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8
1 8 98
第 4 期
12 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 u o m al oY fu n n n aN o r m
al Un iv e r si ty
V o l
.
8
D e c
.
N O
.
4
1 88 9
卷年
髯花杜鹃组中几个种的处理意见 ’
熊子仙
(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
摘共 笔者以经典分类为基础结合叶背鳞片的显徽形态和叶中黄酮化合物层析谱 , 研究了髯
花杜鹃组 (hP 口do de 陀dr 口” se ct . p og on an ht 明 ) 中的分类 . 对一些种提出了处理意见 : 应修订
红背 杜 鹃 ( R才可砂ce ns ) 的描 述 . R . oH i 应 处理 为 R . an ht op 馆On 口ide s susP . h io . .R
尸aI ytP 妙如用 应处理为 R
.
cer h
a la n t h u 。 `妇助 . 夕aI ytP 彻 lI u m
。
R
· 胡 h e a r a n th u , 、 R· le do ` le , 、
R
. 护口d认 um 应 归 属于 R . t r i ch os ro m u m ; 分 为 R . r r ic h o s t俐um , a r . r r i ch o s ro m幽 和 R I
t ir e h o ` t o用 “ 洲” v a r le do ide s .
关扭词 释花杜鹃组 鳞片 层析谱 种
笔者在整理髯花杜鹃组 (天人o do de n dr o n s e c r p叮 o n a n t h u m G . o o n ) 的四 川标本及附
近省区的部分标本的工作中 , 除了运用经典的分类方法外 , 还研究 了叶下鳞片的显微形
态 , 分析了叶片的黄酮类化合物 。 本文主要是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对以下 4 个种的处
理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愈见 .
1 红背杜鹃 (R . r ufe s c en s rF an hc . ) 是一个雄蕊数目不稳定的种 。 该种的描述中雄蕊数
应为 5 , 有时 -6 7 枚 .
虽然 自 189 5 年 F ar cn h . 对该种定名 以来 , 许多学者对它进行过研究 , 至 19 80 年
工C u le n 对该组杜鹃再次进行了修订 , 但一直认为该种仅限于雄蕊 5枚的范围 .
笔者对四川特产的该种标本进行 了大量的观察发现 : 有的标本雄蕊为 5一 7 枚 (如
高宝纯 1 1 16 77) ; 国产 康定 的标 本 其雄 蕊 也 有 5一 6 枚 的 (如 陈 泽 映等 1 1 2 5 9 3,
112 4 72) ; 在这些标本的同一表序上能看到分别具 5、 6、 7枚雄蕊的花 。 这些雄蕊数目
不同的标本不仅叶下都具有本种共有的红色厚鳞片 ; 而且叶中黄酮化合物层析谱基本相
同 , 因而说明该种雄蕊数目的变化是种内变异 .
2 19 39 年方 文 培教 授定 名 的班 县杜 鹅 ( R . ho iaF 心 ) 应 归 并 到烈香 杜 鹅 (无
朋 ht 叹p口g on 口`触3 M ax 如 . 中 去 作 为 一 个 亚 种 处 理 , 拟 名 为 川 西 烈 香 杜 鹅 几
an ht oP 叮on 口拓巨` su .bs
.
ho i( aF gn 夕凡雌 et x io 秘 .
把理县杜鹃 ( R . ho i aF 心 ) 与烈香杜鹃的原始描述及摸式产地标本作 比较 , 结果是
二者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 叶下均有其他种缺乏的脐为柠橄黄色的大脐小鳞片 , 二者的叶
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层析谱基本一致 . R . h io 应归并到 R . an ht op go 口肋`份, 中去 . 但前者
* 198 8城月一 12 收稿
云南师范二七学字提 (自然科学版 ; 第 8 卷
. . . . . . . . . . . . . . .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 . . ., .
子房无毛 , 后者子房有毛且叶下颇 色较浅 ; 黄酮类化合物层析谱中第五个层析点在紫外
龙下前 者为天 兰 色 , 后者 为淡紫色 . 二 者完 全 能 区别 , 因此把 R . 几仄 作为 张
砍 ht 口p姐 , on 拓臼s 的一个亚种来处理 .
