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addy field ecosystem under natural zero-tillage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全 文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3
谢德体 魏朝富 杨剑虹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630716)
【摘要】 自然免耕是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法, 通过人为改变地表微地形, 建立了一个适合
水旱作物复种轮作, 鱼、萍、鸭周年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 自然免耕促进了土壤内、外环境
的物质、能量 和信息交换, 水、热、气、肥谐调, 并通过环境网络效应, 强化了环境与生物区
系间的缓冲2调节力, 提高了土壤自调能力和土壤有序度.
关键词 自然免耕 稻田 生态系统
  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1993 年 3 月 6 日收到, 6 月 3 日改回.
Paddy f ield ecosystem under natura l zero- tillage. X ie D eti, W ei Chaofu and Yang J ian2
hong (S ou thw est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 Chong qing 630716). 2Ch in. J . A pp l. E col. ,
1994, 5 (4) : 415- 421.
N atural zero2t illage is a new tillage m ethod fo r paddy field, th rough w h ich, the m icro re2
lief of earth surface can be varied art ificia lly, and a paddy field eco system adap tive to the
m ult ip le cropp ing and ro ta t ion of low land and up land crop s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year2
round sym bio sis of fish, duckw eeds and duck s can be estab lished. T h is m ethod can p ro2
mo te the exchange of m atter, energy and info rm ation betw een inner and ou ter so il envi2
ronm ent, harmonize w ater, heat, gas and nu trien t, and th rough the effect of environm ent
netw o rk s, in tensify the buffering2regu lat ing capacity betw een environm ent and o rgan ism s
and p romo te the self2regu lat ion capacity and o rdered degree of so il.
Key words N atural zero2t illage , Paddy field, Eco system.
1 引  言
我国南方稻作区, 垦植系数高, 森林覆
盖率低, 以森林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平衡在
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遭受破坏, 相伴出
现一系列恶性循环. 因此, 重建一个具有直
接有益于人类而又不失自然功能的人工2
自然生态平衡, 成为农业和生态学家的主
观动机和奋斗目标. 农业和生态学实践证
明, 只要依据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调节功能,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平衡构成系统的各子系
统的负荷, 是可以诱导系统进化, 向更高级
的有序性发展的.
全国有 2. 5×107ha 稻田, 占总耕地面
积的 25% , 与旱地相比, 稻田水、肥条件优
越. 但传统的稻田耕作法存在一些生产问
题, 不能充分发挥稻田巨大的生产潜力和
生态效益[3 ]. 自然免耕 (又称半旱式免耕或
垄作免耕, 其模式见图 1)是近 10 多年来研
究推广的一种新型稻田耕作法, 它既能充
分发挥稻田生产潜力, 增加复种指数, 提高
产量和产值, 又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提高
土壤肥力[2 ]. 自然免耕技术已在南方十几
个省 (市) 大面积示范推广, 仅四川省 1986
- 1992 年, 累积推广就达 2. 5×106ha, 新
增产值 6. 964 亿元, 新增纯收入 6. 172 亿
元. 本文根据作者 10 多年来的研究结果,
着重探讨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变
化.
2 自然免耕的稻田生境
2. 1 土壤内外环境交换界面扩大
自然免耕的特点是以浸润、免耕为核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4 年 10 月 第 5 卷 第 4 期                    
CH IN ESE JOU RNAL O F A PPL IED ECOLO GY,O ct. 1994, 5 (4)∶415—421
心, 通过人为地改变稻田微地表形态, 变传
统淹水或放干水平作为浸润垄作, 建立一
种适合水旱作物全年生长, 鱼、萍、鸭周年
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 (图 2). 稻田生境可
区分为土壤内环境和土壤外环境, 着生作
物、栖息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的土体是内环
境, 土体以外的空间是外环境. 内、外环境
交界处是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
的界面. 一般来说, 这个界面的面积越大,
物相愈复杂, 其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
传递的速率也就愈高. 自然免耕的稻田, 垄
沟的泥土堆垒在垄上, 使作物根系的活动
层增厚 5- 15cm , 表观物相结构出现了新
的变化, 构成了以垄和沟为配合单元的多
层次、多组分, 交叉渗透的物相结构. 经实
图 1 自然免耕模式
F ig. 1 M odel of natu ral zero2t illage.
