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溪黄草考证及性状鉴别法的验证



全 文 :— 15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pr.Vol.28 No.2
2.9 样品测定
取不同产地岩陀粉末按“2.3”项下制备供试品
溶液,经 0.45μm 的微孔滤膜过滤,按上述色谱条件
吸取 5μl 进样测定,结果见表 2。
表 2 不同产地岩陀中岩白菜素的含量%(n=5)
Tab.2 Content of bergeninum in 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 from
different source
产地 采收时间 岩白菜素含量 %
昭阳区 ( 云南昭通 ) 2011.06.13 7.10
巧家县 ( 云南昭通 ) 2011.06.02 6.47
东川区 ( 云南昆明 ) 2011.06.02 6.10
大关县 ( 云南昭通 ) 2011.06.21 3.76
禄劝县 ( 云南昆明 ) 2011.05.13 6.56
会东县 ( 四川凉山) 2011.05.14 6.12
永善县 ( 云南昭通 ) 2011.06.04 5.80
鲁甸县 ( 云南昭通 ) 2011.07.05 6.80
会泽县 ( 云南曲靖 ) 2011.07.29 6.30
威宁县 ( 贵州毕节 ) 2011.08.28 5.83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用硅胶 G 薄层对岩陀提取液进行分离,将对
照品溶液中岩白菜素斑点和岩陀提取液中对应斑点
刮下,用 50% 甲醇溶解,绘制紫外光谱,两者在
275nm 处均有最大吸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故本
实验选用检测波长为 275nm。
3.2 提取条件的选择
3.2.1 提取溶剂  经对多种溶剂作提取试验,以甲
醇效果最好,但存在干扰成分,导致主峰有拖尾现象;
在不同浓度甲醇溶剂中又以 50% 甲醇的提取及分离
效果最好,故选用 50% 甲醇作为提取溶剂。
3.2.2 提取方法  经对水浴中回流提取 30 min、超
声波提取 20 min 及 Soxhlet 提取器循环提取 12h 等提
取方法进行考察,超声波提取优于其它两种提取方
法,故选用超声波提取方法。
3.2.3 提取次数  超声波提取 20 min,离心分离
(3000r·min-1)5min,残渣再用同样操作 3 次,用
0.45μm 的微孔滤膜过滤,按上述色谱条件吸取 5μl
进样测定,结果表明,3 次已将岩白菜素提取完全。
3.3 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采集的岩陀根茎材料中,
岩白菜素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环境对岩白菜素的
含量有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 (—部 ) [S].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 :
347-348.
[2] 云南省卫生厅 . 云南省药品标准 [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72.
[3]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M] .14 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359.
溪黄草考证及性状鉴别法的验证
邓乔华,王德勤,黄亦南,梁惠瑜,徐友阳,徐小飞,张为亮 *
(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15 )
摘 要:目的 对溪黄草进行考证,并对药材溪黄草及植物溪黄草的性状鉴别法进行验证。方法 对
药材溪黄草及植物溪黄草两种植物的新鲜及干燥枝叶的性状鉴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药材溪黄草原植物
线纹香茶菜Isodon striatus(Benth.) Kudo 及变种纤花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ora(Benth.) Hara 与
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Kudo 有显著差别,前二者具有传统溪黄草黄汁及红腺点特征,而后者无黄
汁及无红腺点,容易鉴别。结论 药材溪黄草和植物溪黄草采用此性状鉴定方法很容易鉴别出来,植物溪
黄草是否可作为药材溪黄草使用值得商榷。此法简单直观,经济易行,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性状鉴别法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4)02-0015-05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 邓乔华(1965-), 女 , 农学士 , 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
中 药 材 GAP 研 究 与 实 践, 中 药 材 基 地 技 术 指 导。Tel:020-66282324,
E-mail:13826298768@126.com
* 通讯作者: 张为亮(1961-), 男 , 硕士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研究方向 : 中
药生产质量管理。 E-mail:zhangweiliang@813zy.com
DOI:10.13728/j.1673-6427.2014.02.009
— 16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pr.Vol.28 No.2
To Textual Research Isodon serra and Verify Character Identifi cation Method
DENG Qiao-hua,WANG De-qin,HUANG Yi-nan,LIANG Hui-yu,XU You-yang,XU Xiao-fei ,ZHANG Wei-liang
(Hutchison Whampoa Guangzhou Baiyunshan Chinese Medicine Company Limited,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extual research on Isodon serra and verify its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Method To verify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about fresh and dry branches and leaves of Isodon serra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sodon serra plants. Results Isodon striatus(Benth.)Kudo and Isodon I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Benth.) hara.and Isodon serra(Maxim.) Kudo.were the original plants of rabdosia serra medicinal
material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efore both has the traditional yellow juice and
red glandular dots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latter is not,that is easy to identify.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
identifi cation method Easily identifi ed Isodon serra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rabdosia serra plants, Whether Isodon
serra plants can be used as Isodon serra medicinal materials is questionable. This method is simple and intuitive,
economic and feasible, and has certain using valuable.
