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plan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es on Songnen grassland after different burning time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植物个体特征变化分析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0 . 11/ &( 2 (∃+ / + 3 4 , ∗5 67    , ∀ 8# 9 : ; ! 一; ! ∀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植物个体
特征变化分析 ‘
周道玮 张宝田 祝 玲 陈北师范大学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长春 ’#< <; =9
【摘要】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 , 羊草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尤以晚烧地最低 > 但羊
草个体重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 产量的差异主要来 自密度影响 > 火烧后 , 羊草叶片数增多 、增
宽 , 早烧地增长 , 晚烧地缩短 > 芦苇和寸草苔高生长也受火烧影响 , 但寸草苔高度后期差异
消失>
关键词 松嫩草原 火烧 个体生长 羊草
. ? ≅ 67Α ΒΑ Χ Δ 16≅ ? Ε Β? Φ Β讨 Φ 5 ≅ 6 Γ Η ≅ Ι ≅ Γ ΕΓ Ι ΒΑ ΕΒ“ Χ ? )Χ ? ϑ ? Γ ? ϑ Ι ≅Α Α 6≅ ? Φ ≅ ΔΕΓ Ι Φ ΒΔΔΓ Ι Γ ? Ε Κ 5 Ι ? Β? ϑ
ΕΒΛ Γ > Μ Η Χ 5 2≅ Χ Ν Γ Β , Μ Η≅ ? ϑ Ο≅ Χ ΕΒ≅ ? ≅ ? Φ Μ Η 5 / Β? ϑ 8∋ ≅ ΕΒΧ ? ≅ 6/≅ ΚΧΙ≅ Ε Χ卿 ΧΔ 3Ι ≅ ΑΑ6 ≅ ? Φ ( Π Χ Θ6Χ ϑ ΒΠ ≅ 6 ( ? ϑ Β? Γ ΓΙΒ ? ϑ , ∋ 口ΙΕ Η Γ≅ Α Ε ∋ ΧΙ Λ 以 , ? ΒΡ Γ Ι ΑΒΕ 7 , ∃Η ≅ ?群ΗΧ ?  # < < ; = 9一∃ Η Β? > ∗ > 月声沪6 ·
( ‘<  > ,    > ∀ 8#9 : ; !  一 ; ! ∀ 二
Σ Η Γ Η Γ Βϑ Η Ε Χ Δ . ? Γ 5 ΙΧ ΤΓ1 ΒΦ Β“Λ Π 入Β, :, ? ΑΓ Χ ? )Χ ? ϑ ? Γ ? ϑ Ι ≅ Α Α 6≅ ? Φ  Φ Γ Γ Ι Γ ≅ Α Γ Φ ≅ ΔΕΓ Ι Γ ≅ Ι 67 ≅ ? Φ
6≅ ΕΓ 67 Κ 5 Ι ? Β? ϑ , Γ ΑΥ Γ Γ Β≅ 667 Β? 6≅ ΕΓ Κ 5 Ι ? Γ Φ Υ 6Χ Ε > ∋ Χ Α Βϑ ? ΒΔΒΓ ≅ ? Ε Φ ΒΔΔΓ Ι Γ ? Γ Γ Β? ΒΕΑ Β? Φ ΒΡ ΒΦ 5 ≅ 6
ΝΓ Βϑ Η Ε  ΔΧ 5 ? Φ , ΕΗ Γ ΦΒΔΔΓ Ι Γ ? Γ Γ Β? Υ Ι Χ Φ 5 ΓΕ ΒΧ ?  Λ ≅ Β? 67 Φ Γ Υ Γ ? Φ ΓΦ Χ ? ΒΕΑ Φ Γ ? Α ΒΕ7 > . ΔΕΓ ΙΚ 5 Ι? Β? ϑ , 6Γ ≅ Δ ? 5 Λ Κ Γ Ι  Β? Γ Ι Γ ≅ Α Γ Φ , 6Γ ≅ Δ Α ΒΤ Γ  Ν ΒΦ Γ ? ΓΦ , Κ 5 Ε 6Γ ≅ Δ 6Γ ? ϑ Ε Η  6Χ ? ϑ Γ Ι Β? Γ ≅ Ι67
Κ 5 Ι ? Γ Φ Υ 6Χ Ε Ε Η≅ ? Β? 6≅ ΕΓ Χ ? Γ > Σ ΗΓ Η Γ Βϑ ΗΕ ϑ Ι Χ Ν ΕΗ Χ Δ 1 Η Ι≅ ϑ Λ ΒΕ Γ Α Π Χ Λ Λ 5 ? ΒΑ ≅ , Β Φ ∃≅ ΙΓ ς
Φ “汀“ ΑΠ 封 Τ≅  ≅ ΔΔΓ Γ ΕΓ Φ Κ 7 Κ 5 Ι Β? ϑ , Κ 5 Ε Φ ΒΔΔΓ Ι Γ ? ΓΓ Χ Δ∃≅ ΙΓ ς Φ 5 “5 : Γ 5 6≅ Β? 6≅ ΕΓ Ι ϑ Ι Χ Ν ΕΗ Υ Γ Ι ΒΧ Φ
 Φ ΒΑ ≅11 Γ ≅ Ι Γ Φ >
