.4 病害发生规律
  在齐齐哈尔市第二苗圃杜松育苗地设置固定标
准地 ,自 1994年起连续 3年进行定点 、定位 、定期发
病观测 ,并结合孢子捕捉 、病原菌分离 、人工接种等 ,
研究观测病害的发生规律 。
  气象因子及孢子扩散规律观测:1999年 5 ~ 9
月 ,在得病的杜松林地内设置固定气象因子观测点 ,
每天观测 8 时 、14时 20 时的气温及地面 、地中 5
cm 、10 cm、15 cm、20 cm 的地温 ,以及 1.0 m 处的空
气温度 ,在 0.5 m、1.0 m、1.5 m处设置孢子捕捉器
(六面 ,每面一个载玻片 ,在载玻片上涂凡士林)从 4
月中旬开始 ,每隔 10 d 左右进行 1次孢子捕捉 ,雨
后也进行捕捉 ,捕捉后拿到室内进行镜检 ,每个玻片
随机看 4个低倍(160倍)视野 ,分别记载两种病原
菌的数量。
1.4.1 病菌越冬方式 通过采集越冬的病枝叶进
行组织分离及孢子萌发试验 ,证明 , Alternaria 以菌
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 , Phoma 以菌丝体
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上越冬。5月下旬产生分生
孢子 ,为初侵染源 ,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
1.4.2 病原菌的侵入途径和潜育期 人工接种试
验看出 ,针刺接种和直接接种均能发病 ,说明两种病
原菌均能从伤口 、皮孔或气孔侵入 ,在人工接种条件
下 , Alternaria 侵入 10 d后便出现病状 , 15 ~ 20 d在
感病的枝叶上形成子实体 , Phoma 接种后 15 d 出现
病状 ,20 ~ 25 d产生子实体 。
1.4.3 病原菌的传播方式 连续几年的孢子捕捉
表明 ,5月下旬至 9月中旬 ,都可捕捉到病原菌的孢
子 ,6月中旬至 8月中旬为孢子放散的高峰期 ,在雨
后捕到的孢子量大 ,孢子通过风 、雨水传播 。
  两种病原菌均在 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 16 ℃,
在有降雨的条件下开始放散孢子 , 6月中旬至 8月
上旬 ,空气温度高 、湿度大 ,此时为孢子放散的高峰
期 ,到 9月中旬孢子基本停止放散 。
1.4.4 发病与林分密度 、林龄及气象因子的关系 
1.4.4.1 发病与密度的关系:病情调查中发现 ,育
苗密度大的地块较密度小的地块重 ,林缘较林内重 ,
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密度发病情况
密 度
(m)
林龄
(a)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发病率
(%)
病情
指数
1×0.6
1×1.2
2×0.6
7
7
7
200
200
200
180
162
135
93
81
68
70.1
58.9
43.2
1.4.4.2 发病与树龄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 ,树龄
在 4年以下发病轻 , 4年以上的幼树发病较重。且
对幼树来说 ,树龄越大 ,病情越严重的趋势 。具体见
表 2。
表 2 不同树龄的发病情况
地点 树龄(a)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发病率
(%)
病情
指数
齐齐哈尔铁
路苗圃
齐齐哈尔市
第二苗圃
2
4
7
9
200
200
200
200
5
85
137
148
2.5
29.0
68.5
74.0
4.5
24.0
43.8
56.7
—15—
董希文 等 杜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室内药效测定
2.1.1 农药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各
种杀菌剂对两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
对而言 ,多菌灵 、百菌清 、福美砷 、乙磷铝四种杀菌剂
的各种浓度对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力均较
强。
2.1.2 各种杀菌剂对两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杀菌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差
异较大 ,各种浓度的多菌灵 、百菌清 、代森锌均对孢
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都可用来防治杜松赤枯病。
2.2 土壤处理及化学防治效果
  只进行土壤处理试验的 32个小区 ,用试验前后
的病高与树高比算出的病害减退率 ,各处理间无显
著差异。说明主要致病因子不是由土壤因子所致;
而采用地上枝叶喷施化学药剂防治的 32 个小区的
病害减退率见表 3。
表 3 不同化学药剂处理的病害减退率
处理
病高/树高(%)
1994年(试验前)
Ⅰ Ⅱ 平均
1996年
Ⅰ Ⅱ 平均
害减退率
(%)
平均
代森锌 800×
代森锌 400×
代森锌 200×
11.54
39.73
32.89
32.29
21.91
29.81
21.92
30.51
31.35
15.74
28.19
19.63
8.14
30.85
5.92
23.88
29.52
12.78
-8.94
3.25
59.23
粉锈宁 1 500×
粉锈宁 1 000×
粉锈宁 500×
21.87
39.97
26.85
30.70
26.65
28.31
26.29
33.36
27.58
27.41
22.63
19.18
14.88
20.29
29.70
21.15
21.46
24.44
19.55
35.67
11.39
百菌清 800×
百菌清 400×
百菌清 200×
20.40
36.25
17.59
33.63
32.62
33.72
20.02
34.44
26.66
24.23
16.17
15.32
12.47
11.27
7.76
18.35
13.72
11.54
8.34
60.16
56.71
多菌灵 800×
多菌灵 400×
多菌灵 200×
26.80
29.39
25.63
26.33
28.72
21.42
26.57
29.01
23.53
0
11.60
1.48
2.56
0
2.24
1.28
5.80
1.86
95.18
80.01
92.10
ck1
ck2
ck3
ck4
43.73
35.48
24.61
29.70
28.76
35.47
27.61
27.51
36.25
35.48
26.11
28.61
24.24
42.08
31.59
32.91
37.59
16.93
30.42
19.97
31.10
29.51
31.01
26.44
14.20
16.83
-18.77
7.59
  首先把每种药剂当做一种处理 ,加上对照 ,共进
行了 5种处理 ,对各种处理的病害减退率进行方差
分析和多重比较 ,把每个处理的每种浓度当成 1次
重复 。
  由于病害减退率有负数 ,进行方差分析时 ,把各
原始数据加或减去同一个数 ,不影响分析结果 ,故把
各病害减退率都加上 0.2 ,再乘以 100 ,见表 4。
表 4 病害减退率原始数据初步转换
处理 Ⅰ Ⅱ Ⅲ Ⅳ ∑
代森锌
粉锈宁
百菌清
多菌灵
ck

