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薏苡产量形成关键技术研究



全 文 :薏苡产量形成关键技术研究
邓素芳,杨有泉,应朝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
摘要 针对生产上品种混杂、产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从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入手,从品种选择、播种、移栽、水肥管理、采收等方面剖析
薏苡栽培产量形成的关键技术,旨在为薏苡栽培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薏苡;高产;生物学;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6)13 -161 -03
Study on the Key Techniques of Job’s Tears Yield Formation
DENG Su-fang,YANG You-quan,YING Zhao-yang* (Agricultural Ecology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Fujian 350013)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in job’s tears production,such as varietal complexity,low yield,backward management and so on,the
key technique of job’s tears yield formation was put forward from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ety selection,so-
wing,transplanting,management of fertilizer and water,harvesting and others.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job ’s-tears production was
provided.
Key words Job’s tears;High yield;Biology;Key technique
基金项目 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专项(2014R1017-4) ;福建
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2014S1477-2)。
作者简介 邓素芳(1982 - ) ,女,福建沙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
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研究员,硕士,硕
士生导师,从事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品种选育及栽
培利用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16-03-25
薏苡为禾本科(Gramineae)薏苡属(Coix)一年生或多年
生草本植物,又名药玉米、回回米、草珠子等,是我国传统药
食两用的经济作物。薏苡因其种仁(即薏仁、薏米)含有丰富
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磷酸、钙、铁、维生素 B等,享有“禾本
科之王”的美誉。此外,薏苡的种仁、根、叶均可入药,具有健
脾胃、消水肿、利肠胃等作用,以及防癌、免疫调节、降血糖、
消炎镇痛、驱虫等药理活性,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
值,成为国内外风靡的保健食品资源。
薏苡生于湿润地区,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
涝耐旱,在国内各地均有零星种植,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
河北、江苏、福建等地。薏苡的单产水平除部分地区的个别
地块达 4 500 kg /hm2 以上,目前一般仅有 1 500 ~ 2 250
kg /hm2,面对国内外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薏苡单产亟待提
高。笔者针对生产上品种混杂、产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从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上剖析薏苡栽培高产稳产的关键栽培技
术,旨在为薏苡栽培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1 品种选择
作物生产栽培要获得高产,品种选择是关键。国内供栽
培的薏苡可分为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和川谷(Coix
agrestis Lour.)2种,二者植株形态相似,区别主要在果实上。
前者果实卵圆形,壳薄,脉纹清晰或较清晰,籽粒大,有粘性;
后者果实为球形,壳厚而坚硬,不显脉纹,外有珐琅质,富光
泽,籽粒小,为粳性。后者由于籽粒小,壳硬难加工,栽培价
值不如前者[1]。
另外,目前普遍种植的薏苡茎杆高达2 m,杆高不便于管
理,遇到极端天气易倒伏,生产栽培时可选择矮杆品种,一般
高约 1. 3 ~1. 6 m ,杆粗节密,适于密植和便于穗期管理,叶
片数、小分枝和穗粒数较多,如贵州锦屏矮杆[1]、仙薏 1
号[2 -3]、台湾冈山黑壳系[4]等。
2 适时播种
