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



全 文 :三色堇(ViolatricolorL.)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
收稿日期:2006-03-31
作者简介:王晓磊(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
分子生物学与生殖生物学。
*通讯作者E-mail:hubz@neau.edu.cn
王晓磊,胡宝忠*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 要:三色堇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文章从三色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及病虫害
防治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三色堇;生物学特性;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2;S688 文献标识码:A
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是波兰国花,原产欧
洲,在欧美十分流行。1629年将野生种引进庭园
栽培,19世纪开始进行品种改良,我国于20世纪
20年代初引进,全国各地均有栽培[1]。三色堇可用
做庭院、花坛、景区栽培及盆栽。三色堇可全草
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瘀、止咳等功能,用于治
疗小儿瘰疬、咳嗽及呼吸道炎症等疾患[2]。本文主
要从三色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
面进行概述。
1 三色堇的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三色堇属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花卉[3],常
作二年生栽培,别名蝴蝶花、鬼脸花、猫儿脸、
人面花等。三色堇株高 13~25 cm,株型矮、茎长
而多分枝[4],常匍匐地面。叶互生,具柄,基生叶
圆心脏形,上部叶较窄,锯齿圆钝,托叶大而宿
存,自 6~8枚真叶开始分化,花两侧对称,单生
于叶腋处,每梗一花,花径4~12 cm,侧向。三色
堇开花早,花期长,花朵盛开时,色彩艳丽,状
似蝴蝶,是春秋季花坛的主要装饰材料。花有红、
黄、白、蓝、紫、黑等多种颜色。每朵 5枚花瓣,
花瓣近圆形,不整齐。蒴果椭圆形,三裂,种子
呈倒卵形[5]。
1.2生活习性
三色堇性喜温凉,耐半荫,好凉爽环境,较
耐寒[6],根系可耐零下 15℃低温。在昼温 15~25
℃,夜温 3~5℃条件下植株发育良好。昼温连续
30℃以上,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昼温持续 25
℃时,只开花不结实,即使结实,种子也发育不
良。三色堇在肥沃疏松湿润的沙壤土或轻壤土,土
壤 pH为 5.4~7.4,有机质含量在 1.1%~1.32%条件
下生长最差。
1.3活性成份
三色堇的花细胞中蕴藏着多种与化妆品密切相
关的活性组分,包括:芸香甙(Rutin),含量为10%~
24%(干花汁) ;类胡萝素(Carotenoid)类,包括有番
茄烃(Lycopene)、六氢番茄烃(Fiytofluene);维生素
E量为 0.03%(干花汁)[7]。此外,还含有皂甙(Sa-
ponin)、挥发性精油(Volatialoil)、花青素(Ant-
bocyaos)等组分。
1.4结构特征
在结构方面研究较少,仅对叶表皮、根的显微
结构、花蜜腺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王旭红对三色堇叶表皮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
究,指出三色堇下表皮细胞呈波浪状,彼此间嵌合
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无明显的串珠状增厚,
表面具有角质纹理。气孔呈不等式,气孔器较狭
长,气孔较多,无非腺毛。上表皮细胞呈波浪状,
排列紧密,气孔较多,与下表皮气孔数相近,无非
腺毛[8]。
王旭红等对三色堇根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8]。
指出在三色堇根的横切面中含2~3层木栓层,细胞
类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含有棕色物;皮层窄,细
胞类圆形或类方形;1层内皮层,细胞类长方形,
第39卷 第6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39(6):132~135
2008年 6月 Journal of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une 2008
文章编号 1005-9369(2008)06-0132-04
排列紧密,凯氏带、凯氏点明显;韧皮部较宽,筛
管明显,韧皮射线不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
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成群成径向排列,壁木化,
多为网纹导管,木射线明显,1~4列细胞宽;中心
无髓,有棕黄色物[9]。
沈敏健等对三色堇花蜜腺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
详细描述,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三色堇花不同发育
时期蜜腺进行了研究,证实该植物花蜜中糖分主要
来源于蜜腺分泌组织自身的光合产物;内质网参与
了前蜜的加工和运输;质膜的啜入和反啜入作用是
分泌组织细胞间前蜜传递的主要方式;前蜜最后通
过表皮细胞质膜的分子渗透作用排出体外;表皮细
胞向外的指状突起是蜜汁分泌的主要部位[10]。
2 栽 培
2.1 育苗
2.1.1 播种
三色堇的繁殖,主要采取播种方法,春秋两季
都可进行。北方地区主要在9月播种,可在苗床中
播种,也可以在盆中播种,可根据用苗量的大小而
定。
三色堇于9月中下旬播种于日光温室,选择土
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温室育苗。按比例配制好营养
土,其配比为园土:腐熟羊粪=7:3[11],播种前将种
子在 30~40℃温水中浸泡 24h。浇足底水,等底
水渗下后用细筛覆一薄层土,然后把种子均匀地撒
播或点播,再用薄土均匀筛在种子上,覆土厚度为
1mm左右,然后覆膜。
2.1.2 出苗前的管理
要想使三色堇有较高的出苗率,关键是控制温
度和湿度。温度掌握在白天不超过 25℃,夜间不
