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壳薏苡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全 文 :
(接上页)
[3]Kim EK,Lee SJ,Lim BO,et al.Antioxidative and neuropro-
tective effects of enzymatic extracts from leaves of Perila
frutescens var.japonica[J].Food Sci Biotechnol,2008,17:
279-286.
[4]胡彦,丁友芳,温春秀.紫苏属植物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
组成[J].食品科学,2010,31(14):165-169.
[5]姚悦梅,王建华.储存方式和包装材料对紫苏种子发芽的影
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8(2):38-40.
[6]盛束军,徐秀瑛,方坚.包装材料和大气成分对紫苏种子发
芽率影响的研究[J].中药材,1992,15(5):7-9.
[7]杨国会,马尧,李如生,等.紫苏种子贮藏时间与其发芽率及
膜透性关系的研究[J].特产研究,2000(4):41-42.
[8]颜启传.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3-118.
[9]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
[10]王学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2]孙群,王建华,孙宝启.种子活力的生理和遗传机理研究进
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48-53.
[13]李会珍,孙子文,李晓君.紫苏种子性状与主要营养成分相
关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3,28(10):55-59.
[14]Masumoto N,Ito M.Germination rates of perila(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on)mericarps stored at 4℃for 1—20
years[J].J Nat Med,2010,64:378-382.
[15]和红晓,吕芳德,潘克玉.贮藏条件对山核桃属植物种子生
活力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1):20-24.
[16]张苗苗.两种披碱草属牧草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5-10-24
基金项目:黔西南州科技计划项目———农业攻关(编号:黔西南科字
[2014]30号),课题任务书2014-19。
作者简介:邓 伟(1972—),男,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农学类专
业教学和种苗生产方向研究;E-mail:dcadw@163.com。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壳薏苡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邓 伟, 李松克, 岑爱华, 肖朝锋, 江厚成, 王 娇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兴义562400)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ite Shel Coix See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DENG Wei,LI Songke,CEN Aihua,XIAO Chaofeng,JIANG Houcheng,WANG Jiao
摘 要:以黔西南州普遍种植的白壳薏苡为材料,探讨不同种
子处理方法对白壳薏苡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壳
薏苡最适发芽温度为30℃,去壳处理发芽率高于未去壳处理;
大于6mm粒径的发芽率最高为85%;变温处理25℃8h/35℃
16h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90%;其发芽率与出苗率无明显相
关,发芽率与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率与成苗率呈极显著
正相关。
关键词: 白壳薏苡;发芽率;发芽方法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04.100
中图分类号: S 5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6)04-0100-03
薏苡(Coix lachryrma-jobi L.)又叫薏仁米、六谷
子,为禾本科(Graminneae)薏苡属(Coix)一年生或多
年生的C4 草本植物[1-2],堪称“禾本科作物之王”[3-4]。
薏苡是药食两用作物,药用具有水消肿、健脾祛湿、舒
筋除痹和清热排脓等功效,食用以其丰富的营养开发
保健食品、美容产品等,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白壳薏苡是黔西南州栽培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种,
主要分布在兴仁县、晴隆县、安龙县,随着农业产业结
构的调整,全州白壳薏苡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仅2013
年兴仁县种植面积就达1.7万hm2,已成为我州发展
