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hizospheric effect of organic material on coastal saline soil in Huanghe River Delta Ⅱ.soil salinity effect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的根际效应 Ⅱ.盐分效应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0 . 11/ &( 2 ( ∃+ /+ 3 4 , + 5 6 7    , ∀ 8# 9 : ;  <一 ;  ∀
,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的根际效应
 7 盐分效应 关
吴龙华 张素君 张山由岚 8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 !  9
&摘要 采用根际袋法研究腐熟有机物料对滨海盐土水稻淹水层及土壤的盐分和植株元
素吸收的影响 7 结果表明 , 在不排水条件下 , 施用有机物料使淹水层盐分上升 , 土壤盐分也
高于对照 , 但其根际富集程度降低 = 植株 > 吸收增强 , ∋ ? 则明显下降 , ∃ ? 、≅ Α 含量略增 ,
但变化没有  价元素明显 7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滨海盐土 盐分 水稻 元素吸收
− Β ΧΔΕ Φ1Β 5 Γ Χ5 5 ΗΗ5 5 6 Ε Η Ε Γ Α ? Ι Χ5 ϑ ? 65 Γ三? Κ Ε Ι 5 Ε ? Φ 6? Κ Φ ? ΚΧΙ 5 !  ΧΙ % Λ ? Ι Α 址 − ΧΜ 5 Γ 2 5 Κ6?  7
!  Φ ? , ΧΙ Χ6Ν 5 ΗΗ5 5 6 7 Ο Λ / Ε Ι Α Β Λ ? , Π Β? Ι Α ) Λ ΘΛ Ι ? Ι Ρ Π Β ? Ι Α Σ ΧΛ Κ? Ι 8&Ι ΦΓΧ6Λ 65 ΕΗ 月11ΚΧ5 Ρ ( Τ
Υ Ε ΚΕ幻, , . Υ ? Ρ 5 , Ι Χ? ) ΧΙ ΧΥ ? , ) Β 5 Γ沙? ,    ! !  9一∃ Β ΧΓ : 7  7 月沪户Κ7 ( 5 Ε Κ7 ,    , ∀ 8# 9 : ;  <一 ;  ∀ 7
ς Β 5 5 ΗΗ5 5 6 Ε Η 5Ε ϑ Ω Ε Φ 65 Ρ Ε Γ Α ? Ι Χ5 ϑ ? 65 ΓΧ? Κ Ε Ι 6Β 5 Φ ? ΚΧΙ Χ6Ν Ε Η 5 Ε ? Φ 6 ? Κ Φ ? ΚΧΙ 5 Ω ? Ρ ΡΝ !  ? Ι Ρ Χ6Φ
Φ Λ Ξϑ 5 Γ Α 5 Ρ Κ? Ν 5 Γ ? Ι Ρ 6Β 5 Λ Ω 6 ? Ψ5 Ε Η 5 Κ5 ϑ 5 Ι 6 Φ Ξ Ν Γ Χ5 5 Ω Κ? Ι 6  Φ 6 Λ Ρ Χ5 Ρ Ζ Χ6 Β Γ ΒΧΔ Ε Ξ Ε [
ϑ 5 6Β Ε Ρ 7 ς Β 5 Γ 5 Φ Λ Κ6Φ Φ ΒΕ Ζ 6 Β ? 6 Λ Ι Ρ 5 Γ Ι Ε Ρ Γ ? ΧΙ ? Α 5 5 Ε Ι Ρ Χ6ΧΕ Ι , 6 Β5 ? Ω Ω ΚΧ5 ? 6ΧΕ Ι Ε Η Ε Γ Α ? Κ , Χ5
ϑ ? 65 Γ Χ? Κ ΧΙ 5 Γ 5 ? Φ 5 Φ 6 Β5 Φ ? ΚΧΙ Χ6Ν Ε Η !  ? Ι Ρ Χ6Φ Φ Λ Ξϑ 5 Γ Α 5 Ρ Κ? Ν 5 Γ , Ξ Λ 6 Ρ 5 Υ Γ5 ? Φ 5 Φ 6Β 5 ? Υ Υ Λ ϑ 峡Κ? Τ