3 门 叶杜鹅 R . p al yt 口hy lu 州 斤 an kr et aB如 ur 厂 砰 . 以 如 l’ht .应作 为 毛喉 杜 鹃 .R
`即扫口石沉功脚 开阴动 .的一 亚种 R . `印h a !a n ht咖 胡动, . p al ytP ,6y luI 脚 (月叨月 hc . et aB 抓厂
双 以 S加 iht ) c u le n .
虽有的学者认为阔叶杜鹃叶大 , 雄蕊 5一 8 枚 , 不为定数 5 而与毛喉杜鹃区别 , 独立
为一种 , 但经笔者观察毛喉杜鹃的雄蕊数目也不为定数 5 , 同样为 5一 8 枚 ; 且二者叶下
鳞片的显徽形态一致 , 均为小脐大鳞片 . 仅叶的大小与毛喉杜鹃有异不能定为一独立种
因此同意 J . C u le n 的意见把阔叶杜鹃并入毛喉杜鹃作亚种处理 .
4 关于毛嘴杜鹅 R . t r ic h o s r o o u巾 rF a n c h . 的处理意见 .
19 4 7 年以 前的许多学者认为 尺. t r 允人o s t o m um , 尺
.
, h a e r a ” rh um
, 尺 . le由 l’de s , 灵 .
h e办 。 s u m . R . r a dl’n u m 是 5 个独立的种一 19 4 7 年 C o w a n 和 D a v id i a n 把这 5 个种合并
为一个种 , 3 个变种 ; 19 8 0 年 .J c ul le n 把这几个种全部合并为一个种 , 不再分变种 。 笔
者除 R . h e办os u 脚 外 (因该种是 19 16 年 B a l .f .f 根据 S a g e t a n u m 的模式标本上的种子栽
培而成的植物定名的 , 无野生种 , 无法讨论 ) , 对其余 4 种进行 了观察比较 .
在原始描述中 R . t r i e h o s t o m u州 的花冠外是光滑无鳞片的 : 尺 . 甲h a e r a 九 th u m 的花冠
裂片下有黛片 ; R . le do ide s 的花冠外无鳞 片 ; R . ; a d in u用 的花冠外被密鳞片 , 但在实际
观察中可以发现同一张标本上即能看到冠外无鳞片的花 , 也能看到 1一2 鳞片或散生少数
鳞片于花冠裂片下的花 (如 高宝纯 1 1 1 328 , 1 1 13 8 5) , 并在同一标本上既有冠外有鳞
片的花 , 也有冠外少鳞片或无鳞片的花 (如 陈泽映等 1 125 9) , 还有的在同一张标本上
既有冠外被密鳞片的花也有被疏鳞片的花 (如 宝纯 1 1 13 9 夏) , 因此花冠外无鳞 特~ 具
少鳞片~ 密鳞片的变化显示出了性状变异的连续性 , 花冠外有无鳞片 , 所被鳞片的疏密
不能作为种间界线 . 另外根据原始描述这几个种的区别还在于 R . tr ic 方os ot 脚 二 、 的叶为
卵形 , 卵状长圆形 ; R . sP ha er an ht 洲 的叶为狭长圆形 ; R . m idn “ m 的汁线状披针形或扭
披针形 ; R . eI do ide : 的叶为线状披针形 . 但在实际观察中同一个标本上既有线状按针形
叶也有卵状长圆形的叶 (如 赵清盛 1 1 167 , 7 148) , 具有卵形叶的标本则有卵状 :.t 厦形
或披针形的叶 (如 高宝纯 1 1 138 4) 。 实际上线状披针形与狭卵状 长圆 形没育一个绝对
的界线 ; 披针形与卵状 长圆形也没有绝对的界线 , 而是相互连续的变化 。 对这 几个神的
叶形观察发现从卵形主卵状长圆形主狭卵长圆形再主披针形是连续过渡的是方、 长为隽的
2 倍过渡到 4 倍的 。 叶形的变化及花冠外鳞片的有 、 无 、 多少都是显示出了性 一次之种盯
变异的连续性 . 同时 19 4 7 年 e o w a n 与 n a v id i a n 指出 “ 《 T h e s p e ce i s o f R h o ` . 》 一弓宁
为 T 包括付模 (D e la v a y N o 2 6 2 6 ) 的叶形把 R . r r ic h o s t o m um 的叶描述为侠披余~`形 . ”
`乙
之不论从花冠外的鳞片或叶形来看都没有把这几个种分开的明显界线 。 此外 花气无鳞
片 , 叶长圆形的 R . ilr hc os lo m u用 ; 花冠有鳞片的叶为侠长圆形的 R . sP la er g 万. ` 散 花冠
外有密鳞的 R . ; a d i n z , m 以及花冠外无鳞的 , 线状披针形什的 R . le do ide s 的叶中听具黄酮
第 l期 熊子仙: 髯花杜鹃组 中几个种的处理意见
化合物基本相同 , 叶背鳞片组成一致均为大脐浅裂鳞片及小脐大鳞片两类 , 所以把这四
个种合为一种是合理的 , 但因 R . le do ide : 具有稳定的线状披针形叶 , 叶下鳞片虽有大脐
浅裂纷片 , 其组成以具长柄的小脐大鳞片为主 , 而且排列稀疏与以上一类植物区别 , 故