低于 15℃[12]。湿度 50%~60%,经常保持土壤湿
润。覆膜保温,必须遮荫,否则地温过高,不利于
种子发芽,影响出苗率。当种子发芽开始顶土时,
揭去地膜,改用纸被遮荫保湿,此时如发现土表发
干,用喷雾器喷水,切不可大水漫灌,10~15d可
出全苗。
2.1.3 出苗后的管理
出苗后白天开始通风降温,并且除去覆盖物在
阳光下培育,防止苗徒长[13]。当第一片真叶出现
后,改用小水浇灌,以防秧苗腐烂。在分苗前应保
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2 分苗及定植
当苗长到 2~3片真叶时分苗,要选择透气性
良好的砂质壤土。5~7片真叶时移栽定植[14],要求
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定植时尽可能带上土团,
使幼苗生长不受挫折。移植最好选无风有云的下
午。定植后第 2天浇 1次水,以后土壤见干时浇
水。4~5w后施复合肥,并可进行叶面喷肥。接近
开花时减少氮肥施用量,缺微量元素的要利用叶面
喷肥来进行补充。
2.3 花期的管理
三色堇从播种到开花约需 150d,开花期较
长。开花期的最适温度为 15~25℃,如昼温连续
30℃以上,则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要保持一定
的湿度,如气候干燥、温度过高,则会立即枯死[15]。
三色堇花谢后应立既摘除残花,能促使三色堇再开
花,维持较长的观赏期。三色堇开花结果时比较喜
肥,一般供给足量的磷肥、钾肥,少施氮肥。
2.4 种子采收
三色堇果实成熟期不同,种子易散失,故应
及时采收。识别果实是否成熟,可根据以下特征:
①果柄由下垂变为昂起;②果皮的三条棱线突出,
变黄变薄成透明状,里面隐隐泛出种子的颜色;
③花萼枯黄,打开果实后,种子呈茶色或米黄色。
三色堇采种要适时,太早瘪粒多,太晚果实会自动
爆裂。果实采收将果梗一同采下放在盒中,上盖纱
布后熟1~2d,然后进行晾晒。等果实爆裂种子弹
出后,将果皮杂物除去,精选种子,装入布袋中,
贴上标签,置于通风处,晾干后保存[16]。
3 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
3.1 主要病害种类及病害发生特点
3.1.1 三色堇炭疽病
三色堇炭疽病由真菌引起,危害植物的叶片、
茎杆、花梗、花、果和嫩枝。叶片感病后,初期出
现褐色小斑,病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
形,中央灰褐色、稍凹陷、周围黑褐色,大小不
等,后期病斑中部呈现普通灰白色,表面并生许多
小黑点[17],雨后往往在病部产生脓状物,严重时植
株枯死。
3.1.2 三色堇灰霉病
三色堇灰霉病由灰葡萄孢侵染而引起,主要在
雨水季节侵染近地面的叶片以及茎杆基部和花,其
王晓磊等:三色堇(ViolatricolorL.)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第6期 ·133·
中叶片和花上最常见。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和叶缘开
始,先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小型斑点,表面光滑,有
的略有下陷,逐渐扩大变褐至黑色,病斑呈近圆形
或不规则形,有时具有轮纹,湿度大时在病部生长
出茂密的灰色霉层,叶片极易腐烂。花染病多从花
瓣尖端或边缘、基部侵入,先呈水浸状小斑点,渐
渐扩大变褐色,皱缩腐败,有的病斑融合成大斑造
成花枯,湿度大时有灰黑色霉层产生,导致病部腐
烂,危害严重时,病株成片枯死[18-19]。
土壤中的菌核或病残体上的菌丝产生的分生
孢子是灰霉病的初侵染来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是
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17~25℃是该
病的最适发病温度范围,空气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栽培密度过大,田间管理粗放,修枝整形差,留
枝过多,肥料供应不足或偏施氮肥过多,松土不
及时,土壤板结,杂草多,均能造成植株生长发
育不良,抗病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若遇上
述适温高湿和连绵阴雨的气候条件,则更易于该
病的发生和流行。
3.1.3 三色堇猝倒病
三色堇猝倒病由真菌引起。病菌靠土壤中水分
流动和未发酵的堆肥进行传播。温度不适宜或者浇
水量不当,都易导致碎倒病的发生。出苗前染病会
引起烂种。发病初期,染病的茎或根基部出现水渍
状浅黄绿色病斑,并很快呈黄色,缢缩成线状,逐
渐向植株上下扩展,并迅速绕茎一周,使根部或茎
基部失水缢缩,最后幼苗倒伏或枯死[20]。
3.1.4 三色堇叶斑病
三色堇叶斑病包括链格孢叶斑病和柱隔孢叶斑
病[18,21],此病侵染叶片、枝条。初期多形成针头状
小点,然后扩展为各种形状的斑点或斑块,呈现
白、黑、褐、灰、紫、黄等颜色。在土壤中随病叶
越冬的病原菌是两种叶斑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两
种叶斑病在三色堇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但幼苗
期和开花结果期发生较重。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过
干和过湿都易引起叶斑病。
3.2 防治措施
3.2.1 栽培措施
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和秧苗,利用花卉品
种间抗病虫害能力的差异,选择或培育适于本地
栽培的抗病虫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三色堇生产中,选用优良、健康的种子,
进行播种、育苗和繁殖,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
手段。
合理栽培与管理。种植三色堇首先要选择良
好无病菌的土壤,合理密植,注意及时修枝,防
止枝叶过多,三色堇生长季节及时清除病茎、病
叶,三色堇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施足基
肥,及时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按比例配合施
用,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使用叶面肥,及时除草,
严格控制土壤含水量,注意适时浇水,防止土壤
过干或过湿。
3.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其药效稳定,收效快,应用方便。三色堇在 2~3
月重点防治叶斑病,药剂可选用 50%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 1000倍液。4~6月重点防治叶斑病,预
