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油杉与油杉吉松叶蜂两种群的相关性研究



全 文 :云南油杉与油杉吉松叶蜂两种群的相关性研究
岩 野 , 李学春 , 刘粉珍
(云南省宣威市林业局 , 云南 宣威 655400)
摘要:在油杉吉松叶蜂 (Gilpinia disa)虫害常发区设标准地 , 通过观测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受害植株
的生长情况 , 寄主植物食源量对幼虫发育的影响 , 以探索两种群之间的相关性。其结果表明:云南油杉从食源
上制约着油杉吉松叶蜂幼虫的发育 , 当油杉吉松叶蜂 4 龄幼虫在食源紧缺时 (寄主失叶量≥5/6), 仅有 2.5%的
能正常发育;当云南油杉失叶量小于1/ 3时 , 其高 、 径 、 材积呈增效生长;云南油杉具有极强的抗虫性 , 当它连
续 3年 (每年失叶 1 次)严重受害失叶后 , 仍能存活 , 但如果 1 年内连续两次严重受害失叶后 , 植株就会死亡;
云南油杉受害失叶量≥1/3 时 , 其高 、 径生长量 、 材积生长率随着受害程度增强而减小。
关键词:云南油杉;油杉吉松叶蜂;生物种群;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791.15;S7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353 (2000)03-0046-04
  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为松科
(Pinaceae)油杉属 (Keteleeria)树种 。其木材黄褐
或淡褐色 , 耐水湿 , 抗腐性强 , 是优良的建材树
种。
油杉吉松叶蜂 (Gilpinia disa Smith)属松叶蜂
科 (Diprionidae)吉松叶蜂属 (Gilpinia)害虫 , 以
幼虫取食云南油杉的叶子 , 近年在云南宣威呈周期
性大发生 , 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为探索云南油杉对油杉吉松叶蜂的抗虫性 、 林
木自身的补偿能力和油杉吉松叶蜂虫害的大发生对
云南油杉生长的影响 , 从生物种群生态的角度出
发 , 对两生物种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观测研究 。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后。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办事处的杨梅
山 , 属北盘江上游的清水河小流域 , 地处东经 104°
36′, 北纬 26°8′。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 , 年平均气
温 13.3℃, 年降雨量 997.7mm , 海拔1 470 ~ 1950
m , 坡向东 , 坡度 14°~ 35°。该林分属天然混交
林 , 林分郁闭度 0.7。树种组成为:7油 (29)3云
(27), 其中云南油杉的平均高为 8.1m , 平均胸径
为 16.0cm , 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的平均高
为7.8m , 平均胸径为 14.6cm ;灌木有:杜鹃花
(Rhododendron simisii)、杨梅 (Myrica rubra)、 白栎
(Quercus fabri)等 , 地被物有: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 菜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hlum)、 地丁 (Viola chinensis)等。该地区是
油杉吉松叶蜂常发区。
1.2 调查 、 取样及处理方法
1.2.1 不同受害水平的林木高 、径生长调查
在同一林分内 , 设 20m×20m的标准地 , 该标
准地里应有无害 (植株失叶量为 0)、 轻度受害
(植株失叶量大于 0小于 1/3)、中度受害 (植株失
叶量大于等于1/3且小于2/3)、 严重受害 (植株失
叶量大于等于2/3且小于5/6)、 特别严重受害 (植
株失叶量大于等于 5/6)5个受害水平的云南油杉 ,
分别对各受害水平的林木任意选 5株作标记 , 测定
标记木的树高 (H)、 胸径 (D), 1999年的树高生
长量 (ΔH)、胸径生长量 (ΔD)。胸径生长量的测
定方法是在胸径处用生长锥 (或圆凿)在相对位置
开两个垂直于主干深3cm左右的小孔 , 根据树木年
轮宽度测出 1999年胸径增值 (ΔD)。
1.2.2 连续严重失叶1 ~ 4次后的林木存活状况调查
在 1997年云南油杉特别严重 (失叶量大于等
于 5/6)受害区 , 另设 5 个 20m ×20m 的标准地 ,
 第 3 期 总第 92 期
 2000 年 9月           云 南 林 业 科 技Yun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3Sept.2000
收稿日期:2000-04-18
DOI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00.03.010
在各个标准地中每隔 2株标定 1株作为调查植株 ,
每个样地共调查 20 株 , 观测 1997 ~ 1999年连续 3
年云南油杉受油杉吉松叶蜂危害严重失叶 (受害)
后的存活情况。如果所标记的林木在调查期间某年
内没有严重受害 , 则于当年 7月或 11月人工摘叶 ,
模拟严重受害状况 , 使其保持相应的受害失叶水
平。
1.2.3 两次大发生间林木高 、径生长量测定
在连续两次大发生区 , 选两次均严重受害的 5
株同龄云南油杉 , 伐倒进行树体解析 , 记录各年胸
径生长量和高生长量 (用数轮生枝的方法), 并在
相近立地条件的林中选两株 1989 ~ 1999年内均未
受害的林木伐倒 、解析 , 作为对照 。
1.2.4 不同食源下油杉吉松叶蜂 4龄幼虫发育状
况观测
用不同失叶水平的云南油杉枝梢来代表不同食
量的食源 , 在同一植株的东 、 西 、 南 、 北 4 个方
位 , 分别设 4个受害水平 (即失叶在 1/3以下 、大
于等于 1/3小于2/3 、 大于等于 2/3小于5/6 、 大于
等于 5/6)的 2 年生枝梢各 1 枝 (可人工摘叶模
拟), 各个失叶水平分别按虫口密度每枝 5 、 8 、
