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全 文 :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
与抗寒性的关系
申晓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 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 4
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苜蓿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后根系 MD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呈升
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而增加,翌年春随着温度的回升而降低;SOD和 POD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大幅
下降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和寒冷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翌年又随苜蓿返青而有所提高。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酶活性表现为
混播高于单播。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发现各处理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ega7F +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 +无
芒雀麦、WL319HQ、驯鹿 +无芒雀麦、驯鹿、敖汉 +无芒雀麦、敖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
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抗寒性
中图分类号 S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6)26 -0013 -03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Indices of Root in Wintering Period with Single Sowing of Medicago sativa and Its Mixed-sowing
Treatment with Bromus inermi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old Resistance
SHEN Xiao-hui (Jiamusi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amusi,Heilongjiang 154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DA content and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y of root in wintering period with single sowing of
M. sativa and its mixed-sowing treatment with B. inermi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old resistance. [Method]Taking four kinds of M. sativa(We-
ga7F,Xunlu,Aohan and WL319HQ)and one kind of B. inermi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the changes of MDA,SOD,POD and CAT contents
in roots of M. sativa during whole wintering period were measured. [Result]The content of MDA change showed up-down-up change trend with
temperature by single sowing of M. sativa and its mixed-sowing treatment with B. inermis. The CAT activity of root increased with air tempera-
ture decline,and decreased with air temperature rise in next spring. The SOD and POD activities first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at lower tem-
perature,and finally increased again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Enzymes activities by mixed sowing were all higher than single sowing. Membership
function analysis showed the order of cold-resistance of M. sativa varieties were Wega7F + B. inermis > Wega7F > WL319HQ + B. inermis >
WL319HQ > Xunlu + B. inermis > Xunlu > Aohan + B. inermis > Aohan. [Conclusion]It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old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M. sativa in cold region of North China.
Key words M. sativa;B. inermis;Mixed-sowing;Cold resistance
作者简介 申晓慧(1979 - ) ,女,吉林扶余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从事牧草栽培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16-07-10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
豆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应区域广、应用年限长、适口
性好等优点,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播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
草之一[1 -3]。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冬日长,夏日短,
苜蓿普遍存在不能安全越冬、翌年不能完全返青的问题。目
前,国内学者对苜蓿与禾草混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量和生
长动态方面,而对紫花苜蓿在低温胁迫方面的研究较
多[4 -5],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6 -8]等方面。
其中,对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前人也得
到了不同的结果。马春平等[9]研究表明在正常温度下不同
品种苜蓿体内 MDA含量基本一致,低温处理后不同品种的
MDA含量会明显上升。由继红等[10]认为不同品种的苜蓿
MDA的生成量不同,抗寒性越强的品种的 MDA 积累量越
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强的
品种和 POD同工酶带数多的品种抗寒性强。魏臻武等[11]认
为在苜蓿抗寒锻炼中 SOD 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苜蓿