将此植物作 为一 个变种来 处理 . 因 此 R . tr ic h os ot m u m 只 应 分为 两 个变种 : .R
r r i e九o s r o ” ” 。 ” v a r . rr ie h o s t o m洲 和 R . r r ic h o s t o 从 u m v a r . le do ide s .
说 明 : 本文中提到的叶背鳞片显徽形态请着 《植物学通报》 1984 年 5期 释花杜鹃组
中九种杜鹃叶背鳞片显徽形态的初步观察 .
本文所提到的化学分析请参看 《 四川大学学报 》 19 86 年 3期 杜鹃花系的植物
化学分类 .
关于川西烈香杜鹃这新等级的建立 19 83 年方文培教授 已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
表 , 但未提及处理的化学性状及鳞片形态的依据 .
, 考 文 暇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签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第三册 : 7 3一”
〔2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表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第四卷 : 53仆一 534
〔3〕 C o w a n , J . M . e t D a v id i a n , H . H . , R h od od e n d r o n Y e a r B o o k 194 7 , 2 : 82一 84
〔4 ) C ul le n , J . , N o t . B o t . G r a d . Ed i n b . 19 80 39 ( l ) : 156 ~ e l 70
T h e R e讨 s i o n a r y S u g e e it o n s o f S o m e S P e e i e s A m o n g
T h e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S e e t
.
P o g o n a t h u m
X 1o n g Z jx ia n
(D
e P a rt m e n t o f B io lo g y
.
Y u n n n a n T e a e h e r s U n iv e r s iyt )
A加 ct a e t T he e l a s s i if e a t i o n a m o n g ht e R h o a’O de n dr o n s e c : . P gO o n a n rh u m w a s b a s i e a lly
s t u d i e d o n e la s s i c a l at x o n o m y w i t h r e fe r e n e e t o t h e m i e r o 一巴。印h o l o乡e a l e h a r a e et r s o f
出。 cs a le 比 n e a t h le a v e s a n d t h e c h r o m a t o g r a m o f fl a v o n o id s fr o m t h e 协a v e s . T h e a u t h o l
s u g ge s t s t h a t
:
T h e d ics ir P it o n o f R
.
:
ufe
c e n
sw
o u ld be
r e v i s e d ; R
.
h o彻 o u ld be t er a t e d a s R .
a n , hoP go
o n o
i.d’ s u d s P . h o i ; R . le do 班de 占, R . r a idn um , R . 明几e a r a n t h u m w o u le be er fe r de t o
R
.
t r ic h o s t o m u m
,
w h o c h w o u M b e d iv id e d i n t o tw o
v a r i t i e s
:
R
.
r , 匆卉, 5 1口m u 月陀 v a 尸 .
才r 泣e h os ro川 u川 a n d R . t r纪hos t o m u m v a r . le do ide s .
K e y w o山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sce t . P o g o n a n t h u m e a l e e h r o m a t o g r a m s沐 e i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