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园艺文摘 2011年第11期
皖东南丘陵地区檫木地理种源生长性状研究
刘为民
(国有安徽省广德县化古林场,安徽 广德 242200)
摘 要:通过安徽丘陵地区檫木地理种源的栽培试验与生长评定,对安徽丘陵地区檫木林分性状进行分析研究,
选出最佳培育模式,并编制出该地区檫木一元材积表。
关键词:檫木;地理种源;生长性状;皖东南地区
檫木(Sassafras tzumu)为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与
其他阔叶树相比具有生长快、成材早、干形圆满通直、材
质较好的明显特点。为摸清全国主要檫木产地种子在皖东
南丘陵地区的引种发育情况及调种范围,广德县化古林场
曾在1981~1983年期间进行檫木种源试验,笔者在1986~
1998年期间参与设置了18块固定标准地并进行专业调查,
对其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定,采用数理回归方法对檫木的
生长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编制出适合该地区应用的檫木一
元材积表。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地处皖东南山区丘陵地的广德县化古林场、
杨杆谢湾林场、东亭高峰林场等,属黄山、天目山余脉下
的低山尾部的丘陵地带。海拔50~150 m,坡度平缓,坡向
东北、北、东,有砂岩、页岩等发育的地带性黄壤、红壤
等,pH值5. 0~6. 5,土层厚0. 8~1. 2 m,有机质含量2. 1%。
自然气候属北亚热带农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 6℃,
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 14. 6℃,年均积温4 951℃,生
长有效积温2 142℃,年降水量1 400 mm,年均相对湿度
85%,日照时间2 162 h,无霜期218 d。林下植被有白栎、
映山红、菝葜、化香、蕨类等,自然分布有檫木纯林、檫
杉阔混交林等,长势良好。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1 种源试验
对所选9个省区19个产地檫木种源采用条播方式播种,
每条90粒,每1个苗床为1个区组,在两端设保护行。育苗
措施同常规技术,在每年冬天调查高径生长,连查3年732
株的高、径、冠、叶片、根系及病虫害状况,随机抽取5个
区组的1小区1小行后平均得出发芽率及成苗率,每1小区抽
取3株后平均得苗高及地径,进行对比分析。
2. 2 生长调查试验
设立18块固定标准地,按矩形50 m×6. 66 m=333 m2,
挖界沟立界桩,对标准地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径392株、
测高185株),用1 m、2 m区分段分别求积18株,解析木6
株。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较佳线性回归方程,对
其生长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编制该地区的檫木一元材
积表。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种源试验差异显著
不同种源发芽率、成苗率及苗木生长观测分析评定与
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以湖南攸县的种源为最佳,
其次是广西龙村、江西赣州、湖南平江、石门等。
3. 1. 1 不同种源发芽成苗率差异显著 种源试验结果(见
表1)表明,8、10、11号3个种源地檫木种子发芽率是对照4
号的4. 3、4. 1、4. 2倍,均在59%以上;6、2、10、12、1号
的种子成苗率是对照的2. 6、2. 5、2. 1、1. 9、1. 9倍,均在
15%以上;其他产地除7、13、15、16、18、19号外的种子
发芽率均高于对照,而种子成苗率高于对照的只有10个种
源地。经综合评定显示,多数产地的种子品质高于对照地,
但其幼苗的适应性及成苗率并不理想,经对分布频率差异
性显著检验(见表2)表明,1、2、5、6、8、10、11、14、17
号的种子发芽率增值差异极显著,6、2号的种子成苗率增
值差异显著,而18、19号种子发芽、成苗率的负值差异极
显著。可见檫木优良引种种源是湖南石门、平江、攸县等。
3. 1. 2 不同种源苗木生长差异显著 试验结果显示(见表
3),15、10、2号生长最佳,18号生长最差;经方差分析(见
表4)显示,各种源苗高间虽有显著差异,但两两之间并无
显著差异(多重比较表略)。说明同一种源的不同单株间差异
极显著;而地径不论组间、组内其差异都不明显;苗高差
异则是由同一种源个体品质差异较大造成,并非不同种源
种子遗传品质所决定。因为苗期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所
以在评定檫木幼期生长时无需进行种源差异检验。
3. 2 安徽丘陵地区檫木生长因子相关分析
建立材积与胸径、树高与胸径、树高与年龄、蓄积与
树高、蓄积与龄级、胸径与年龄、胸径与形数等一系列线
性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分析。设材积为V、树高为H、胸
径为G、树龄为N、龄级为N、材积生长率为Q、形数F1. 3,
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表明,檫木高生长较快、高径比值大(约101∶1),
说明檫木的速生丰产性;檫木前10年生长较快,而后逐渐
减慢至停滞,10年后必须间伐并加强管理;檫木成熟较早,