Ω Γ7 Ν Χ Ι ΦΑ )Χ ? ϑ ? Γ ? ϑ Ι ≅ Α Α 6≅ ? Φ , Ο 5 Ι ? Β? ϑ , &? Φ ΒΡ ΒΦ 5 ≅ 6 ϑ Ι Χ Ν ΕΗ , . ? Γ 5 ΙΧ 6Γ 1 ΒΦ Β5 Λ ΠΗ Β? Γ ? Α Γ ·
 引 言
群落或种群是由不同种植物或同种植
物个体在一定外界条件作用下相互依存相
互竞争形 成的集合体 > 外界条件影响并决
定群落或种群的各项特征 , 但更直接的反
映是组成这一集合体的个体特征首先发生
变化 > 不同生物层次所具有的属性不同阁 ,
火烧后相应层次的变化只能表现在相应层
次的水平上 , 对其它层次的研 究不能概括
个体这一层次特征的变化 > 火烧后种类组
成 等 项 特 征 的 变 化 早 已 有 众 多 研
究〔, , 一 ’·’, ’‘」, 但个体水平 的变化报导 尚不
多见 > 据此 , 为了全 面理解草原火的作用 ,
本文研究了火烧后羊草 、芦苇 、寸草苔个体
特征的变化 >
;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研究地点位于 = = < = ‘∋ ,  ; # < = ‘( , 吉林长岭
羊草草原 自然保护 区 内 > 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区 , 年均温 = >  ℃ , 年降雨量 = < Λ Λ , 年蒸发量
 ∀ < < Λ Λ > 土壤 为 盐碱 化 草甸 土 , 可 溶 盐高 达
< > = Ξ , Υ % 值 Ψ > < 以上 > 羊草 8八 ? Γ 5 Ι Χ卸ΒΦ ΒΧ Λ Π Η ΒΘ
?Γ ?Α 。 9种群无论是密度还是生物量都在群落 中占
绝对优势 , 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 < Ξ 以上/Α> ‘∗ ,
群落的次优势种为寸草苔 8∃≅ ΙΓ ς Φ 5Ι Β5Α Π5 6≅ 9 , 而
芦苇 8尸入Ι≅ ϑ Λ ΒΕΓ : ‘Χ Λ Λ 5 ? ΒΑ 9是研究样地群落的
最高层片 > 因此 , 本文选择此 # 种植物作为研究对
象 > 分别于    = 年 = 月 日 8早烧 , ( Ο 9和 月 
, 农业部 “八五 ”重点攻关项 目 >
  = 年 Ψ 月  日收到 ,   月  Ψ 日改回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日 8晚烧 , / Ο 9 对研究样地进行同等强度的火烧处
理 , 通过与邻近未烧地 8, Ο 9进行对比 , 调查研究
了植株高度 、高度一株数分布 , 叶片数量 、长度 、宽
度 , 抽穗率 、小穗数等特征的变化 >
# 研究结果
# >  羊草营养株高分布
∀ 一  月每月调查 < 一 < < < 株羊草
高度结果表明 , 未烧地羊草高度高于早烧
地和晚烧地 > 分别对 ∀ 一  月份调查值进行
差异显著性检验 〔, 〕, 结果表明 , ∀一  月份火
烧及未烧地羊草高度皆差异显著 8表 9 >
分别对各月的调查值进行统计并做高
度一株数分布频数正态拟合 , 结果列入表 ;>
从表 ; 可以看出 , 羊草个体高生长在 ! 月
中旬以后基本停止 , 早烧地较未烧地略滞
后一些 , 晚烧地可延迟到 Ψ 月中旬 Ζ各地各
月的羊草高度一株数统计 频数皆符合正态
分布模型 > 图  直观地表述了羊草高度 一株
数统计频数正态分布形式 >
# > ; 抽穗率
农  火烧地及未烧地羊草高统计估计与差异显 著性检
验 8长岭 ,  < <# 9
Σ ≅Κ 6Γ  )Ε≅ Ε肠 ΕΒ8 ΓΑ ΕΒΛ ≅ ΕΒ?ϑ ≅ ? Φ Ε Γ Α ΕΒ? ϑ Χ Δ ΑΗ Γ Γ Υ ϑ Ι≅ ”
> Φ ϑ七Ε Β? 5 ? Κ5 Ι ? ΓΦ , Γ ≅ Ι 67 ≅ ? Φ 6≅ ΕΓ Ι Κ 5 Ι? Γ Φ 16Χ Ε)
月 份
Η= Χ ? ΕΗ
平均高 标准差 精 度
1 Ι Γ Γ ΒΘ
统计 量
Σ Γ Α Ε燮/Ο(,Γ Λ 9
Ψ 。 =
=∀> >
< 。  =
< > Ψ 
< > 
< 。  ∀
:<内乙二?‘
早烧 ( Ο
晚烧 / Ο
未烧 , Ο
早烧 ( Ο
晚烧 / Ο
未烧 , Ο
;  。 #
; = 。 = = 。 Ψ < >  ∀
# # >  >  < >  ∀
注 : 样本数 ? [ < < , 信度 Υ [ < >  , ( Ο Ζ ( ≅ Ι 67 Κ 5 Ι ? Β? ϑ ,
/ Ο : / ≅ Ε Γ Ι Κ 5 Ι ? Β? ϑ , , Ο : , ? Κ 5 Ι ? Β? ϑ >
.