6ΧΕ Ι Ε Η Φ ? Κ6Φ ΧΙ Ω ? Ρ Ρ Ν Γ Χ5 5 ΓΒ ΧΔ Ε ΦΩ Β 5 Γ 5 7 &6 5? Ι 5 Ι Β ? Ι 5 5 6Β 5 Λ Ω 6 ? Ψ 5 Ε Η > , ∃? ? Ι Ρ ≅ Α , ? Ι Ρ
Ρ 5 5 Γ 5 ? Φ 5 6Β ? 6 Ε Η ∋ ? Ξ Ν ΓΧ5 5 Ω Κ? Ι 6 7
> 5 Ν Ζ Ε ΓΡ Φ + Γ Α ? Ι乒5 ϑ ? 6 5 Γ Χ? Κ, ∃ Ε ? Φ 6 ? Κ Φ ? ΚΧΙ 5 !  , ) ? ΚΧΙ Χ6Ν , Ω ? Ρ ΡΝ ΓΧ5 5 7
 引 言
高 含盐量或高矿化度是盐渍 土的主
要限制因子 , 盐渍土改 良主要在于降低土
壤盐分 , 培育土壤地 力 7 根际是土壤 一根 一微
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 , 也是各种离子 、
水分和有益或有害微生物等进 入根 系的门
户 7 − ΧΚ 5 Ν 等红’“ · ”〕研 究表 明 , 大豆 在生长 <
周后 , 水溶性盐在根 系表面微区土壤中累
积 , Ω % 值也较高 = ∃ ΒΧ Ι ‘Π∗应用电子探针研
究认为水稻根际微区 > 、 ∃Κ 、 ∃ ? 等 元素的
分布与根外土壤没有差异 = 沈其荣川 则认
为耐盐大麦根际中离子分布特征不同于盐
敏感品种 7 有机物料对土壤盐分 、养分状况
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 影响 , 但迄今未 见有
机物料改 良盐渍土根际盐分效应方面的报
导 7 本文采用根袋法进行盆栽试验 , 研究不
排水洗盐的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对水稻根
一土界面盐分离子分布特征以及植株元素
吸收状况的影响 , 试 图从微观 角度揭示有
机物料改 良滨海盐土的效应及其机制 , 为
治理改 良盐渍土 , 提高盐渍土上作物的产
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7
< 材料与方法
供试滨海盐 上采自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 质
地中壤 , 其基本性状 , 试验设计与实施如前报川 7
淹水层电导率采用电导率仪直接测定 = 土壤
Ω % 为  : 上水比 , Ω% 一ϑ ∴ 计测定 =淹水层盐分
及上壤 水溶性盐测定参照 文献 ]⊥_ = 植物 > 、 ∋ ? 、
, ’‘八五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 目“ 黄河三 角洲东营试
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的一部分 7
一 年 ; 月 <⎯ 日收到 7 ∀ 月  ⊥ 日改回 7
# 期 吴龙华等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的根际效应  7 盐分效应
∃ ? 、≅ Α 测定参照文献〔’_ 7
; 结果与讨论
; 7  淹水层电导率和盐分动态效应
在不排水情况下 , 各处理淹水层电导
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 8图  9 , 有
机物料处理电导率高于对照 , 且随着用量
增大电导率也略有上升 7 淹水层盐分的变
化趋势与电导率一致 8图 <9 7 不种稻对照
淹水层盐分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 且时间越

: 二二叮二
: 节可萝,
月! 几乙甘压乐
!性石尸∀#留并价护
压 】∃ % % 月一 一 」‘ &一一一一一一 一∋((月 ∋) ∗ +) , +八 , + 即时 间飞 −