12 、 20头 , 将来源于同一植株上的 4 龄油杉吉松
叶蜂幼虫套笼饲养 , 各水平进行 1次重复。如某枝
失叶数量即将超过受害失叶水平上限时 , 则换枝饲
养 , 直到笼内幼虫全部结茧或死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受害水平对林木材积生长的影响
查阅二元材积表 , 用等分法求得 V 与 V0 值 ,
据普雷斯勒公式 (P =Va-Va-nVa+Va-n ·200n )测算得
1999年立木材积生长率 , 见表 1。
表 1 不同受害水平下的云南油杉立木材积生长率
Tab.1 The rate of stem volume growth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under different suffering degrees %
编号 受害程度 (失叶水平) 观测植株立木材积生长率 均值
 1 无害 (对照)失叶量为 0 18.2 30.2 22.0 19.4 31.4  24.2
 2 轻 失叶量大于 0小于 1/3 20.8 36.5 24.5 20.5 21.6 24.8
 3 中 失叶量大于等于 1/3 小于 2/ 3 19.3 23.3 24.3 17.0 16.8 20.1
 4 重 失叶量大于等于 2/3 小于 5/ 6 8.9 13.1 18.4 13.3 18.2 14.4
 5 特重 失叶量大于等于 5/6 5.0 8.9 12.0 11.1 9.0 9.2
表 2 立木材积生长率方差分析结果
Tab.2 Variance analysis on the rate of stem volume growth
变差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平均平方和 均方比 Fa 结 果
组间 4   892.64   223.16 9.39** 4.43 F0.01 (4 , 20)=4.43组内 20 475.24 23.76
总计 24 1 367.88
  由表 1得 , 无害木的材积生长率小于轻度受害
的立木材积生长率 , 大于中 、 重 、 特重 3个受害水
平的材积生长率 , 材积平均生长率由轻到特重逐渐
降低;当云南油杉失叶量大于等于 5/6时 , 材积平
均生长率仅为 9.2%。
对各受害水平的立木材积生长率作方差分析 ,
结果见表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 0.01
时 , 不同受害程度立木材积生长率差异显著 。
进一步对立木材积生长率作多重比较 , 结果见
表3 。
表 3 立木材积显著性检验
Tab.3 Significance test on the stem volume
2 1 3 4 5
 24.78  24.24  20.14  14.38  9.20
5  9.20  15.58* 15.04* 10.94* 5.18
4 14.38 10.4* 9.86* 5.76
3 20.14 4.64 4.1
1 24.24
2 24.78
注:LSD =6.43
47第 3期        岩 野等:云南油杉与油杉吉松叶蜂两种群的相关性研究
由表3可看出 , 各个受害水平间 , 1与 2 、 1与
3 、 2与 3 、 3与 4之间差异不显著 , 而 1与 5 、 1与
4 、 2与 5 、 2与 4 、 3与 5之间差异显著 。
2.2 连续 1 ~ 4年严重受害失叶对林木存活的影响
1997 ~ 1999年油杉植株连续 3年严重受害失叶
存活情况见表4。
由表4得:云南油杉受油杉吉松叶蜂危害连续
3年 (每年失叶 1 次)严重受害失叶后 , 仍能存
活 , 但如果 1年内连续两次严重受害失叶后 , 植株
就会死亡。
表 4 云南油杉严重受害失叶的存活情况
Tab.4 The survival rate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when damaged and losing leaves seriously
标地号 观测株数
   第 1年严重失叶    
存活数 存活率/ %
平均存活率
/ %
  第 2 年连续严重失叶   
存活数 存活率/ %
平均存活率
/ %
  第 3 年连续严重失叶   
存活数 存活率/ %
平均存活率
/ %
1 20 20 100.0 20-1*   95.0 19-2*   89.5
2 20 20 100.0 20 100.0 20 100.0
3 20 20 100.0 100.0 20-2* 90.0 97.0 18-1* 94.4 93.8
4 20 20 100.0 20 100.0 20-1* 95.0
5 20 20 100.0 20 100.0 20-2* 90.0
*表示 1年内连续两次严重失叶的株数 , 即第 1次在 7月份以前 , 第 2次在 11月份以前。
表 5 云南油杉两次大发生期间受害木与未受害木的树高 、 胸径年平均生长量
Tab.5 The annual average height and DBH growth of damaged trees and undamaged trees in the periods of two serious sufferings
期间      ΔH / cm     受害木 未受害木
     ΔD /mm     
受害木 未受害木
1989~ 1992年第1 次大发生期 19.6 28.6 3.2 5.7
1993~ 1995年无虫害期 25.2 34.5 3.1 7.1
1996~ 1999年第2 次大发生期 18.4 36.4 2.9 6.3
2.3 虫害两次大发生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在云南油杉吉松叶蜂两次大发生期间 , 未受害
木与两次均严重受害木的高 、 径生长量对比见表
5。
由表 5 可见:云南油杉在 1989 ~ 1992 年和
1996 ~ 1999年两次油杉吉松叶蜂大发生期间 , 受害
木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均受影响。在相邻两次
大发生之间 (即 1993 ~ 1995 年内)高 、 径生长呈
上升趋势 , 但跟无害木相比 , 受害木的生长量较
小 , 表现出虫害大发生过后受害的云南油杉生长出
现滞后现象 。
2.4 不同食源量对油杉吉松叶蜂 4龄幼虫发育的
影响
该项试验结果见表 6 , 方差分析见表 7。
表 6 不同食源量及虫口密度的油杉吉松叶蜂 4 龄幼虫发育率
