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佛山方竹秆重模型初报



全 文 :表 1 金佛山方竹秆重数学模型
组别 编号 数 学 模 型 R Sb

1
2
3
W=-1.092 52+0.412 48D+0.303 093H
W=0.165 42D2+0.167 409H-0.463 89
W=-0.364 38+0.224 387D+0.045 71H2
0.964 7
0.981 9
0.979 8
0.175 2
0.126 0
0.133 3

4
5
6
7
8
9
W=0.231 662-0.383 04D+0.328 587D2
W=-0.969 9+0.979 419D
W=0.176 37D2.074 623
W=0.065 e1.147D
W=3.813 69 e-3.170 961D
W=1/(-0.055 25+13.114 31 e-D)
0.978 6
0.945 7
0.942 0
0.959 0
0.887 7
0.930 8
0.137 1
0.215 7
0.217 9
0.258 1
0.353 0
0.529 3

10
11
12
13
14
15
W=0.341 243-0.263 46H+0.087 298H2
W=-1.037 2+0.480 8 H
W=0.025 783 H2.365 535
W=0.055 e0.589 3H
W=6.413 3 e-8.468 66/H
W=1/(0.781 77+42.856 54 e-H)
0.979 9
0.919 4
0.975 0
0.975 9
0.951 8
0.929 5
0.132 8
0.195 2
0.170 3
0.167 9
0.235 2
0.534 0
图 2 全高 、图 秆重散点图1 胸径 、秆重散点图
*本研究受《方竹笋用林改造及竹笋保
鲜加工技术》[ 1995] 《林业部“中”字第 21
号》资助
收稿日期:1998-02-15
金佛山方竹秆重模型初报*
李曙明 綦山丁
(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贵阳 550005)
张 喜
(贵州省林科院)
摘要  本文在金佛山方竹的自然
分布中心 ———桐梓县随机抽取样竹
168株 ,分别以胸径 、高为自变量 ,以
秆重为因变量 ,配合数学模型 。通
过相关系数 R 和剩余标准差 Sb 的
比较分析 ,以及 F 检验及实际验证 ,
选出 5个较优模型 ,并编制产量表。
这对金佛山方竹以后的经营和研究
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数学模型
F 检验
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 lis keng.f.)属禾本科 ,竹亚科 ,方
竹属 ,主要分布于大娄山系 ,因最早
发现于重庆南川金佛山而得名。全
国现有金佛山方竹林约 3.33 万
hm
2 。桐梓县是自然分布中心 ,境内
有方竹林 1.12万 hm2 ,其中柏箐自
然保护区内有 0.28 万 hm2 原生性
金佛山方竹-常绿阔叶混交林。金
佛山方竹是笋 、竹两用竹种 ,其秆材
直径小 ,纤维适中 ,适宜造纸;笋味
鲜美 ,是当地一项重要经济资源。
竹材重量是鉴定竹林资源经营
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在不伐倒竹
材的前提下 ,准确预测单竹重量对
生产及研究有重要价值 。本文利用
易测因子胸径 、高为自变量 ,以秆重
为因变量 ,建立数学模型 ,借以预测
单株重量 。
1 材料收集方法
供试 225 株样本资料来自金佛
山方竹中心产区———桐梓县 , 在该
县林业局进行金佛山方竹资源调查
的同时 ,分别不同立地 、密度金佛山
方竹林中 ,随机伐倒不同竹龄的样
竹 ,测其胸径(cm)、高(m)、及称秆
重(kg)。
2 结果分析
2.1 绘制散点图
根据样本资料 ,分别以胸径 、全
高为自变量 ,以秆重为因变量绘制
散点图(见图 1 、图 2)。
Brief Report 科技简报
28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AND TECHNOLOGY 1998·5  
DOI :10.13456/j.cnki.lykt.1998.05.012
表 2 金佛山方竹产量模型 F 检验
模型号 回 归 方 程 F
2
4
5
6
10
12
13
W=0.16542D2+0.167409H-0.46389
W=0.231 662-0.383 04D+0.328 587D2
W=-0.969 9+0.979 419D
W=0.176 37D2.074 623
W=0.341 243-0.263 46H+0.087 298H2
W=0.025 783H2.365 535
W=0.055e0.589 3H
2 222.421
1 863.896
1 406.640
1 307.280
1 990.573
3 195.820
3 315.543
表 3 模型的实际验证
模型号 样竹株数 理论均值 实测均值 剩余标准差 相关误差(%)精度(%)
2
4
5
6
12
13
10
57
57
57
57
57
57
57
0.522 7
0.530 6
0.514 8
0.496 3
0.507 3
0.527 2
0.526 3
0.508 1
0.508 1
0.508 1
0.508 1
0.508 1
0.508 1
0.508 1
0.140
0.171 1
0.203 3
0.165 6
0.132 9
0.177 3
0.137 9
8.17
9.96
11.84
9.65
7.74
10.33
8.11
91.73
90.04
88.16
90.35
92.26
89.67
91.89
表 4 径级产量表
径级(cm) 产量(kg) 径级(cm) 产量(kg) 径级(cm) 产量(kg)
0.2~ 0.4
0.4~ 0.6
0.6~ 0.8
0.8 ~ 1
1 ~ 1.2
1.2~ 1.4
1.4~ 1.6
1.6~ 1.8
0.146
0.122
0.125
0.153
0.208
0.289
0.396
0.530
1.8~ 2
2 ~ 2.2
2.2 ~ 2.4
2.4 ~ 2.6
2.6 ~ 2.8
2.8~ 3
3 ~ 3.2
3.2 ~ 3.4
0.690
0.876
1.087
1.328
1.385
1.606
1.844
2.100
3.4 ~ 3.6
3.6 ~ 3.8
3.8 ~ 4
4~ 4.2
4.2 ~ 4.4
4.4 ~ 4.6
4.6 ~ 4.8
2.372
2.662
2.969