图 . 有机物料对淹水层电导率的影响
/泛0 − 1 223 3 4 5 2 5 6 7 8 9 :3 ; 8 43 6 :8 . 5 9 4< 3 1 = 5 2 > ? ≅ 9 .3 6 7 3 Α
.8 Β 3 6
Χ Δ 根际 土壤 Χ < :Ε 5 > Φ .、3 6 :。 Γ , Η Ι Χ Δ 近根际土壤 Ι 3 8 6
6 < :Ε 5 > Φ .、3 6 := Γ , Η ϑ Δ 非根际 土壤 ϑ ? .Κ Γ , − Λ 下同 Μ −
−口Ν习ΟΠΘ)尸Ρ
− +
。 ∗
, − +
受、 , ‘不 , 一夕
心尸)& 。) ‘ 穿
−犷爹
图 (
∋)(  ∋) ∗ +门,
时 间Σ加3
有机物料对淹水层盐分的影响
, − ∋( Γ Τ , 最大 用量为  Τ , 即其对土壤及
水溶液中 Ι 8Υ 的增加是非常微量的 , 有机
物料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对土壤盐分
的溶解作用是淹水 层盐 分升高的主要原
因 , 而有机物分解直接释放 出来的离子非
常微量 − 进一步分析表明 ,俺水层 Ι8Υ 、=. ς
的动态变化与电导率和总盐的变化趋势一
致 , 且从盐分组成来看 , Ι 8Υ Υ =. 一之和占总
盐量的 Γ, Τ以上 , 可见淹水和有机物料作
用溶出的主要 是 价 Ι 8 十 、=. 一 , ( 价离子
含量则很低 , 其变化对总盐的影响不大 − 不
种稻对照 的 Ι 8Υ Υ =. 一之和 占总盐的百分
量 也逐渐升高 , 到 + 月 ∗, 日 已达总盐 的
+, − , Τ , 说明土壤溶出的主要是 Ι 8 Υ 和
=. 一如排水洗盐 , 则土壤 Ι 8Υ 、=. 一降低 , 而
施用有机物料增大了土壤的洗盐速率 , 这
是 有 机 物料改 良盐渍土的重 要 机制之
% 〔+ Ω
∗ − ( 土壤 ΦΞ 和水溶性盐效应 ς
∗ − ( − Φ Ξ 变化 有机物料处理使根 际和
非根际土壤 Φ Ξ 略有下降 , 但 Φ Ξ 变化与有
机物料 用量关 系不大 Η对 照根际土壤 Φ Ξ
明显低于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 而有机物
料处理 则表现 为根际土壤 Φ Ξ 略高 − 但随
着有机物料用量的增加 , 根际 、近根际和非
根际土壤 Φ Ξ 趋 向一致 Λ图 ∗Μ − 对照 根际
土壤 Φ Ξ 值低于近根和非根际土壤 , 是尿
素彻底 分解产 生的 Ι Ξ 犷作用所致 , 施用
Ι Ξ才一 Ι 肥 , 根 际土 壤 Φ Ξ 下降「‘」− 不 种稻
!下−曰·Ψς?。吕演翻绍如
二。Ζ月落娜ςΞ/ :7
− ( 1 223 3 4 5 2 5 6 7 8 9 :3 9 : 8 43 6 :8 . 5 9 6 < 3 45 4 8 . > 8 .6 3 5 9 6 3 9 4
5 2 > ? ≅ 9 .3 6 7 3 Α .8 Β 3 6 −
长差异越大 , 表 明水稻对土壤盐分具 有一
定的忍耐 力和吸收量 , ∋ 月 ∗ 日各处理盐
分低于 ∋ 月 ( 日 , 说明在淹水初期 , 即使
不排水土壤盐分 仍有一定程度的淋移 , 而
当溶解淋移动态平衡以前者为主时 , 淹水
层 盐 分 稳 定 上 升 − 供 试 稻 草 含 Ι 8 Υ
处理价以 砚能” −
图 ∗ 有价物料对土壤 Φ Ξ 的影响
/ :7 − ∗ 1 223 3 4 5 2 5 6 7 8 9 :3 9 飞8 43 6 :8. 5 9 Γ , Φ Ξ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对照土壤 Ω性为 ⊥7 ∀; , 低于对照非根际土
壤 7