Tab.6 The development of 4 age larva of Gilpinia disa under different food resource amounts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
食源量及对应失叶水平 虫口密度
5 8 12 20
和 均值
充足 (对照) 失叶小于 1/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5.0  795  99.80
较多 失叶大于等于 1/ 3小于 2/ 3 100.0 100.0 100.0 100.0 95.0 83.3 20.0 20.0 618 77.25
较少 失叶大于等于 2/ 3小于 5/ 6 40.0 0 12.5 12.5 8.3 16.7 0 0 90 11.25
极少 失叶大于等于 5/ 6 0 20.0 0 0 0 0 0 0 20.0 2.50
注:虫口密度为观测 2年生枝上的有虫头数。
48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2000年
表 7 不同食源 、 不同虫口密度的方差分析
Tab.7 Varianc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food resource amounts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变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F 值 显著性
食源量   55 320.84     3   18 440.28    37.71   F0.1(3 , 16)=3.24虫口密度 3 747.09 3 1 249.03 2.55 F0.1(3 , 16)=2.46食源量×虫口密度 11 169.67 9 129.96 0.27 0.27<1-
剩余 7 824.68 16 489.04
总计 68 062.28
  由表 6可知:同一虫口密度下 , 食源越少 , 发
育率越低;同一食源条件下 (除对照外)虫口密度
越高 , 其 4龄幼虫发育率越低。
由表 7得:食源在 a=0.01水平非常显著;虫
口密度在 a=0.1 时显著 , 两因素在此试验中交互
作用不明显。
3 结语
油杉吉松叶蜂与云南油杉两种群的相关性体现
在两者之间的协同进化[ 1]与制约性上。
(1)云南油杉是油杉吉松叶蜂种群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 , 当食源充足时 , 油杉吉松叶蜂幼
虫发育率较高;一旦食源紧缺时 , 其发育率锐减 ,
因油杉吉松叶蜂具有专食性[ 2] , 因此食源就直接影
响了该害虫幼虫的发育 , 从而影响其种群数量的积
累。因此说云南油杉从食源上影响着油杉吉松叶蜂
的种群数量消长 。
(2)油杉吉松叶蜂对寄主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
在它影响着云南油杉高 、 径 、 材积的生长 , 每一次
油杉吉松叶蜂大发生 , 当植株受害失叶量大于等于
1/3时 , 随着受害程度加重 , 寄主材积生长率会逐
渐减小。
(3)云南油杉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 它在连续 3
年严重受害失叶 (每年 1次)后 , 不会引起林木死
亡 , 只有在1年内连续两次严重失叶后才会导致林
木死亡。根据夏乃斌 、许志春等人的研究表明:植
物的补偿作用与超补偿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3、4] , 云
南油杉极强抗虫性 , 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
的原故。
(4)云南油杉在受害失叶量小于 1/3时 , 呈增
效生长 , 这可能是因为云南油杉具有较强的超补偿
作用的原故 ,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该虫对枝叶有清理
作用 , 使其减去少量叶子 , 加强了树木的通风和光
照 , 使其同化作用加强 ,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种
常绿乔木的叶子转化为幼虫粪便又归到树干基部 ,
使一些营养物质重新得以利用的原故 。
(5)由于云南油杉在轻度受害(失叶量小于 1/3)
时 , 其高 、 径 、材积呈增效生长 , 因此在此受害失
叶水平下不必防治 。
(6)鉴于油杉吉松叶蜂虫害大发生对植株生长
有制约作用 , 因此应加大对此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工作 。依据 1999 年 10 月大面积防治此害虫的经
验 , 用 50%的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防治此虫的幼
虫较有效。
参考文献
[ 1] 戈峰.害虫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 J] .青年生态学论
丛 , 1992 (2):87~ 91
[ 2] 黄复生 , 等.云南森林昆虫 [ M] .昆明:云南科技
出版社 , 1987
[ 3] 许志春 , 等.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反应 [ J] .林业
科学 , 1997 , 33 (1):59 ~ 65
[ 4] 夏乃斌 , 等.油松林对油松毛虫危害的补偿与超补
偿效应的研究 [ J] .生态学报 , 1993 , 13 (2):121~ 129
[ 5] 曹慧娟.植物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2
[ 6] 张执中.森林昆虫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79
[ 7] 南京林业大学.昆虫生态学 [M] .南京林业大学印
刷厂 , 1989
[ 8] 王沙生 , 等.植物生理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1981 (下转 60页)
49第 3期        岩 野等:云南油杉与油杉吉松叶蜂两种群的相关性研究
Har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of Thrips in Mangifera indica in Yuanjiang
YANG Yongsheng