3.294
3.636
3.996
4.373
表 5 二元竹重产量表
D ( cm)
H (m )<2.8 3 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 5.6 6 6.4 6.8 >7.2
0.6~ 0.8
0.8~ 1
1~ 1.2
1.2~ 1.4
1.4~ 1.6
1.6~ 1.8
1.8~ 2
2~ 2.2
2.2~ 2.4
2.4~ 2.6
2.6~ 2.8
2.8~ 3
3~ 3.2
3.2~ 3.4
3.4~ 3.6
3.6~ 3.8
3.8~ 4
4~ 4.2
4.2~ 4.4
4.4~ 4.6
0.086
0.142
0.215
0.304
0.344
0.416
0.119
0.172
0.239
0.318
0.411
0.516
0.153
0.206
0.272
0.351
0.444
0.550
0.669
0.186
0.239
0.306
0.385
0.478
0.583
0.703
0.835
0.220
0.273
0.339
0.418
0.511
0.617
0.7359
0.868
0.306
0.372
0.452
0.544
0.6503
0.7694
0.902
0.994
1.181
1.378
1.564
0.406
0.485
0.578
0.684
0.803
0.935
1.081
1.240
1.412
1.600
0.519
0.611
0.717
0.836
0.969
1.114
1.273
1.45
1.630
1.829
2.041
2.266
2.504
0.645
0.751
0.870
1.00
1.148
1.306
1.479
1.664
1.862
2.074
2.299
2.537
0.903
1.036
1.181
1.340
1.512
1.697
1.896
2.108
2.333
2.571
2.822
0.937
1.069
1.215
1.374
1.546
1.731
1.929
2.141
2.366
2.604
2.856
3.120
1.248
1.407
1.579
1.764
1.963
2.175
2.400
2.638
2.638
3.154
3.432
3.723
1.611
1.801
2.040
2.208
2.433
2.671
2.923
3.187
3.465
3.756
1.696
1.893
2.160
2.275
2.501
2.788
2.990
3.254
3.532
3.823
1.939
2.241
2.342
2.567
2.805
3.057
3.321
3.599
3.890
2.409
2.634
2.872
3.124
3.388
3.666
3.957
2.501
2.711
2.939
3.191
3.455
3.733
4.024
2.810
3.010
3.257
3.522
3.800
4.090
2.2 模型的建立
根据散点图 1 、2 知 ,秆重与胸
径 、竹高呈现正相关关系 ,继而分别
用直线和非线性的抛物线 、幂函数 、
指数函数 、S 型曲线等建立拟合方
程。本文利用 Lotus 1-2 -3 软件
在计算机上进行拟合 ,共得出数学
模型 15个(见表 1)。
2.3 模型优化
(1)在 Ⅰ组中 ,为了解自变量和
因变量相关性强弱 , 首先进行方程
的偏相关系数和偏回归系数的 t 检
验 , 验证方程 1 , 其值为 rWD ,H =
0.598 5 , rWH ,D =0.245 2;tWD , H =
9.596 4 , tWH ,D =3.248 8 ,这两个自
变量的 t值均大于 t0.01 =2.576 ,达
到显著水平 ,说明 D ,H 与W都密切
相关 ,其中 D是主导因子。
分析 R 、Sb , R都在 0.96以上 ,
且Sb2<2<1 ,故方程 2 为较优方
程。
(2)Ⅱ组方程中 ,其中只有 8 的
R值小于 0.9 ,而 Sb 是随编号的增
大而增大 ,所以认为方程 4 、5 、6 为
较优方程 ,留用 。
(3)Ⅲ组中由分析可知 ,相关系
Brief Report 科技简报
29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AND TECHNOLOGY 1998·5  
数都大于 0.91 , Sb 则以 10<13<
12<11<14<15序排 ,所以选 10 、
12 、13为较优方程 。
2.4 相关检验
为检验所配方程是否有意义 ,
本文用 F 检验法进行检验 ,由表 2
知所选方程 F 值均大于 F 0.01(1 ,
166)=6.72 ,均通过检验 。
2.5 实测验证
为验证所得数学模型的实际应
用价值 , 用未参与建模的 57 个样
竹 ,分别计算其实际产量和模型计
算的理论产量 ,并进行相对误差和
精度的分析 ,结果见表 3。
由表 2 可知:方程 2 、4 、6 、10 、
12的精度皆大于 90%,均留用 ,并
据此得出径级与产量实测值 ,高与
产量实测值的模型曲线关系图(图
略)。
2.6 产量表
本文根据以上选优方程编制了
易测因子秆径的产量表(见表 4)和
二元产量表(见表 5),供实际应用 。
在径级产量表(见表 3)中 ,由
于>4.8 cm 的金佛山方竹已不可
见 ,故不列出产量 。
对表 4作以下说明:由于径级
和高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 0.6 ~ 0.8
cm径级的方程中 ,高>3.4 m 的在
普查中没见到 ,求出理论产量已无
实际意义 ,考虑到可能的变异 ,本表
又多给出了 3.6 m 的产量 , >3.8
m 的产量表中从略 ,同理 ,径级 1.8
~ 2 cm 的方竹 ,高 <3.4 m 及 >
4.6 m 的已不可见 ,故<3.2 m 及
>4.8 m 的产量从略 ,其余空白处
同此原因 。
3 讨论与建议
1.本文所求回归方程经过 F
检验及 t校验 ,并通过实际验证 ,精
度均达 88%以上 ,说明模型具有实
用性 ,可用来预测单竹产量和竹林
产量 。
2.由于样本随机采自金佛山
方竹的中心产区 ,具有代表性 ,又样
本采集的系统性(在普查的基础上)
和广泛性 ,所以所得产量表适合于
金佛山方竹产区。 ☆
收稿日期:1997-08-18
果尔除草剂防除一年生丹东桧换床苗
杂草适用技术的研究
绍凤双 李春武 满金涛
(长春市第一育苗场 长春 130022)
摘要 果尔防除 1 年生丹东桧换床
苗杂草的最佳剂量为 0.2 ml/m2 。
该除草剂对藜 、马齿苋 、水蓼 、猪毛
蒿防除效果好 ,对猪秧秧 、牛筋草 、
马唐防除效果一般 ,对刺儿菜 、长茎
飞蓬则防除效果差。
关键词  果尔 化学除草 丹东

