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ndscape structure of Longhua area in Shenzhen City during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Structure and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ea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全 文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 3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曾 辉 3 3  江子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
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
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 ,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 ;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
种模式 ,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 1990~1994 年 ;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
质性分布特征 ,但孔隙度水平不断降低 ,中小尺度的分布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新开发区受与建成区相同的约束
条件限制 ,同样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 ,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表现尺度大于建成区. 工作区内因城建用地快速膨
胀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急需通过土利用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结构  建设用地  深圳市
Landscape structure of Longhua area in Shenzhen City during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Structure and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ea. ZEN G Hui ,J IAN G Ziying ( Depart ment of U rban and Envi ronmental Sciences ,
Peking U 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0 ,11 (4) :567~572.
Remotely sensed mappng information of multi2period of time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itcs of two types of land use ,built2up areas and new developing
areas ,during the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Longhua area , Shenzhen 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om 1988 to
1996 ,the patch number and average size in the two types of land us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fragmentation de2
gree decreased.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ed land us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tterns ,continued expanding of big res2
idential patches and continuous appearing of new isolated small patches ,and most of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was con2
structed from 1990 to 1994. Under the impacts of topography and traffic ,the built2up areas showed macroscopic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decreasing lacunarity values.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constructed patches was very obvious in small
and moderate scales. The new developing patches ,affected by the conditions as the built2up areas ,were also characteris2
tic of macroscopic heterogeneity ,but the expression scale of heterogeneity was larger than the built2up areas. The fast
expanding of the constructed land use produced some very negative ecological problems ,which should urgently be re2
solved by adjusting the land use police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 Landscape structure , Construction land use , Shenzhen.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9871070) .
  3 3 通讯联系人.
  1999 - 04 - 13 收稿 ,1999 - 11 - 01 接受.
1  引   言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深圳地区改革开发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经过近 20 年的建设 ,一个
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已初现端倪. 城市化过程的实
质是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向城市生态系
统不断转化的过程. 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全面调整 ,景
观的结构和动态特征也将受到相应的人为影响和改
造[1~3 ] .在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地区 ,城市化过程一般
表现为累积渐变过程. 深圳地区受特殊的政策和区位
条件影响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 ,城市化过程出
现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4 ] . 本文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
例 ,分析多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 ,
以期就快速城市化过程对景观结构的动态影响过程进
行探讨. 本文研究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包括城市建成
区和完成“三通一平”工作的新开发区两种景观组分类
型.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是以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为中心 ,面积为 324km2
的正方形区域. 除龙华镇外 ,还包括宝安区、龙岗区、深圳特区
南山区和福田区的部分区域. 全区为一半封闭的盆地 ,以中心
区龙华镇为交叉点 ,境内有两条主要的公路 ,南北向的梅 (梅
林)澜 (观澜)公路和东西向的布 (布吉) 龙 (龙华) 公路 ,分别沟
通与深圳市中心区和周围各乡镇之间的联系. 龙华地区由于与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0 年 8 月  第 11 卷  第 4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ug. 2000 ,11 (4)∶567~572
深圳特区的福田区毗邻 ,加上交通便利 ,其城市化进程几乎与
深圳特区同步 ,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已经持续了 15 年. 特别是
90 年代初期 ,由于特区内部适合开发的土地资源迅速枯竭 ,深
圳市政府将龙华地区作为城市进一步扩张的商住类用地开发
区 ,并将布龙公路和梅澜公路改造成为高速公路.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数据来源  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分布特征研
究的原始数据来自城市化速度最快的 1988~1996 年期间 5 个
时段的 TM 数据 (时段间隔为 2 年) ,在进行详细地表路线调
查 ,并确定合适的典型样区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方
法获得研究区内 10 幅不同年份建成区和新开发区分布图. 其
中 ,1988 年和 1996 年研究区内建成区和开发区的分布情况如
图 1、2 所示.
图 1  龙华地区 1988 年 (a) 、1996 年 (b)建成区分布图
Fig. 1 Built2up land use distribution of Longhua area in 1988 (a) and 1996
(b) .