抗寒力的提高,SOD活性下降。前人研究均是 1种或 2种氧
化酶活性对苜蓿单播的研究,而通过苜蓿与禾草混播的栽培
方式改变苜蓿根系微环境,研究苜蓿根系越冬期间 MDA 及
三大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苜蓿抗寒性关系的研究鲜见报道。
笔者通过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与禾草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
调查它们的越冬率,并对单播、混播处理的不同苜蓿根系
MDA及酶促防御系统的三大保护性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
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寒性评
价,研究不同品种间及混播与单播处理间 MDA 含量及三大
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寒性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
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培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苜蓿种子选用 Wega7F(佳木斯分院提供)、
驯鹿和敖汉(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提供)、WL319HQ(美国品
种)、禾草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 Leyss)均由北京正道生
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 2 试验设计 苜蓿播种日期为 2013年 5月 28日,出苗日
期为 6月 14日。条播每个处理设置 3 m ×4 m的小区,行间
距 30 cm,播种深度 3 cm,苜蓿单播播量为 22. 5 kg /hm2,与
无芒雀麦混播播量为 4. 5 kg /hm2,无芒雀麦播量为 15. 75
kg /hm2,试验重复 3次。小区之间设置 50 cm区道。大田采
用正常管理。试验设置 8个处理,处理 I为 Wega7F单播,处
理Ⅱ为Wega 7F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Ⅲ为驯鹿单播,处理Ⅳ
为驯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Ⅴ为敖汉单播,处理Ⅵ为敖汉与
无芒雀麦混播,处理Ⅶ为 WL319HQ 单播,处理Ⅷ为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6,44(26) :13 - 15,19 责任编辑 陈玉敏 责任校对 况玲玲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6.26.005
WL319HQ与无芒雀麦混播。
1. 3 样品采集与保存 试验取样时间分别为 2013 年 10 月
15日、10月 30 日、11 月 15 日及 2014 年 3 月 30 日、4 月 15
日、4月 30日,在各试验小区随机挖取紫花苜蓿的根,实验室
内将根洗净,液氮固定,于 -80 ℃冰箱中保存,试验时取根系
靠近根颈处 5 cm根长进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 4 生理指标的测定 MDA 含量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
酸(TBA)法;SOD活性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POD 活性的
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采用紫
外吸收法[12]。
1.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原始数据使用 Excel 2013 录入
并进行数据处理与绘图,使用 SAS 8. 0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
分析,采用 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应用模糊数学中隶
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13]。
2 结果与分析
2. 1 MDA 含量的变化 由表 1 可知,10 月 15 日至 30 日,
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逐渐降低,MDA含量迅速升高,平均含
量由27. 8 μmol /g上升到39. 6 μmol /g,平均增加29. 9%。We-
ga7F苜蓿单播、混播处理 MDA含量增加最少,敖汉苜蓿单播
处理 MDA含量增加最多,说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
苜蓿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不同。11 月 15 日,由于外界自
然环境温度的持续下降,MDA 含量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此
时,Wega7F单播、混播处理 MDA 含量下降幅度最大,MDA
含量越低,说明其抗氧化能力越强。MDA 含量在整个越冬
期保持在较低水平。翌年苜蓿返青后,各种能量代谢开始加
速,MDA含量略有升高,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表 1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根系MDA含量的变化
Table 1 Changes of MDA contents in roots of M. sativ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μmol /g
处理
Treatment
取样日期 Sampling date
2013 -10 -15 2013 -10 -30 2013 -11 -15 2014 -03 -30 2014 -04 -15 2014 -04 -30
Ⅰ 21. 62 ±0. 54 bc 40. 13 ±0. 96 a 17. 23 ±0. 06 c 17. 85 ±0. 15 c 23. 76 ±0. 56 b 26. 76 ±0. 68 b
Ⅱ 27. 87 ±0. 75 a 30. 32 ±0. 48 a 16. 57 ±0. 24 c 17. 01 ±0. 73 c 21. 32 ±0. 01 bc 23. 37 ±0. 23 b
Ⅲ 35. 80 ±0. 12 b 40. 89 ±0. 09 a 21. 46 ±0. 63 c 22. 04 ±0. 94 c 23. 75 ±0. 85 c 25. 47 ±0. 35 c
Ⅳ 27. 65 ±0. 82 b 33. 35 ±0. 16 a 17. 98 ±0. 32 d 20. 43 ±0. 89 d 22. 57 ±0. 43 c 23. 74 ±0. 65 c
Ⅴ 32. 07 ±0. 04 b 51. 00 ±0. 37 a 28. 67 ±0. 61 c 22. 17 ±0. 61 d 26. 31 ±0. 61 c 28. 64 ±0. 23 c
Ⅵ 27. 26 ±0. 64 b 41. 88 ±0. 82 a 21. 45 ±0. 19 c 18. 26 ±0. 64 d 25. 87 ±0. 46 b 25. 07 ±0. 56 b
Ⅶ 27. 68 ±0. 97 b 41. 85 ±0. 64 a 20. 16 ±0. 52 c 21. 56 ±0. 77 c 21. 75 ±0. 66 c 27. 68 ±0. 98 b
Ⅷ 22. 45 ±0. 34 b 37. 68 ±0. 43 a 18. 24 ±0. 07 c 20. 07 ±0. 37 b 21. 38 ±0. 61 b 22. 85 ±0. 55 b
注: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 05)。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each row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level of 0. 05.