防灰霉病,药剂也可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月喷2次,每次间隔7~10d。
6月下旬至 7月底,以防治灰霉病为主,可使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如发生红蜘蛛危
害,可用 20%三氯杀螨醇乳油及 40%氧化乐果乳
油喷雾进行防治。三色堇在生长期常受蚜虫危
害,可用乐果 0.05%~0.067%的稀释液喷洒,每
周喷 1次,连喷2次效果好。
3.2.3 其它措施
三色堇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在物理及
机械防治方面,目前常用热处理(如温汤浸种)、超
声波及各种射线等方法防治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
可采取以菌治病、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方法[22]。
4 展 望
随着我国花卉事业的发展,对三色堇品种改
良,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对
于三色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栽培、抗病虫害方
面,其它方面研究较少。三色堇在园林绿化方面有
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组织培养、生殖生物学及分
子生物学方面是目前人们研究的主要领域。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兆武,萧浪涛.6-BA和 GA_3促进三色堇再生的研究[J].湖
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6):499-501.
[2] 姚振生,傅骞峰,曹岚.江西省堇菜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利用[J].
·134·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cultivation
managementofViolatricolorL.
WANGXiaolei,HUBaozhong
(ColegeofLifeSciences,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
Abstract:ViolatricolorL.isoneoftheimportantgardenplants.Inrecentyears,therearewideresearches
onit.Thisarticlegaveareviewintermsof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thepreventionandcureof
diseasesandinsectpestsofViolatricoloL.
Keywords:ViolatricolorL.;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pestcontrol
江西科学,2001,19(2):104-107.
[3] 陈俊愉,程绪珂,严玲璋,等.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
社,1998:1-600.
[4] 罗玉兰.陆亮王,泰哲.本地和荷兰三色堇抗寒性的比较(简报)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1):27-28.
[5] 周希胜,任红云,王敏.三色堇种子繁殖技术[J].吉林蔬菜,
2002(5):28.
[6] 宋晓光.寒冷地区露地秋播大花三色堇布置春季花坛试验[J].
北方园艺,2002(3):34.
[7] 刘新民.三色堇一种化妆品的绿色植物组分[J].北京日化,1998
(4):6-13.
[8] 王旭红,秦民坚,吴永强.南京地区6种堇菜属植物叶表皮的显
微结构比较[J].中药材,2003,26(10):706-709.
[9] 王旭红,秦民坚,梁之桃.南京地区六种堇菜属植物根和根茎的
显微鉴定[J].中药材,2003,26(6):401-403.
[10]沈敏健,季玲妹.三色堇(ViolatricolorL.varhortensisDC.)花蜜
腺的亚显微结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102-108.
[11]王军卫,牛富,王建忠,等.三色堇杂交制种技术[J].北方园艺,
2000(1):63.
[12]张咏梅,孙鸿举,李翠英.“三色堇”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内蒙
古农业科技,2001:20-21.
[13]毛忠良,潘耀平,姚悦梅.三色堇的培育技术[J].西南园艺,
2002,30(3):38.
[14]孙玉清,刘玉欣.台湾三色堇的栽培及杂交制种技术[J].河北农
业,1999(8):26.
[15]鄂利锋,高天丽.三色堇人工杂交制种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
讯,2003(11):14.
[16]王贵余.三色堇保护地杂交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2004(3):53-
54.
[17]周厚高,盛爱武,张施君,等.花木种养宝典(草本花卉)[M].广州: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146.
[18]张中义,冷怀琼,张志铭,等.植物病原真菌学[M].成都:四川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8.
[19]邱强,李贵宝,员连国,等.花卉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建
材工业出版社,1999.
[20]詹双侯,方宏昆.花卉苗期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J].安徽农业,
2003(10):25.
[21]张中义,徐同,徐明慧,等.观赏植物真菌病害[M].成都:四川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2:110-114.
[22]王莲英,秦魁杰,徐明慧,等.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166-170.
王晓磊等:三色堇(ViolatricolorL.)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第6期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