A : 垄式 R idge, B: 畦式 Bo rder check; 1. 垄面 R idge
surface, 2. 畦面 Bo rder check surface, 3. 沟 Furrow ,
4. 水位线W ater level.
际量算和数学拟合, 土壤内、外环境界面扩
大了 17. 8- 46. 5% (表 1) , 加速了土壤内、
外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促使稻田
土壤形成A (氧化层) öPg (鳝血斑层) öG
(潜育层) öP (渗育层) 的良好土体剖面构
型, 并加快了土体内环境的物质积累、转
化、运输和循环, 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
育, 为高产优质创造了前提条件[5, 6 ].
图 2 自然免耕综合利用模式
F ig. 2 M odel of comp rehensive u tilization under natu ral
zero2t illage.
A : 植稻期 Stage of p lan ting rice, B: 稻收后期 Stage af2
ter rice harvested, C: 植麦期 Stage of p lan ting w heat;
1. 鸭 D uck, 2. 萍 D uckw eed, 3. 鱼 F ish.
2. 2 土壤内环境水热气肥谐调
2. 2. 1 土壤水分特征 自然免耕条件下的
垄埂土壤水分以毛管水占主导, 周年变幅
较传统耕作法小, 在毛管力、作物蒸腾吸水
和垄面蒸发失水的拉力综合作用下, 从垄
沟到垄埂, 从垄边到垄中, 从垄底到垄顶形
成一个水势梯度, 土壤水吸力中高边低, 上
高下低 (表 2) , 水分沿水势梯度从垄沟流
向垄埂, 满足作物生长. 垄埂土壤毛管水的
稳定上升, 带动了水溶性养分向垄埂聚积,
垄畦内水分中电导率、N H +4 、K+ 、N a+ 和
H 2PO 24 都比沟中自由水的高几倍到几十
倍, 同时具有垄畦中间高, 两边低的趋势
(表 2) , 从而证明养分与水分一样, 不断从
垄沟向垄埂移动, 持续供给作物根系吸收.
2. 2. 2 土壤热特性和温度变化 自然免耕
后, 垄埂土壤出露水面, 可直接接受太阳辐
射热, 土壤组成比例改变, 土壤容积热容量
比淹水平作低, 而比放干水旱作高, 土壤的
导温率、导热率、热通量都比传统耕作法的
大 (表 4) , 表明自然免耕土壤内的热量各
向传导快, 数量大, 能迅速提高土温, 贮藏
61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卷
更多的太阳辐射热. 表 5 表明, 自然免耕的
土温高, 温差大, 土温与气温变化一致, 与
作物光合作用所需温度吻合, 而淹水平作,
土温最高出现时间是晚上 8 时以后, 这与
作物代谢的温度不相适应, 不利于有机物
质的积累.
表 1 不同耕作方式的耕层厚度及土体表面积
Table 1 Thickness of plough hor izon and so il surface area under differen t tillage methods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放水旱作
D rained field
自然免耕N atural zero2t illage
A 60 60 50 70 120
H 30 20 20 20 30
耕层 (cm )
P lough ho rizon 20 20 35 30 30 30 25
表面积 (m 2·ha21)
Surface area 10000 10000 14640 12375 13215 11790 14235
表面积扩大 (% )
Increm en tal
su rface area
- - 46. 4 23. 8 32. 2 17. 9 42. 4
物相结构
Contact
phases
固2液 So lid2
liqu id
液2气L iqu id2
gas
固2气
So lid2
gas
固2气
So lid2
gas
液2气
L iqu id2
gas
固2液
So lid2
liqu id
A : 垄距 R idge distance, H: 垄高R idge heigh t (cm ).
表 2 免耕土壤水分吸力 (Pa)
Table 2 So il water ten sion under natura l zero- tillage
土壤层次 (cm )
So il layer
自然免耕N atural zero2t illage
垄边 RE 垄中 RM 垄边 RE
放水旱作
D rained field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5 14670 33740 10269 23140 0
15 2667 7602 6668 9815 1334
25 934 3067 1734 7962 2667
RE: R idge edge; RM : R idge m iddle.
表 3 垄埂内水分中养分含量 (mg·L -1)
Table 3 Nutr ien t con ten ts of water in the r idge
处  理
T reatm en t
部 位
P laces
电导率 E. C.