第Ⅳ龄级生长率仅为4. 5%,比同期杉木生长率(5. 8%)要低,
此时林分蓄积增长速度不快,如自然稀疏或人为破坏、病
虫危害等则林分生长量可能出现负值,因此檫木主伐龄可
定为15年后;从形数看,檫木5年后生长趋于稳定,高径生
作者简介:刘为民(1968-),男,林业工程师;从事毛竹、红
壳竹笋材两用林培育,杉木、外松、檫木用材林培育项目等技术
研究。
29
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长一致协调。
3. 3 檫木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采用样木测高资料,建立回归方程得到各径阶树高理
论值(见表6),并根据试验形数求算材积公式V=G·f·(H+3)
(檫木f=0. 41),求得檫木各径阶一元材积值,整理后形成檫
木一元材积表。为检验该表的准确性,经伐倒一些树木实
测其材积计48株(用1 m区分段)与所编一元材积表对比可
知,除16 cm胸径檫木伐倒木材积与所编一元材积表材积
误差超过3%外,其余材积误差均小于±3%(见表7)。检验结
果表明,该表符合林分的实际情况,准确性高,适合该地
区推广使用。
表1 檫木不同种源试验统计
产地号
发芽率(%)
成苗率(%)
1
33
17
2
39
22
3
14
14
6
33
23
5
32
4
4
14
9
8
62
13
9
18
2
10
59
19
11
60
10
12
29
17
13
6
2
14
43
10
15
2
2
16
13
1
17
31
13
18
1
1
19
1
1
7
11
3
注:产地号1:湖南靖江;2:湖南石门;3:江西清江;4:安徽广德(对照);5:贵州水城;6:湖南平江;7:湖南新化;8:江西赣州;9:福建柘荣;10:
湖南攸县;11:广东龙川;12:浙江临安;13:湖南彬州;14:浙江余姚;15:广西龙村;16:湖南沅陵;17:浙江新昌;18:四川尖文;19:江西乐平。
表2 檫木不同种源发芽、成苗数差异检验
产地号
发芽数u值
成苗数u值
1
2. 97
1. 56
2
3. 71
2. 47
3
0
1. 16
6
2. 97
2. 64
5
2. 82
- 1. 19
4
0
1. 16
8
6. 59
0. 95
9
0. 61
- 1. 95
10
6. 19
1. 94
11
6. 32
0. 25
12
2. 35
1. 56
13
- 1. 99
- 1. 95
14
4. 28
- 0. 25
15
- 2. 97
- 1. 95
16
- 0. 22
- 2. 39
17
2. 67
0. 95
18
- 3. 34
- 2. 39
19
- 3. 34
- 2. 39
7
- 0. 67
- 1. 56
注:u0. 05= 1. 96 u0. 01= 2. 58,u值为正表示比对照大,反之则小。
表3 檫木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统计
产地号
平均苗高(m)
平均地径(cm)
1
27. 6
0. 78
2
37. 4
1. 01
3
35. 1
0. 78
6
38. 7
0. 74
5
34. 8
0. 58
4
31. 5
0. 68
8
41. 2
0. 66
9
35. 1
0. 81
10
41. 7
0. 8
11
35. 4
0. 77
12
33. 7
0. 68
13
34. 8
0. 72
14
32. 9
0. 81
15
43. 6
0. 99
16
39. 8
0. 83
17
40. 5
0. 72
18
12
0. 25
19
45. 5
0. 5
7
24
0. 8
表4 不同种源苗高、地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组间
组内
总和
Fa值
自由度
18
225
243
离差平方和
5 497. 45
40 099. 42
45 596. 87
F0. 05= 1. 65
均方
305. 41
178. 22
F值
1. 714*
F0. 01= 2. 01
自由度
18
225
243
离差平方和
3. 1897
31. 0183
34. 208
均方
0. 1772
0. 1379
F值
1. 285
表5 安徽丘陵地区檫木生长因子相关关系
1
2
3
4
5
6
7
G1
V1
G2
H1
N
H2
H3
V2
N
Q
N
G3
G3
F1. 3
6. 45
0. 01213
6. 06
6. 2
5
4. 6
6. 7
0. 0139
Ⅰ
57. 1
5
1. 7
1. 7
0. 67
8. 4
0. 0226
7. 96
7. 55
10
9. 6
7. 5
0. 02909
Ⅱ
38. 2
10
9. 2
9. 2
0. 464
10
0. 03752
9. 92
8. 49
15
11. 4
8. 45
0. 03864
Ⅲ
10. 7
15
10. 7
10. 7
0. 479
12. 26
0. 06474
11. 84
9. 69
20
12. 3
9. 37
0. 04825
Ⅳ
4. 5
20
11. 9
11. 9
0. 488
14
0. 09521
13. 9
10. 81
-
-
10. 57
0. 06207
-
-
-
-
-
-
15. 94
0. 12682
15. 94
12. 5
-
-
12. 2
0. 08514
-
-
-
-
-
-
18. 05
0. 18255
18. 05
14. 4
-
-
-
-
-
-
-
-
-
-
19. 93
0. 24085
19. 93
15. 83
-
-
-
-
-
-
-
-
-
-
注:下标数字代表不同分组。
30
中国园艺文摘 2011年第11期
(续上表)
处理
(ml/ 667 m2)
2. 5%联苯菊酯乳
油1 500倍
CK
重复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活虫数(头)
30
32
29
29
106
103
111
115
药后1 d药前虫量
(头/ 20株)