21212 分析方法  一般结构特征研究使用了常用的景观格局
描述方法[5~7 ] ,只对传统的碎裂化指数 [8 ,9 ]进行了适当改造. 考
虑到景观局部地区的碎裂化程度与单位面积内斑块的平均面
积成反比 ,与斑块数量成正比 ,本研究利用不同时段建成区和
开发区斑块的数量与平均斑块面积的比值作为碎裂化程度的
描述方法. 为了解非农业用地斑块的动态变化细节 ,本研究利
用面积谱分布分析 ,研究了不同年份建成区和开发区两类斑块
的组成情况. 异质性分析使用了信息熵和孔隙度指数两种方
法[10 ,11 ] . 其中 ,信息熵法在研究区南北和东西方向分别均匀布
设了 6 条样线 ,样线间距 6km ,每条样线长度 18km ,基础样段
长度 150m ,以基础样段 2n 次幂进行了 6 次合并分析 ;孔隙度指
数法共进行了 1~600 个像元 30 种不同尺度的采样和相应的
孔隙度指数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1  城市建设用地的一般结构特征
31111 建成区组分一般结构特征  图 1 显示研究期间
内研究区内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长 ,受地形和交通条
件约束 ,建成区主要分布在龙华盆地的谷地地区 ,并沿
图 2  龙华地区 1988 年 (a) 、1996 年 (b)新开发区分布图
Fig. 2 New developing land use distribution of Longhua area in 1988 (a)
and 1996 (b) .
两条相互交叉的公路 ,形成“X”形的整体空间分布格
局. 1996 年与 1988 年相比 ,建成区面积增加了 3. 76
倍 ,总面积净增 4480hm2 左右 ,年增长幅度一直保持
在占国土总面积 3~5 个百分点之间 (表 1) . 从图 1 可
以看出 ,建成区斑块的增长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在原
来的大型居民点周围地区进行成片新开发区建设 ,使
建成区不断向外围膨胀 ;二是一些土地开发商在干道
交通系统两边或景观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 ,规划建设
一些独立的商住区或集中工业开发区. 因此建成区形
成了比较特殊的空间结构 ,一方面城镇中心区不断合
86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 卷
表 1  城市建设用地斑块的结构指数
Table 1 Structure indic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atches
组分类型
Element types
结 构 指 数
Structure indices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建成区 面积比重 Area percentage ( %) 3. 67 5. 45 9. 86 12. 71 17. 49
Built2up area 平均斑块面积 Average patch area (hm2) 1. 94 2. 90 3. 72 4. 87 6. 74
斑块数量 Patch number (个) 613 608 858 846 841
碎裂化指数 Fragmentation index 0. 32 0. 21 0. 23 0. 17 0. 12
面积比重 Area percentage ( %) 2. 06 4. 69 11. 29 16. 73 15. 30
开发区 平均斑块面积 Average patch area (hm2) 3. 81 5. 33 11. 12 15. 27 12. 33
Developing area 斑块数量 Patch number (个) 175 285 329 355 402
碎裂化指数 Fragmentation index 0. 05 0. 05 0. 03 0. 02 0. 03
并周围的小型建成区斑块 ,形成组团式的格局 ,或者沿
着干道交通系统两侧形成连绵的带状城镇集中分布
区 ;另一方面一些独立的土地开发项目分散地镶嵌于
自然或农业景观组分的背景上.
  大型建成区斑块的不断膨胀 ,使平均斑块面积基
本上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比重保持同步增长态势 (表
1) . 被大型建成区斑块扩张过程吸收和合并的斑块数
量 ,低于新增独立小斑块的数量 ,所以研究时段内龙华
地区建成区斑块的数量明显增加. 1990~1992 年期
间 ,新增数量较大 ,这是当时略带盲目色彩的土地开发
热造成的直接后果. 此后 ,斑块的增减数量基本保持稳
定 ,总数则稳定在 850 左右. 斑块平均面积和数量的上
述变化趋势 ,导致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 ,只有 1992 年
因新增独立开发地块数量过大 ,碎裂化指数稍有增加.