11.06
39.55
28.34
115.18
34.20
 
23.35
55.67
80.16
100.01
36.83
 
79.23
31.39
76.71
112.10
1.23
 
 
 
 
 
27.59
 
113.54
126.61
185.21
99.85
327.29
852.50
  以上数据虽经初步转换 ,但从各组内的数据变
化幅度及数据个数来看 ,难以满足正态 、等方差的要
求 ,不能进行方差分析 ,还需进行平方根转换 ,经转
换后的结果见表 5。
  经方差分析后 ,得 F =4.13>F0.05(4 ,11)=3.36。
  经 S 检验 , X多 - X ck =5.892 9>D多.ck =5.
614。
  也就是说 ,用多菌灵进行化学喷雾防治的可以
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表 5 病害减退率原始数据转换
处理 Ⅰ Ⅱ Ⅲ Ⅳ ∑ X1
代森锌
粉锈宁
百菌清
多菌灵
ck

3.325 7
6.288 8
5.323 5
10.732 2
5.848 1
 
4.821 8
7.461 2
8.953 2
10.000 5
6.068 8
 
8.901 1
5.602 7
8.758 4
10.587 7
1.019 1
 
 
 
 
 
5.252 6
 
17.048 6
19.352 7
23.035 1
31.320 4
18.188 6
108.945 4
5.682 9
6.450 9
7.678 4
10.440 1
4.547 2
 