为提高园林苗圃生产效率 , 本
场开始试验推广化学除草。试验表
明 ,1年生丹东桧换床苗用果尔进行
化学除草效果极好。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长春市第一育苗
场。该地地处东经 125°37′, 北纬
43°37′, 海拔 234 m , 1 月平均气温
-18.1 ℃, 7 月平均气温 24.1 ℃,
年平均气温 4.9 ℃。土壤为褐色
土 ,表土深 25 cm 左右 , 属中性土
壤。无霜期近 120 天 , 苗木生长期
180天 。
1.2 试验树种
1 年生丹东桧(圆柏 S abina
chinensis在园林绿化方面的一个地
方品种)换床苗 , 4 月中旬整地作床
(平床 ,床宽1 m ,床长 20 m),将第 1
年扦插成活的 1年生丹东桧移栽到
苗床上 ,株行距为 0.1 m×0.1 m 。
1.3 除草剂
果尔 23.5%乳油 ,化学名称:2
-氯-1-(3-乙氧基-4-硝基苯
氧基)-4-(三氟甲基)苯。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1)果尔的杀草率;
(2)果尔的杀草谱;
(3)果尔在 1 年生丹东桧换床
苗进行土壤处理的最适剂量 。
2.2 试验设计
共设 16 个小区 , 每个小区 5
m
2 ,每组 4小区 ,分 CK(清水对照),
0.05 ml/m2 , 0.2 ml/m2 , 0.4 ml/
m2 ,4 次重复 , 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每小区在中部位置各设 1 m2 样方 ,
四周用木桩固定 , 共设样方 16 个 ,
以便定期观测 。
2.3 调查内容和方法
2.3.1 杂草调查 每半月调查一
次样方内杂草株数 ,查完随时将草
Brief Report 科技简报
30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AND TECHNOLOGY 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