2. 2 SOD 活性的变化 由表 2可知,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单、
混播根系 S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随
着外界环境温度的下降,各处理根系 SOD 活性呈持续的增
加趋势;除了敖汉苜蓿单播在 10月 30日 SOD活性达到最大
值外,其他处理均在 11 月 15 日达到最大值,其中抗寒性较
强的品种Wega7F的混播处理及 WL319HQ单播处理的 SOD
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 0. 05)。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外
界低温胁迫条件下大量的活性氧蓄积在细胞内,为了适应胁
迫环境,植物本能地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通过 SOD活性的
提升来防御活性氧损害。2014 年 3 月 30 日 SOD 活性较
2013年11月15日下降,说明在持续寒冷的季节 SOD活性一
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 4月 15日至 30 日,随着气温持
续不断回升,除 Wega7F混播及驯鹿单、混播 SOD 活性有所
下降外,其他品种及处理 SOD活性均呈升高趋势,且整个越
冬前后同一品种混播处理的 SOD活性高于单播处理。
表 2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根系 SOD活性的变化
Table 2 Changes of SOD activities in roots of M. sativ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U/(g·min)
处理
Treatment
取样日期 Sampling date
2013 -10 -15 2013 -10 -30 2013 -11 -15 2014 -03 -30 2014 -04 -15 2014 -04 -30
Ⅰ 297. 54 ±0. 34 d 492. 76 ±0. 73 b 678. 14 ±0. 64 a 393. 74 ±0. 54 c 510. 74 ±0. 99 b 519. 71 ±0. 67 b
Ⅱ 323. 67 ±0. 50 d 531. 42 ±0. 54 b 889. 55 ±0. 17 a 430. 34 ±0. 72 c 535. 51 ±0. 16 b 523. 16 ±0. 82 b
Ⅲ 450. 74 ±0. 02 e 643. 24 ±0. 80 b 695. 67 ±0. 03 a 425. 74 ±0. 64 e 545. 25 ±0. 67 c 495. 34 ±0. 04 d
Ⅳ 398. 53 ±0. 64 d 675. 89 ±0. 91 a 684. 51 ±0. 14 a 481. 35 ±0. 18 c 573. 44 ±0. 04 b 532. 41 ±0. 08 b
Ⅴ 369. 29 ±0. 77 cd 524. 47 ±0. 87 a 494. 81 ±0. 57 a 294. 37 ±0. 26 e 356. 65 ±0. 71 d 397. 33 ±0. 27 c
Ⅵ 356. 20 ±0. 87 b 532. 22 ±0. 15 a 536. 27 ±0. 70 a 225. 18 ±0. 76 c 345. 75 ±0. 46 b 358. 46 ±0. 16 b
Ⅶ 334. 57 ±0. 15 c 524. 35 ±0. 67 b 724. 35 ±0. 45 a 355. 35 ±0. 91 c 343. 21 ±0. 51 c 476. 35 ±0. 37 b
Ⅷ 298. 46 ±0. 84 f 598. 37 ±0. 72 b 698. 37 ±0. 02 a 413. 22 ±0. 51 d 375. 31 ±0. 34 e 486. 72 ±0. 34 c
注: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 05)。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each row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level of 0. 05.