2. 1 播种期 播种期对薏苡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
播种过早,土温低,发芽慢,幼苗生长势弱,容易感染黑穗病;
播种过晚,生育期短,分蘖少,产量低,种实甚至不能成熟[5]。
薏苡是一种对光周期非敏感性的短日照作物[6 -7]。它属于
湿生植物,喜欢湿润凉爽的气候,其全生育期的上下限温度,
苗期不能低于 4 ℃,扬花期不高于 30 ℃。开花期的适宜气
温为 24 ~ 27 ℃,相对湿度为 60% ~ 70%,昼夜温差为 8 ~
10 ℃,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凉爽有利于籽粒结实与灌浆[8]。
播期的确定需将抽穗扬花期与夏季高温错开,应将抽穗扬花
期安排在温度适宜的 8月中旬,且灌浆期最好控制在昼夜温
差最大的 9月份[6,9 -10]。因此,要掌握种植薏苡品种的生育
期,适时安排播种期。如薏苡全生育期为 130 ~ 190 d,可春
播和夏播,南方产区春播要安排在 4 月中旬 ~下旬,夏播则
在 5月下旬 ~6月上旬,由于矮秆种比高秆种生育期短,故播
种应推后一个节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播期也不同,如在
浦城种植播种期应安排在“谷雨”至“立夏”,福州地区应在
“立夏”至“小满”,闽南应在“小满”至“芒种”[11]。
2. 2 种子处理 为了促进薏苡种子萌发并防治黑粉病、曲
霉病,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方法为:①用60 ℃温水(2份沸
水加 1份冷水)浸种 30 min,或用萝盛种子先用冷水浸泡 1 ~
2昼夜,然后移入沸水中烫种 5 ~ 6 s取出,立即移入冷水中
降温并洗净种子,即可播种[12]。②用 60 ℃温水浸种 15 ~
20 min,然后用布袋(或麻袋)包好,用 5%石灰水或 1∶ 1∶ 100
波尔多液浸种 24 ~28 h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堆积闷种
催芽,待 80%露芽尖时播种[13]。
2. 3 播种管理 薏苡隔年种子发芽率极低、不宜作种。新
种在全光照下亦不能发芽,需在暗室浸种催芽,播种在盆钵
里,肥细土盖密,种子发芽率达 98%以上[9]。薏苡种子发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6,44(13):161 - 163 责任编辑 黄小燕 责任校对 李岩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6.13.052
最低温度为 9 ~ 10 ℃,最适温度为 25 ~ 30 ℃,最高温度为
35 ~40 ℃[14]。
薏苡中茎与芽鞘(图 1)对光线很敏感,易受光线强烈抑
制而不伸长,黑暗时异常伸长。因此,播种时盖土越深,中茎
越长,所消耗的养分就越多,出苗也就越瘦弱,故播种时应以
浅覆土为宜。
注:I ~ IV为萌芽次序。
Note:Germination order from I to IV.
图 1 薏苡萌芽过程[1]
Fig. 1 Job’s tears termination process
3 适时移栽
3. 1 移栽 薏苡在秧龄 40 d 左右、叶龄 7 ~ 8 叶时即可移
栽。移栽时先整地作畦 2 m宽,畦沟深 20 ~30 cm,然后依株
距 50 cm定植。定植时覆土要压紧,并使土壤充分湿润,晴
天栽秧苗后最好还要遮阴以提高成活率。
3. 2 种植密度 薏苡是一种高光合能力作物。薏苡的产量
决定于每公顷的窝数、每窝的株数、每株的有效穗数、每穗的
一次分枝数与二次分枝数、每个一次分枝的粒数和千粒
重[15]。邹军等[16]研究指出薏苡种植密度与有效穗数呈现极
显著正相关,但与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表明
密度的增加对有效穗增加影响显著,但同时也会降低穗粒
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而有效穗的增加无法补偿穗粒数和千
粒重双重下降对薏苡减产造成的影响,因此当密度过大时,
薏苡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密度过稀导致群体结构稀
疏,有效穗少,授粉不充分,结实率低,同样会造成产量下降。
可见,合理的种植密度是薏苡高产的必要条件,适当稀植可
提高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更有利于发挥其增产
潜力[17 -18]。
林炎照[17]采用二因素正交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和施肥
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薏苡产
量的种植密度最优行株距为 90 cm × 70 cm。周祥[19]以白壳
薏苡为材料,设置了追肥水平、窝行距、窝苗数三因素四水平
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窝行距 80 cm × 80 cm、窝苗数 6 苗、追尿素
300 kg /hm2最理想。李松克[20]对兴仁小白壳薏苡在黔西南
地区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以窝行距 30 cm × 80 cm、窝苗
数4苗最佳。邹军等[16]以兴仁小白壳薏苡为材料,研究得出
在合理的氮肥、磷肥(P2O5)、钾肥(K2O)施用量下薏苡高产
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窝距 60 cm × 50 cm、4株 /窝(13. 338万
株 /hm2) ,可获得 6 264. 90 kg /hm2 的理论产量,而实际产量
不低于 6 064. 95 kg /hm2。
4 科学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特别是分蘖期的水肥管理,不仅影响穗的数