117
112
103
108
105
101
107
112
减退率(%)
74. 36
71. 43
71. 84
73. 15
- 0. 95
- 1. 98
- 3. 74
- 2. 68
防效(%)
474. 60
71. 98
72. 86
73. 85
-
-
-
-
活虫数(头)
9
10
8
11
120
105
116
121
药后3 d
减退率(%)
92. 31
91. 07
92. 23
89. 81
- 14. 29
- 3. 96
- 8. 41
- 8. 04
防效(%)
93. 27
91. 41
92. 84
90. 57
-
-
-
-
活虫数(头)
12
13
13
14
114
111
119
125
药后5 d
减退率(%)
89. 74
88. 39
87. 38
87. 04
- 8. 6
- 9. 9
- 11. 2
- 11. 6
防效(%)
90. 55
89. 44
88. 65
88. 39
-
-
-
-
活虫数(头)
25
22
19
16
124
126
130
137
药后7 d
减退率(%)
78. 63
80. 36
81. 55
85. 19
- 18. 10
- 24. 75
- 21. 50
- 22. 32
防效(%)
81. 91
84. 25
84. 82
87. 89
-
-
-
-
表2 防治黄瓜白粉虱药效试验结果
处理
(ml/ 667 m2)
25%阿克泰水分
散粒剂1 000倍
10%吡虫啉
WP 1 000倍
25%噻嗪酮
WP 1 000倍液
1%甲维盐乳油
1 000倍
2. 5%联苯菊酯乳
油1 500倍
CK
活虫数(头)
244
211
169
179
120
435
药后1 d药前虫量
(头)
457
437
422
468
440
425
减退率(%)
46. 61
51. 72
59. 95
61. 75
72. 73
- 2. 35
防效(%)
47. 84
52. 83
60. 87
62. 63
73. 35
-
活虫数(头)
181
118
48
41
38
462
药后3 d
减退率(%)
60. 39
73. 00
88. 63
91. 24
91. 36
- 8. 71
防效(%)
63. 57
75. 16
89. 54
91. 94
92. 06
-
活虫数(头)
151
84
33
12
52
469
药后5 d
减退率(%)
66. 96
80. 78
92. 18
97. 44
88. 18
- 10. 35
防效(%)
70. 06
82. 58
92. 91
97. 68
89. 29
-
活虫数(头)
161
95
44
38
82
517
药后7 d
减退率(%)
64. 77
78. 26
89. 57
91. 88
81. 36
- 21. 65
防效(%)
71. 04
82. 13
91. 43
93. 33
84. 68
-
4 结论
通过对安徽皖东南丘陵地区檫木19个产地种源引种生长
试验及生长评定,可以确定在该地区最佳引种檫木种源地为湖
南石门、平江、攸县等。通过生长性状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安
徽丘陵地区檫木最佳的培育模式。该项研究为安徽丘陵地区的
檫木引种、培育、管理等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1983.
[2] 北京林学院.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 北京林学院.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 北京林学院.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5] 安徽森林编委会.安徽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6]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林业基础与实用技术[M].合肥:安徽科
技出版社,1998.
表6 安徽丘陵地区檫木各径阶理论树高、一元材积
径阶(cm)
理论树高(m)
材积(m3)
5
5. 35
0. 007
6
6. 01
0. 0104
7
6. 67
0. 0153
10
8. 65
0. 038
9
7. 99
0. 02867
8
7. 33
0. 0213
12
9. 97
0. 0601
13
10. 63
0. 0742
14
11. 29
0. 0902
15
11. 95
0. 1083
16
12. 61
0. 1287
17
13. 27
0. 1514
18
13. 93
0. 1766
19
14. 59
0. 204
20
15. 26
0. 2352
11
9. 31
0. 048
表7 安徽丘陵地区檫木一元材积检验
径阶(cm)
伐木材积(m3)
径阶材积(m3)
相对误差(%)
5
0. 00658
0. 00672
- 2. 1
6
0. 0102
0. 0104
- 2
7
0. 0154
0. 0153
1
10
0. 03786
0. 03751
0. 9
9
0. 0282
0. 0287
- 1. 6
8
0. 0215
0. 0213
1. 1
12
0. 06
0. 0601
- 0. 3
13
0. 07532
0. 07417
1. 6
14
0. 08853
0. 09019
- 1. 8
15
0. 10945
0. 10832
1
16
0. 1246
0. 1287
- 3. 2
17
0. 15
0. 151
- 1. 1
18
0. 172
0. 177
- 2. 4
19
0. 2052
0. 2045
0. 3
20
0. 23896
0. 2352
1. 6
11
0. 0468
0. 048
- 2. 5
(上接22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