Key words: Isodon serra; Isodon striatus; Isodon I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溪黄草为民间习用草药,各地俗名很多,其异
名有熊胆草、风血草、黄汁草、手擦黄等,因喜生山
谷溪旁潮湿处,新鲜叶片揉搓有黄色液汁而得名。溪
黄草虽在古籍和药典中未见记载,但在广东、福建、
江西、广西等南方地区已有很长的使用历史。溪黄草
味微苦,性凉 ;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
炎和急性胆囊炎 ;常作凉茶和煲汤料。以溪黄草为原
料生产的中成药如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等,用于治
疗肝胆疾症,消炎利胆片已成为肝胆专科用药中销量
第一的中成药。目前在药材市场上的植物来源比较混
乱,广州清平市场上的溪黄草不下十几种植物来源,
除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和纤花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及同属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 等作药材溪黄草使用外,还有不同科的其他种类
植物,如粤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 等也作溪黄
草使用。同属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 虽然其中文名称
为溪黄草,但与药材溪黄草有何不同,如何鉴别?为
此,我们对溪黄草进行了考证,并对传统溪黄草的经
验鉴别法及文献记载的性状鉴别法进行了验证。
1 溪黄草考证
溪黄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 H.Hara、 狭 基 线
纹 香 茶 菜 Isodon I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Benth.)
H.Hara、细花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ora (Benth.)H.Hara 和 溪 黄 草
Isodon serra(Maxim.) Hara 的干燥地上部分 [1-3]。2010
年版《中国药典》[4] 附录Ⅲ首次收载溪黄草的基原
为线纹香茶菜Isodon striatus(Benth.) Kudo 或溪黄草
Isodon sorra(Maxim.)Kudo(sorra 疑为 serra 之误 )。
付琳等 [5-6] 对溪黄草进行考证、资源调查及鉴
定,认为民间传统应用及栽培的溪黄草主流品种应为
纤花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ora (Benth.)H.Hara。陈建南等 [7] 对广东省
溪黄草药材进行了原植物调查和商品鉴定,认为
商品药材中的主流商品应为狭基线纹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Benth.)H.Hara 和 溪 黄 草
Isodon serra(Maxim.) Hara。
据《广西中药材标准》[8] 起草说明记载,同属植
物Isodon serra (Maxim.)Kudo[syn.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在文献 [5] 定中文植物名为“溪黄草”,因为这
种植物的鲜叶揉搓后不具渗出黄汁的特征,与传统
经验强调溪黄草应具渗出黄汁特征不符。为此,《广
西中药材标准》将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分列,溪黄草
药材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Buch.-
Ham. ex D. Don)Hara,蓝花柴胡药材的来源为溪黄
草Isodon serra (Maxim.)Kudo。付琳等 [5] 认为,植物分
类学中的植物溪黄草与药材溪黄草不应等同起来,肖
树雄等 [9] 认为Isodon serra( 溪黄草)是药材溪黄草的
混淆品。
溪黄草本是岭南习用草药,一直以来用它治疗黄
疸性肝炎、胆囊炎和其他炎症,它的疗效及采集的鉴
别经验主要依靠代代相传与师传口授的方式得以传
播和传承。多次产地调研也验证,粤东山区客家居民
对溪黄草“生溪边、有黄汁(染指黄)、味微苦”的
— 17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pr.Vol.28 No.2
特征了如指掌。群众习惯在溪边林下采集和用水田种
植溪黄草,习惯摘取新鲜叶片用手搓黄汁并品尝味道
来鉴别真伪。溪黄草“生溪边,有黄汁”的经验鉴