1988 年区内所有建成区斑块均为中小斑块 ,只有龙华
镇中心区的 3 个相对独立的斑块超过 50hm2 ,面积占
全部城镇用地的 13 %左右 (表 2) . 1~50hm2 之间 3 个
级别的斑块面积合计占总面积的 70 %以上 ,分散分布
特征明显. 1992 年工作区内通过原有居民点的不断扩
张和与周围小斑块的不断合并 ,先后发育了 5 个超过
100hm2 的大型城镇斑块 ,面积占当时城镇用地总面积
的40 %以上 . 各级别小斑块的面积比重与1988年相
表 2  城市建设用地斑块面积谱分析结果
Table 2 Area spectrum analysi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atches
组分类型
Element
types
分级
Classes
(hm2)
1988
数量
Number %
1992
数量
Number %
1996
数量
Number %
建成区 < 0. 5 276 4. 99 372 2. 53 330 1. 27
Built2up 0. 5~1 113 6. 49 146 3. 24 120 1. 51
area 1~5 171 29. 07 245 15. 62 281 10. 62
5~10 27 14. 40 50 9. 56 56 6. 11
10~50 23 31. 66 37 22. 28 43 14. 09
50~100 3 13. 39 3 6. 07 4 4. 63
> 100 0 0 5 40. 71 7 61. 78
开发区 < 0. 5 47 1. 91 75 0. 61 107 0. 60
Developing 0. 5~1 37 3. 70 45 0. 87 59 0. 84
area 1~5 60 18. 88 115 7. 60 133 5. 56
5~10 16 15. 73 36 6. 45 47 5. 66
10~50 12 33. 16 48 21. 69 45 14. 55
50~100 3 26. 61 3 4. 54 2 2. 79
> 100 0 0 7 58. 25 9 70. 00
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建成区呈显著的集中分布特
征. 该时段 < 5hm2 小斑块的平均面积与 1988 年大致
相同 ,说明各种新出现的小斑块规模与原有的自然村
规模大体相当. 1996 年城镇斑块发展基本延续了 1992
年的模式 ,只是大型建成区斑块的数量增加了两个 ,相
应大斑块的面积比重比 1992 年多两个百分点 ,城市用
地的集中分布格局更加清晰.
31112 开发区组分的一般结构特征  开发区是一种临
时性景观组分类型 ,今后这种组分绝大多数将转变为
城镇建成区 ,少量盲目上马的开发区可能会被恢复成
原来的景观组分类型. 龙华地区由于靠近深圳经济特
区 ,成片土地开发较珠江三角洲东部其它地区起步早
一些 ,1988 年开发区的面积比重已经超过 2 %. 90 年
代初期是龙华地区新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期 ,1990 年到
1994 年的 4 年时间里 ,新开发区净增近 4000hm2 .
1994~1996 年期间 ,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土地开发热实
施降温措施 ,加上原有集中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持续进
行 ,开发区快速增长态势被扭转 ,面积比重出现显著下
降 (表 1) .
开发区斑块数量在研究时段内呈持续增长状态 ,
1990 年以后增速减缓 ,土地开发的空间布点受到遏
制. 1994 年以前开发区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增加 ,建设
规模不断增大. 特别是 1990~1992 年时段内 ,平均斑
块面积增加了 1 倍多 ,意味着开发区建设进入大规模
集中建设时期. 1996 年大型成片开发区因后续建设产
生一定的分割作用 ,同时小型开发区斑块持续出现 ,致
使斑块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面积有所减少. 开发区斑
块数量和平均面积变化的综合作用 ,导致碎裂化指数
有降低的趋势.
  面积谱分布分析结果显示 (表 2) ,1988 年开发区
规模普遍比较小 , > 10hm2 的大斑块只有 15 个. 1992
年 > 10hm2 的开发区斑块接近 60 块 ,其中 7 个 >
100hm2 的大斑块占当时开发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遍
地开花的房地产项目则使小斑块的数量成倍增加.
1996 年基本延续了 1992 年的开发区建设格局 ,9 个面
9654 期             曾  辉等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          
积超过 100hm2 的大斑块占据开发区总面积的 70 % ,
中等面积的斑块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 < 5hm2 的小斑块
数量有所增加. 上述趋势说明房地产开发项目在 1996
年实行比较严格的土地开发政策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
展 ,而 1992 年启动的成片土地开发建设进展缓慢.