2. 3 POD 活性的变化 由表 3可知,POD与 SOD活性的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及处理 POD活性均在 11月 15
日达到最大值,与 10月 30日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
05)。此外,不同品种及处理间 POD 活性的增加幅度也不
同,Wega7F POD活性增加最多,说明此时其抗氧化能力最
强,其次是 WL319HQ 和驯鹿,敖汉苜蓿单播处理最低。从
41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年
2013年 10月 30日至 2014年 4月 15日,POD活性呈下降趋
势。4月 30日,气温逐渐上升,苜蓿返青,胁迫解除,苜蓿代
谢能力逐渐旺盛,POD 活性又有所增强。此时,除敖汉苜蓿
单播处理 POD活性略低外,其他品种及处理 POD活性基本
一致。
表 3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根系 POD活性的变化
Table 3 Changes of POD activities in roots of M. sativ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U/(g·min)
处理
Treatment
取样日期 Sampling date
2013 -10 -15 2013 -10 -30 2013 -11 -15 2014 -03 -30 2014 -04 -15 2014 -04 -30
Ⅰ 123. 54 ±0. 75 d 245. 82 ±3. 15 b 291. 04 ±0. 84 a 242. 41 ±0. 67 b 195. 07 ±0. 68 c 237. 41 ±0. 86 b
Ⅱ 135. 74 ±0. 80 d 257. 13 ±0. 16 b 302. 43 ±0. 04 a 250. 42 ±0. 75 b 187. 76 ±0. 42 c 245. 78 ±0. 55 b
Ⅲ 129. 67 ±0. 42 d 235. 53 ±0. 75 b 267. 26 ±0. 75 a 266. 43 ±0. 82 a 115. 76 ±0. 34 e 247. 77 ±0. 74 c
Ⅳ 153. 47 ±0. 45 d 237. 38 ±0. 24 c 276. 71 ±0. 38 a 263. 54 ±0. 43 a 126. 64 ±0. 42 e 245. 65 ±2. 13 b
Ⅴ 107. 56 ±0. 14 e 148. 64 ±0. 75 d 255. 74 ±0. 62 a 227. 91 ±0. 15 b 149. 78 ±0. 61 d 204. 82 ±0. 42 c
Ⅵ 124. 75 ±0. 08 e 171. 51 ±0. 25 c 260. 37 ±0. 28 a 250. 32 ±0. 18 a 153. 64 ±0. 34 d 242. 51 ±0. 67 ab
Ⅶ 148. 25 ±0. 63 e 228. 46 ±0. 45 c 277. 47 ±0. 03 a 246. 50 ±0. 61 b 203. 42 ±0. 07 d 239. 51 ±0. 72 b
Ⅷ 157. 39 ±0. 04 e 240. 55 ±1. 18 c 284. 71 ±0. 07 a 276. 01 ±0. 34 a 218. 30 ±0. 31 d 250. 31 ±1. 05 b
注: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 05)。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each row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level of 0. 05.
2. 4 CAT 活性的变化 由表 4 可知,不同品种及处理紫花
苜蓿根系 CAT 活性的变化随着外界环境气温的变化先上升
后下降。10月 15 日至 11 月 15 日,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不
断下降,各根系 CAT 活性普遍升高,变化幅度较大。We-
ga7F、引进品种WL319HQ单、混播及驯鹿混播处理根系组织
的 CAT活性在11月15日达到最高值,其他品种及处理在10
月 30日出现最大值,翌年随着季节气温的逐渐回暖,CAT活
性显著下降(P <0. 05) ,其中敖汉苜蓿下降最快。
表 4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根系 CAT活性的变化
Table 4 Changes of CAT activities in roots of M. sativ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U/(g·min)
处理
Treatment
取样日期 Sampling date
2013 -10 -15 2013 -10 -30 2013 -11 -15 2014 -03 -30 2014 -04 -15 2014 -04 -30
Ⅰ 27. 23 ±0. 35 c 36. 73 ±0. 52 b 88. 41 ±0. 01 a 36. 53 ±0. 61 b 25. 78 ±0. 43 c 18. 54 ±0. 95 c
Ⅱ 28. 56 ±0. 74 d 38. 54 ±0. 43 c 99. 75 ±0. 64 a 57. 63 ±0. 30 b 31. 54 ±0. 52 c 21. 37 ±0. 82 d
Ⅲ 38. 47 ±0. 01 b 65. 51 ±0. 12 a 45. 37 ±0. 73 b 35. 31 ±0. 01 b 18. 71 ±0. 28 c 11. 34 ±0. 05 c
Ⅳ 32. 31 ±0. 24 b 67. 37 ±0. 04 a 72. 37 ±0. 05 a 47. 54 ±0. 73 b 22. 34 ±0. 04 c 16. 48 ±0. 16 d
Ⅴ 54. 65 ±0. 16 b 69. 53 ±0. 33 a 49. 18 ±0. 23 b 52. 42 ±0. 43 b 15. 67 ±0. 16 c 9. 64 ±0. 43 d
Ⅵ 19. 24 ±0. 47 c 52. 37 ±0. 73 a 46. 37 ±0. 17 b 27. 69 ±0. 25 c 21. 38 ±0. 37 c 16. 37 ±0. 40 d
Ⅶ 41. 52 ±0. 25 c 47. 55 ±0. 62 b 82. 36 ±0. 03 a 46. 62 ±0. 19 b 45. 65 ± . 69 bc 9. 82 ±0. 05 d
Ⅷ 22. 85 ±0. 14 c 31. 68 ±0. 43 b 95. 19 ±0. 84 a 34. 18 ±0. 47 b 29. 64 ±0. 38 b 7. 46 ±0. 94 d
注: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 05)。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each row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level of 0. 05.