量,且关系穗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薏苡产量。研究表明,薏
苡茎粗与分蘖期所处的水肥条件及分蘖发生的早迟有很大
关系。如干旱时浇水比不浇水时茎明显粗大;水栽条件下比
旱作时茎明显粗大;早期分蘖较后期分蘖的茎粗大[1]。
4. 1 水 薏苡作为小杂粮作物,外形与玉米、高梁相近,历
来农艺上把它划为旱地作物,由于其耐贫瘠,常种植于边坡、
山地等,生产上亦习惯以旱地栽培。而实际上薏苡是湿生作
物,其根、茎、叶及叶鞘均具有明显的通气组织,解剖结构与
水稻十分相似,因此淹水栽培比旱地栽培产量高[21 -22]。根
据薏苡的湿生性,衍生出了湿生栽培法,与台湾的稻田转作
薏苡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水分管理以湿、干、水、湿、干相间
管理为原则,采用湿润培育壮苗、干旱拔节、有水孕穗、足水
抽穗、湿润灌浆、干田收获的方式[23],具体为:在播种后保持
土壤湿润,利于出苗,增强分蘖能力;分蘖末期搁田以控制无
效分蘖数;孕穗期,逐步提高田间湿度,增大灌水量直至田间
形成 2 cm左右浅水层,利于幼穗分化,形成大穗;抽穗期,应
勤灌、灌足水,最好使田间保持 5 ~ 7 cm深的水层;灌浆结实
前期湿润灌溉保持植株旺盛生长,防止早衰,增加粒重,防止
落粒;后期(收获前 10 d)则应排水干田,以利籽实成熟收
获[24]。试验表明,湿生栽培薏苡产量优于旱地栽培,产量可
达 6 000 kg /hm2[25]。
4. 2 肥
4. 2. 1 施肥与产量。薏苡产量构成因子中,对产量影响最
大的是有效穗,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最小的是千粒
重[16]。因此,在栽培上采用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措施
就能使薏苡获得高产。赵杨景等[26]研究表明 N影响薏苡籽
粒的形成和粒重;P促进薏苡小穗的分化,增加粒数;K 可以
提高薏苡粒重,降低空壳率。而邹军等[16]研究也表明,肥料
中 N肥对薏苡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P2O5、K2O 对薏苡产量
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N肥施用少会造成植株矮小,影响
产量,施用过多会导致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从而影
响产量;磷肥与薏苡 4 个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穗粒数、结
实率和千粒重)均呈正相关,说明磷肥施用对提高薏苡产量
有积极作用;钾肥与 4 个产量构成因子均呈正相关,其中与
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施用钾肥对提高千粒重影响显
著。可见,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每株粒数、百粒重、有效株
数,从而提高产量[17 -18]。而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
261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年
条件下,增施磷钾肥均会增加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
重,可以有效提高薏苡产量。
4. 2. 2 施肥期。赵杨景等[26]研究表明,薏苡植株的体内氮
素含量在三叶期达到最高后下降,直到孕穗期达到低谷后又
回升,而抽穗灌浆期又逐渐降低,茎叶呈现“二黄二黑”的变
化;磷素的含量,前期与氮素基本一致,但抽穗后变化平稳不
下降;钾素的含量,在幼苗时较低,之后一直上升,直到孕穗
期达到最高后转为下降。因此氮肥应早在分蘖期施用,在施
穗肥时重施氮肥;磷肥应该底施或在分蘖期追施;钾肥常被
用作底肥,但在抽穗结实期应当适当的补加。
薏苡自 4片完全叶展开后开始分蘖。春播,分蘖盛期出
现在 6 ~8叶期,9 ~10叶以后逐渐停止或为无效分蘖;夏播,
气温高,出叶快,分蘖速率也加快,分蘖盛期出现在 4. 5 ~
5. 5叶,有效分蘖终止期为 6 叶左右。所以分蘖期的追肥管
理,春播应在 4 ~ 5 叶期,最迟不能超过 6 叶,夏播则应提前
至 3叶期较适宜[1]。
5 辅助授粉
薏苡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同一花序中雌雄花不同步,
雄花先成熟,需要异株花粉授粉,一般通过风力授粉,在无风
情况下,雌花未全部授粉易出现秕粒。若在盛花期采用人工
拉绳或长棍棒振动辅助授粉,即由 2 人牵绳从茎顶横拖过,
摇动植株,使花粉传播到雌花上,3 ~ 5 d 一次,在晴天
10:00 ~12:00进行,直至扬花结束为止,能有效增加受粉率,
提高结实率,每公顷可增产 10% ~20%[27 -28]。
6 适时采收
薏苡的花为总状花序,由上部叶鞘内成束腑生或顶生,
每个叶鞘内成束腑生 1个小穗,每株小穗 6 ~10个,1株穗抽
完需 20 d左右,造成薏苡籽粒成熟不一致,故确保薏苡田间
生长整齐度是提高薏苡产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始花后 60 d
每隔 2 ~3 d观察落粒情况,生产实践中以田间观察有 80%
籽粒变色、硬化、充实饱满,顶生的籽粒开始落粒作为成熟标
志,即可开始收割。收割时选晴天割取全株或只割植株上
部,割下的植株可竖放 3 ~4 d,经几天的后熟和干燥后,用打
谷机脱粒[29]。脱粒后的籽粒还须经 5 ~7 d的晴好天气翻晒
至含水量 12% ~13%方可贮存[30]。
7 结语
作物单产的提高来自优良品种的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