(Λs·cm 21·25℃) N H +4 K+ N a+ H 2PO 24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
t illage
沟中自由水 FW 193 1. 3 2. 0 4. 5 0. 0068
垄边 RE 3437 45. 2 245 31. 0 0. 0304
垄中 RM 3850 74. 9 690 9. 0 0. 0384
垄边 RE 1430 37. 5 40 4. 4 0. 0124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自由水 FW 220 1. 3 2. 6 5. 1 0. 0136
FW : F ree w ater; E. C. : E lectric conductivity.
表 4 土壤热特性
Table 4 Heat character istics of so il
处 理
T reatm en t
容积热容量
(J·cm 23·℃)
Cv
导温率
(cm 2·s21)
K
导热率
(J·cm 21·S21℃)Κ 热通量(J·cm 21·S21℃)J q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t illage 3. 473 5. 79×1024 2. 01×1023 21. 72×1024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3. 554 4. 46×10
24 1. 60×1023 20. 41×1024
放水旱作
D rained field 2. 980 4. 99×10
24 1. 50×1023 21. 67×1024
2. 2. 3 土壤结构与通气性 土壤水热条件
的改善, 土壤颗粒能够自动收缩形成结构.
自然免耕的土壤团聚状态、团聚水平、团聚
度和结构系数提高 (表 6) , 水稳性团聚体和
微团聚体数量增加, 毛管孔隙多, 通气状况
改善,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 还原物总
7144 期          谢德体等: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表 5 土壤温度日变化 (℃) (5cm 土层)
Table 5 Da ily range of so il temperature (5cm depth)
处  理
T reatm en t
时 间 T im e (h)
8∶00 11∶00 14∶00 17∶00 20∶00 23∶00
积 温
A T
温 差
TD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t illage 24. 8 26. 2 30. 0 32. 0 29. 4 28. 8 171. 2 7. 2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26. 2 25. 2 26. 0 28. 0 28. 8 29. 2 163. 4 4. 0
水 温
W ater temperatu re 26. 0 26. 0 31. 4 32. 2 31. 4 28. 2 175. 2 6. 2
气 温
A ir temperatu re 21. 6 27. 6 28. 6 32. 6 30. 2 27. 6 165. 2 11. 2
A T: A ccum ulated temperatu re, TD: T emperatu re difference.
表 6 土壤结构的团聚程度 (% )
Table 6 Aggregation degree of so il structure
作 物
C rop s
处 理
T reat2
m ent
团聚水平
A ggrega2
t ion
level
团聚度
A ggrega2
t ion
degree
结构系数
Structu re
coeficien t
小 麦
W heat
放水旱作
D rained
F ield
42. 33 58. 72 36. 36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
t illage
43. 30 56. 48 67. 11
水 稻
R ice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27. 19 38. 83 69. 21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
t illage
29. 40 40. 16 72. 30
量、活性还原物质、M n2+ 、Fe2+ 等均有所下
降 (表 7) , 减轻了有害物质对作物根系的
危害.
2. 2. 4 土壤生物活性与养分状况 自然
免耕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 细菌、真菌、放
线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和好气性固氮菌
比淹水平作土壤增加 50% 以上. 土壤呼吸
强度、纤维素分解强度、脲酶和转化酶分别
比淹水平作增加 25. 4、34. 8、7. 6 和
29. 9%. 免耕土壤酶活性和生物代谢增加,
加速了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 由表 8
可看出, 自然免耕土壤的松结态腐殖质高,
说明免耕土壤主要增加了复合体中松结态
腐殖质, 使腐殖质活性提高, 对提高土壤肥
力水平十分有利. 免耕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高, 分布趋势是表层高, 向下逐渐减少, 适
合作物根系吸收, 并与水分、温度一样, 表
现出日变化 (表 9).
表 7 土壤 Eh 和还原性物质含量
Table 7 Eh and reduc ing matters of so il
处 理
T reatm en t
Eh
(m v)
还原物总量 (cmo l·kg21)
To tal reducing m atter
活性还原物质 (cmo l·kg21)
A ctive reducing m atter
M n2+
(m g·kg21) Fe2+(m g·kg21)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t illage 176 7. 87 1. 33 111. 4 34. 5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60 10. 7 4. 98 117. 3 43. 4
表 8 土壤结合态腐殖质 (gC·kg-1)
Table 8 So il combined humus
处  理
T reatm en t
松结态 (É )
L CH
稳结态 (Ê )
SCH
紧结态 (Ë )
TCH É öÊ É öË Ê öË
自然免耕
N atural zero2t illage 6. 097 2. 830 4. 383 2. 154 1. 391 0. 646
淹水平作
Inundated tillage 4. 517 2. 361 5. 162 1. 913 0. 875 0. 457
放水旱作
D rained field 4. 176 3. 237 5. 057 1. 290 0. 824 0. 640
L CH: L oo se com bined hum us, SCH: Stab le com bined hum us, TCH: T igh t com bined hum us.
