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刺花化学成分及抗炎、抗过敏作用研究状况



全 文 :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P2005 - 13)
白刺花化学成分及抗炎 、抗过敏作用研究状况
温 敏 , 指 导:毛晓健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00)
  关键词:白刺花;化学成分;抗炎;抗过敏
中图分类号:R285.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06)01 - 0063 - 02
白刺花为蝶形花科植物白刺花 Sophroa viciifo lia Hance ,
根 、茎 、叶 、花入药。 广泛分布于海拔 1300 ~ 2500 米的山坡 、
路旁 、灌木丛中[ 1] 。云 、贵 、川 、甘 、陕 、河南 、河北 、山西等省均
有分布[ 2] 。性味苦 、寒。具有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 、利湿消肿
等功效。主要用于湿热痢疾 、肝炎 、皮肤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
衄血 、便血 、尿血;热毒痈疡 、咽喉肿痛;水肿 、膀胱炎等病
证[ 1 ~ 3] 。为汉族民间及苗族 、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习用。 云南
多数地区有食用其花(又名苦刺花)的习俗。本文将对近十多
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白刺花化学成分和抗炎 、抗过敏作用研究
进展综述如下。
1 白刺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1. 1 生物碱化学成分 1995 年王秀坤等[ 4]从白刺花种子中
首次分离出 6 种生物碱成分 , 分别为氧化苦参碱 、氧化槐果
碱 、苦参碱 、槐果碱 、槐胺碱 、槐定碱。 1999 年 PingXiao 等[ 5]
从白刺花种子中分离出 13 个生物碱 , 其中有 3 个新羽扇豆碱
类生物碱:14β -羟基槐定碱 、12β - 羟基槐果碱 、9α- 羟基槐
果碱 ,同时还得到 10 个已知的羽扇豆生物碱 , 它们分别是:9α
- 羟基苦参碱 、14β -槐果碱 、羽扇豆宁 、5 , 6 -脱氢羽扇豆宁 、
金雀花碱 、氮氧化苦参碱 、氮氧化槐果碱。 1984 年和 1989 年
李书等[ 6 ~ 7] 从白刺花叶中分离得到槐果碱 、氧化槐果碱 、槐胺
碱等后 ,又在 1992 年从白刺花叶中分得一个新生物碱 , 即苦
丁碱[ 8] 。同时白刺花叶中也含有 13 - 羟基苦参碱 、氧化苦参
碱和苦参碱[ 9] 。 1996 年阎玉凝等[ 10] 从白刺花干燥花中首次
分得 6 个生物碱:氧化苦参碱 、氧化槐果碱 、槐果碱 、苦参碱 、
槐胺碱和槐定碱。 1996 年王秀坤等[ 11] 首次从白刺花幼果中
得到 4 个生物碱 , 分别是氧化苦参碱 、氧化槐果碱 、槐果碱 、苦
参碱。
1. 2 黄酮类化学成分 1996 年王秀坤等[ 12] 从白刺花成熟种
子中分得 4 个黄酮成分 , 分别是 5 , 7 , 3′- 三羟基 - 4′- 甲氧
基黄酮 , 7 , 3′- 二羟基- 4′甲氧基黄酮 , 7 , 4′-二羟基黄酮 , 7 ,
3′, 4′-三羟基黄酮 , 其中第一 、第二个黄酮首次从槐属植物中
得到 ,上述黄酮成分同时在叶中得到。
1. 3 白刺花种子中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1994 年王秀坤
等[ 13]从白刺花中分离和鉴定出天冬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甘
氨酸 、丙氨酸 、结氨酸 、蛋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
赖氨酸 、精氨酸 、脯氨酸 、酪氨酸 15 种氨基酸 , 包括 6 种人体
必须氨基酸。
1. 4 白刺花种子中脂肪酸成分研究 1992 年王秀坤等[ 14] 从
白刺花种子中分离鉴定出 15 个脂肪酸 , 主要为不饱和脂肪
酸 ,占总量的 79. 43%。
2 白刺花抗炎 、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查阅近十多年来白刺花相关的药理研究资料发现多数学
者的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槐属药物植物所特有的生物碱成
分 ,这些生物碱包括氧化苦参碱(oxyma trine , OM T)、氧化槐
果碱(oxy sophocarpine , OSP)、苦参碱(mat rine , MT)、槐果碱
(sopho rcarpine , SP)、 槐胺碱 ( sopho ramine , SR)、槐定 碱
(sopho ridine , SD)等。
2. 1 抗炎 、抗过敏试验研究 1985 年谭焕燃等[15] 研究发现
小白鼠肌肉注射 M T 能明显对抗巴豆油诱发小鼠和大鼠耳壳
的炎症 ,同时 MT 对大鼠后肢由角叉菜胶诱发的炎症和对小
鼠腹腔注射冰醋酸诱发的渗出性炎症有对抗作用。 1998年廖
杰等[16] 用氧化苦参碱(OMT)给小鼠肌注 , 发现 OM T 能明显
对抗由巴豆油 、角叉菜胶和冰醋酸诱发的渗出性炎症 , 对大鼠
由棉球诱发的慢性炎症无效。 1991 年张明发等[17] 发现白刺
花叶总生物碱能明显抑制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 , 也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
足跖肿胀 ,但对组胺提高的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无抑制作用。
1996 年韩春雷等[ 18]证实 OMT 可以减轻二硝基氯苯(DNCB)
诱发的 DTH 反应 ,抑制同种细胞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 , 抑
制率为 46%~ 63%, 降低 DTH 模型鼠皮损内白三烯 C4 水
平。 2002 年焦霞等[ 19] 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 观察到 OM T 可显