的配套,即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我国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为薏苡良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提高薏苡
单产,一方面要加强薏苡育种,培育一批适于不同生态区的
优质、高产、矮杆品种;另一方面,要把薏苡从种子处理到田
间管理、施肥、收获等栽培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适于不同
生态区的高产技术体系,实现薏苡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模式
化和工程化,用科技优势活化资源优势,才能推动我国薏苡
生产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祖荫,胡肇常,王德熙,等.薏苡栽培生物学基础的研究:Ⅰ.品种及生
育特性[J].贵州农业科学,1983(3):18 -24.
[2]陈雄鹰.薏苡新品种仙薏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
科技,2013,31(3):81 -83.
[3]吴庆华.薏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
28(4):75 -78.
[4]王秀.台湾薏苡的栽培与利用[J].台湾农业情况,1994(1):38 -40.
[5]李共欣.薏苡栽培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9,38(2):58 -59.
[6]黄亨履,李英材.中国薏苡的生态型、多样性及利用价值[J].作物品种
资源,1995(4):4 -8.
[7]黄羌维,陈由强.薏苡营养成分和产地环境条件的关系[J].植物生理
学通讯,1987,23(4):36 -39.
[8]李英材.广西的薏米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1992(2):
50 -52.
[9]黄羌维,陈由强.薏苡的生育与栽种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
1988(5):18 -19.
[10]徐祖荫,胡肇常,王德熙,等.薏苡栽培生物学基础的研究:Ⅱ.生育与温
度、降雨、营养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1983(4):35 -37.
[11]黄羌维,陈由强.薏苡的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1987,3(3):95 -101.
[12]章克煜.薏苡的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3(4):29.
[13]李莉,方平.薏苡湿润栽培高产技术[J].华夏星火,1999(2):61.
[14]聂江力,裴毅.薏苡 GAP 栽培技术初探[J].园艺与种苗,2011(4):
43 -45.
[15]黄正方.海拔高度对薏苡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3):145 -146.
[16]邹军,魏兴元.种植密度与施肥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
学,2014(9):98 -101.
[17]林炎照.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17 -221.
[18]陈雄鹰.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
技,2008(3):58 -59.
[19]周祥.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
报,2013,25(6):12 -13.
[20]李松克. 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
(6):2431.
[21]丁家宜,张恩汉.薏苡湿生习性的试验论证[J].作物学报,1981(2):
117 -122.
[22]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143 -148.
[23]高宝宁,陈英男,秦岳,等.薏苡栽培及开发利用[J].农业与技术,2006
(26):112 -113.
[24]吴永祥.薏苡湿生栽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0(4):8 -9.
[25]樊天林.薏苡湿生栽培能增产[J].农家参谋,2005(4):20.
[26]赵杨景,陈震.氮、磷、钾营养元素对薏苡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含量的影
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2(7):400 -403.
[27]邓成志.薏苡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14(31):44.
[28]唐虎,刘婷婷,魏兴元,等.薏苡营养球育苗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
种业,2014(7):67 -68.
[29]黄金星.浦薏6号薏苡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0(6):28 -30.
[30]雷春旺.薏苡新品种“翠薏 1号”特征特性及烟后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14(9):34 -36.
36144卷 13期 邓素芳等 薏苡产量形成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