地方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全州白
壳薏苡种植一直沿袭传统生产方式,耕作粗放而落后,
技术含量低,其单产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制约着薏
苡产量潜力和种植者的收益[5]。目前,对白壳薏苡开
展技术研究多为密度、施肥水平、播种期等方面,对其
提高发芽率等方面研究较少,在实际生产中常因发芽
率低影响产量和生产投入成本,因此开展白壳薏苡发
芽试验研究,既是现实生产实践的需求,也是集成现代
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和农业增产增效的长远需要。
白壳薏苡种子外壳较硬实,吸水透气能力较差,一
·001·
第35卷 第4期 2016年4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4 Apr. 2016
般常温下发芽率较低,在当地播种季节土壤温湿度难
以满足发芽条件,造成田间出苗率低,因此本试验参照
当地种子处理经验,采取农户易于掌握的方法进行试
验,以期为大面积播种提高出苗率提供种子处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兴仁白壳薏苡品种,本试验采用上年
大田收获后晒干去除瘪粒的新鲜种子。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培养箱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出苗试验,
室内发芽试验按照标准发芽试验[6]进行,田间试验按
照当地种植习惯实施。试验采取人工去壳、未去壳、不
同粒径、未去壳变温4种不同方法进行处理,每种方法
均取发芽率最高的进行田间出苗试验。
1.2.1 人工去壳处理
随机选取750粒种子进行人工去除外壳,3次重
复,每重复50粒,采取不同温度15,20,25,30,35℃在
室内培养箱进行发芽试验,以当地播种季节多年平均
气温15℃为对照,计算发芽率和发芽势时折算成100
粒。
1.2.2 未去壳处理
随机选取750粒未去外壳种子在常温下浸种24h
进行室内培养箱试验,每重复50粒,其他方法同
1.2.1。
1.2.3 不同粒径处理
用6mm和5mm的筛进行筛选薏苡种子,粒径
>6mm 的为大粒种子,5~6mm 的为中粒种子,
<5mm的为小粒种子。选取不同粒径各750粒在常
温下浸种24h进行室内培养箱试验,每重复50粒,其
他方法同1.2.1。
1.2.4 未去壳变温处理
各变温处理随机选取未去壳薏苡种子900粒,
3次重复,每重复100粒,在室内培养箱进行发芽试
验。变温方法为:1)将种子在90~95℃水中浸种
3~4s,快速取出滤干水分摊晾冷却降温至室温,然后
在培养箱中15℃催芽发芽试验;2)将种子在85~90
℃水中浸种8~10s,然后在培养箱中15℃发芽试验;
3)先在恒温箱中按25℃8h/35℃16h进行变温处
理后[7],再在培养箱中15℃催芽发芽试验。
1.2.5 田间出苗试验
将上述处理方法催芽种子进行田间试验,每处理
用种1 000粒,5行区,每行50穴,每穴4粒,行穴距按
0.46m×0.4m播种[8],记录出苗率、成苗率。
1.3 数据计算
种子置床后10d计发芽势,第20天计发芽率。
发芽势(%)=发芽初期(10d内)正常发芽粒数/
供检种子粒数×100%;
发芽率(%)=发芽初期(20d内)正常发芽粒数/
供检种子粒数×100%;
发芽指数(GI)=∑Gt/Dt,式中Gt为第t日发芽
数,Dt为相应的发芽日数[9]。
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出苗率、成苗率均以各
处理重复的平均数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去壳与未去壳处理对薏苡发芽效果的影响
人为去除白壳薏苡外壳于培养箱中进行不同温度
发芽试验,试验结果(表1)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白
壳薏苡发芽率呈增高趋势,但以温度30℃条件下发芽
率最高,为93%,超过30℃时呈下降趋势,30℃处理
与其他处理发芽率差异最为显著,与25℃处理差异不
明显,25,30,35℃发芽指数无差异。
在未去壳条件下(表1),白壳薏苡发芽率也随着
温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以30℃条件下发芽率最高,
为87%,其次是在25℃和35℃条件下,分别为79%
和75%,15℃时发芽率最低,为28%。30℃处理与其
他处理发芽率差异最为显著,与35℃处理发芽指数差
异不明显。
表1 去壳与未去壳处理对薏苡的发芽效果
处理
温度
(℃)
发芽势
(%)
发芽率
(%)
发芽指数
去壳
15  18.0  47.0d 16.3c
20  47.0  72.0c 23.1b
25  71.0  88.0ab  35.0a
30  80.0  93.0a 38.4a
35  76.0  84.0b 36.2a
未去壳
15  9.0  28.0e 8.5d
20  24.0  65.0d 17.4c
25  65.0  79.0b 26.6b
30  78.0  87.0a 31.5a
35  68.0  75.0c 29.0ab
2.2 不同粒径处理对薏苡发芽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2)表明,不同粒径的白壳薏苡种子
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发芽率呈升高趋势,大于6mm粒
径的最高发芽率为85%(30℃),最低为30%(15℃);
5~6mm粒径的最高发芽率为83%(30℃),最低为
25%(15℃);小于5mm 粒径的最高发芽率为79%
(30℃),最低为25%(15℃)。
·101·
问题探讨  邓 伟 等:不同处理方法对白壳薏苡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表2 不同粒径处理对薏苡的发芽效果
粒径
温度
(℃)
发芽势