厂、、 >

, 尸一∴ ∴
Ι]卜
⊥ ‘、、
纽 ] 6 _ 皿 6
;   Ψ ;  ;闷 ;! #< # #组中值
、ΒΦ Φ 6Γ ΥΓ Β? Ε
万书了帕 ; ;闷 ;! #< ## #∀ # 魂; 礴 组 , 6, 值、厄Φ Φ 6Γ 即Β, &Ε
;  Ψ ; ;= ; #< ##
、亡 ,#∀ # 心组’ > : 值 ; 弓  ; ;= ; ; #< ## #∀ # , 组 中值、 ΒΦ Φ 6Γ 1+ Β川 ⎯ ΒΦ Φ > Γ Υ ‘卜一? Ε
6ΓΑ吐#硅饰过吁叶∗ϑ产次卜 !当口‘杯戈军
图 ∀ 羊草高度 一株数频数分布 #长岭 , ∀ ∃ ∃ % &
∋ () ∗ ∀ + (, − . ( / 0 − (1 2 1 3 4 5 ( ) 4 − 一2 0 6 / 5 . , 1 3 。4 5 5 7 ) . 8 , , ( 2 9 (: (9 0 8 ! #; < = >? ≅ Α < ∀ > ? Β Χ < ∀> ? Δ + < ∀> ? ∃ & ∗
∀ ∗ 未烧 Ε Α , ∀ ∗ 早烧 Φ Α , ∀ ∗ 晚烧 ΓΑ∗
每个样 地调查 ∀= 个 样方 #! Η !6 , & , 个 #表 %& ∗
结果表 明 , 早烧地抽穗率为 > ∗ Ι · 6 一 , 个 , 从表 % 可以看 出 , 早烧地 每百株抽穗
晚烧地为 ∀ ∗ ≅ · 6 一ϑ 个 , 未烧地为 ϑ ∗ > · 6 一 , 数高于未烧地 , 晚烧地低于未烧地 ∗ 统计检
# 期 周道玮等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植物个体特征变化分析
表 ; 羊草 各季节各处理高度一株数分布拟合参数 8长岭 ,  , , #9
Σ ≅ Κ 6Γ ; 0 ΒΕ ΕΒ? ϑ Υ ≅ Ι ≅ Λ Γ Ε Γ Ι Α Χ Δ Κ ΓΒϑ Η Ε一? 5 Λ Κ Γ Ι Α Φ ΒΑ ΕΙ ΒΚ 5 ΕΒΧ ? Χ Δ ΑΗΓ 69 ϑ Ι≅Α Α Β? Φ ΒΡ ΒΦ 5 ≅ 6
期 处 理
Σ Ι Γ ≅ Ε Ι? Γ ? Ε
∀!= ;>=”∀ Ψ !<=!;#=“∀=>#!;;Ψ∀?‘流α口Φ⋯七ΦΕΚΛ户/
Β ∗ ∀ >
Μ ∗ ∀ >
∃ ∗ ∀ =
范 围
Δ 二8 !5
∃一 % %
%一 ϑ ∀
∃一 % ≅
∀ ϑ一 Ι ϑ
∃一 %≅
∀ ϑ一 Ι Μ
∀ ϑ一 Ι ϑ
∃一 %≅
∀ >一 Ι Μ
∀ ϑ一 Ι ϑ
∀ ϑ一 % ≅
众 数
Ν司 5
平均高
Ο # 5 6 &
标准差
Δ ‘
偏 度
Δ Π 5 Θ 2 5 , ,
削 度
Ρ 0 . . 1 , (,
艾ϑ
# = ∗ = > &
Σ<Σ
Σ<<
<<<
ϑ Ι 。 % Ι ∗ Β
= 。 > ≅ Ι
= ∗ > % Ι
一 = 。 ∀ ∃ Ι
一= ∗ Μ Μ Β
一= ∗ ∀ = ∃
一= ∗ ≅ ∀ ∃
一= ∗ ≅ > ∀
一= ∗ ∀ ∃ Ι
一= ∗ % > ∃
Ι 。 Ι ϑ ∀
= ∗ Ι ϑ Β
= ∗ ϑ Ι =
一= ∗ ∀ ϑ Β
一= ∗ Ι Μ Β
= ∗ ≅ ∃ Ι
一= 。 Ι ϑ Β
= ∗ % ϑ Β
= ∗ ϑ ϑ ≅
一= ∗ > = Ι
= ∗ ∀ ϑ ∃
= 。 % > ∃
一 ∀ ∗ Ι Β %
Ι∀几亡口门心ΤΥ,上%9仁∗⋯ς吕2Υ弓‘,自Τ月啥件,二∀人八‘2Λ,Κ心乙一Ω∀Μ∃ϑΙ%≅=ΦΑΓΕ
注 <频度小于 ∀Ξ者省略 , 区组 间隔为 , 5 6 Τ 6 6 (. 5 9 !5 , , − 4 8 2 ! 写 , Ψ2 Ζ . 5 6 5 2 − [ %Ζ 6 ·
表 % 羊草抽旅率统计估 计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长岭 , 早烧地每株羊草穗平均小穗数为 ∃ ∗ Β∀∃ ∃ % &
∴ 8 / !5 % Δ − 8 − (, − (Ζ 5 , − (6 8 − (2 ) 8 2 9 − 5 , − (2 ) 1 3 碑.沈 2 − 1 3
,4 5 7 ) . 8, ,] (Π (2 0 2 /0 . 2 5 9 8 2 9 / 0 . 2 5 9 7 !1 − ,
处 理
∴ . 5 8 −
∀!! 5 2 −
抽德数Δ ]( Π
# (2 9 ·
6 一 ϑ &