81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卷
表 9 土壤速效钾日变化 (mg·kg-1)
Table 9 Da ily range of so il ava ilable K
土层深度 (cm )
So il dep th
时间 T im e (h)
8∶00 13∶00 19∶00
变 幅
Range
0- 2 18. 9 68. 3 30. 2 49. 4
2- 4 30. 1 35. 1 26. 7 8. 4
4- 6 49. 0 67. 0 37. 5 29. 5
6- 8 39. 7 57. 8 42. 2 18. 1
8- 10 25. 8 42. 3 16. 6 2 5. 7
10- 12 21. 9 26. 6 24. 0 4. 7
12- 14 34. 0 25. 5 23. 0 11. 0
14- 16 30. 3 28. 8 26. 5 3. 8
16- 18 26. 1 29. 0 26. 5 2. 9
18- 20 26. 5 34. 9 32. 9 8. 4
2. 2. 5 自然免耕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自然
免耕的稻田生境, 能够稳定供应谐调植物
生长必需的水热气肥等生活因子. 多年研
究结果表明[4 ] , 自然免耕下, 水稻活稞快,
分蘖早 2- 3 天, 每天多分蘖 0. 1- 0. 5 苗,
提前 3- 10 天达到最高苗, 有效穗增加1. 8
- 6. 0×105ha21, 水稻根系粗壮、白嫩, 支根
和根毛发达, 10cm 以下土层根系增加 6-
15% , 分蘖期每穴根系增加 50- 120 条, 平
均每天增加新根 2- 5 条, 白根数量增加 5
- 10% , 黑根数量减少 6- 15% ; 叶绿素含
量提高 5% 左右, 根、茎、叶中的养分含量
增加明显, 酶活性提高 6- 200%. 作物群
体通风透光, 纹枯病减少 38% , 稻瘟病减
轻 5. 4% , 稻飞虱每 100 穴活虫数减少
1000 多头. 通过多点、多年在不同田块类
型, 不同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上试验调查,
自然免耕均比淹水平作增产, 以坐蔸田、夹
沟冷浸田、大肥田等有障碍因素的增产幅
度最大, 一般在 20% 以上, 最高达 222% ;
中等肥力田增产幅度 5- 20% ; 山地、丘陵
上部和沟谷田增产 15% 左右; 阶地、二土旁
田和宽谷坝田增产 10% 左右. 通过品质分
析, 自然免耕的稻谷氨基酸含量比淹水平
作高 4. 0 - 5. 9% (杂交稻 ) 和 16. 4 -
17. 9% (常规稻) , 蛋白质含量提高 7. 7-
19. 1%. 因此, 自然免耕不但能提高作物产
量, 而且能改善产品质量.
3 自然免耕下的稻 (麦)、鱼萍共生体系
  自然免耕后的稻田, 垄上种稻 (麦) , 垄
沟蓄水养鱼、萍, 稻 (麦)、鱼、萍分层, 构成
优良的共生生态体系.
垄稻沟鱼, 垄窄沟宽, 在水稻生长前
期, 垄埂土壤接受太阳辐射, 土温提高, 温
差变大, 利于水稻早生快发; 垄沟内水温也
相应提高 0. 7- 1. 5℃, 利于萍体繁殖. 水
稻进入分蘖期后, 气温升高, 太阳辐射增
强, 秧苗大量分蘖和长高, 群体密度加大,
成半封闭状态, 起到荫蔽作用, 减轻了烈日
高温对鱼、萍的影响, 有利于鱼、萍更快生
长. 宽行通风透光, 既能提高水稻边际效
应, 又可以保证其它生物体有一定的太阳
光照, 有利于提高天然铒料 (包括萍) 的产
量; 水稻整个生长期不晒田, 不用或少用农
药, 对鱼、萍生长有利; 水稻收后不排干水
而灌深水, 保证了 9- 10 月份鱼、萍迅速生
长; 鱼能吃掉水稻的无效分蘖和田间杂草
以及部分害虫, 水稻收后灌深水时还可吃
掉稻桩和稻田的落谷, 更能以萍体为铒料;
种小麦期间沟内一直有水, 鱼、萍可继续在
沟内放养过冬, 实现了稻 (麦)、鱼、萍互惠
共生的良性循环的稻田生态系统. 此外, 垄
沟养萍, 解决了萍体压秧、打捞和倒萍难的
问题.