  我们再来看看各种处理组内不同浓度间对病害
减退率的影响 ,从表 1中不难看出 ,使用 200×、400
×、800×三种浓度的多菌灵进行防治 ,病害减退率
均在 80%以上 ,因此 ,多菌灵是防治杜松赤枯病的
特效药 ,另外 ,使用浓度为 200×、400×的百菌清的
病害减退率为 60%左右 ,防治效果仅次于多菌灵 ,
而代森锌和粉锈宁的防治效果较差 ,不宜用于杜松
赤枯病的防治。
  另外 ,采用多菌灵+土壤处理的各试验小区 ,
1997年调查 ,病害减退率均为 100%。
2.3 效益分析
2.3.1 费用及成本核算 以齐齐哈尔(下转 22页)
—16—
王志敏 等 杨树柠条混交林的研究
高 7 m 的杨树调查结果表明 ,离地面 70 cm 范围侧
根有 2个主要分布层次 ,第 1层离地表 17 cm ,有侧
根 47条 ,第 2层离地表 50 cm ,有侧根 15条 ,水平分
布集中在 1 m 范围内 ,垂直分布集中在 0.8 m 范围
内。从纵断面看 ,混交林中第 1层 15 cm 以内杨树
比柠条的根多 27条 ,为其 1.3倍 。第 2层 15 ~ 16
cm 杨树柠条根数相近 ,但杨树比柠条根粗 ,须根亦
多 1倍。柠条与杨树根系交错生长 ,但未发现有连
根现象 。柠条的主侧根都着生有大量的根瘤 ,呈灰
白色颗粒状 ,单粒或数个相接排列 。这可能是杨柠
混交后能提高杨树生长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3 小结
3.1 混交林杨树的树高生长量比纯林杨树提高
46.5%~ 114%;胸径生长量比纯林杨树提高 44.4%
~ 132.7%。不同林分的生物量除<2 mm 根系外 ,
其它各部分的生物量表现相同。
3.2 混交林杨树单株生物量比纯林杨树单株生物
量提高 13.64%,尤其是杨树骨骼根的单株生物量
比纯林杨树提高 28.15%。
3.3 混交林根系主要分布在 20 ~ 30 cm ,且根系的
分布比杨树纯林均匀。这有利于林木对土壤空间 、
水分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利用 。混交林内根系量较密
集 ,但互不干扰 ,说明杨柠混交是合理和可行的 。
3.4 柠条作为伴生树种 ,本身也有较大的经济价
值 ,而且分布广 ,在三北干旱贫瘠的荒山地区营造混
交林 ,对促进杨树生长 ,增加植被 ,提高土地生产力
等方面 ,促进群落的进展演潜具有广阔前景 ,具体混
交密度和方式还需进一步研究。
(上接 16页)市第一 、第二苗圃 5 ~ 8年生的杜松发
病苗木和幼树为例 ,从春季开始 ,全年防治 5次 ,1.5
~ 2 m高的病树 ,平均每次防治用 50%多菌灵 1 g ,
全年每株树的用药量为 5 g ,成本为 0.10元 ,人工费
每次为 0.05元 ,5次共计 0.25元 ,每株树木的防治
费用共计 0.35元 。目前每株 1.5 ~ 2 m高左右的杜
松的销售价格为 150 元以上 , 3年合计每株杜松的
防治费用仅 1元左右。经 3年的防治后 ,已有 95%
的杜松苗木恢复了健康无病状态 ,防治效果及经济
效益均十分显著 ,见表 6。
表 6 杜松赤枯病防治效益分析
项  目 齐齐哈尔市一苗圃
齐齐哈尔
市二苗圃 合 计
防治区
总株数
无病株
健康株率(%)
价值(元)
防治费(元)
其它成本(元)
6 000
5 652
94.2
847 800
6 300
12 000
12 000
11 460
95.5
1 719 000
12 600
25 000
18 000
17 112
95.06(平均)
2 566 800
18 900
37 000
对照区
株数
无病株
健康株率(%)
200
0
0
300
0
0
500
0
0
防治后
减少损失(%)
增加收益(元)
纯增收益(元)
94.2
792 693
781 389
95.5
1 629 612
1 605 737
94.85(平均)
2 422 305
2 387 126
注:其它成本包括苗木费 、管理费 、土地使用费等。
  由表 6可知 ,齐齐哈尔市第一 、第二苗圃的 1.8
万株杜松 ,进行 3年防治后 ,比不防治共可增加收入
2 4 2 2 3 0 5元 ;再扣除其它成本 , 可纯增收入
2 387 126元 。
2.3.2 社会及景观效益 杜松赤枯病长期困扰我
省各地的园林绿化部门 ,致使很多地方的庭院绿化
和街道绿化因该病严重 ,不得不毁掉所栽植的杜松 ,
更换成其它树种 ,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
也使园林绿化景观一时难以恢复 。我省城市园林绿
化的优良常绿针叶树种本来就十分馈乏 ,各城市的
园林绿化部门都希望增加常绿针叶树种的多样性 ,
以保持城市绿化树种布局的合理性和增加生态稳定
性 。
3 结果与讨论
3.1 杜松赤枯病是一种复合侵染病害 ,从病害症状
及分离结果看 , 树干上部的枝叶主要为茎点霉
(Phoma sp.)通过皮孔或气孔进入枝叶;而树干下部
的枝叶 ,以交链孢(Alternaria sp.)侵染为主 。
3.2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的萌发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最为密切 ,两种病原菌的孢子放散高峰期均在雨季。
3.3 由于直接致病因子为地上部分侵染性病害 ,所
以单纯进行土壤处理的防治效果不佳 ,但地上 、地下
结合防治 ,由于增强了树势 ,可提高防治效果。
3.4 通过对 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 ,以及四
种杀菌剂的室外防治试验 ,得出多菌灵的防治效果
最好 ,百菌清次之 。在生产应用中 ,建议使用 400 ~
800×的多菌灵 ,从 6月初开始 ,每隔半月左右防治
1次 ,2年后 ,病害减退率均可达 80%以上 , 3年后 ,
病害减退率可达 95%左右。
3.5 就 1.5 ~ 2 m 高的杜松来说 ,采用正确的化学
药剂和防治措施 ,连续防治 2 ~ 3 年 ,可完全控制杜
松赤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平均每株的防治(治愈)费
用仅 1元左右 ,与其市场价格相比 ,微不足道 ,经济
效益十分显著;同时控制住了杜松赤枯病的发生和
蔓延 ,就等于使杜松这一珍贵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
中得以保留 ,增添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 ,功省效宏 ,
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