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此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表 4 验证试验结果
实验次数 平均硬度 / (kg /cm2) 崩解时限 /min
1 4. 21 16. 51
2 4. 23 16. 54
3 4. 24 16. 55
3 讨论
CMS-Na 作为一种高效的快速崩解剂而加入片
剂中,试验结果表明,CMS-Na 的加入量在 1% ~ 2%
范围内崩解效果不明显,3% ~ 7%的用量明显加快
崩解,8% ~ 10% 的用量范围反而延迟了片剂的崩
解,分析可能是羧甲基淀粉钠在水中黏结并在片剂
表面形成水化膜,阻碍水分的渗入,减缓片剂的崩
解。对于崩解剂的加入考察了外加法、内外加法、内
加法,比较其崩解速度,以外加法最优,但外加法因
制粒用辅料相对减少,制粒较困难,同时外加辅料与
颗粒不易混匀,压片可见明显花斑,而内加法外观色
泽较好,崩解时限也符合要求,综合考虑采用内加法
制粒。
因组成本方的 14 味药中,有 10 味药含有挥发
性成分,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在干颗粒外加辅料时加
入,这就会导致片剂的硬度不够,如果增加硬度,崩
解时间又延长,因此,本实验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
法,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香砂养胃片的处方组成,实现
制剂成型的工艺优化。从实验结果来看,得到的片
剂处方成型性良好,很好的保护了挥发性成分,弥补
了传统丸剂、冲剂等剂型在生产、储存过程中挥发性
成分损失的不足〔5〕。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99.
[2]赵晓宏,陈迪华,斯建勇,等 .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研究中
药新药片剂成型处方[J]. 中成药,2002,24 (8) :11-13.
[3]赵晓宏,陈迪华,斯建勇,等 . 中药新药片剂成型性研究
的思路与方法[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
(5) :327-329.
[4]和燕,杜宏伟,张思恒 . 正交试验法优选含油中药片剂
的压制工艺[J]. 陕西中医,2008,29(11) :1539-1540.
[5]冯学花 . 香砂养胃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考证·
中药溪黄草名字考证
付 琳1,邓乔华2,曾飞燕1,叶育石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2.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中药溪黄草原是民间草药,目前在药材市场上的植物来源非常混乱,广州清平市场上的溪黄草不下十
几种植物来源,除线纹香茶菜 Isodon lophanthoides 和纤花香茶菜 Isodon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及同属植物全
部做中药溪黄草使用外,还有不同科的其他种类植物,如粤蛇葡萄 Ampelopsis cantoniensis等也作溪黄草使用。由于
药材名称与植物分类名称有时不对称,加上药材市场上缺乏必要的原植物鉴定,使得药材市场上的溪黄草更加混
乱,笔者根据实地考察与鉴定,最后确认中药溪黄草的植物来源主要是纤花香茶菜和部分线纹香茶菜。
关键词 溪黄草;名字;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2)03-0493-03
收稿日期:2011-12-27
基金项目:广州地区自然保护小区乡村风水林现状及地带性植被恢复研究(0934021001)
作者简介:付琳(1981-) ,女,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类学研究;E-mail:fulin@ scbg. ac. cn。
* 通讯作者:叶育石,E-mail:yeys1@ 126. com。
中药溪黄草原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血风
草、黄汁草、擦手黄、溪沟草、香茶菜、土黄连等,主产
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也有
少量分布。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
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在广东各地临床应用
普遍,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
中成药和保健产品,如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胶囊
(片)、溪黄草冲剂、溪黄草袋泡茶等,市场潜力较
大。
溪黄草本是比较局限于华南地区的民间草药,
是主要依靠民间的代代相传与师传口授的方式传播
·394·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12.03.009
的一味中草药。粤东客家地区的民间一直以来流传
用溪黄草治黄疸性肝炎和其他炎症。最早记载其药
用价值及用法的书籍是 1962 年编印的内部资料《揭
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编》,但其中未记载其植物图
和学名〔1〕,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中记
载的溪黄草原植物是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 Isodon
lophanthides (Buch. -Ham. ex D. Don)H. Hara或溪黄
草 Isodon serra(Maxim. )Kudo 的干燥地上部分,而
以前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3〕、《全国中草药汇