312  城市建设用地的异质性特征分析
31211 建成区的异质性特征  1988 年龙华地区城镇
斑块分布极不均匀 ,只有一条样线呈微观异质性分布 ,
5 条样线无城镇斑块分布 (表 3) . 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
高达 6~7 ,显示出在中小尺度上 ,建成区空间分布的
不均匀性非常明显. 1990 年以后 ,随着建成区面积的
不断扩张 ,所有样线均有城镇斑块出现 ,并且呈微观异
质性分布特征的样线数量持续增加 ,1996 年仅有一条
样线呈宏观异质性分布 ,城镇斑块的极端不均匀性程
度得到显著改善. 另外 ,1994~1996 年期间 ,基础样段
经过 3~5 次合并后异质性信息熵水平即达到最高值 ,
表明中尺度观察时 ,城镇斑块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
均匀性 ,但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差异性仍非常明显.
  从孔隙度指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图 3) ,由于建
成区面积不断增加 ,中小尺度孔隙度水平逐年降低. 标
准孔隙度指数曲线显著上凸的形态特征 ,反映出建成
区斑块总体上一直呈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 特别是中
尺度标准孔隙度指数逐年增加 ,城镇空间聚集分布特
征越来越明显 . 所有年份的孔隙度指数在滑箱面积小
表 3  城市建设用地样线法异质性分析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transect analysis for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组分类型
Element types
结 构 指 数
Structure indices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建成区 宏观异质性样线数量 6 8 4 2 1
Built2up area Transect number with macroscopic heterogeneity
微观异质性样线数量 1 4 8 10 11
Transect number with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组分缺失样线数量 5 0 0 0 0
Transect number without built2up area
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 6~7 5~7 4~6 3~5 3~5
Expression scale of the biggest value for heterogeneity index
开发区 宏观异质性样线数量 8 7 10 7 8
Developing area Transect number with macroscopic heterogeneity
微观异质性样线数量 4 3 2 5 4
Transect number with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组分缺失样线数量 0 2 0 0 0
Transect number without developing area
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 5~7 5~7 4~7 4~6 5~6
Expression scale of the biggest value for heterogeneity index
图 3  不同年份建成区的孔隙度 (a)和标准孔隙度 (b)指数分析结果
Fig. 3 Lacunarity (a) and standard lacunarity (b) indices of built2up area in
different time.
Ⅰ. 1988 , Ⅱ. 1992 , Ⅲ. 1996. 下同 The same below.
于 300 个像元以前逐步递减 ,超过 300 个像元时则迅
速减小到 0 ,显示出中小尺度城镇斑块空间分布极不
均匀. 这一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内建成区集中分布在龙
华盆地中心区的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 ,周围低山和丘
陵地区对城镇的进一步扩张仍具有强烈的限制作用.
城镇中心区和大型居民点不断向外部扩张 ,同时大量
合并周围小型居民点斑块 ,使城镇的空间分布逐渐发展
成为以几个大斑块为核心的组团结构.图 3 (a)中不同年
份孔隙度指数在 50 个像元以前差异明显 ,说明城镇建
设活动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土地利用调整过程 ,其结果也
主要改变了中小尺度的城镇斑块的空间结构特征.
31212 开发区的异质性特征  开发区作为一种临时性
景观组分 ,其空间分布变化显然没有城镇那样有规律.
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的样线数量一直比较多 ,大多数
年份均无开发区斑块缺失的样线出现 ,信息熵水平整
体变化无显著趋势 ,且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始终保持
比较高的水平. 这一分析结果表明 ,开发区的空间分布
极端不均匀 ,且变化速度比较快. 由于开发区与建成区
斑块具有同样的地形、交通等约束条件限制 ,因此只能
07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 卷
在龙华盆地中心区 ,特别是城镇建成区周围集中分布.