2. 5 不同品种苜蓿单、混播后抗寒的评价 通过对越冬率、
MDA及植物防御系统的三大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利用隶
属函数法对 4种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
进行综合分析。隶属函数值越高,说明品种的抗寒性越强,
反之,其抗寒性越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一品
种混播处理的抗寒性略高于苜蓿单播,抗寒性高的单播品
种,与无芒雀麦混播后其抗寒性仍然较高。各处理抗寒性从
强到弱依序为:Wega7F +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 +无
芒雀麦、WL319HQ、驯鹿 +无芒雀麦、驯鹿、敖汉 +无芒雀麦、
敖汉(表 5)。
3 结论与讨论
MDA是植物细胞膜脂过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
反映植物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的强弱。目前,王运涛等[14]研
究表明植物在遭受低温胁迫时体内 MDA 含量会有所升高,
这与该试验结果相吻合。在一定的低温范围内,SOD、CAT、
POD等保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保持植物体内自由基的产
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减轻活性氧对植物的损害,增强植物
表 5 不同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根系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值
Table 5 Subordinate function values of physical indices in root of M.
sativa under single and mixed sowing treatments
处理
Treatment
MDA含量
MDA
content
SOD活性
SOD
activity
POD活性
POD
activity
CAT活性
CAT
activity
均值
Average
Ⅰ 0. 596 0. 695 0. 685 0. 467 0. 611
Ⅱ 0. 551 0. 741 0. 674 0. 315 0. 570
Ⅲ 0. 485 0. 645 0. 597 0. 471 0. 550
Ⅳ 0. 511 0. 524 0. 615 0. 231 0. 470
Ⅴ 0. 397 0. 412 0. 401 0. 299 0. 377
Ⅵ 0. 416 0. 432 0. 413 0. 301 0. 391
Ⅶ 0. 389 0. 479 0. 348 0. 216 0. 358
Ⅷ 0. 352 0. 412 0. 409 0. 314 0. 372
的耐寒性。该试验结果表明,田间越冬初期,各品种及处理
的抗氧化酶迅速增加,敖汉苜蓿的 SOD和 CAT酶活性在 10
月末达到最大值,其他品种的酶活性均在 11 月中旬升至最
高,各品种及处理根系 POD酶活性均在 11月中旬达到最大
(下转第 19页)
5144卷 26期 申晓慧等 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PC021120 -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
度为 3. 00 g /L,碳氮摩尔比为 2. 5∶ 1,最佳碳氮源组合为 D -
果糖 / NaNO3,最佳 pH为 5. 0。由此可见,厚垣孢普可尼亚
菌 PC021120 -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营
养条件不同,在该生防菌剂的发酵调控中根据需要选择最适
合的产孢条件。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合适与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代谢和产物形成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影响真菌产孢的
因素主要有培养基的营养、pH、湿度、无机盐。培养基的营养
成分不能太丰富,碳源、氮源不宜过多,尤其是有机氮源含量
要少一些,否则不易形成孢子,而无机盐的用量会影响孢子
的颜色和数量[6]。关于营养、pH、温度、光照、水活度等条件
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分生孢子的影响已有报道[5,7 -10],但
这些条件对其产厚垣孢子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厚垣孢子的
产生是菌株应对营养缺失或者其他环境压力(如高温、高压、
干燥等)的一种方式[11],使其易在土壤中存活。孢子是真菌
杀虫剂的主要成分,能否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大量孢子是评
价菌株作为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准。液固双相发酵在微生
物大批量培养中应用广泛,它是指经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出菌
丝或孢子后接入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孢子的方法,此过程与两
步培养法相似。Sun 等[4]研究表明采用两步培养法获得的
最佳碳氮源产孢量比连续培养法相应的碳氮源产孢量多。
在连续培养中,菌丝营养生长会改变培养基的成分,降低其
营养,无法确定真菌产孢阶段的起始浓度。采用两步培养法
确定的真菌产孢营养环境条件对于指导真菌生防菌剂的生
产、提高固态发酵的产孢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顺.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 PL89的研究[D].福州:福
建农林大学,2006:11 -12.