别法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1969)[10] 及文
献 [11-13] 均有记载 :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叶片揉碎
后有黄色汁液,故称“溪黄草”,味甘苦,性凉。《中
药商品知识》(上册)[14] 记载 :以手指揉烂溪黄草的
叶片(干品用水湿润),若手指被染成黄土色者,则
知为真品。而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 叶片揉碎后无
黄色汁液,不能染黄手指,味极苦,性寒。广东民间
为了区分两种“溪黄草”,将“有黄汁,味微苦”者
称为“甜草或甜溪黄”, 将“无黄汁,味极苦”者称
为“苦草或苦溪黄”。
为此,我们对溪黄草的性状鉴别法进行了验证,
认为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 与药材溪黄草差异大,
植物溪黄草是否可以作为药材溪黄草使用值得商榷。
2 传统经验鉴定方法验证
古人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形、色、气、味鉴定
中药的真伪并评价其品质。溪黄草在长期的应用和临
床实践中,先人创立了传统经验鉴定法 [10,11] 即“生
溪边、有黄汁”而世代相传 ;后来,植物学家将同属
植物Isodon serra (Maxim.)Kudo 中文植物学名命名为
溪黄草。为了区分和正确采集使用两种“溪黄草”,
人们在原传统经验鉴别基础上增加味道鉴定法,称味
微苦的药材溪黄草为“甜草或甜溪黄”,称味极苦的
植物溪黄草为“苦草或苦溪黄”。
2.1 黄汁特征
2.1.1 材料  线纹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
纤花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溪黄草的新鲜叶
片及干燥叶片。
2.1.2  方法与结果  摘取新鲜叶片,干燥叶片先
用水浸泡至湿润,取叶数片用手揉搓,观察渗出的汁液。
结果 :线纹香茶菜的新鲜及干燥叶片、 纤花香茶
菜的新鲜及干燥叶片 :有棕黄色液汁,染黄手指 ;溪
黄草的新鲜及干燥叶片 :没有棕黄色液汁,不染黄手
指(见图 1、2)。
图 1 纤花香茶菜鲜叶手揉(黄汁)
Fig.1 Yellow juice from the leaves of I. lophanthoides
图 2 溪黄草鲜叶手揉(黄绿汁)
Fig.2 Kelly juice from the leaves of I. serra
2.2 味道
2.2.1 材料  线纹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
纤花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溪黄草的新鲜叶
片及干燥叶片。
2.2.2 方法与结果  将三种材料分别放进嘴里,咬
碎品尝。
结果 :线纹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 :味微
苦,苦后回甘 ;纤花香茶菜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 :
味微苦,苦后回甘 ;溪黄草的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 :
味极苦,苦味持久。
3 性状鉴定方法的验证
3.1 宏观性状鉴定法
利用人的感观和借助 30 倍以下放大镜,直接鉴
定中药品质的真伪优劣,称为宏观性状鉴定法 [15]。
3.1.1 叶形态  线纹香茶菜 :叶长 1.5 ~ 5 cm,有
时可达 8cm,宽 0.5 ~ 5. 3cm ;顶端尖,基部楔形,
阔楔尖、圆或微心形,稀浅心形,边缘有圆锯齿。(见
图 3 左 1-2)
纤花香茶菜 :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达
5 ~ 8.5cm,宽达 1.5 ~ 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
边缘有锯齿。(见图 3 左 3-4)
溪黄草 :叶片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 , 或披针
形,长 3.5 ~ 10cm,1.5 ~ 4.5cm,边缘具粗大内弯
锯齿,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叶柄上部具翅。(见
图 3 左 5-6)
3.1.2 叶柄形态
线纹香茶菜 :叶柄无翅。(见图 3 左 1-2)
纤花香茶菜 :叶柄无翅。(见图 3 左 3-4)
溪黄草 :叶柄上部具翅。(见图 3 左 5-6)
图 3 1-2 线纹香茶菜叶片(小、圆);3-4 纤花香茶菜叶片(大、长);5-6