编》〔4〕记载的溪黄草原植物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线纹香茶菜,《广东省中药材标准》〔5〕收载溪黄草为
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纤花香茶菜 Isodon lophan-
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或溪黄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这给药材市场及生产厂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事实上,植物分类学中的溪黄草与中药溪黄草
不应等同起来,因为民间流传的溪黄草具有“生于
溪边、新鲜的叶片用手一搓就黄的特征”,在显微镜
下能看到密布的橙红色腺体;而分类学上的溪黄草
不具有这一特征,其新鲜叶子用手搓没有黄色的汁
液,在显微镜下也无橙红色的腺体,不符合民间对中
药溪黄草特征的描述。因此,虽然两者中文名称同
是“溪黄草”,但两者的药性与功能都不一样,分类
学上的溪黄草,味极苦,性寒,虽然也有其特定药效,
但不是传统中药溪黄草的药效,用作传统“溪黄草”
的配方用药如消炎利胆片等用药是欠妥的,因此不
应等同起来。
目前药材市场上用作中药溪黄草的植物非常混
乱,广州清平市场上的溪黄草原植物不下十几种,除
溪黄草同属植物全部作中药溪黄草用外,还有不同
科植物的其他种类,如粤蛇葡萄 Ampelopsis cantoni-
ensis(Hook. et Arn. )Planch. 等也作溪黄草使用,造
成溪黄草的植物来源更加混乱。根据《全国中草药
汇编》〔4〕中的描述与附图来看,文中描述的溪黄草
原植物并不是真正的线纹香茶菜,而是其变种纤花
香茶菜,因为线纹香茶菜的“叶片是卵形或长圆状
卵形,长 1. 5 ~ 8. 5 cm,宽 0. 5 ~ 5. 3 cm,基部楔形、
圆形、或阔楔形,有时浅心形”,而文中描述的“叶片
是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 5 ~ 8. 5 cm,宽 1. 5 ~ 3. 5
cm,基部楔形”,与纤花香茶菜的特征相符。此外,
据《广东植物志》〔6〕的描述,线纹香茶菜“为多年生
纤弱草本,下部常匍匐生根,并有球状块根……”,
而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植物鉴定中心专家
叶华谷教授介绍,根据其在华南地区数十年的野外
工作经验,认为线纹香茶菜在广东分布虽然较广,但
由于其植株纤细,生长量小,没有野生药材资源,而
且线纹香茶菜在野外环境下,是非常细小匐伏状的
小草本,很难采到可用作商品的药用材料。根据以
上情况,可以认为《全国中草药汇编》〔4〕中记载的种
类是纤花香茶菜而非线纹香茶菜。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GAP 研发
人员于 2010 年和 2011 年多次到溪黄草产区(最早
应用溪黄草的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区)———广东梅
州、潮汕,福建龙岩及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实地调研,
走访乡村,说起溪黄草,几乎家喻户晓。许多人都能
识别并掌握溪黄草的治病方法,常在菜园、溪边种
植,用作凉茶和煲汤料。在农家菜园中看到的溪黄
草“叶片是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 5 ~ 8. 5 cm,宽
1. 5 ~ 3. 5 cm,基部楔形,鲜叶用手一搓就黄”,经叶
华谷教授鉴定为纤花香茶菜。他们发现野生溪黄草
(俗称“甜草”或“甜溪黄”)在广东平远县差干镇羊
坑村、上举镇黄竹坪村及水库窝村的资源丰富,分布
范围广;在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超田村、福建省武平
县下坝乡及江西省瑞金市兴国镇也均发现野生“甜
草”资源分布;广东平远、饶平和福建武平药农引种
“甜草”进行种质资源栽培驯化,自发种植,称叶小
而圆的种质为“小叶品种”,称叶大而长的种质为
“大叶品种”;“大叶品种”分布广,种植规模大,已形
成规模生产;而“小叶品种”只有零星种植。这些
“小叶品种”的标本经叶华谷教授鉴定是线纹香茶
菜。可喜的是,农户少量种植“小叶品种”,通过人
工栽培后产量远比野生的高产,值得探讨发展。在
粤东地区未发现野生及栽培的分类上的“溪黄草
(俗称“苦草”或“苦溪黄”)Isodon serra”资源。
粤赣闽三省溪黄草产地调研所采集的标本,全
部经叶华谷教授鉴定,俗称“甜草”的标本除“小叶
品种”是线纹香茶菜外,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纤花香
茶菜,而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狭基香茶菜的栽培种质,
经叶华谷教授鉴定实为纤花香茶菜。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GAP 研发
人员到广东清新、台山调研,当地农民在菜园种植溪
黄草,用作凉茶和煲汤料,在农家菜园中看到的溪黄
草“叶片是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 5 ~ 8. 5 cm,宽
1. 5 ~ 3. 5 cm,基部楔形,鲜叶用手一搓就黄”,经叶
华谷教授鉴定都是纤花香茶菜。
基于中药溪黄草的鉴别及治病经验是通过家
传、师授、交流或歌谣等形式传承下来的,地方志等
文献记载较晚而且内容很少,因此中药溪黄草是根
据传统经验起名的。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植物分类学
上的特征,更不知道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溪黄草等
相关知识,一直以来没有重视中药溪黄草的种质资
·494·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源鉴定,习惯凭经验“生溪边,有黄汁,擦手黄”作为
溪黄草的判别标准,引种栽培时也仅以“生溪边,有
黄汁,擦手黄”作为溪黄草种源的判定标准。产地
调研及文献考证均表明,民间广泛应用及栽培的中
药溪黄草主流品种是纤花香茶菜 Isodon laphan-
thoides var. graciliflora,而线纹香茶菜 Isodon laphan-