精∋ . 3 密 度 抽毯率 标准差+5 2 , (− ⊥ Δ 7 (Π Δ ,# 9 ∗ 6 一− & # Ξ &
个 , 晚烧地为 ∀ϑ ∗ ϑ 个 , 未烧 地 为 ∀ϑ ∗ ≅ 个
表 Ι 羊草抽长统计估计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长岭 ,
∀∃ ∃ % &
∴8 / !5 Ι Δ −8 − (, − (5 5 , − ( 6 8 −( 2 ) 8 2 9 −5 , − (2 ) 1 3 ,]( Π Ψ5 2 ) −卜 (2
0 2 / 0 . 2 59 8 2 9 / 0 . 2 5 9 ]!1 −Δ
穆 长
早烧 Φ Α > ∗ Ι = ∗ Β ≅ Μ Ι Β = ∗ ≅ Ι ∀ ∗ Β
晚烧 Γ Α ∀ ∗ ≅ = ∗ ≅ Μ Β ∀ > = ∗ ϑ ϑ ∀ ∗ ∀
未烧 Ε Α ϑ ∗ > = ∗ ≅ ∀ Μ ∀> = ∗ % ∀ ∀ ∗ %
验表 明 , 早烧地与晚烧地每百株抽穗 率差
异显著 , 早烧地与未烧地每百株抽穗数亦
差异显著 , 晚烧地与未烧地差异不显著 ∗ 未
烧地与晚烧地抽穗率低的原因各不相 同 ∗
可以认为 , 早烧可提高羊草抽穗率 , 而晚烧
抑制羊草抽穗数 ∗
% ∗ % 穗长
调查结果表明 , 早烧地穗长平均为> ∗ ∃
5 6 , 晚烧为 ≅ ∗ _5 6 , 未烧为 ≅ ∗ ≅5 6 #表 Ι & ∗
对羊草穗平均长做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 ,
早烧地与未烧地差异极显著 #统计量 ∋Τ ∗ 。>
一 ϑ ∗ Β Ι & , 早烧地羊草穗平均长与晚烧地差
异不显著 #统计量 ∋Τ ∗ 。、一 。∗ ∃> & , 晚烧地与
未烧地差异不显著 #统计量 ∋Τ ∗ 。。⎯ ∀ ∗ %= &∗
早烧抑制 了羊草穗的生长 , 晚烧的作用不
明确 ∗ 早烧增加了抽穗率 , 晚烧降低了抽穗
率 #尽管不显著 & , 早烧抑制穗长的原因可
能与抽穗率有关 ∗
% ∗ Ι 小穗数
处 理
∴ . 5 8 −
们 !5 2 −
早烧 Φ Α
晚烧 Γ Α
未烧 Ε Α

精 度
]. 5 5 (
Δ Ψ Τ 2
= ∗ ∃ Ι
= ∗ ∃ Μ
= 。 ∃ >
样本数
Δ8 6 7 !5α 1
标准差
,
亡9Τβ%⋯,二几∀≅ Ι> ∀> ΜΤ曰2‘月勺⋯七Λ月/2
#表 > & ∗ 差异显著性检验表 明早烧地与晚
烧地差异显著 , 早烧地与未烧地亦差异显
著 , 而晚烧地与未烧地差异不显著 ∗
表 > 羊草小植数统 计估计 与差异显 著性检验 # 长岭 ,
∀ , ∃ % &
介 / !5 > Δ − 8 −( , − (Ζ 5, − ( 6 8 − (2 ) 8 2 9 −5 , − (2 ) 1 3 ,] (Π !5 −Δ 2 0 6 / 5 . ( 2 0 吐/ 0 . 2 5 9 8 2 9 / 0 .2 5 9 Ψ, !1 −,
处 理 小穆数 方 差 样本数 精 度 −# 1 ∗ 。< 〕
∴ . 5 8 − 一 Δ 7 (Π !5 − Δ , Δ8 6 7 !5 ] . 5 5 (, (1 2 ∴ 5 , −
6 5 2 − α 1 ∗
早烧 Φ Α ∃ ∗ Β ϑ ∗ > > Β = ∗ ∃ % Ι ∗ = Μ
晚烧 Γ Α ∀ ϑ ∗ ϑ % ∗ Β > % = ∗ ∃ ϑ > ∗ = Μ
未烧 Ε Α ∀ ϑ ∗ ≅ % ∗ > > Μ = ∗ ∃ % = ∗ ≅ >
%∗ > 繁殖株高
调查结果表 明 , 未烧地繁殖株平均高
> ∃ ∗ ≅5 6 #标准差 Δ , [ Β ∗ ϑ , 与晚烧地差异显
著性检验统计量 ∴ 一 ∀ Ι ∗ ϑ & , 早烧地为 Ι ∗
)Ζ 6 # Δ’一 ∀= ∗ Ι , 与晚烧地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量 ∴ 一 ϑ ∗ ≅ & , 晚烧地 为 %∃ ∗ ≅Ζ 6 #Δ ‘
2 ∗ ∀ , 与未烧地差异 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
