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8卷 第 4期 经 济 林 研 究 V ol. 18 No. 4
2000年 12月 ECONOM IC FOREST RESEARCHES Dec. 2000
文章编号: 1003-8981( 2000) 04-0034-02
方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连华萍 1 , 林庆富 2 ,马华明 3
( 1.三明市林业委员会 ,福建三明 365000; 2.沙县白溪国有林场 ,福建 沙县 365500; 3.福建林学院资环系 ,福建南平 353000 )
中图分类号: S795. 9; Q143+ . 1 文献标识码: B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LIAN Hua-ping
1
, L IN Qing-fu
2
( 1. For est Commission of Sanming Prefec ture, Fujian 365000, China;
2. Baixi State For est Fa rm o f Sha County , Fujian 365500, China )
方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 Fenzi ) Makino ] , 在福建省分布于沙县、永安、大田、尤溪、将乐、
建宁、泰宁、建瓯、建阳等县、市 ,是优良笋用及观赏竹种之一。特别是秋季出笋 ,填补了该季节无竹笋的空白。为
此 ,我们对方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 ,为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地概况
该调查地位于福建省沙县白溪国有林场罗峰溪工区。海拔 650m,年平均气温 19. 8℃ ,降水量 1747mm,相
对湿度 81. 1% ,无霜期 309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地为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组成的复层竹阔混
交林。主要树种为壳科栎栲类树种及拟赤扬、酸枣等落叶树种 ;少量灌木树种为继木、杨梅等 ;草本以五节芒、狗
脊及蕨类为主。土壤为山地红壤、土层深厚肥沃 ,方竹分布在两坡夹一沟的山坡中下部。
2 调查方法
设立 10× 10m样方 5个 ,每个样方的四个角和中心分设一个 1× 1m的小样方 ,分别调查方竹地上部分和
地下部分生物量 ,地下挖至不见方竹鞭的深度为界。在方竹林分内按“· ·· · ”形布点 ,设 10个 1× 1m样方 ,挖土
50cm深 ,用水冲刷竹鞭 ,保持地下竹鞭分布原状。然后按 10cm为一个土层深度 ,逐层按鞭龄、鞭段记录鞭长、
鞭径、节数、节间长、鞭深、伸长方向。并逐根记录各鞭上的壮芽、弱芽、笋芽数 ,按土层统计总鞭长、体积 ,各种芽
数量 ,换算成单位面积数量。在调查地内设立 4块 20× 20m样方 ,每块样方按“· ·· · ”分设 , 1× 1m小样方 5个 ,
于出笋前调查侧芽数及壮芽数 ,笋期调查出笋数。成竹后调查成竹数。 探讨壮芽与出笋成竹的相关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方竹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
方竹在该调查地内常形成的天然群落类型:闽粤栲+ 米楮—— 方竹—— 蕨类 ;拟赤杨+ 酸枣—— 方竹——
五节芒。由于群落结构的差异对方竹生境造成影响 ,致使方竹生物量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常绿乔木——方竹混交林 (闽粤栲+ 米槠——方竹 ) ,总盖度 100%乔木层盖度 85% ,方竹处于荫蔽被压状
态。落叶乔木——方竹混交林 (拟赤杨+ 酸枣——方竹 )。总盖度 100% ,乔木层盖度 65% ,方竹生长正常。两
种方竹林分的生物量结构有差异。见表 1。
从表 1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方竹混交林中 ,方竹各器官中的生物量分配有明显的差异。常绿乔木方竹混
交林中 ,方竹由于受压而得不到充足的阳光 ,致使其枝、叶生长被抑制 ,生物量比例小 ,仅分别为 19. 9%和 14.