thoides由于植株纤弱,生长量小,野生或栽培资源
少。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药溪黄草的植物来源应
为纤花香茶菜和线纹香茶菜。
参 考 文 献
[1]陈建南,赖小平,刘念 . 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
及商品鉴定[J]. 中药材,1996,19(2) :73-74.
[2]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 26.
[3]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 . 常用中草药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9:288.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 全国中草药汇编[M]. 上册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860.
[5]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S].
第二册 .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347-353.
[6]吴德邻 . 广东植物志[M]. 第三卷 . 广州:广东科技出
版社,1995:466-467.
·综述·
粗茎秦艽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梁晋如,朱 砂,张新新,苏 琪,何 姣,孙文基*
(西北大学陕西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粗茎秦艽是药典规定的“秦艽”药材的四种基原植物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藏药。通过文献检索,对粗
茎秦艽的药用历史、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为该物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粗茎秦艽;概况;展望
中图分类号:R282.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2)03-0495-05
收稿日期:2011-10-27
基金项目: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11JS088)
作者简介:梁晋如(1987-)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分离、分析及活性研究;Tel:029-88304569,13572112025,E-mail:
shengsheng_liang@ 126. com。
* 通讯作者:孙文基,Tel:029-88304569,E-mail:cxbml@ nwu. edu. cn。
粗茎秦艽 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
是龙胆科龙胆属秦艽组植物〔1,2〕。以根入药,是传
统中药“秦艽”的四种基原植物之一,具有祛风湿,
清湿热,止痹痛,和血舒筋,利尿的功效;用于风湿痹
痛,筋骨拘挛,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小便不利,
黄疸,便血等症。在中国药典规定的原植物中,黄土
高原及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秦艽资源分布中心,其
中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等省是秦艽的主要产区,而
粗茎秦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海拔
2 700 ~ 3 800 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中〔2,3〕。目前,各国学者对大叶秦艽研究较多,而对
粗茎秦艽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粗茎秦艽药用
历史、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
研究进展作一初步概述,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见
解,以供参考。
1 药用历史简况
粗茎秦艽是藏医常用藏药,也是中医常用中药,
又名粗茎龙胆。藏药名为钩西、西当那保、江毒那
保,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祛风湿,止痹
痛,清湿热,和血舒筋,利尿的功效。其味苦、辛,微
寒,归胃、肝、胆经。以后在历代的藏医药著作如
《蓝琉璃》、《晶珠本草》、《甘露本草明镜》等均有记
载〔4〕。《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至今已有二千
年的药用历史。《名医别录》载:“秦艽生飞鸟(今四
川)山谷”。弘景曰:“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今四
川、陕西) ,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者为佳”。苏
敬曰:“今出泾州、鹿州、岐州(今甘肃、陕西)者良”。
苏颂曰:“今河陕州郡多有之。根土黄色而相交纠,
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
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
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李时珍指出:“秦
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
·594·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3 期 2012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