著减轻小鼠气道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细胞的浸润 , 显著抑制哮
喘小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 4(IL - 4mRNA)的表达水平 ,
从而说明了 OMT 对哮喘小鼠有明显的抗气道变应性炎症及
抑制 IL - 4mRNA 表达的作用。 2003 年郑萍等[ 20]建立了葡
聚糖硫酸钠(DD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 , 用 OM T 处理受试
组 ,与 OMT 未经处理组相比 , OMT 处理组大鼠的症状和结
肠黏膜组织学损伤显著改善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
α)和 IL - 6水平 、肠黏膜核转录因子 - RB(NF. RB)和细胞粘
附分子 - 1(ICAM - 1)显著降低 ,从而减轻结肠炎性损伤和腹
泻 、便血症状。
腹腔注射 OMT 可明显抑制同系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PCA),管内给药可显著抑制同种抗体细胞介导的肥大细胞
脱颗粒 ,这表明 OMT 对Ⅰ 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与抑制肥
大细胞脱颗粒有关。 OM T 对反相皮肤过敏反应(RCA)、
Arthus 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说明 OM T 对Ⅱ 、Ⅲ型过敏反应均
抑制作用。同时还发现 OMT 无论首次免疫后或抗原攻击同
时给药对绵羊红细胞(S RBC)诱导的迟发性过敏反应(DT H)
632006 年第 27 卷第 1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志
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21] 。
2. 2 苦参类生物碱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2. 2. 1 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槐果碱(SP)、槐胺碱(S R)
对血清溶菌酶活性有增强作用 , M T 、OMT 、SD 对血清溶菌酶
活性既无增强又无抑制作用 ,M T 、SD对巨噬细胞功能吞噬功
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它的生物碱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
2. 2. 2 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一般认为 M T 及 OM T 是
双向免疫调节剂。 OM T 使低反应性的人扁桃体淋巴细胞增
殖能力提高 ,而对高反应性的人扁桃体淋巴细胞及正常小鼠
脾细胞增殖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23] 。 1990 年秦泽莲等[ 24]通过
研究 OM T 对小鼠异体移植心肌的影响证明 OMT 在移植和
非移植小鼠均表现明显的抑制 B 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 , 在移
植小鼠 ,还影响了 B 细胞的终末效应细胞———浆细胞的功能。
2. 2. 3 对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的影响 1992 年张琪等[ 25]研
究证实 OM T 能有效抑制 IgE 及其特异性抗原引起的肥大细
胞组织胺释放 , 而对非特异性肥大细胞激活剂如 PMA 、
A23187 、ATP 等诱导的组胺释放没有影响。 OM T 抑制特异
性组织胺释放的机制可能是直接插入细胞膜脂双层或作用于
膜表面的其它结构 ,降低膜脂的流动性 ,从而抑制了细胞膜上
IgE 受体在 IgE 一抗原复合物作用下的交联所致。
2. 2. 4 OM T 对 LAK 细胞活性的影响 1992 年王会贤等[ 26]
研究 OM T 对 LAK 细胞活力的影响时发现 , OMT 可抑制 IL
- 2对小鼠脾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 并且对 IL - 2 活化 LAK 细
胞杀伤 P185 的能力有抑制作用。
2. 2. 5 对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M T 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
制 ConA 及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 , 以及 LPS
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 IL - 1 和 IL-6[ 27] 。
2. 2. 6 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MT 、SP、SD 均可抑制小
鼠腹腔 MΥ经 LPS 诱导产生的 TNFα, 并且有明显的剂量关
系 ,在同等条件下 MT 、OM T 、SP、SD对 TNFα的作用存在差
异 ,M T 和 SP 相当 , OMT 和 SD 相当 , 并且后者的作用较
强[ 28] 。 2003 年黄秀梅等[ 29]研究了苦豆子 6 种生物碱(M T 、
OM T 、SP、OSP 、SD、OSD)对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影响 , 结果发
现 , SD对 LTC4 的生物合成影响很小 ,但对 LTB4 的生物合成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 5 种生物碱对 LTC4 和 LTB4 的生
物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参考文献:
[ 1]云南省药材公司 . 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 M ] .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3. 248.