开发区的孔隙度指数曲线形态和结构参数与城镇
基本相同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其空间分布的约束条件
与建成区斑块基本一致. 图 4 (a) 纵坐标的截矩显示 ,
滑箱面积为 1 时 ,1988 年孔隙度指数水平显著高于其
它年份 ,1992 年和 1996 年的差别不大. 这是因为 1992
年前后是开发区增长的高峰期 ,而 1992 年以后开发区
增长的速度放慢. 图 4 (b) 标准孔隙度指数曲线呈上凸
形态 ,与信息熵分析中得出的高度不均匀空间分布结
果是完全吻合的. 另外开发区的孔隙度指数在滑箱边
长接近 400 个像元时才接近 0 ,异质性表现尺度高于
建成区 ,说明新开发区面积增长和空间分布只有在更
大的尺度上观察才表现出明显的均匀性.
图 4  不同年份开发区孔隙度 (a)和标准孔隙度 (b)指数分析结果
Fig. 4 Lacunarity (a) and standard lacunarity (b) indices of new developing
area in different year.
313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生态影响分析
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研究时段内龙华地
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在面积、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大
幅度增加 ,组分碎裂化程度显著降低的同时 ,空间分布
特征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绝大多数新增城市建设用
地主要集中在盆地中心观澜河谷地和两条高速公路沿
线地区 ,其它景观组分在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过程中 ,
主要表现为一种中小尺度的局部过程. 尽管如此 ,城市
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仍是本地区景观快速变化的主要
原因 ,也必将对全区的生态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过去 10 年来 ,龙华盆地中心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
首先使近 30 %的自然和农业组分转变成为非农业用
地 ,从而大大地减少本地区绿色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 ;
其次 ,中心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地区集中连片的城市
建设用地分布区域 ,加上不断出现的各种独立的开发
区 ,不但对面积较大的农业和自然组分斑块产生强烈
的分割作用 ,还使残存斑块的孔隙度增加 ,碎裂化程度
不断提高 ;第三 ,快速的城市用地发展过程 ,显然无法
受到各种必要规划工作的合理约束 ,调查中已发现新
增城市用地建设区域的的绿化有严重滞后的现象 ,这
对于维持本地区良好的生态质量状况显然是不利的 ;
最后 ,龙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决定着本地区只能向
深圳市卫星城的方向发展1) ,建设用地的无限制膨胀 ,
既与这种发展方向不符 ,还可能会因为盲目开发而造
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1)曾 辉、孔宁宁、高凌云. 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
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
  要杜绝上述种种生态弊端 ,显然需要决策者们对
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12 ] . 在对
景观整体结构、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
基础上 ,根据城市化的进程和目标 ,确定合理的景观组
分构成及功能和空间分布的安全格局[13 ] . 利用生态规
划将这些区域生态建设需求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用
地开发过程中 ,以确保未来的城市化过程沿着正确的
道路发展[14 ,15 ] . 目前的首要工作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
的膨胀规模 ,避免新增城建用地对其它景观组分产生
进一步的分割和破碎化影响 ,搞好现有开发区的后续
建设 ,并加强建成区的绿化系统建设 ,以避免城市建设
用地开发过程中的上述各种生态负面影响进一步发
展.
4  结   论
411  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非农业建设用地
规模急剧增加 ,1996 年与 1988 年相比 ,建成区面积增
加了 4480hm2 ,新开发区面积增加了 4300hm2 . 到 1996
年 ,全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国土总面积的 31 %.
研究期间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比较均匀 ,新开发区建
设的高峰期为 1990~1994 年期间 ,年均新增开发区面
积接近 1000hm2 .
412  建成区的增长有两种主要模式 ,一是大型居民点
不断向外围扩张 ,同化周围的小城镇斑块 ,形成城市发
展的骨架 ;二是许多独立的土地开发项目在全区呈分
散布局状态 ,最终形成以大型城镇斑块为核心的组团
式城镇发展结构. 1990~1994 年期间是大面积开发区
建设的高峰期 ,1996 年其增长速度受到明显的政策限
制.
413  城市建设用地在 1988 年呈显著不均匀分布 ,整
1754 期             曾  辉等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          
体上表现为宏观异质性分布. 由于受到地形、交通等约
束因素的影响 ,新增城市建成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华盆
地中心地区. 快速城市化过程对于建成区和开发区空
间分布差异的中小尺度影响显著 ,大尺度上两种组分
仍维持不均匀分布特征 ,只是开发区的临时性特征明
显 ,异质性表现尺度明显高于建成区.
