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8卷 第 4期
2000年 1 1月
贵州 林 业科 技
Guizhou Fores t ry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Vo l. 28, No. 4Nov. , 2000
金佛山方竹残次林改造产量分析
傅文举
(桐梓县林业局 桐梓 563200)
摘要: 分析结果表明: 对贵州省桐梓县金佛山方竹残次林进行改造后 , 其竹笋产量得到大幅
度提高 , 采笋株数和径级都有较明显的增大。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 残次林 ; 径级 ; 立地条件 ; 林分结构 ; 笋产量
中图分类号: S795. 9: S790. 6 文献标识码: B
金佛山方竹 (Chimonobembusa Uti li s Kong. f. ) 是禾本科方竹属的模式种 , 主要分布于
黔北大娄山系 ,与地带性非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林组成复层混交林 ,在逆向演替的次生林中 ,
也出现松、 杉等针叶树种 , 甚至为纯林等 , 垂直分布的下限在 1400米左右。金佛山方竹是亚
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生树种属有栲 (Castanopsis )、槭
( Acer )、 栎 ( Quercus )、 青 冈 栎 ( Cydobatanopsis )、 荚 迷艹 ( Viburnum )、 杜 鹃
( Rhododendrom )、 玉兰 (Magnol ia)、 漆树 ( Tox iodendrom )、 樱 (Cerasus )、 山胡椒 (Lin-
dera )、 桦木 ( Betula )等。次生方竹林中还伴有松 (Pinus )、 杉 (Cunninghania) 等。方竹竹
材纤维适中 , 是造纸、 纤维板、 竹器编织的优质好材料 ; 方竹笋味鲜美 , 质地纯净 , 蛋白质
含量为 3. 02% ,脂肪含量为 0. 34% ,总糖含量为 0. 89% ,可溶糖含量为 0. 53% ,热量为 18. 70
千卡 /100g , 粗纤维含量 0. 68% , 灰分为 1. 05% , 饮誉国内外 , 出口日美等地。金佛山方竹
相对集中连片分布 ,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再造农村经济新发展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
是一项重要资源。
金佛山方竹林是典型的异龄林生态系统 , 蓄留母竹和调整林分 (年龄 ) 结构而提高单位
面积笋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 1 试验区概况
桐梓县地处 27°~ 28°51′N, 106°21′~ 107°16′E,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
地带 , 大娄山脉纵贯全境。基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 年平均气温 14. 7℃ , 一
月均温 3. 9℃ , 七月均温 24. 7℃ , 年日均温≥ 5℃的天数为 266天 , 积温 4831℃ , 年日均温
收稿日期: 2000— 07— 20
本项目研究得到桐梓县林业局各领导有力帮助以及黄莲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 受林 “中” 字 1995- 21# 项目资助 ,
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10℃的日数为 216天 ,积温 4283. 1℃ ;年降水量 1057. 1mm,其中秋冬季降水量占 29% ,太
阳总辐射 3449兆焦耳 /m2 , ≥ 10℃的年辐射 2570兆焦耳 /m2。
试验地位于桐梓县东北黄莲林区 , 海拔变幅为 1400~ 1700m, 是典型的金佛山方竹次生
林区 , 基本情况列表 1。母岩以石灰岩、砂页岩等为主 , 在黄壤及黑色石灰土上均有方竹林分
布。
表 1 试验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单位: m cm 株 /0. 667hm2
林地 立 地 条 件海 拨 土 厚 坡 向 坡 度 坡 位 竹木比例
林分 特 征
地 径 立竹度
10 1450 40 东 15° 中 9∶ 1 0. 9991 9894
2 1490 40 北 35° 中 8∶ 2 0. 9020 7559
4 1500 45 东 南 30° 中 9∶ 1 0. 9467 8856
3 1600 30 东 北 30° 上 9. 5∶ 0. 5 1. 0340 6003