(Forest Protect Station of Forest ry Bureau of Yuanjiang County , Yuanjiang Yunnan 653300 , China)
Abstract:Thrips are very harmful pests of Mangifera indica.Three thrips , namely Thrips hawaiiensis , Scirtothrips
mangiferae priesmer and another unidentified one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Yuanjiang County up to now , which do great
harm to inflorescence and fruit of Mangifera indica.The percentage of suffered inflorescence can even reach 100%,
therefore ,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Mangifera indica have been influenced heavily.From 1992 to 1994 , through observing
on life cycle , growth and decline pattern of the thrips ,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hat in Yuanjiang , Mangifera indica is the
host of thrips , 8 ~ 9 generations appear within one year and the end of March to early April is the peak.The experiment
on five chemicals shows the control effect of 24%Wanlin , 21%Miesabi , 15% omethoate and 40%Supusa (Dilution
factor is 1000)can reach 76.2%~ 83.6%, and the control effect in the field can reach over 77%.Spraying continu-
ously the chemicals 3 ~ 4 times in flowering period can guarantee fruit setting.Spraying 1 ~ 2 times in 25 days before fruit
ripping can reduce the harm to fruit.
Key words:Mangifera indica , thrips , Harm characteristics , effects of control
(上接 49页)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Populations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
and Gilpinia disa Smith
YAN Ye , LI Xuechun , LIU Fenzhen
(Forestry Bureau of Xuanwei , Xuanwei Yunnan 655400, China)
Abstract:Sample plots were set in areas of Gilpinia disa occurring frequently.The correlation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and Gilpinia disa was studies through observing growth state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and the influence of food resource
amount of host on development of larva of Gilpinia dis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va is restricted
by food resource amount.When 4 age of Gilpinia disa are lack of food resource , only 2.5%of them can survive.When
the leaves lose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is less than one third , their height , diameter and volume will increase positively.
Keteleeria evelyniana has very strong pest resistance , which can still survive even when suffering pest damage for 3 years
continuously (losing leaves one time per year).However , they will die when suffering the damage and losing leaves 2
times within one year.The height , diameter growth and the rate of stem volume growth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 will de-
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uffering degree when the amount of losing leaves is more or equal to one third.
Key words:Keteleeria evelyniana , Gilpinia disa , population , correlation
60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