[2]卢明科,潘沧桑,李舟.厚垣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防
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2(4):103 -106.
[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0.
[4]SUN M H,GAO L,LIU X Z,et al. Fungal sporulation in two-stage cuitiva-
tion[J]. Mycosystema,2009,28(1):64 -72.
[5]GAO L,LIU X Z,SUN M H,et al. Use of a novel two-stage cultiv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everal biocontrol fungi[J]. Mycoscience,2009,50(4):
317 -321.
[6]曹军卫,马辉文.微生物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0 -90.
[7]高利.液体与固体培养几种生防真菌的营养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
2009,25(4):322 -327.
[8]MO M H,XU C K,ZHANG K Q.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arbon - to - nitrogen ration,and initial pH on the growth of nematopha-
gous fungus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in liquid cuiture[J]. Mycopatholo-
gia,2005,159:381 -387.
[9]LIU X Z,CHEN S Y.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Pochonia chlamydosporia
and ARF18,fungal parasites of nematode eggs[J]. Invertebr Pathol,2003,
83:10 -15.
[10]XU L L,LI F,XIE H Y,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promoting conidial pro-
duction by a nematophagous fungus,Pochonia chlamydosporia AS6. 8[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25(11):1989 -1994.
[11]刘静,李中元,王军娥,等.丝状真菌产孢机制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81 -83.
(上接第 15页)
值,且同一品种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单、混播处理间差异也较大。
这与 Gerloff[15]提出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 POD和 CAT的活性
及 2种新同工酶的合成能力要比抗寒性弱的品种高以及南丽
丽等[16]报道随着秋冬温度的降低,苜蓿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
增加,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笔者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的 MDA、SOD、POD 及
CAT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判,得出其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
Wega7F + 无 芒 雀 麦、Wega7F、WL319HQ + 无 芒 雀 麦、
WL319HQ、驯鹿 +无芒雀麦、驯鹿、敖汉 +无芒雀麦、敖汉。
参考文献
[1]夏明,刘亚学,阿拉木斯,等.低温下苜蓿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的研究
[J].中国草地,2002,24(6):28 -37.
[2]冯昌军,罗新义,沙伟,等.低温胁迫对苜蓿品种幼苗 SOD、POD活性和
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5,22(6):29 -32.
[3]邓雪柯,乔代蓉,李亮,等.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1):191 -193.
[4]张荣华,李拥军,张叶玲.脯氨酸含量对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J].现
代化农业,2006(4):17 -18.
[5]孙广玉,李威,蔡敦江,等.高寒区苜蓿越冬的生理适应性[J].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2005,23(6):51 -53.
[6]纪荣花,于磊,鲁为华.不同苜蓿品种建植当年田间生长发育与根系特
征的比较[J].草原与草坪,2011,31(5):21 -26.
[7]崔国文.紫花苜蓿田间越冬期抗寒生理研究[J].草地学报,2009,17
(2):145 -150.
[8]VIANDS D R. Variability and selection for characters associated with root
regeneration capability in alfalfa[J]. Crop Sci,1998,28:232 -236.
[9]马春平,宋丽萍,崔国文. 紫花苜蓿抗寒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J]. 黑
龙江畜牧兽医,2006(6):647 -648.
[10]由继红,杨文杰,李淑云.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抗寒性的研究[J].东北
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102 -105.
[11]魏臻武,王德贤,贺连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苜蓿抗寒锻炼过程中的
作用[J].草业科学,2006,23(7):15 -18.
[12]申晓慧,姜成,李如来,等. 3种紫花苜蓿与草地羊茅单、混播越冬期根
系生理变化及抗寒性研究[J].草业科学,2016,33(2):268 -275.
[13]南丽丽,师尚礼,陈建纲,等.不同根型苜蓿根系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
其抗寒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3):619 -625.
[14]王运涛,于林清,萨仁.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2,
32(3):91 -96.
[15]GERLOFF E S. Soluble protein in alfalfa root as relatedto cold hardiness
[J]. Plant Physcol,2007,42:895.
[16]南丽丽,师尚礼,朱新强,等.田间越冬期不同根型苜蓿根系的生理生
化特性[J].核农学报,2011,25(2):369 -374.
9144 卷 26 期 石 妍等 两步培养法测定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孢的最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