; 7 < 7 < ∃+互一 、 % ∃ ! ; 效应 根际 ∃+盆含量
较高 , 在高量有机物处理时 已无 ∃+ &一 存在
8表  9 7 对 照根 际 % ∃ + : 低于近 根 和 非根
表 一 ∃Ε 王一 、 % ∃ + , 的根际分布状况 ’ 8 [ 一! < ϑ Α · 吨 一’9
ς? Ξ Κ5  ∃+ 王一 、 % ∃ ! ; Γ ΒΧΔ Ε Φ 1Β 5Γ 5 Ρ ΧΦ6Γ ΧΞ Λ 6ΧΕ Ι
处理 ∃89弓 %∃ 89;
ς Γ 5 ? 6 Τ——ϑ 5 Ι Γ − ∋ − α − ∋ − α89∃ > 一 一 _ ! 7 ⊥ 一 一 ; & 8∃ > 9  ! 7 ⊥ 7 # 7 # < 7 ⊥ <代 二 ; 7 < ⊥ Ξα ; 7 < ⊥ 盆Ξ ⎯ 7 < ; 7 ! ! 7 ! ; 7 ; 卜α ; 7 ;! ‘α ; 7 ! Ξ ! 7 ! ! 7 ! ! 7 ! ; 7 # 卜α ; 7  < ‘α ; 7 ; Ξ&∴ ! 7 ! ! 7 ! ! 7 ! ; 7 ⊥ ⎯? . ; ⎯  7 . ; 7 #! Ρ, 表中小写字 母为 写 显著水平 , 大写 字母 为  β 显著水平 = 不标字母 者为差异 不显 著7 8下同 9
际土壤 7 有机物料处理根际效应变小以及
高量处理时根际呈 % ∃+ 。 累积 , 显然是其
彻底分解 的产物 ∃+ : 溶于水形成的 7 不种
稻对照土壤 ∃+穿、 % ∃+ ; 均高于对照和有
机物料 处理 的非根际土壤 ∃ +扒 % Υ + 。 含
量 7 种稻和施用有机物料与单纯淹水 条件
下土壤化学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 , 水稻根
系选择性 离子吸收 , 根系的质子 或 % ∃ + 互
分 泌 , 根 系分 泌 物 以 及 有机 酸 对 ∃2 二一 、
表 Π > χ 、∋ ? 十 、 5 一的根际分布状况
ς? Β Κ5 < − Β ΧΔ Ε Φ1 Β5 Γ ΧΥ Ρ ΧΦ 6 Γ ΧΞ Λ 6ΧΕ Ι Ε Η > 夸 、∋ ? 十 、 ∃ ΚΤ
% ∃+ ‘盐类的溶解作用等诸多复杂反应的
综 合作 用 , 造成 了种 稻 处理 土 壤 ∃+盆一 、
% ∃+ ‘含量低于不种稻对照的结果 7 ’
; 7 < 7 ; > 十 、∋ ? 十 、∃Κ 一的效应 一般情况下 ,
由于 > 主要靠扩散作用运输 , 因而易产生
根际亏缺]#7 ’〕7 本试验土壤水溶性 > 的根
际富集8表 < 9 , 首先可能与试区土壤 > 比
较丰富有关 , 供试 土壤水溶性钾达 ; 7 
ϑ Α · Ψ Α 一 , , 足以供给水稻幼苗生长 =其次正
如刘芷宇 ]!_ 的试验结果 , 当土壤 含水量高
于田间持 水量时 , 距根  一 Πϑ ϑ 内淀浆白
土水稻根际 > 富集 , 即在水分过饱和状态
下根际呈现 > 累积 7 施用有机物 料 7 一方
面是韬草分解的直接供 > , 再者剪重要 的
是稻草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对
土壤缓效态 > 的溶解 、交换作用的释放效
应使土壤水溶性 > 明显上升 7 > 十 、 ∋ ?χ 拮
抗 , > χ 浓度的增大有利于降低 ∋ ?χ 对水稻
的危害 7
与沈其荣〔‘_的结果相 似 , 由根外向根
际 , ∋ ? χ 、∃Κ 浓度渐升 8表 <9 7 有机物 料处
理 , 土壤水溶性 ∋ ?χ 、∃Κ 浓度略有上升 , 根
处 理 > χ 8Ι ΚΑ · Ψ Α ’9 ∋ ? χ 8Σ ! , ϑ Α · Ψ『 , 9 ∃ & 8 Σ  !之Ι Χ Α · Ψ Α 一 , 9
ς Γ5 ? 6 Ι Χ 5 Ι Γ − ∋ − α − ∋ − α − ∋ − α
89∃> 一 一 ; ∀ 7 ; 一 一 7 ∀  一 一 ∀ 7 #∀