溪黄草叶片(叶柄上部具翅)
Fig.3 Leaf shape of I. striatus(1-2), I. lophanthoides (3-4) and I. serra(5-6)
— 18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pr.Vol.28 No.2
3.2  微观性状鉴定法
是通过某些仪器放大观察药材或饮片等的表面
或断面的微观性状特征,作为鉴定依据的一种鉴别方
法,此法可选用 100 倍以下的体视显微镜、电镜扫描
器、放大镜等仪器,称为微观性状鉴定法 [15]。此法
弥补了传统经验局限于人的感观的直观法之不足。
3.2.1 材料   线纹香茶菜及纤花香茶菜的新鲜枝
叶及干品药材、溪黄草的新鲜枝叶及干品药材。
3.2.2 仪器  体视显微镜
3.2.3 方法与结果  分别取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
菜、溪黄草的叶片(新鲜及干燥)、叶柄(新鲜及干
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线纹香茶菜及纤花香茶菜的叶片及叶柄
(新鲜及干燥)密布红色腺点 ;溪黄草的叶片及叶柄
(新鲜及干燥)无红色腺点。(见图 4~10)
图 4 线纹香茶菜:叶片密布棕红色腺点
Fig.4 Leaves of I. striatus densely covered with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图 5 线纹香茶菜:叶柄密布棕红色腺点
Fig.5 Petiole of I. striatus densely covered with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图 6 纤花香茶菜:叶片密布棕红色腺点
Fig.6 Leaves of I. lophanthoides densely covered with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gland points
图 7 纤花香茶菜:叶柄密布棕红色腺点
Fig.7 Petiole of I. lophanthoides densely covered with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gland points

图 8、9 溪黄草:叶片无棕红色腺点,白色结晶多
Fig.8&9 Leaves of I. serra : no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图 10 溪黄草叶柄无棕红色腺点
Fig. 10 Petiole of I. serra : no brownish red gland points
4  结束语
本验证试验表明,线纹香茶菜及变种纤花香茶菜
的性状鉴定特征相同——“有黄汁,红腺点多,味微
苦”,与传统溪黄草“生溪边,有黄汁,味微苦”的
特征相符。而溪黄草的性状鉴定特征——“无黄汁,
无红腺点,味极苦”,与传统溪黄草“生溪边,有黄汁,
味微苦”特征显著不同。线纹香茶菜及纤花香茶菜的
叶片及叶柄(新鲜及干燥)均密布红褐色腺点,与文
献 [10-13] 记载溪黄草“叶表面密布红褐色腺点”的性
状特征相符 ;而溪黄草的叶片及叶柄(新鲜及干燥)
均无红褐色腺点,与文献 [10-13] 记载溪黄草“叶表面
密布红褐色腺点”的性状特征不相符。
综上所述,药材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及变种纤花
香茶菜)与植物溪黄草(溪黄草)的性状鉴别特征
显著不同 ;植物溪黄草的性状鉴别特征与传统溪黄
草 [10-11] 经验鉴别及溪黄草的性状特征 [11-13] 均不符,
故植物溪黄草Isodon serra (Maxim.)Kudo 是否可作为
药材溪黄草(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Buch.-
Ham. ex D. Don)Hara)使用值得商榷。溪黄草性状
鉴定法有其独特的科学性及科普性,简便易行,应当
肯定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M] . 下册 . 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7 :25
[2] 湖南省卫生厅 .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S] . 长沙 :湖南科学出版社,
1993 :353
[3]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 [S] .(第二册).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 年第一版 :347-353.
