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产量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06-0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目(200508010316);
内蒙古人才开发基金项目(2005-12)
作者简介:张宏宇(1980 ),男(满),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杨恒山(1967 ),男 , 教授 ,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产量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张宏宇 ,杨恒山 ,肖艳云 ,邰继承 ,刘 晶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2)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034(2008)05-0052 02
  建立人工草地是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和实现农牧
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国内外学者的众
多研究表明 ,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是建立人工草地的
理想组合。国内学者对混播草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品种组配 、施肥 、刈割等方面 ,对混播下冠层结构的影
响研究报道甚少 。本课题进行混播方式对草产量及
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 ,旨在为建立高产人工草地提供
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2006年 5— 9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
院试验农场进行 。试验点近 5 0年平均气温为
6.8℃, ≥10℃活动积温 3 220 ℃,无霜期 154 d;年
平均降水量 398mm,生长季内(4— 9月)降水量占全
年降水量的 89%。试验地位于北纬 43°36′, 东经
122°22′,海拔高度 178 mm。试验田为灰色草甸土 ,
土壤有机质含量 15.50 mg/kg,碱解氮 58.45mg/kg,
速效磷 48.32 mg/kg, 速效钾 163.67 mg/kg, pH值
8.20,有灌溉条件 。
1.2 试验材料
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sativaLcv.Algon-
quin)由美国引进 ,无芒雀麦(Bromusinnermiscv.Car-
ton)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单播紫花苜蓿 、单播无芒雀麦 、同行混播
和间行混播 4个处理 ,小区面积 32.4m2 ,行距 30 cm,
3次重复。单播播量为紫花苜蓿 15 kg/hm2 ,无芒雀
麦 22.5kg/hm2;混播播量均为对应单播播量的一半 。
1.4 栽培管理
2006年 5 月 6 日 播 种 , 基 施 磷 酸 二 铵
150kg/hm2、尿素 75 kg/hm2 、硫酸钾 150 kg/hm2;生
长季内人工除草 2次 ,铲趟 3次 ,灌水 4次;全年刈割
2次 ,分别为 7月 18日和 9月 1日 ,留茬高度均为
5 ~ 6cm。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株高:刈割前各小区随机测定 20株伸直高度 。
分枝数:各小区均选取有代表性的 2 m行长 ,逐
株查一级分枝数。
冠层产量:各小区随机选定 1.2 m2样方 ,由下而
上每 10 cm层分层收获测产(混播处理分离紫花苜蓿
和无芒雀麦后分别测产),并于 65 ℃恒温箱烘干称
量 。
鲜 、干草产量及茎叶比:刈割后测整区鲜草产量 ,
并取鲜样 500 g分离茎叶 ,于 65 ℃恒温箱烘干称重 ,
计算鲜干比 、茎叶比 ,由鲜草产量 、鲜干比折算干草产
量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方式对株高和分枝(蘖)数的影响(见
表 1)
表 1 不同播种方式对株高和分枝(蘖)数的影响
处理
株高 /cm
第一茬 第二茬 平均
分枝(蘖)数 /个
第一茬 第二茬 平均
单播紫花苜蓿 74.7±0.5 83.3±0.5 79.0 415.6±41.4 400.0±43.3 407.8
同行混播
间行混播
紫花苜蓿 68.3±2.2 78.4±2.4 73.4 206.7±78.4 437.8±139.6 322.3
无芒雀麦 71.5±1.1 86.1±1.5 78.8 1 498.9±97.5 862.2±292.3 1 180.6
紫花苜蓿 70.6±1.5 82.0±1.6 76.3 324.4±58.9 501.1±118.0 412.8
无芒雀麦 71.7±2.0 84.3±1.3 78.0 1 182.2±265.3 791.1±109.6 986.7
单播无芒雀麦 73.9±0.3 76.5±0.3 75.2 1 009.3±115.8 1 191.1±67.1 1 100.2
  由表 1可见 ,紫花苜蓿二茬的平均株高单播高于
混播 ,而无芒雀麦的株高为混播高于单播 ,说明混播
下种间竞争对紫花苜蓿株高生长不利而对无芒雀麦
的株高生长有利。无芒雀麦株高增加的原因是与紫
花苜蓿争光所致。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株高的标准