⎯ ∀Ι ∗ ϑ & , 表 明 三 者 之 间相 互 差 异 显著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81 。> 。。β  >  ∀ 9二 和晚烧地高分布 皆遵从正态分布 > 未烧地高度 一株数分布检验表明 , 早烧地繁殖 繁殖株高分布范围为 =< 一 ! Π Λ , 株数最多株高分布范 围为 巧一 ∀ <Π Λ , 株数最多 的 的高度为 ∀ <Π Λ , 其 高分布 不遵从正态分高度为 = <Π Λ , 晚烧地高度分 布范围为 ;< 布 , 但遵从 χ ΓΒ Κ 56 6分布 > 三者分布直观地一 ∀ Π Λ , 株数最多的高度为 = Π Λ , 早烧地 表示于图 ; ,分布曲线参数列入表 ∀>表 ‘ 羊草效殖株高度一株数分布拟 合参数 8长岭 ,  , ,# , Ψ ,  9Σ ≅ Κ 6Γ ∀ 0 ΒΕ ΕΒ? ϑ Υ ≅ Ι ≅ Λ Γ ΕΓ Ι Α Χ Δ Η Γ Βϑ Η Ε一? 5 Λ ΚΓ Ι Α Φ ΒΑΕ Ι ΒΚ 5 ΕΒΧ ? Χ Δ 陀Υ Ι ΧΦ 5 Γ ΕΒΡΓ Β? Φ 月Ρ ΒΦ 5 ≅6处 理 平均高 方 差 偏 度 削 度 χ ΓΒ Κ56 6 护 范 围 众 数 分Σ Ι Γ ≅ Ε Λ Γ ? Ε % 8 Γ Λ 9 ) , ) δ Γ Ν ? Γ Α Α Ω 5 ΙΕ ΧΑ ΒΑ ≅ , Κ , Γ )Π ≅ 6Γ ⎯司Γ < > < 早烧 ( Ο = = >   < > = 一< > #   一< >  = ; >   = > ; ; < 一 ∀ = = > 
晚烧 / Ο #  > ∀   >  一 < >  ; ∀ 一 < > ∀ ∀ =  = > = ; >   一 ∀ < = < = > 
未烧 , Ο  > ∀ ! > ∀ 一< > ! ; ; < > # < =  > ; < 一 = ; ∀ > ∀ = < 一 ! ∀ <  > 
上,1∀#=! ;
Θ>1Κ1Κ∗舀连吉
2 。森
叶 片 长 Ψ Λ 5 8 3 !5 2 ) 4吐 # 5 2 一 &
从表 Μ 可知 , 早烧地叶片数量减少 , 长度和
宽度增加 Σ晚烧地叶片数量略减 , 长度减
少 , 宽度增加 ∗ 图 ϑ 表述了各部分叶片的长
度对 比状况 ∗ 图 % 表述了叶片长度与个数
频数分布对 比变化 ∗
衰 , 羊草个体 , 统计估计与差异检验 #长岭 , ∀ ,” ∗ Μ∗
∀ > &
∴8 / !5 Β Δ −8 − (, − (5 5, − (6 8 − (2 ) 8耐 − 5 , − ( 2 ) 1 3 ,45 ]) . 8 朋 ( 2 9 (: (9 0 8 ! 贾5盛) 4 − # 6 ) ∗ ( 2 9 一 ∀ ∗ & (2 0 2 / 0 . 2 5 9 8 2 9 / 0 . 2 5 9
Ψ, Ψ 1 −Δ
处 理 平均重 标 准差 精度 − 1 ∗ 。。
∴ . 5 8 −6 5 2 − Ν 58 2 Θ 5 () 4 − , , ] . 5 5 (, (1 2 ∴ 5 , −
图 ϑ 各叶片长度比较
∋ () ∗ ϑ Χ 1 6 7 8 . (, 1 2 1 3 Ψ 5 8 3 !5 2 ) − 4 ∗
∀ ∗ 早烧 Φ Α , ∀ ∗ 晚烧 Γ Α , , ∗ 未烧 Ε Α ∗ # 下同 &
%∗ ≅ 个体重
Μ 月 ∀ > 日 ϑ = 。株完整羊草单株个体
重 称 量 结 果 表 明 , 早 烧地 羊草个体重
ϑ Μ ∃ ∗ , 6 ) , 未烧地 为 ϑ Μ Β ∗ , 6 ) , 晚烧地 为
ϑ≅ ≅∗ !6 ) , 统计估计与差异显著性检验结
果列入表 Β ∗ 结果表 明早烧与未烧个体重
之间差异不显著 , 早烧与晚烧个体重之间
差异不显著 , 晚烧与未烧个体重之间差异
也不显著 ∗ 这说明羊草种群生物量的差异
显著原 因来自于密度的变化 ∗ 火烧后密度
的变化 引起晚烧地羊草种群生物量降低 ,
早烧地生物量增多 ∗
%∗ Β 叶片性状
火烧地及未烧地羊草叶片数量 、长度 、
宽度统计 结果列入表 Μ# 样本数 2 ⎯ ∀ >= & ∗
ϑ Μ ∃ ∗ Μ ∃ ∀ ∗ ∀
ϑ ≅ ≅ ∗ ∀ Μ Β ∗ ∀
ϑ Μ Β ∗ Μ Μ Μ ∗ >
= ∗ ∃ ≅
= ∗ ∃ >
= ∗ ∃ ≅
ϑ ∗ > Μ
= ∗ ϑ ϑ
ϑ 。 Ι Ι
表 吕 羊草叶片性状统计表 #长岭 , ( , , % ∗ Μ ∗ ∀ ‘&
∴8 / !5 Δ Χ 血8 . 8 5 − 5 9 , − (Ζ , 1 3 ,卜5 ] ) .8 , !5 8 3
