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9年 8月 第 11卷 第 8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ChineseMedicine Aug.2009 Vol.11 No.8
■ [基金项目 ] 山东省良种工程化项目———白花丹参人工驯化及良种选育课题(200505)
[通讯作者 ] *王峰祥 , E-mail:lwwfx@163.com
白花丹参野生资源濒危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王峰祥 1* , 闫永亮1 , 毛淑敏 1 , 李奉举 2
(1.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山东 莱芜 271100;
2.莱芜岳圣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 山东 莱芜 271100)
[摘要 ] 对白花丹参野生资源的濒危原因进行分析 ,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关键词 ] 白花丹参;资源;濒危;保护;开发利用
白花丹参 SalviamiltiorhizaBge.F.alba.为唇形
科鼠尾草属丹参 SalviamiltiorhizaBge.的变型。其
野生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泰沂山脉 , 是山东特产 、 道
地药材之一 。实验研究证明 , 其有效成分丹参酮
ⅡA、丹酚素含量较高[ 1] , 其药理作用对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有效[ 2] 。为保护和开发这一珍稀资源 , 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 , 对白花丹参原产地生态环境 、
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 , 并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繁育
等研究 , 取得一定进展。白花丹参与紫花丹参相同 ,
是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 , 长期的有性繁殖 , 出现了
多种变异类型 , 且病虫害增加 , 生长势减弱 , 需与
野生种杂交 , 恢复种性 。近几年来 , 经对白花丹参
原生长地进行调查 , 走访并询问当地居民 , 发现已
很难找到白花丹参的踪迹。幸有居民多年前移栽的
野生白花丹参 , 采用无性繁殖 , 尚存几十棵。本文
对野生白花丹参濒临灭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并提
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 同时也对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
研究。
1 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
1.1白花丹参的形态特征
白花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高 30 ~ 60cm, 全
体密被淡黄色柔毛及腺体。茎四棱形 , 具槽 , 上部
分枝 , 叶对生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 5, 顶端
小叶最大 , 小叶卵圆形至宽卵圆形 , 长 2 ~ 7cm, 宽
0.8 ~ 5cm, 先端急尖 , 或渐尖 , 基部斜圆形或宽楔
形 , 边缘具圆锯齿 , 两密被白色柔毛。轮伞花序组
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 , 每轮有花 3 ~ 10朵 , 苞
片披针形 , 花萼近钟形 , 绿色 , 花冠二唇型 , 白色 ,
长 2 ~ 2.5cm, 上唇直立 , 成镰刀状 , 先端微裂;下
唇较上唇短 , 先端 3裂 。发育雄蕊 2, 退化雄蕊 2,
线性 , 子房上位 , 4深裂 , 花柱细长 , 柱头 2裂;
小坚果长圆形 , 熟时棕色或褐色 , 长约 3.2cm, 直
径 1.5cm, 包于宿萼中 。花期 5 ~ 9月 , 果期 8 ~
10月 。
1.2白花丹参野生资源分布状况
白花丹参野生种以前主要分布在山东莱芜 、 章
丘 、临沂等泰沂山脉中 , 多生长于山背面 , 喜半阴
半阳环境。其中 , 以莱芜北部山区为主。莱芜北部
山区以丘陵地带为主 , 溪水涓流 , 气候适宜 , 光照
充分 , 降水量充足 , 砂质土壤 , 水质无污染 , 地理
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 , 是白花丹参理想的生长之地。
莱芜使用白花丹参具有悠久的历史 , 由于其花为白
色 , 与紫花丹参相区别 , 故称其为 “白苏子 ”, 大
多自采自用 , 一直未形成商品化生产 , 主要用其根
泡酒喝 , 可治疗妇女经血不调 , 闭塞性脉管炎
等症 [ 2] 。
2 白花丹参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
2.1自然分布区域狭窄
调查发现 , 白花丹参主要分布在山东章丘 、 莱
芜等泰沂山脉 , 其他地区分布极少 [ 3] 。在 20世纪
60 ~ 70年代 , 莱芜莲花山 、 香山以及与香山相连的
章丘垛庄镇山脉 , 大都零星分布着白花丹参。
2.2缺乏保护意识 , 乱采滥挖
白花丹参自然分布本来很少 , 民间又具有极高
的医疗价值 , 当地居民随见随采。由于量少 , 大都
采来泡酒 , 有的栽于自家门前屋后或菜园旁边。直
到 20世纪 80年代初 , 章丘垛庄成立脉管炎治疗小
组 , 才开始人工栽培几公顷 , 致使当地白花丹参野
·17·
2009年 8月 第 11卷 第 8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ChineseMedicine Aug.2009 Vol.11 No.8
生资源采挖殆尽 。后来 , 该小组解散 , 不再收购 ,
人工栽培随之停止。主要是白花丹参产量低 , 根较
细 , 不如种紫花丹参收益高。
2.3结实率低 , 种子不耐贮存
野生白花丹参多生长在山阴面 , 生育期光照不