差均为混播高于单播 ,说明混播下株高的整齐度降
低 。紫花苜蓿的一级分枝数同行混播低于其他 2个
处理 ,而无芒雀麦的分蘖数却以同行混播下最大 ,说
明同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的分蘖抑制了紫花苜蓿的分
52
HeilongjiangAnimalScience 
    andVeterinaryMedicine   № 5 2008
DOI :10.13881/j.cnki.hljxmsy.2008.05.008
蘖 。
2.2 不同播种方式对草产量的影响(见表 2)
表 2 不同播种方式对草产量的影响   kg· hm-2
处理 第一茬 第二茬 总计
单播紫花苜蓿 2 515.73abA 4 942.36aA 7 458.10aA
同行混播 3 036.21aA 5 094.58aA 8 130.78aA
间行混播 2 650.98abA 5 153.63aA 7 804.62aA
单播无芒雀麦 2 091.18bA 3 872.86bB 5 964.04bB
  注:同列数据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不同
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由表 2可见 ,第一茬同行混播产量最高 ,且与产
量最低的单播无芒雀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
0.01);第二茬间行混播产量最高 ,单播无芒雀麦产
量最低且与其他 3个处理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全年总产量以同行混播最高 ,其次为间
行混播和单播紫花苜蓿 ,单播无芒雀麦最低 ,说明混
播具有产量优势 。
2.3 不同播种方式草产量对冠层垂直分布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冠层重心的高度不同。在第一茬
中 ,单播紫花苜蓿和间行混播在 20 ~ 30 cm冠层处产
量比重提高 ,而同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冠层产量比
重最高值均出现在 10 ~ 20cm冠层。在第二茬中 ,间
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在 10 ~ 20 cm冠层处产量比
重最高 ,而单播紫花苜蓿和同行混播产量最高值分别
出现在 30 ~ 40 cm和 20 ~ 30 cm冠层 ,在 30 ~ 40 cm
冠层各处理草产量相近 ,单播紫花苜蓿由于其重心位
置较高而容易倒伏。
2.4 不同混播方式下冠层产量组分结构比较
在第一茬中 ,同行混播在 40 ~ 50cm冠层下产量
构成比例无芒雀麦高于紫花苜蓿 ,而在 50 cm冠层以
上却相反;间行混播在 30 ~ 40 cm冠层下产量构成比
例无芒雀麦高于紫花苜蓿 ,而在 40 cm冠层以上则相
反 。紫花苜蓿间行混播的草产量高于同行混播 ,二者
之间的差异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无芒雀麦
的草产量为间行混播低于同行混播 ,二者之间差异在
冠层基部和上部较为明显。在第二茬中 ,同行混播在
30 cm冠层以上产量构成比例紫花苜蓿高于无芒雀
麦 ,而在 30cm冠层以下两者互有高低 ,相差不大;间
行混播产量构成比例紫花苜蓿高于无芒雀麦 。紫花
苜蓿间行混播的草产量高于同行混播 ,二者之间的差
异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无芒雀麦的草产量
20 cm冠层以下间行混播高于同行混播 , 20 cm以上
冠层间行混播低于同行混播 ,二者之间差异在冠层基
部最大。
3 小结
(1)由于种间竞争 ,混播无芒麦雀麦的株高较单
播有所增加 ,而紫花苜蓿株高单播有所降低;混播无
芒雀麦 、紫花苜蓿的整齐度均低于其相应的单播 。同
行混播无芒雀麦分蘖数高于间行混播和单播 ,而紫花
苜蓿的分枝数则与其相反。
(2)第一茬同行混播牧草产量最高 ,第二茬间行
混播牧草产量最高 。全年产量以同行混播最高 ,其次
为间行混播 、单播紫花苜蓿 ,单播无芒雀麦最低 。
(3)单播紫花苜蓿的重心位置高于同行混播 、间
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 。混播降低了冠层重心而使
抗倒性增强 ,混播中冠层下部无芒雀麦比重大 ,上部
则紫花苜蓿比重大。紫花苜蓿各冠层产量间行混播
高于同行混播 ,而无芒雀麦整体上表现为同行混播高
于间行混播。
(010)
2008年度征订 《黑龙江畜牧兽医 》杂志表彰奖励通知
各地市 、县(市)通讯发行工作站:
2008年 《黑龙江畜牧兽医 》杂志社发行工作已圆满结束 ,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为感
谢各通讯发行站辛苦努力的工作和对杂志社工作的大力支持 ,杂志社决定对在工作中业绩突出的通讯发行站
预以表彰奖励。名单如下:
富裕县畜牧局 、农垦红兴隆分局畜牧局 、望奎县畜牧局 、宝清县畜牧局 、齐齐哈尔市畜牧水产局 、安达市畜
牧局 、农垦牡丹江分局畜牧局 、杜蒙县畜牧局 、农垦宝泉岭分局畜牧局 、穆棱市畜牧局 ,农垦建三江分局畜牧局 、
农垦北安分局畜牧局 、伊春市畜牧局 、大庆市家畜繁育指导站 。
望以上各站再接再励 ,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同时要求各发行站以他们为榜样 ,加倍努力工
作 ,力争早日跨入优秀发行站行列。
《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
2008年 4月 17日
53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