5 1540 50 东 10° 中 9. 5∶ 0. 5 1. 0309 9302
8 1550 30 西 南 35° 中 9∶ 1 1. 0135 6188
平均数 1522 39 21° 0. 9865 7967
自 1996年以来在采笋期前的 5~ 6月 , 根据金佛山方竹残次林改造实施办法由林业部门
技术人员亲自指导间伐改造作业 ,按基本类型一致划分林班 ,分别设 20m× 20m处理样方 ,并
在样方中心再设置 2m× 3m的监测样方。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分别设置 18个 2m×
3m观测样方统计采笋株数。其中 1号、 6号林班被破坏 , 7号林班已规划在 8号林班中 , 9号
林班规划在 10号林班中。
1. 2 改造措施
1. 调整立竹年龄结构: 竹林年龄按≤ 1年、 1~ 5年两个年龄段划分 , 对于 5年生以上的
母竹宜坚持 “砍六留五不留七。” 大于一年生的母竹已形成茂密的枝叶和庞大的鞭根 , 可充分
吸收养分和水分 ,有利于提高林分笋产量 ; 林分内≤ 1年的母竹是竹笋持续高产的基础 ,宜最
终调至 25%左右。
2. 保留合理立竹密度和均匀分布: 林分密度关系到立竹营养和光合空间 ,林分密度大 ,立
竹纤弱 , 笋径小 , 商业价值小 ; 密度小、 立竹粗、 笋径大 , 商业价值高 , 总产量小。因此 , 需
依据林分情况 , 确定合理密度。
3. 留笋养竹: 金佛山方竹主笋期 8月至 10月中旬 , 此外还有少量黑市笋、 春笋、 夏笋、
蓄留母竹宜用秋笋 ,选择采笋前留母竹笋、大径笋 ,均匀分布 ,蓄留数量保持在总株数的 20%
~ 30%为宜。
4. 间伐物归地: 此措施有利于蓄留水土、 提供养分 , 提高地表熵情 , 增加笋产量。
5. 调整竹树结构: 金佛山方竹喜荫、 耐湿、 支撑力弱 , 需上层乔木保护 , 一般亩均物种
数 29种左右 , 立木株数达 600株 /hm2左右为宜。
2 结果分析
2. 1 不同立地条件的竹笋产量变化
38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28卷
调查资料列表 2, 从表中可以看出 , 通过连续四年的改造 , 竹笋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 其
中采笋的径级成倍增大 , 经过改造后地径在 0. 5cm (包括 0. 5cm) 以下的竹笋已经不再存在。
采笋的最大地径已达 3. 0~ 3. 5cm ,占采笋总株数的 1. 55% , 2. 5~ 3. 0cm的占 4. 65% , 2. 0~
2. 5cm的占 25. 9% , 1. 5~ 2. 0cm的占 36. 43% , 1. 0~ 1. 5cm的占 29. 85% , 0. 5~ 1. 0cm的
占 2. 33% ; 采笋地径在 1. 5cm以上的占总株数的 67. 87%。根据调查竹笋量的理论模型 (如
下 )计算笋产量。 W毛= 5. 1246+ 0. 3735D0 2H; W净= 2. 6466+ 0. 2999D0 2H; (其中: W
毛、 W净表示毛净笋重 , 单位克 ; D0、 H分别指相应项的带壳地径与笋高 , 单位: cm )
表 2 不同立地条件林分笋产量影响表 (单位: cm,株 /0. 067hm2, k g /0. 067hm2)
林地号
林分特征 笋 产 量 特 征
胸 径 株数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株 数
笋产量
毛 重 净 重
采笋平
均地径
10 1. 0897 1500 0 0 149 259 111 0 519 22. 99 17. 73 1. 7857
2 0. 8316 1500 0 0 222 371 482 0 1075 39. 96 30. 51 1. 2693
4 1. 2186 1000 0 0 593 778 1149 111 2631 96. 77 66. 27 1. 6021
3 1. 2611 1500 0 0 74 74 0 0 148 8. 21 6. 37 2. 000
5 1. 8000 1000 149 445 1334 1927 1112 111 5078 261. 65 203. 17 1. 8814
8 1. 0106 1500 0 0 37 74 0 0 111 5. 57 4. 31 1. 9167
合 计 — — 149 445 2409 3483 2854 222 9562 — — —
百分比 — — 1. 56 4. 65 25. 19 36. 43 29. 85 2. 32 100 72. 53 54. 73 1. 7736
注: 从林地地径分为: Ⅰ ∈ ( 3. 0, 4. 0) Ⅱ ∈ ( 2. 5, 3. 0) Ⅲ ∈ ( 2. 0, 2. 5)Ⅳ∈ ( 1. 5, 2. 0) Ⅴ ∈ ( 1. 0, 1. 5) Ⅵ ∈ ( 0. 5,
1. 0)。