(%)
发芽率
(%)
发芽指数
>6mm
15  11.0  30.0d 9.3d
20  17.0  38.0d 15.7c
25  43.0  64.0c 25.8b
30  58.0  85.0a 31.4a
35  51.0  78.0b 28.3ab
5~6mm
15  10.0  25.0d 8.2d
20  17.0  34.0c 18.2c
25  40.0  68.0b 23.5b
30  48.0  83.0a 30.8a
35  45.0  81.0a 29.6a
<5mm
15  8.0  25.0e 7.3e
20  20.0  41.0d 17.1d
25  36.0  58.0c 25.0c
30  51.0  79.0a 31.5a
35  42.0  74.0b 30.0ab
2.3 未去壳变温处理对薏苡发芽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3)表明,未去壳白壳薏苡在变温处
理条件下其发芽率均高,以25℃8h/35℃16h变温
处理条件下(C)发芽率最高(为90%);其次是在90~
95℃水中浸种3~4s,摊晾冷却降温至室温后在培养
箱中15℃催芽条件下发芽率为84%;最小是在85~
90℃水中浸种8~10s后在培养箱中15℃催芽条件
下发芽率(为72%)。处理B与处理A、C发芽率差异
极显著,处理 A 与处理 C无差异,三者发芽指数无
差异。
表3 未去壳变温处理对薏苡的发芽效果
处理
温度
(℃)
发芽势
(%)
发芽率
(%)
发芽指数
A  15  67.0  84.0a 38.3a
B  15  58.0  72.0b 35.7a
C  15  73.0  90.0a 34.9a
2.4 薏苡发芽率、出苗率和成苗率的相关分析
根据田间出苗试验,统计其出苗率和成苗率并进
行相关分析,结果(表4)表明,白壳薏苡发芽率与出苗
率无明显相关,发芽率与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率
与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4 薏苡发芽率、出苗率和成苗率的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发芽率 出苗率 成苗率
发芽率 1.000 0
出苗率 0.630 0  1.000 0
成苗率 0.740 0* 0.950 0** 1.000 0
  注:“*”p<0.05,“**”p<0.01。
3 结论与讨论
3.1 无论是去壳、未去壳、不同粒径处理,白壳薏苡在
温度30℃条件下发芽率、发芽指数最高,说明白壳薏
苡的最适宜发芽温度为30℃左右。
3.2 白壳薏苡种子外壳较厚,表面呈微蜡质,吸水率
较低,只有顶端与果柄连接处有孔与外界连通,孔内还
有种衣阻隔,影响水分、空气进入,去掉外壳与种衣,有
利于种胚与胚乳吸水萌动,从而提高发芽率。由于去
壳不易操作,容易去掉种胚,但在生产上可采取破壳方
式(不完全去掉)有利于水分的浸入,促进种子吸水
萌动。
3.3 白壳薏苡大粒种子饱满,种子结构发育较完全,
胚和胚乳生理代谢较完整,抗逆性较强、酶活性活跃,
种子活力增强。因此在生产上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进
行播种,可减少种子用量,提高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
率和成苗率。
3.4 适当的变温处理对提高白壳薏苡发芽率有促进
作用,采取25℃8h/35℃16h变温处理技术,可使薏
苡种子达到73.0%的发芽势与90.0%的发芽率。
3.5 白壳薏苡发芽率与出苗率无明显相关性,发芽率
与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率与成苗率呈极显著正
相关。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种子处理,提高其发
芽率,保证田间苗齐苗壮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亨履,陆平,朱玉兴,等.中国薏苡的生态型、多样性及利
用价值[J].作物品种资源,1995(4):4-8.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物
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3]陈清硕.多用途的高产作物———薏苡[J].农村科学,1984
(12):2-3.
[4]陈建国,陈重明.禾本科药用植物概述[J].植物杂志,1991
(3):8.
[5]周明强,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省薏苡的生产加工现状及
发展潜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 660-4 663.
[6]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作物种子检验规
程-发芽试验》GB/T 3543.4—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1996.
[7]陈成斌,覃初贤,温东强,等.提高薏苡发芽率方法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1999(5):231.
[8]陈文现.兴仁薏苡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的产量表现[J].贵州
农业科学,2014,42(8):72-75.
[9]张春庆,王建华.种子检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6.
·201·
第35卷 第4期 2016年4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4 Ap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