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观赏竹种小佛肚竹栽培及形态控制



全 文 :观赏竹种小佛肚竹栽培及形态控制
陈双林1 ,杨 希2
(1.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富阳 311400;2.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摘要:总结了环境等因子对小佛肚竹生长及秆形变化的影响;简述了小佛肚竹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提出小佛肚竹形态
控制的方法与时期以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
关键词:小佛肚竹;栽培;形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795.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1)01-0079-02
Cultivation and Morphological Control of an Ornamental Bamboo Species———Bambusa ventricosa
CHEN Shuang-lin1 , YANG Xi2
(1.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 CAF , Fuyang 311400 , China;
2.Fujian Academy of Forestry , Fuzhou 350012 , China)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f environment , etc.on the g row th and culm form change of Bambusa ventricosa was
summed up , the bi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B .ventricosa w ere briefly related , and the method , period
and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 ard for the mo rpho logical control of B.ventricosa.
Key words:Bambusa ventricosa;Cultivation;Morpholo gical control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属刺竹属刺竹亚属 ,具 2种秆形 ———正常秆形和畸形秆形 ,后者常用
于制作盆景及庭院栽培作观赏用 ,为著名的观赏竹种。自然分布于我国福建 、广东 、广西 ,现全国各地乃至
世界多国有引种 。在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秆形的变化 ,即畸形秆变为正常秆形 ,影响观赏价值 ,基于此 ,
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 ,基本摸清了其生物学特性 、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方法 ,现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小佛肚竹具2种秆形:①正常秆形小佛肚竹生于野外粗放经营 ,高可达8 ~ 10m ,径 5 ~ 7cm ,节间长 20
~ 35cm ,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 ,秆下部具软剌 ,中部多枝簇生 ,其中 3枝较粗长;②畸形秆形小佛肚竹高 25
~ 60cm ,径 0.5 ~ 2cm ,节间短缩肿胀呈花瓶状 ,长 2 ~ 5cm 。两种秆初时均被薄白粉 ,光滑无毛 ,秆环和箨
环下有一圈易脱落的棕灰色毯毛状毛环 。箨鞘硬脆 ,橄榄色 ,无毛 ,先端为近非对称的宽弧形拱凸或近截
形 ,箨耳不等大 ,大耳约比小耳大 1倍 ,皱褶 ,边缘具波折状毛 ,箨舌中部隆起 ,边缘有纤毛 ,箨叶松散直立
或外展 ,宽卵状三角形 ,基部呈心形 。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 ,长 6 ~ 18cm ,宽 1 ~ 2cm ,背面披短柔毛。
小佛肚竹地下茎为合轴型 ,从秆基芽眼萌发成笋长出竹秆。出笋期为 8 ~ 11月份 ,野外栽培无大小年
之分 ,萌发出笋能力强 ,盆栽出笋少甚至不出笋 ,8月初始见出笋 ,9 月中旬 ~ 10月上旬为出笋盛期 ,11月
上旬笋终见。
2 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小佛肚竹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之处 ,出笋期温湿度适宜 ,笋 —幼竹拨节生长快 ,节间长 ,栽植后(春季
栽于温室)当年出笋 ,第 2a 成竹秆高可达 1.5m 以上 ,最高达 2.52m ,径 0.5cm 以上 ,最大径级达 1.8cm ,
而秆畸形百分率不高 ,有的竹秆仅基部有少许凸起 。丛状竹内部竹秆畸形程度比外部高 ,但径级小 。相对
湿度大的地方 ,出笋数多 ,秆高 ,秆径大 ,而畸形率低 ,可见湿度为野外栽培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高 ,出笋
期提前 ,25℃比 20℃提前 8d ,出笋终见期相近 。出笋各时期畸形率高低依次为前期>后期>盛期 ,前期温
 收稿日期:2000-10-08;修回日期:2001-01-16
 作者简介:陈双林(1965-), 男 ,浙江龙游人 , 助理研究员 ,从事竹林生态及栽培研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2 0 0 1 年 3 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28 No.1
Mar., 2 0 0 1
DOI :10.13428/j.cnki.f jlk.2001.01.022
度高而相对湿度低 ,所出笋多为近秆基的笋芽 ,相对于盛期 ,高生长慢 ,节间短。
3 形态控制
在出笋期间控制环境的温湿度 ,抑制其高生长 ,人为地使节间缩短 ,可提高秆形的畸形率 。但在经营
过程中用控制环境因子方法来控制高生长 ,势必影响竹林的出笋数量和质量 ,进而影响产量及经济效益 ,
加之 ,在温室以外的大田生产中不可能通过调节环境来作业 。
试验证明可以在幼竹拨节生长期间通过人为修整达到提高畸形率的目的 ,方法为在幼竹高生长盛期
前(一般为出笋后 7 ~ 10d),除去嫩梢 ,抑制了高生长 ,令幼竹节间部分区间膨胀生长形成畸形秆 。枝叶生
长旺盛 ,可适当修枝整叶既可提高枝及分枝的畸形率 ,也可调节竹丛的光合作用空间 ,达到多出笋 、多成竹
的效果。试验证明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竹秆畸形率达到 95%以上。
4 栽培措施
小佛肚竹同其它剌竹属竹种一样可采用扦插 、分株 、埋蔸等方法 ,其中常用的为前 2种 。扦插是指于
枝芽萌动前选取植株嫩枝(主枝 、侧枝和次生枝)留基部 3 ~ 5节一小段插于育苗沟中 ,留一节露出地面 ,踏
实盖草 ,淋水保湿 ,扦插成活率一般可达 50%以上 ,必要时可用ABT 生根粉 、NAA 、IAA 、2 ,4-D等植物生
长激素类物质 ,可提高成活率 20%左右。此种方法适用于较低成本大批量育苗。育苗时间为 4 ~ 5月或 8
~ 9月份 ,温度在 25 ~ 35℃,保持湿度 90%以上 。
由于小佛肚竹分株繁殖能力强 ,成活率高(一般为 95%以上),管理简单 ,常用分株繁殖法。时间选于
春季或冬季 ,将整丛分成若干 2 ~ 3株一丛浅种于种植穴内 ,压实浇水 ,每 hm2 栽植 4500 ~ 6000 丛 ,必要
时在种植穴中施有机肥或无机肥(尿素)。春季栽植当年即可出笋成竹 10株以上 ,当年冬季或来年春季可
分株再繁殖。
于出笋前(6 ~ 7月)和孕笋期(3 ~ 5月)施速效肥尿素 1kg·丛-1 ,采用沿竹丛四周开沟(10 ~ 15cm)施
入并盖土压实。挖竹丛时宜整丛挖起 ,再根据鞭根系统分株繁殖或植于盆景出售 ,不致于破坏地下系统影
响成活率 。对制作的盆景或用于绿化地观赏的植株作适当整枝修叶 ,以充分体现其竹秆的观赏性为目的 。
小佛肚竹在-5℃以上温度可正常生长 ,长期处于此温度以下生长不良或地上部分甚至整丛植株冻
死 ,即使成活也影响来年的出笋数和成竹的径级。在江浙一带及以北地区冬季小佛肚竹盆景应移于室内
或大田中搭棚保温过冬。
参考文献:
[ 1] 朱石麟 , 等.中国竹类植物图志[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4.38
·80·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