收稿日期: 2000-05-05
本项目系福建省科委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连华萍 ( 1964— ) ,女 ,福建福安人 ,林业工程师 ,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与科研工作。
DOI : 10. 14067 /j . cnki . 1003 -8981. 2000. 04. 014
6% 。叶是方竹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体 ,其比重偏少 ,则该群落的方竹生长力较差 ,长期下去肯定会严重制
约方竹的生长繁育。落叶乔木方竹混交林中 ,方竹所受阳光较为充足 ,夏季高温季节又能得到乔木荫蔽 ,方竹枝
叶生长较为旺盛 ,其生物量比例明显增加 ,分别是 30. 7%和 29. 2% 。
表 1 两种方竹林分生物量特征 ( kg /hm2 )
类 型 地上部分杆 枝 叶 总量
地下
部分
地上部分 /
地下部分
常绿乔木—方竹混交林 2236 679 496 3410 3216 1. 06
比例% 65. 6 19. 9 14. 6 — — —
落叶乔木—方竹混交林 4078 3120 2972 10170 7136 1. 43
比例% 40. 1 30. 7 29. 2— — — —
3. 2 竹鞭数与垂直
分布特征
方竹的竹鞭数量
取决于其鞭段数的多
少及鞭长、鞭径的大
小。方竹鞭的数量随
鞭龄变化呈现与毛竹
地下茎生长大小年相类似的规律性。方竹的鞭长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有显著的差异。方竹约 96%的竹鞭是分
布在土层 0— 40cm的深度 ,而 82%的鞭仅分布于 0— 30cm深的土层中。说明方竹是浅鞭性的竹种。人工栽培
管理时 ,只要翻土 30~ 40cm即可满足方竹地下鞭的需求。
3. 3 地下茎侧芽种类与数量关系
表 2 地下茎侧芽的种类与数量关系 (个 /h m2 )
鞭龄
(年 )
壮 芽
数量 比例 (% )
弱 芽
数量 比例 (% )
笋 芽
数量 比例 (% ) 合 计
1~ 2 5920 5. 6 92352 71. 4 1651 4. 5 99923
3~ 4 68960 65. 2 22486 17. 5 28132 77. 4 119578
5~ 6 28075 26. 6 9879 7. 6 4534 12. 5 42488
7~ 8 2746 2. 6 4580 3. 5 2015 5. 6 9341∑ 105701 100 129297 100 36332 100 271330
方竹鞭上侧
芽是随鞭龄
而变化。从
表 2可以看
出 , 方 竹
1— 2 年 的
竹鞭弱芽所
占比例高达
71. 4% ; 3— 4年的竹鞭壮芽所占比例为 65. 2% ;笋芽所占比例高达 77. 4% ; 5年以上竹鞭其着生的各种芽所占
比例均较少。说明方竹的 3— 4年生竹鞭是出笋长新竹的最佳鞭龄。而 1— 2年生幼龄竹鞭由于组织尚未充实 ,
多数鞭芽呈现为弱芽状态。 5年生以上较老竹鞭 ,因前期壮芽已出笋长竹 ,弱芽则因鞭根老化死亡。
3. 4 出笋长竹的规律
方竹笋期较长 ,根据定点观测 ,方竹出笋最早在处暑前后 ,结束于霜降前 ,笋期近 2个月。出笋盛期在白露
至寒露间。方竹早期笋和盛期笋 ,退笋率均较低。长成的幼竹当年就能抽枝长叶 ,新竹既粗且高。而晚期笋不
但退笋率高 ,一般长成的幼竹要在翌年清明至谷雨间才能抽枝长叶 ,新竹又细又矮。
4 结论
1. 本调杳地两种方竹群落类型的结构差异 ,反映出方竹的生物量差别 ,说明方竹虽然需要一定的荫蔽条
件 ,但如果荫蔽度太大且时间过于长则反而抑制了方竹的生长繁衍。
2. 方竹的竹鞭数量有 82%集中分布在 0— 30cm深的土层内 ,壮芽的 65% ,笋芽的 77. 4%集中在 3— 4年
生的竹鞭上的生物学特性。这可为垦复天然方竹林或人工栽培方竹林时 ,进行土肥管理提供理论根据。根据方
竹盛期笋长成新竹质量好 ,成竹率高 ;而晚期笋长成的新竹质量差 ,成竹率低的生物学特性。可为我们培育丰产
稳产笋用方竹林时 ,如何留养母竹提供理论依据。
3. 本调查研究仅限于福建省沙县白溪国有林场罗峰溪工区 ,因此 ,所得结论难免带有地区局限性。
参考文献
[ 1]张家贤等 .合江方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 J].贵州林业科技 , 1995. 5( 2): 22~ 25
[ 2]郑清芳等 .新优良笋用竹—福建酸竹的调查研究 [ J].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90. 10( 2): 122~ 131
[ 3]熊文愈 .毛竹林群体结构及其经营管理 [ J].林业科学 , 1962, ( 3): 183~ 192
[ 4]吴炳生 .毛竹地下结构与产量分析 [ J].竹子研究汇刊 . 1984. ( 1): 49— 58
35第 4期 连华萍等:方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