足 , 植株生长缓慢 , 开花少且种子发育不良 , 自然结
实率低。其种子没有休眠特性 , 当年落地即可萌发 ,
发芽率 80%左右 , 次年的种子基本没有发芽能力。
2.4开发山区旅游 , 生态环境受破坏
莱芜莲花山 、 香山相继得到开发 , 白花丹参的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又加上旅游人数骤增 , 本
来就极为稀少的白花丹参资源濒临灭绝。
3 白花丹参资源的保护及开发
3.1加强白花丹参资源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技术和经济措
施 , 严禁乱采乱挖 , 惩罚野生资源的破坏者;并建
立了白花丹参植物资源管理保护机构 , 由专人负责 ,
防止其生长环境遭受破坏。几年来 , 莱芜市在苗山
北部山区建立了 23.3hm2的白花丹参保护林区 , 除
对原有的野生白花丹参资源进行保护外 , 还模拟其
生态环境 , 分别从章丘垛庄和临朐等地移栽野生白
花丹参 , 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上千棵 。同时对其生态
环境 、 生长和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 为白花丹
参进一步的引种驯化奠定基础 。
3.2开展白花丹参引种驯化研究
对白花丹参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 建立原料基地。
目前 , 莱芜市在苗山建立了白花丹参驯化基地 , 进
行了规模化生产 。目前已建立种苗繁育园 10hm2 ,
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 6 000万株;白花丹参良种选
育田 6hm2;符合 GAP要求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园
60hm2;示范带动推广面积 300hm2;产量(干货)由
原来的 15t·hm-2提高到 45t·hm-2。
3.3建立白花丹参种质资源库 , 长期保存其无性繁
殖体
白花丹参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有性繁殖 , 出
现了很多生态变异类型 , 如野生型 、 大叶型 、 小叶
型和不育型等 , 尤其是不育型不能靠种子繁殖 , 且
仅靠营养器官繁殖 , 自然增值率低。因此 , 我们采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试管苗。
有的试管苗已炼苗成功 , 等大田栽培后 , 可以对这
些生态变异类型在植物形态 、 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效
成分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 , 对发现的优良品系即可
快繁 , 供应大田生产 。其他的可进行长期无性繁殖
体保存 , 以备将来杂交之用。
3.4加强对白花丹参综合利用开发研究
丹参古今皆以根入药 , 现代研究发现其茎叶中
亦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 4]和有效成分 [ 5] , 具有明显
的药理作用[ 6-7] 。为综合开发利用白花丹参药物资
源 , 开发出白花丹参叶茶 。该茶以白花丹参叶为主 ,
对血脂高 、 糖尿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 并能改善
睡眠。其药理药效和化学成分还应作进一步研究。
同时根据民间偏方开发出白花丹参复方酒 , 对辅助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效果 。通过对白花丹
参的综合利用开发 , 大大提高了白花丹参的附加值 ,
提高了农民种植白花丹参的积极性 , 取得了良好的
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1] 李志田 , 杨保津 ,马光恩.白花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药学学报 , 1991, 2(3):209.
[ 2] 《山东省中草药手册》编写小组.山东省中草药手册 [ 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70:2.
[ 3] 陈汉斌 , 郑亦律 ,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 M] .青岛:青岛出
版社 , 1997:1054.
[ 4] 齐永秀 , 高允生 , 夏作理 ,等 .白花丹参不同部位微量元
素分析比较 [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2004, 21(1):20.
[ 5] 李正国 , 石俊英 ,张中湖 .丹参茎 、叶中丹酚酸 B的 HPLC
法比较分析 [ J] .药学实践杂志 , 2004, 25(5):307-309.
[ 6] 高允生 , 齐永秀 , 李珂 , 等 .白花丹参茎叶水提物对小鼠
缺氧模型的保护作用 [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006, 13
(3):171-172.
[ 7] 高允生 , 刘爱英 , 张继国 ,等 .白花丹参根与茎叶水提物
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 J] .泰山医学
院学报 , 2006, 27(1):4-6.
(收稿日期 2008-09-21)
欢迎订阅 《中国现代中药 》 合订本
本刊编辑部现正邮购 《中国现代中药 》 2008年合订本 (150元 /册)2007年合订本 (120元 /册)、 2006年合订本 (90元 /
册)。另尚有部分 《中药研究与信息 》 2005年合订本 (80元 /册)、 2004年合订本 (50元 /册)、 2003年合订本 (50元 /册)、
2002年合订本 (50元 /册)、 2001年合订本 (50元 /册)、 2000年合订本 (50元 /册)。以上价格均含邮费 , 有意订购者请与本
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884682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