& 8∃> 9 # ⊥ 7 ⊥ ; ! 7 ⊥ ,  , < ∀ 7 Α Ρ Κ9 ! 7 <代 ’ ⎯ 7  Γ α 7 ∀ ∀ 卜7 、  7 ⊥代  7 代二 ⎯ 7 ! ∀ Ρ8二
 ∀ 7 < #  7 ! Η δ #  7 ! , 弋一  < 7 <6 ,Κ、 ⎯ 7  ⊥Ξ ⊥ ∀ 7  ! “ .  ∀ 7 一Γ Κ钱  ! 7 ∀ 仪氏 ⊥ 7 <犷α
 ∀ ⎯ 7  ∀ 7  卜Κ毛 7 !‘七  ; 7  7 卜. &, ⊥ 7 ∀ 897 Ξ. “ ⎯ 7 ! < ? . ⊥ 7 ΚΞ − ΚΚ 7 ∀ Ξ α Α 7 < ; 卜α
入   ; 7 !   7 ;挽 . ⊥ 7 ! ? .  # 7 Ε ? .  7 表 ; ∋ ? 十 、ΥΚ 一和总盐的根际富集率状况 ’
ς? Ξ Κ5 ; − Β ΧΔ Ε ΦΩ Β 5 Γ Χ5 ? 5 5Λ ϑ Λ Κ? 6 ΧΕ Ι Γ ? 6 5 Ε Η !  ∋ ? 十 7 ∃ &Τ
?Ι Ρ 6Ε 6 ? Κ Φ ?Κ68 β 9
ε 、 , # ! 7 、 总 盐梦
’Η Γ ς
Ε 6奋一 Φ ? Κ6
5 ? 6 Ι Κ 5 Ι 6
∋ ? 十 ∃ &χ
− ∋ − − ∋ −
& 8∃> 9 δ: < ∀ 7ΚΞ 7  < 一: ; # 7 ⎯   ∀ < ⎯ ; 7 ⎯ < # 7 6Κ ∀ 7 ; ⎯ 7
 ⊥ ∀ 7 ∀ < < 7  ∀ 7  < 7 ⎯ ∀ 7 ⎯  # 7 ⊥
&∴  ; 7  < ∀ 7   ⊥ 7  < ∀ 7  ⎯ ! 7 # < ; 7 ∀
, 富集率 8β 9一
或总盐含量 7
∃ − 或 ∃ ∋ : Τ
∃ α
豁> ! ! = ∃ : 土壤 ∋ ? χ 、∃ Κ
外土壤 ∃Κ 浓度上升更快 , 使 ∃Κ 的根际 富
集率有所下降 , 但 ∋ ? 一 的根际富集 率却有
所提高 8表 ; 9 , 表明有机 物料增强 了水稻
的耐盐能 力 , 能将更多的 ∋ ? 斗 排除在植株
体外 = 另外 , ∋ ? 、 > 拮抗 , 土壤水溶性 > 浓
度的增大减少 了植株的 ∋ ? 吸收量 , 也将
使根际 ∋ ? 富集率增大 7 植物对 ∃Κ 一 的吸收
是主动吸收过程 , 有机物料增 强了水稻根
系活 力 , 主动吸收能力增强 , 同时也增大了
# 期 昊龙华等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的根际效应 二 盐分效应
其对陪补离子的吸收 , 也或是 ∃Κ 一 向下移动
和溶于水而使其根际富集率下降 7
不种稻对照土壤水溶性 > 为 ;∀ 7 ;ϑ Α
· Ψ Α 一 , , 接近供试土壤水溶性 > 含量 , 而高
于对照非根际土壤 > 含量 , 证明淹水对土
衰 # Υ ? Π χ 、≅ Α Κ χ 、 ! 矛一 的根际分布状况
介ΞΚ 5 # − Β ‘姗Ω加5 Γ5 Ρ 压Φ6Ρ Ξ Λ 6ΧΕ Ι ΕΗ ∃ 7 < χ 、≅ Α Π χ 、)+ 王Τ
壤水溶性 > 没有影响 7 有机物料是土壤 >
上升的主要因素 , 而水稻对 > 的吸收 则是
土壤 > 下降的直接原因 7 其 ∋ ?χ 、∃Κ 一含量
接近于对 照非根际土壤或略 低 , 与 > 十特
性相似 7
处 理
ς Γ 5 ? 6 Ι Κ5 Ι 6
> χ 8ϑ Α · Ψ Α 一  9 ∋ ? χ 8[ ΚΕ Πϑ Α · Ψ Α 一奋9 ∃ & 8 Σ  ! <ϑ Α 7 Ψ Α 一 Κ 9
∋ − α
时⎯7φ洲尹
8犯>
& 8∃ > 9
&
− ∋ − α − ∋ − α
一 一 < 7 ⊥ 一 一  7 ! ∀
; 7 ∀ ⊥ 7 φ
; 7 ;  Ξ α
< 7  ‘α
; 7 ⊥ ‘α
< 7  肠α
< 7 < ∀ Υ α
< 7 ∀ ⊥ ‘α
; 7 ∀? .