垄埂上, 不但适合粮食作物生长, 也适
合油料、饲料绿肥、蔬菜作物种植, 沟内除
养鱼、萍外, 也可养鸭、养蚌, 还可套种茭
白、慈菇等. 自然免耕技术的推行, 实现了
稻田“动、植、微”相结合,“海、陆、空”多层
次的综合利用, 带来了产量和产值的翻番.
四川各地建设“吨粮田”和“双千田”的基本
模式多数是以自然免耕为“载体”, 如垄稻2
麦‖沟鱼萍, 垄中稻2再生稻2小麦‖沟茭
白鱼萍, 垄稻2油菜‖沟萍鸭, 垄稻û菇2杠
9144 期          谢德体等: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小麦‖沟鱼萍等.
4 自然免耕的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免耕较好地发挥了土壤大水库和
垄沟蓄水功能, 与传统稻田耕作法比较, 能
够缓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减少田
间径流损失 300mm , 减少小麦收后栽水稻
时的泡田水 1 500m 3·ha21, 全年提高降水
利用率 15- 35% , 免耕稻田有效地贮蓄和
利用自然降水, 并拦蓄旱坡地径流, 提高了
抗旱力 7- 10 天, 消除了串排串灌, 减少了
土壤隐匿侵蚀. 垄埂窄行, 作物群体密度
大, 可减少雨滴对土壤的溅蚀, 并且能抑制
杂草生长. 垄沟萍体固氮、压草, 鱼取食萍
体、杂草、昆虫, 并转化为肥料, 连续养鱼、
萍的田, 可少施或不施化学氮肥. 垄与沟相
间的微地形, 为两栖类青蛙提供了生息捕
虫的优良场所, 免耕田内各季青蛙数量增
多. 因此, 自然免耕实现了杂草、病虫的生
境控制和生物防治. 多年研究和调查结果
表明, 免耕田作物感病虫轻, 农药用量减
少, 减轻了土壤、水质和农产品的污染.
应用自然免耕技术, 不需大量工程、人
力投资, 即可使一年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
变为一年种 2- 3 季作物, 新增产的粮食、
饲料、肥料和产值, 相当于扩大成倍的土
地. 这样可使水土流失严重的旱坡地用来
发展果树、经济作物、栽桑、种树种草, 发展
畜牧业, 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 自然免耕的环境网络效应
近代生物2环境管理知识认为, 环境因
子不是孤立作用于生物体, 环境因子相互
联系组成环境网络综合作用于生活其间的
生物. 环境网络最大作用在于强化环境与
生物区系间的缓冲2调节力, 促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之间的协调平衡, 这是扩大生物
生产和发展农田良性循环的管理关键.
图 3 是自然免耕下稻田所发生的一系
列联络, 可归纳为环境网络效应, 生物调节
效应和产量报酬效应及生态效应. 图中圆
圈部分表示自然免耕对稻田环境网络的多
向影响, 方框部分显示自然免耕通过环境
网络作用于生物机体的综合影响, 该部分
影响只能借助于生物个体和群体的自动调
节机制去完成, 最后则以多次调节的结果
报之以产量效应而输出. 生物学效应包括
作物、鱼、萍的生物学效应, 一是加强了各
图 3 自然免耕对稻田环境2生物的影响
F ig. 3 Effect of natu ral zero2t illage on environm ent2o r2
gan ism of paddy field.
自的代谢能力, 二是物质积累加快, 并且相
互之间协调. 环境网络和生物群体, 构成了
良好生态系统, 产生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反
过来又起到稳定环境网络和生物群体的作
用, 使输出产量效应持续稳定.