处 理 叶片数 叶片长 叶片宽
∴ . 5 8 − 6 5 2 − α 0 6 / 5 . Γ 5 2 ) − 4 # 5 6 & χ (9 − 4 # 6 6 &
早烧 Φ Α > ∗ ∃ Μ士 = ∗ Μ ≅ ∗ % % 士 ∀ ∗ Β ϑ ∗ Β %士 = ∗ Μ
晚烧 Γ Α ≅ ∗ % >士 ∀ ∗ Ι Ι ∗ ϑ % 士 ∀ ∗ ∀ ϑ ∗ ≅ %士 ∀ ∗ ∀
未烧 Ε Α ≅ ∗ Ι Β士 ∀ ∗ ∀ > ∗ ϑ ∃ 士 ∀ ∗ % ϑ ∗ ∀ %士 = ∗ Β
] 1 ∗ 1 ‘[ ∀ ∗ ∃ ≅ ∗
盆“几Ε∀ΥΚΕδ卜0。,口‘Λ盔翻困
组 中价
卜∀ ( 9 !于( . ] ∗ , ∗川
图 % 叶 片长度 一个数分布
∋ () ∗ % 以, −. ( / 0 − (1 2 1 3 !5 2 ) −4 一 2 0 .2 / 5 . ·
%∗ Μ 芦苇高度的变化
火烧对芦苇高度生长有极大影响 , 火
# 期 周道玮等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植物个体特征变化分析
烧时间越晚 , 影响越严重 > ∀ 月 日调查结
果表 明早烧地芦苇平均高为 ;# > ϑΠ Λ , 晚烧
地为  > ΜΠ Λ , 而未烧地为 #Ψ > ϑΠ Λ > 统计估
计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列于表 >
表 , 芦苇高统计估计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8长岭 ,  , , # 9
Σ ≅ Κ 6Γ , ) Ε ≅ ΕΒΑ ΕΒΓ ΓΑ ΕΒΛ ≅ ΕΒ? ϑ ≅ ? Φ ΕΓΑ ΕΒ? ϑ Χ Δ Η Γ ΒϑΗ Ε Χ Δ
1儿邝ϑ Λ 口“ Γ Χ价Λ 5 月  Β? 5 ? Κ 5 Ι ? Γ Φ ≅ ? Φ Κ 5 Ι ? Γ Φ , < 妞
处 理 平均高 标准差 精 度 统计量
Σ Ι Γ ≅ Ε Λ Γ ? Ε % 8Γ Λ 9 ) , 1 Ι Γ Γ ΒΑ ΒΧ ? Σ Γ Α Ε Ρ ≅ 65 Γ
早烧 ( Ο ; # >  , 一 > Ψ < > # ! > Ψ
晚烧 /Ο  > ; ‘ β > = < > <   > Ψ未烧 , Ο # Ψ >  ‘ [ ∀ > Ψ < >   >  
注 : 样本数 ∋ [ 。 , 信度 1 一 。>  >
早烧 地 芦苇 高 度分 布 范 围为 < 一
= <Π Λ 之间 ,众数为 ; Π Λ , 晚烧地芦苇高分
希范围为 一 # Χ Γ Λ ,众数为 6 Χ Γ Λ 和  Γ Λ ,
未烧地芦苇高度分布范围为 ; 一 Π Λ , 众
数为 = <Π Λ > 图 = 直观地表 明了芦苇高分
布的差异 , 经分布适合性检验 , 皆为正态分
布型 >
分散 > 经适合性检验 皆为正态分布 > ! 月 
日苔草高度调查表 明 , 无论是早烧地还是
晚烧地及未烧地 , 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8表 < 9 , 但高分布格 局还是有一些 区别
8图 )Ο 9 > 早烧高分布范 围为 ; 一 ; <Π Λ , 晚
烧为 = 一  ;Π Λ , 未烧为 = 一  ;Π Λ > 虽然晚烧
与未烧高度分布范围相同 , 但原 因可能并
不相同 > 未烧高度低 , 分布范围集中的原因
可能是群落下部光线阴暗 , 而起到 了制约
作用 , 而晚烧则是 由于火烧杀死 了当时 已
生长了的植株 >
表 < 寸草苔高度统计估 计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8长岭 ,  # 9
Σ ≅ Κ 6Γ  < ) Ε ≅ ΕΒΑΕΒΓ Γ ΑΕΒΛ ≅ ΕΒ? ϑ ≅ ? Φ ΕΓΑΕΒ? ϑ Χ Δ Η Γ Βϑ Η Ε Χ Δ
∃5 份ς Φ5 Ι扭Α Π 5 6≅ Β? 5 ? Κ 5 Ι ? ΓΦ Κ 5 Ι ? Γ Φ 16Χ ΕΑ
日期
2 ≅ Ε Γ
平均高
% 8Γ Λ 9
标准差
) ,
精 度
1 Ι Γ Γ ΒΘ
统计量
Σ Γ Α Ε
Ρ ≅ 65 Γ
#<∀;#/>=<Ε了Υ/工Λ口ΤΥε曰==八≅∗⋯=