< 7  ∀Ρ∃
< 7 ⊥ <‘α
< 7 ∀ Γ α
; 7 ; 7 φ
; 7 ; ; 7 φ
< 7 ! ‘α
< 7  ⊥ 卜7
< 7 < ; ‘α
 7 < ! 7  ;卜α
 7 ∀  7 !? .
 7 # <  7 # < 7 .
 7 ⊥ ;  7 # !7 .
< ∀ 7 ! 7 φ
⊥ 7 ∀ Ξ α
 ⎯ 7 ⎯ ‘α
 ⎯ 7 ‘α
  。 
 < 7 #
 ; 。 <
# 7 
; 7 < 7 # 根 际 ∃ ? Π χ 、 ≅ Α Π χ 、 ! 拿 ∃ ? Π χ 、
≅ Α <χ 、 ! 军’ 的根际分 布状况 如表 # , 均 为
根际土壤 γ 近根际土壤γ 非根际土壤 7 施
用有机物料 , 由于有机酸的溶解作用 , 非根
际土壤 Υ ? , χ 、≅ Α , χ 浓度上升 , 近根际土壤
≅ Α <χ 浓 度也有升高 = 用量为 β时近根际
土壤 ∃ ? Π 十 下降 , < β和 # β时则高于对照 =
根际土壤 ∃? Πχ 、 ≅ Α , 十 、 ! 写一浓度均 随有机
物料用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7 有机物料处
理 明显地增大 了土壤 ∋ ? χ , > 十离子浓度 7
5 ? , χ 一∋ ? χ 、 5 ? , χ 一 > 十 拮 抗 使 土 壤 水 溶性
∃ ? Π十 下降 = 再 者 7 , 当 水 稻的 水 分 吸 收 与
∃ ? Π χ 吸收速率相当或后者更大一些的情况
下 7 也可能出现 ∃ ? “十在根际土壤溶液中亏
缺 , 即水稻对 ∃ ? Π十 的吸收量增大使其根际
∃ ? , χ 富集程度明显降低 7 ≅ Α , χ 的下降也与
上述情况类似 7 ∃? Π‘的拮抗及吸收作用减
少量比 ≅ Α Π χ 还大 , 范围更广 , 因而  β有
机物料 处理时近根际土壤 水溶性 ∃ ? ’χ 低
于对照 7 ! 拿则作为 ∃? , 斗 、≅ Α , 十 的平 衡离
子而在溶液中当 ∋ ? 一浓度上升时随 ∃? Π χ 、
≅ Α , 十浓度下降而下降 7
与沈其荣闹 的结果 相 比较 , 本文 除
% ∃+ ; 外 , 各盐分离子的根际 富集状况与
其试验 中耐盐大麦的情形一致 7 “中国九
一”是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的一种耐盐 、 晚
熟高产水稻 , 高耐盐性使 < 种不同作物根
际盐分规律具有相似性 = 各盐分离子的根
际累积 , 必然导致土壤总盐由根外向根际
富集 =增施有机物料 ,根际 、 近根际和非根
际土壤盐分均 上升 , 这与 −Χ Κ5Ν 〔” 〕的黄豆
试验 总盐变 化规律 相一致 , 只是 −Χ Κ5Ν 未
分析各盐分离 子的根际分布状况=但有机
物料处理使其土壤总盐的根际富集率有所
降低 , 尤其用量为  β 时 8表 ; 9 , 总盐的根
际富集率不到对照的  η< 7
回归分析表明 , 非根际土壤 ∋ ?χ 、∃Κ 一 、
∃ ? Π‘ 、≅ Α , 十上升与有机物料用量呈显著或
极 显 著 正 相 关 8 Γ 分 别 为 ! 7   ⎯“ 、
! 7  < ⎯  ’ 、 ! 7  # ; ⎯ ” 、 ! 7  ; ; # ’ 9 , 近根 际土
壤 ∋ ‘χ 、∃Κ 离子随有机物料用量增大而极
显著地上升 8相关系数分别为 ! 7  ∀  ‘ ’ 和
! 7  # ; ‘ ’ 9 , 根际土壤可能由于根 系活动
的强烈影响 , 相关性不显著 7 从各盐分离子