414  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 ,导致绿色空间组分面
积比重下降、碎裂化程度不断增加. 建成区内部绿化系
统建设滞后和城建用地规模的盲目膨胀 ,既不能满足
区域生态建设的需求 ,也与城市发展目标不符. 要克服
这些弊端 ,管理部门必须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政
策做出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Chen L2D(陈利顶) , Fu B2J (傅伯杰) . 1996. Analysis of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on landscape structure in Yellow River Delta A case
study of Dongying region.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16 (4) : 337~
344 (in Chinese)
2  Cottifried R , Wear D , Lee R. 1996. Institutional solutions to market
failure on the landscape scale. Ecol Econ ,18 (2) : 133~140
3  Forman RTT , Godr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4  Ispikoudis I , Lyrintzis G , Kyriakakis S. 1993. Impact of human ac2
tivities on Mediterranean landscapes in western Crete. L 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 ,24 (2) : 259~271
5  Kupfer JA. 1995. Landscape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Prog Physic
Geog ,19 (1) : 18~34
6  Li H2B(李哈滨) , Wu Y2G(伍业刚) . 1992.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Liu J2G(刘建国) ed. Introduction of Modern E2
cology. Beijing :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4~234 (in
Chinese)
7  Manddelbrot BB. 1983. The Fractal Geometry. New York : W. H.
Freeman.
8 Medley KE , Pickett STA , McDonell MJ . 1995. Forest landscape
structure along an urban to rural gradient . Prof Geog ,47 (2) : 159~
168
9  Plotnick RE , Gardner RH , O’Neill RV. 1993. Lacunarity indices as
measures of landscape texture. L andscape Ecol ,8 (3) : 201~211
10  Rookwood P. 1995. Landscape 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 L 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 ,31 (3) : 379~385
11  Xiao D2N (肖笃宁) , Zhao Y(赵  羿) , Sun Zh2W (孙中伟) et al .
1990.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west suburbs
of Shenyang.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 (1) : 75~84 (in
Chinese)
12  Xiao D2N (肖笃宁) , Bu R2C (布仁仓) , Li X2Zh (李秀珍) . 1997.
Spatial ecology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
报) ,17 (5) : 453~461 (in Chinese)
13  Yu KJ . 1996.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ecolog2
ical planning. L 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 ,36 (5) : 1~17
14  Zeng H(曾 辉) . 1997. Study of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enzhen City. Chen X2F (陈晓峰) ed.
Eco2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Beijing :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98~103 (in Chinese)
15  Zeng H(曾  辉) , Tang J (唐  江) . 1998. Landscape changing re2
search of small town in eastern part of Zhujiang Delta. J Basic Sci Eng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6 (2) : 125~133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曾  辉 ,男 ,1964 年生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宏观
生态学和区域环境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Email : hzeng @urban. pku. edu. cn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出版
  由浙江大学王兆骞、胡秉民、严力蛟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已于 1999 年 7 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出版发行.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一书是在宁波会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学术讨论会”征集的交流论文基础
上 ,再经过会后征文 ,经编委会和有关专家审阅、修改 ,最终精选、编辑而成的. 全书共收录论文 100 篇 ,计 69 万
字 ,定价 70. 00 元. 内容涉及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休闲渔业、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小
流域治理、土壤侵蚀模型、经济生态阈、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规划、绿色食品、EM 技术、生态县建设等基
础、农业、环境、水产、林业各领域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根据论文来源和内容 ,本书设专题综述、研究报
告和生态实践三大部分.
  目前我单位尚有少量余书 ,以每册 40. 00 元优惠价 (含邮费) 出售 ,需要者请将书款按每册 40. 00 元邮汇 :
310029  杭州凯旋路 268 号浙江大学生态所徐佩君老师  电话 : (0571) 6971154. 款到即寄书. 需要正式发票者请
在汇款单中或来函中说明.
(浙江大学生态研究所  严力蛟供稿)
27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