(文下转第 12 页)
— 12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pr.Vol.28 No.2
13.2.3 蒸煮  精洗后的根茎和块根按地块、品种
加入蒸汽灭菌锅,每次 100 ~ 200kg,蒸煮时间为根
茎 30 分钟,块根 20 分钟,要求为蒸至透心。
13.2.4 干燥  蒸至透心后的药材,按照根茎和块
根分别装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不超过
50℃,干燥时间视干燥量和干燥程度确定,保证根茎
含水量不超过 14%,块根含水量不超过 15% ;干燥
完成后,分别称重并做好记录和标记。
13.2.5 撞去须根  干燥后的根茎上可能还残留有
须根,因此需要将干燥好的根茎加入冲撞机中撞去
其表面的须根,以使其符合商品规格。撞去须根后,
称重并做好记录和标记。
13.2.6 分级  按照药材大小,对根茎和块根分别
进行分级。
14 留种技术
按种姜的要求适时收获。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
割掉地上部茎叶,及时运出田间,以减少块茎感病和
加速幼嫩根茎木栓化。收获时应防止机械损伤,避
免霜冻。从原种圃和良种繁育地挖起植株后,分离根
茎,抖去根茎上附泥,保留根茎上须根,剔除不合规
格的根茎后即为下一年度播种用“种姜”。
种姜应妥善贮藏,防止混杂、生病、烂种。
14..1 露地贮藏法 :将带根种姜堆放在田间,上面盖
泥土 10~20cm,再覆盖蓬莪术或甘蔗枯叶或稻草。
14..2 麻袋室内贮藏法 :将带根种姜表面水汽晾干
后,装入麻袋或透气编织袋中存放于室内通风处。
15 包装、运输、储藏
15.1 包装
包装材料为麻袋,基本要求为清洁、干燥、无污
染和破损,防潮、避光、透气 ;规格为 50kg/ 袋。检
验合格后,按品种、采收时间、大小等要素分出规格
等级,分别进行装袋,装袋完成后,封好袋口,在
每件包装上,注明品名、规格、等级、产地、批号、
包装日期、生产单位、采收日期、贮藏条件、注意事
项等,并附上质量合格的标志。
15.2 运输
运输车辆应固定,保持清洁无污染、通气性好,
干燥防潮,温湿调控,发运时采用药材单品种的批量
运输,不使中药材与其他药材或非药材货物混装运
输,以避免串味、混杂现象的发生。药材装入运输车
辆后,需完整填写运输标记,内容包括品名、规格、
内装数量、批号、出厂日期、体积、生产单位、到站
(港),收、发货单位名称和指示标志。
15.3 储藏
中药材仓库要时刻保持清洁和通风、干燥、避
光、防霉变,温度和湿度要进行实时记录,保证符
合温度不高于 20℃、湿度 45% ~ 75% 的储存要求。
存放在货物架上的药材与墙壁、屋顶的距离不少于
30cm、与地面的距离不少于 10cm,定期检查是否有
虫蛀、霉变、腐烂、泛油等现象。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 [S] . ( 附录Ⅲ).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6.
[5] 付 琳,邓乔华,曾飞燕等 . 中药溪黄草名字考证 [J] . 中药材,
2012,25(03):493-495.
[6] 邓乔华 . 溪黄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 今日药学 ,2009,19(9):21-25.
[7] 陈建南,赖小平,刘 念 . 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商品鉴定 [J]
. 中药材,1996,19(02):73.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 南宁 : 广西科技
出版社 ,1996:279.
[9] 肖树雄 , 杨启东 , 吕 红 , 等 . 溪黄草的来源及混淆品的鉴别 [J] . 中药
材 ,1993,16(6):24.
[10] 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 . 常用中草药手册 [M] .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1969:288.
[11]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下册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2511.
[1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上册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78:860.
[13]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S] . 广东 :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204-205.
[14] 《中药商品知识》编写组 . 中药商品知识(上册)[M] . 广东 : 广东科技
出版社 ,1998:52.
[15] 麦镇球 . 中药材品质感观性状鉴定技术与方法的研讨 [J]. 广州药讯,
2011, 44(4): 19-28.
(文上接第 18 页)
(责任编辑 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