增 量 占总 盐增 量 的 比例 看 , 非根 际土 壤
∋ ? χ 、 ∃Κ 一离子增 量占总盐增 量的 #; 7 一
∀! 7 ! β , 即 一半左右 , 而 ∃ ? Π ‘的增加 只占
总盐增量的 ⎯ 7 ;⊥ 一  < 7 ; β , ≅ Α , χ 仅 ∀ 7 ! 一
 7 < ∀写 7 供试 稻草对土壤 ∋ ? 十 的增加是非
常微量的 , 较之土壤水溶性 ∋ ?χ 的增量要
小得多 , 可见土壤水溶性盐分的上升主要
在于有机物 料分解 产物对土壤 盐分的溶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解 、络合释放作用 7 因此 , 如排水洗盐 , 则有 素含量明显高于水稻 , 这是由于土壤盐分
机物料处理将有利于土壤可溶性盐分的冲 不同以及作物特性差异所致 7 茎叶含 > 量
洗淋移 , 这正是有机物料降低土壤盐分的 随有机物料用量增大而极 显著地上升 , 相
机理所在 7 关性达  写显著水平 8Γ ι Ε ‘  ∀  !’ ‘ 9 , 而
不种稻对照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最低 , ∋ ? 则极显著下降8Γ 三 一。7  ∀<# ’ 7 9 = 根内含
与淹水层的情况 正好相反 , 这与不种稻条 > 、 ∋ ? 均 随有机物料用量增大而降低 , ∋ ?
件下土壤溶盐速度较慢有关 , 但其溶出的 的下降达到 β显著水平 8Γ 一 ! 7  < #; ’ 9 ,
盐分是对淹水层盐分 的净增加量 , 因而随 这是水稻耐盐能力上升以及 > 吸收增强
时间的推移其淹水层盐分逐渐上升 7 然而 而产生的拮抗作用所致 7 从 − ) 值 8根系
土体 内盐分的溶解量很少 , 即其洗盐速度 ∋ ? 一> 比η 茎叶 ∋ ? 一> 比 9变化可以更清楚
是非常缓慢的 7 种稻及施用有机肥料 , 土壤 地看到这一点 , 对照 − ) 值最低 , 随有机物
水溶性盐浓度升高 , 表明它 们比单纯 淹水 料 用 量 的 增 大 , − ) 值 显 著 上 升 8Γ Τ
洗盐更易浸溶土壤盐分 , 而土壤盐分的浸 ! 7  < ;∀ ‘ 9 7 Υ ? 、≅ Α 在植株体内的含量不同
溶消失才是土壤脱盐的真正意义所在 7 于 > 、 ∋ ? , 都是根中含量高于地 上部茎 叶
; 7 # 对水稻植株元素含量的影响 8表 9 7 土壤 > 、 ∋ ? 明显上升引起的强烈
水稻地上部以  阶的 > 、∋ ? 含量高于 拮抗作用使水稻对 ∃ ? 、≅ Α 的吸收受抑 , 因
< 价的 ∃? 、≅ Α , 而根中则以 ∃ ? 、 ∋ ? 含量为 而有机物料的效应没有 > 、 ∋ ? 那样 显著 7
高 8表 9 , 这 与沈其荣 的大麦试验规律是 但无论茎叶或根 , 水稻的 ∃ ? 、 ≅ Α 吸收量仍
一致的 , 只是大麦植株无论茎叶或根 7 元 高于对 照 , 从而利 于水稻 抵抗 ∋ ? ∃& 的单
表 水稻植株元紊含6 8Α · Ψ Α 一 , 9
ς ?悦 5 ) ( 皿5 ϑ 5 Ι 6Φ Υ Ε Ι 6 5 Ι 6 Ε Η Γ Χ5 5 Ω ?Ρ Ρ Ν8Α · Ψ Α 一Κ 9
处 理 > ∋ ? ∃ ? ≅ Α