Κ勺=曰,!只Υ亡ΛΥ/⋯∀=,‘勺φ自∀人,几Τββ材,∀⋯仁Λ,Τ曰2己八已Κ鱿Υ 攫
注 <信度 ] [ = ∗ ∃> , 样本数 α 一 >= ∗
Ι=卜 八 ,
2Ε2!∀廿户了一
ΚΚΥ卜Υ !·,2,‘奋盔
霎, 。
气= ∀ > ϑ= γ > % = %> 刁= 朽 组 中 沮
Ν (9 9 !5 ]确2 ‘
图 Ι 芦苇高度一株数分布∋ () ∗ Ι 口 , − . ( / 0 −(1 2 1 3 4 5 () 4− 一2 0 6 / 5 . 1 3 ] 4. 8 ) 6 (− 5 , Ζ 1 拼 ∀= ∀∀ ∀ϑ ∀ %组 中值Ν (9 9 !5 7 1 ( 2 −
、丫戍
% ∗ ∃ 寸草苔高度的变化
寸草苔是东北羊草草原的常见种 , 其
高生长对火烧反应敏感 ∗ 与芦苇和羊草的
变化方式一致 Σ 火烧时间愈晚 , 高度愈低 , ≅
月 > 日的调查统计结果列于表 ∀ = ∗ 早烧地
寸草苔高分布范围为 ϑ 一,Ζ 6 , 分布众数为
≅Ζ 6 , 晚烧地芦苇高分布范围为 ∀ 一 ≅Ζ 6 范
围 , 分布众数为 %Ζ 6 , 未烧地寸草苔高分布
范围为 > 一 ∀ Ι 5 6 , 分布众数为 ! 1 5 6 ∗ 图 Δ;
表示寸草苔的高度分布模式 , 从图中知晚
烧地苔草高分布更集中一些 , 未烧地分布
∀= ∀ϑ ∀Ι ∀≅ ∀Μ 组 中值
Ν ( 9 9 !5 ]Τ ( 2 −
=ϑ>%=ϑ=巧∀ >=
ς次δ卜∗巴‘2口之沁彩壕
图 > 寸草苔高度 一株数分布 # ; < => ? ≅ Α < ∀> ? Β&
∋ () ∗ > + (, −. ( / 0 − (1 2 1 3 4 5 () 4 −一 2 0 6 / 5 . 1 3 Χ8 .5 Η 9 0 .( 0 , Ζ 0
!口 ∗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 结 语
火烧后 , 羊草 、寸草苔 、芦苇等高生长
降低 Ζ早烧 、晚烧 、未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 Ζ
寸草苔生长后期高度差异不显著 > 火烧不
利于个体高生长 > 个体生物量之间差异不
极显著 , 说 明群落生物量之间差异极 显著
原因不源于个体重 , 只能是源于群落密度 >
火烧后 , 羊草叶片数增多 、增宽 , 早烧地增
长 , 晚烧地缩短 > 全面理解火烧后草原个体
和群体等各层次特征的变化 , 有利于用火
管理草原时作出综合判断〔<α >
参考文献
北京林学 院主 编 >   Ψ < > 数理统计 > 中国林业出版
社 , 北京 >
任继周 、贾宗周 >  ∀; > 焚烧对醉马草丛的效果 > 甘
肃农业大学学报 , ! :  一 >
李建东等 >  肚 > 吉林省长岭种马场附近草原类型 、
动态及生态分布规律 > 吉林省农业科学 , 8# 9 : ! 一
Ψ ∀ >
郑慧莹 、李建东 >  # > 松嫩平原植被及保护利用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周寿荣 >   ! # > 草地烧荒问题的初步调查> 草原科技
资料 , 8= 9 : ; 一 ; # ·
周道玮等>    # > 火生态学研究评述 > 世界 林业研
究 , ∀ 8∀ 9 : # Ψ一 = = ·
祝廷成 、李建东等 >  , ∀ ∀ > 蹲点总结群众打草 、烧荒
经验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 8 9 : 巧  一
 ∀ < >
( > 1 > + Φ 5 Λ >   !  > 基 础 生 态 学 8孙儒 泳 等译 ,
 Ψ 9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 >
% Γ ? Α Γ 6> − > / 。   ; # > − Γ Γ Γ ? Ε Α Ε 5 Φ ΒΓ Α Χ ? Ε Η Γ Γ ΔΔΓ Γ Ε Χ Δ
Κ 5 Ι ? Β? ϑ Χ ? ϑ Ι ≅ Α Α6≅ ? Φ Ρ Γ ϑ Γ Ε ≅ Ε ΒΧ ? > ( Π时。盯 , = :  Ψ #一 Ψ Ψ Θ
% ΧΦ ϑ δ Β? Α Χ ? , Ω > ∃ > Γ Ε ≅ 6>   Ψ = > ⎯ ≅ ? ≅ ϑ Γ Λ Γ ? Ε Χ Δ Ρ Γ ϑ Θ