6 自然免耕增强土壤自调能力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 土壤水热气肥协
调, 供应作物所需数量稳、匀、足、适, 达到
相对稳定的“自调点”, 适合作物正常生长.
02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卷
根据林景亮、陈清硕[1 ]土壤熵计算公
式可计算出不同耕作方式向人类提供的负
熵值 (表 10) , 从表 10 可见, 各种土壤上,
均是自然免耕比淹水平作提供的负熵多,
自然免耕引起的熵变达248. 2- 2254. 2M J
·kg21N.
表 10 不同耕作方式向人类提供的负熵值
Table 10 Supplied negative en tropy va lue to mankind under differen t tillage methods
土 壤
So ils
耕作方式
T illage
m ethods
施N 量
A pp lied N
(kg·ha21) 籽粒产量R ice yield(kg·ha21) 土壤熵 SE(M J·kg21) 熵变 S1(M J·kg21)
红紫泥 自然免耕1) 112. 5 7449. 0 2979. 4 2162. 1
Red purp le so il 淹水平作2) 112. 5 5746. 5 2737. 3
老冲积土 自然免耕 112. 5 10480. 5 21410. 6 2233. 2
O ld alluvial so il 淹水平作 112. 5 8278. 5 21097. 4
红棕紫泥 自然免耕 112. 5 6939. 0 2906. 9 281. 7
Red brow n purp le so il 淹水平作 112. 5 5802. 0 2745. 2
新冲积土 自然免耕 112. 5 8203. 5 21086. 7 282. 6
N ew alluvial so il 淹水平作 112. 5 7060. 5 2924. 2
灰棕紫泥 自然免耕 112. 5 6805. 5 2887. 9 248. 2
Grey brow n purp le so il 淹水平作 112. 5 5904. 0 2759. 7
自然免耕 135. 0 10330. 5 21144. 4 2254. 2
淹水平作 135. 0 7510. 5 2810. 1
1)N atu ral zero2t illage, 2) Inundated tillage.
表 11 不同耕作方式向土壤提供的负熵值
Table 11 Supplieed negative en tropy va lue to so il under differen t tillage methods
土 壤
So ils
耕作方式
T illage
m ethods
根 重
Roo t w eigh t
(kg·ha21) 稻 桩R ice stake(kg·ha21) 根分泌物Roo t secretion(kgC·ha21) 土壤熵 SE(M J·kg21) 熵变 S1(M J·kg21)
新冲积土
N ew alluvial so il 自然免耕
1) 3450 4140 2040 21289. 6 2116. 3
淹水平作2) 2820 3675 1755 21093. 3
灰棕紫泥
Grey brow n purp le so il 自然免耕 2085 3180 1560 2890. 7 21. 07
淹水平作 1875 2955 1425 2809. 6
1) N atu ral zero2t illage, 2) Inundated tillage.
  根据不同耕作方法归还土壤的有机
物, 折算成能量, 就是作物向土壤输入的负
熵值. 表 11 表明, 自然免耕的作物根系量
大, 残留稻桩量多, 根系活力强, 根系分泌
物多, 因此, 输入土壤的负熵值大, 有利于
增加土壤自调能力, 促使土壤序进化.
参考文献
[ 1 ] 林景亮、陈清硕. 1987. 系统土壤学. 福建科学技术
出版社, 福州, 72- 85.
[ 2 ] 侯光炯. 1990. 我是怎样研究发现自然免耕的一些
重要机理和技术要则的. 侯光炯土壤学论文选集.
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成都, 359- 367.
[ 3 ] 谢德体. 1986. 稻田资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潜在
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资源开发与保护, (3) : 26-
29.
[ 4 ] 谢德体、魏朝富、陈绍兰等. 1993. 水田自然免耕对
稻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6 (1) : 47
- 54.
[ 5 ] X ie , D. T. 1 9 8 9. Effect of virg in izationon so il
fert ility of the paddy fields . Po ten tialit ies of A 2
gricu ltu ral Engineering in Rural D evelopm ent.
IA P, A Pergamon2CN P IEC Jo in t V en tu re, 568-
573.
[ 6 ] X ie , D. T. , W ei, C. F. andChen , S. L. 1992.
Study on ho rizon characterist ics of so il p rofiles of
paddy field under so il virg in ization. P roceedings
In ternational Sympo sium on Paddy So ils, N an2
jing, 411- 421.
1244 期          谢德体等: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