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地笋产量主要表现在采笋株数和径级的增大 ,阴山产量高于阳山 ,中部
产量高于上部 ,峰值已经达到 261. 65kg /0. 067hm2 ,极低值仅为 5. 57kg /0. 067hm2 ;最大地径
达 3. 4cm,最小地径已有 0. 7cm,平均地径从 1996年的 0. 9134cm 增大到 1999年的
1. 7736cm ,增长率达 94. 18% ,说明林分改造在向良性化发展。 1999年蓄留母竹的最大地径达
5. 4cm,胸径达 4. 7cm ,采收竹笋的最大净笋地径已达 4. 9cm。
2. 2 不同的林分结构对竹笋产量的影响
林分改造 (列表 3)前的 1995年 , 6个林班的监测样方笋产量变动在 0. 7256~ 74. 4961kg /
0. 067hm
2之间 ,平均笋产量仅为 19. 1168kg /0. 067hm2。自 1996年进行改造后 , 1996年笋产
量变动在 52. 7685~ 145. 2094kg /0. 067hm2 ,平均笋产量在 90. 9434kg /0. 067hm2; 1997年笋
产量变动在 2. 7697~ 164. 4840kg /0. 067hm2之间 ,平均笋产量为 49. 2774kg /0. 067hm2; 1998
年笋产量变动在 9. 2788~ 136. 2538kg /0. 067hm2之间 ,平均笋产量为 74. 0347kg /0. 067hm2 ;
1999年笋产量变动在 5. 5651~ 261. 6502kg /0. 067hm2之间 ,平均笋产量为 80. 7803kg /
39 4期 傅文举: 金佛山方竹残次林改造产量分析
0. 067hm
2。若考虑方竹笋产量大小年的差异 ,可见改造前后的产量变化是相当显著的。
表 3 试验区监测样地改造前后笋产量变化表
林班号 林班面积
( 0. 067hm2 )
1995年 一九九六年
样方产量
( kg /0. 067hm2 )
林班产量
(k g)
样方产量
(k g /0. 067hm2)
林班产量
( kg)
10 643 7. 7702 4996. 2386 144. 9190 93182. 917
2 125 0. 7256 90. 7000 52. 7685 6596. 0625
4 205 27. 5637 5650. 5585 89. 0686 18259. 0630
5 257 3. 0299 778. 6843 145. 2094 37318. 8158
3 207 1. 1421 236. 4147 57. 3919 11880. 1233
8 250 74. 4961 18624. 0250 56. 3031 14075. 775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样方产量
( kg /0. 0067hm2 )
林班产量
( kg )
样方产量
( kg /0. 0067hm2 )
林班产量
(k g)
样方产量
(kg /0. 0067hm2 )
林班产量
( kg)
65. 9670 42416. 7810 136. 2538 87611. 1934 22. 9907 14783. 0201
2. 7697 346. 2125 46. 8844 5860. 5500 39. 9648 4995. 6000
16. 3931 3360. 5855 9. 2788 1902. 1540 96. 7662 19837. 0710
164. 4840 42272. 3880 261. 6502 67244. 1014
36. 4764 7550. 6148 103. 7217 21470. 3919 8. 2118 1699. 8426
9. 5740 2393. 500 5. 5651 1391. 2750
3. 讨论与建议
3. 1 金佛山方竹的发笋率受立地条件、林相、气候、林分径级和立竹度的影响 ,在金佛山方竹
的开发利用中 ,严禁采收早期笋和大径级笋 ,强化间伐力度 ,合理保留立竹密度 ,有利于竹林生
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3. 2 为了尽快达到山区林农们的期望值 ,应当在年度经营措施中制订周密的改造和管护方
案。采笋季节一结束 ,号召林农用镰刀伐掉尾期和小径级笋 ,实行封山护笋养竹 ,严禁人畜破坏
母竹及砍伐林中乔木和林区内用火 ,在次年五至六月进行清理改造 ,充分使林分结构得到有机
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喜等 . 林地覆盖糠壳对金佛山方竹笋产量的影响 . 竹子研究汇刊 , 1997, V 0l. 16 NO. 3第 50~ 53
页。
2. 张弘等 . 柏箐喀斯特台原森林区金佛山方竹林 . 柏箐喀斯特台原森林区科学考察集 255~ 263 贵州
民族出版社 , 1994。
40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