Γ Ε ≅ Ε ΒΧ ? Ν ΒΕΗ ΔΒΙ Γ > Β? 3 > ∋ > % ≅ Ι Ι Β? ϑ Ε Χ ? Γ Ε ≅ 6> Γ Φ >
⎯ ≅ ? ≅ ϑ Γ Λ Γ ? Ε Χ Δ . 5 Α Ε Ι ≅ 6Β≅ , − ≅ ? ϑ Γ 6≅ ? Φ Α , ∃) &− + >
Ν Ι Βϑ Η Ε , % > . > ≅ ? Φ Ο≅ Β6Γ 7 , . > χ >   Ψ ; > 0 Β比 Γ Γ Χ 6Χ ϑ 7 >∗Χ Η ? χ Β一Γ 7 ε ) Χ ? Α ·
中国学者出席美国第 < 届景观生态学学术会议
美国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第 < 届年会于    年 = 月 ; 一 ;∀ 日在明尼苏达大学召开 , 与会人数超
过 ; < 人 , 提交会议的论文有  < 余篇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景观生态研究室 肖笃宁研究员
应邀出席了会议 , 并获得本年度会议唯一的国际学术旅行奖 8Σ Ι≅ ΡΓ 6Β? ϑ 0ΧΙ ΓΒ ϑ ? 反ΗΧ6 ≅Ι . Ν ≅Ι Φ9 > ! 名中
国旅美学者参加了会议 >
美国景观生态协会 8, > )一&. / ( 9 自   Ψ ∀ 年成立后 ,每年都召开学术年会 , 参加人员和会议内容日
渐扩大和深入 > 本届大会主席为 ⎯ Χ ?Β Π ≅ 3 > Σ 盯?Γ Ι , 会议的主题是工作在一个人类占主导的世界 > 会议
分成 = 个小组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 , 主要有植被格局 , 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 , 资源评价 8工具和应用 9 ,
动物生境和格局 , 景观生态的模型研究 , 空间分析和指标 , 景观生态的文化因子与设计美学 , 城市景观设
计与绿道等 > 会上宣读的论文和展示的墙报涉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的各个方面 , 反映了美国景观生
态研究的最新进展 > 在理论研究方面 , 对于时空尺度的讨论是一个热点 , 如空间变化的尺度与性质 , 多尺
度评价方法 , 空间变化的尺度与性质 , 景观碎片化的临界尺度 , 生态管理中的尺度问题等 > 对于景观空间
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模型研究仍是重点 , 其中不少论文应用或介绍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 , 如多维地理信
息系统 , 全球定位系统 83 1) 9 , 生物多样性预测的遥感景观分析 , 景观尺度的 3 . 1 8间断 9分析 , 点数据的
空间面分析 , 应用判别分析和 3 ΒΑ 进行景观制图 , 多分辨率景观特征 , 景观时空不连续研究的统计学方
法等 > 在应用研究方面的重点仍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 而 以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 、城市景观生态为近
年来持续不衰的热点 , 如城市绿道的利用 , 景观设计的视觉与生态节律 ,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景观生态
学原则的应用 Ζ 景观中的动物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 野生动物保护的廊道设计等 > 有些学者还向大会递交
了有关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变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和土地夜盖变化方面的研究论文 >
8李秀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