[ 2]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词典 [ M ]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85. 748.
[ 3]詹文涛. 临床常用中草药[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6. 78.
[ 4]王秀坤 ,李家实 ,魏璐雪, 等. 白刺花种子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5 , 20(3):168~ 169.
[ 5] Ping Xiao , H ajim e Kubo , H ideaRi Komiya et. Lupin alk aloids f rom
seeds ofSophora vicii folia [ J ] . Phy tochemist ry , 1999 , (50):189
~ 193.
[ 6]李书. 苦刺生物碱的研究[ J]. 陕西新医药 , 1984 , 13(9):81.
[ 7] 李书. 白刺花叶中碱性成分的研究[ J] . 西北药学杂志 , 1989 , 4
(2):16.
[ 8] 李书 ,汪茂田 ,吴玉华 ,等. 白刺花叶中的一个新生物碱[ J]. 西北
药学杂志 , 1992 , 7(3):10~ 12.
[ 9] 王秀坤,李家实 ,魏璐雪 ,等. 槐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J]. 国
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1996 , 18(4):7~ 11.
[ 10] 阎玉凝,王秀坤 ,李家实 ,等. 白刺花的花中生物碱成分研究[ J]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6 , 21(4):232~ 233.
[ 11] 王秀坤,李家实 ,陈平 ,等. 白刺花幼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J] . 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l996 , 19(5):69.
[ 12] 王秀坤,李家实 ,魏璐雪 ,等. 白刺花种子黄酮成分的研究[ J] . 中
国中药杂志 , 1996 , 21(3):165~ 166.
[ 13] 王秀坤 ,李家实 ,阎玉凝 ,等. 白刺花种子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4, 29(12):747.
[ 14] 王秀坤 ,李家实 ,阎玉凝 , 等. 白刺花种子中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 1995 , 26(9):489.
[ 15] 谭焕燃,张宝恒. 苦参碱抗炎症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西医结合
杂志 ,1985 , 5(2):108~ 110.
[ 16] 廖杰 ,张宝恒. 氧化苦参碱的抗炎症作用[ J]. 北京医科大学学
报 , 1988 , 20(4):313~ 315.
[ 17] 张明发,沈雅琴. 苦刺总生物碱的抗腹泻和抗炎作用[ J]. 中国药
学杂志, 1991 , 26(1):20~ 26.
[ 18] 韩春雷 ,陈学荣 ,马俊江 ,等.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变应性接触性皮
炎药效学作用[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28(1):59~ 61.
[ 19] 焦霞 ,沈其均 ,王利民 ,等. 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抗炎作用的研
究[ 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 22(4):303~ 305.
[ 20] 郑萍 ,刘凤丽 ,刘文忠 ,等. 氧化苦参碱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大鼠
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J]. 中华消化杂志 , 2003 , 23(4):207
~ 210.
[ 21] 马俊江 ,斯拉莆 ,丁瑛 ,等. 氧化苦参碱对Ⅰ ~ Ⅳ型过敏反应的抑
制作用[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1991 , 23(6):445~ 447.
[ 22] 路岐祥 ,谭焕然 ,徐锡荣. 苦参碱等五种单体生物碱影响免疫功
能的探讨[ J]. 上海免疫学杂志 , 1987 , 7(6):335~ 337.
[ 23] 王会贤 ,章灵华 ,杜守英 , 等. 氧化苦参碱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
响[ J].中草药 , 1994 , 25(7):362~ 389.
[ 24] 秦泽莲 ,庄红明 ,文燕 ,等. 氧化苦参延长小鼠异体移植心肌存活
期及免疫机理的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0 , 10(2):99
~ 100.
[ 25] 张琪 ,赵福生 ,郝正梅 ,等.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
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J].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
1992 , 12(1):41~ 44.
[ 26] 王会贤 ,章灵华 , 黄艺 ,等. 氧化苦参碱对 LAK 细胞活性的影响
[ J]. 免疫学杂志 , 1994 , 10(1):17~ 19.
[ 27] Effect s of mat fin e on mou se splen ocyte prolif erat rion and release
of interleukin- 1and - 6 from peritoneal macrop hagein vit ro. Hu
Zhen. Lin , ZHANG Jun - Ping et. Acta ph arm acological
sinicia. 1996 , 17(3):259~ 261.
[ 28] 黄秀梅 ,李波 ,沈连忠 ,等. 四种苦豆子生物碱对巨噬细胞产生肿
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J]. 中国药理与临床 , 2001 , 17(3):12~ 14.
[ 29] 黄秀梅,李波. 六种苦豆子生物碱对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影响[ J] .
中成药, 2003 , 25(10):824~ 826.
(收稿日期:2005- 10- 24。)
64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6 年第 27 卷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