ς Γ 5 ? 6 Ι ‘5介‘ 茎叶 Φ ΒΕ 6 根 − Ε Ε Γ 茎叶 ) Β Ε Ε 6 根 − Ε Ε 6 茎叶 ) Β Ε Ε 6 根 − Ε Ε 6 茎叶 )Β Ε Ε 6 根 − Ε Ε 6一⊥ 7 < !⎯ 7 ; ⊥⎯ 7 < ⊥∀ 7 ⊥ <<7!⎯,‘寸口几[八Ψ.太,−⋯9[汽Ψ=乃」∴ Λ = Ο Μ Γ ∋ Γ] − ∗ 0∋ − 0∋ − ∋ (盐毒害 −参考文献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 员会主编 − 0 +∗ −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 法 − 科学 出版社 , 北京 , ∋0一 Γ −刘 芷宇 − 0 + , − 土 壤 根 系微 区养分环境的研究 概
况 − 土壤学进展 , + Λ ∗ Μ Δ 一 ·
昊 龙华 、 张素君 − 0 0Γ −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 角洲 滨
海盐土根际效应的影 响 − 养芬和酶生物学效以
应用生态学报 , ]Λ ( Μ Δ ], 一 ] Γ −
李庆逮主编 − 0 0( − 中国水 稻土 − 科学 出版社 , 北
京 ,  ∗一  ∗ ( −
何念祖 、孟 踢福编著 − 0 + ∋ − 植物营养原理 − 上 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上海 , (0∗ 一 ∗ , −
沈其荣等 − 0 0 ∗ − 两种不同耐盐大麦根际中离子的
分布特征 − 土壤学报 , ∗ , Λ Μ Δ ∗“一 ∗ ∋ ∗−
赵红霞 、 屠启澎 − 0 0 ( − 有机 肥对水稻根际微 区养
分 的影响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 Λ( Μ Δ ∋+ 一 + −
曹新孙主编 − 0 0 , − 内蒙了东部地区风 沙干早综合
治理研究 Λ第二集 Μ − 科学 出版社 , 北京 , + 一 ( ∋−
∴ : ? ⊥< :Β ? − 0 + 0 − Ι :46 5 7 3 9 8 9 Α Φ 5 4 8 > :? 9 . > 4 8 4 ? > :9
6 <:Ε 5 > _< 3 6 3 − Γ, Χ 3 > 3 8 6 3 < Χ 3 _5 6 4 − Ι 5 − ( ( , ∴9 > 4 :ς
4 ? 6 3 5 2 Γ, ⎯ 3 :3 9 3 3 , α 3 8 Α 3 ; :8 ⎯ :9 :3 8 , Ι 8 9 [:9 7 ,
=< :9 8 −
Χ : .3 Β − β − 8 9 Α ϑ8 6 ≅ 3 6 , Γ − α − 0 ] 0 − ϑ :3 8 6 ≅ 5 9 8 43 8 3 ς
3 ? ; ? .8 4 :5 9 8 9 Α Φ Ξ 3 < 8 9 7 3 > 8 4 4< 3 > 5 Β ≅ 3 8 9 Λ Λ刃夕Ρ : , 荃尹
阴 “ χ Λ − Μ ; 3 6 6 − Μ 6 5 5 4 一Γ , :9 43 6 28 3 3 − Γ , ⎯ Ρ : − ⎯ 5 Ρ −
α川 − _ 6 优 − , ∗ ∗ Δ 0 , Γ 一 0 , + −
Χ :.3 Β − β 8 9 Α ϑ8 6 ≅3 6 − Γ − α − 0 ∋ , − Γ典∴4 8 3 3 ? ; ? .8 4 :5 9
8 6 4 < 3 ⎯5 Β ≅ 3 8 9 Λ δ .Β ‘下, , , 9 Δ 8 二 Λ − Μ ; 3 6 6 − Μ 6 5 5 4 一 Γ ,
:9 43 6 28 3 3 − Γ, Γ ‘ − Γ “ − α 9 Δ − _ 5 Ρ − , ∗ Δ Γ  一 Γ 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