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溪黄草的研究综述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2-12-23; 修订日期: 2003-06-01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 No. 99-929-01-23)
作者简介:吴剑峰 ( 1960-) ,女 (汉族 ) ,江苏无锡人 ,现任广东省佛山职工
医学院副主任药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研究与开发 .
溪黄草的研究综述
吴剑峰
(广东省佛山职工医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关键词: 溪黄草 ; 鉴定 ; 化学成分 ; 药理 ; 临床应用 ;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03) 08-0498-02
1 溪黄草类的资源与鉴定研究
中药溪黄草为民间习用草药 ,用于治疗湿热泻痢 ,跌打瘀肿 ,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等疾病。《中药大辞典》等 [1, 2]文献记
载中药溪黄草的原植物为香茶菜属 Isodon线纹香茶菜 I . lo-
phanthoides ( Buch-Ham. ex D. Don) H. Hara。狭基线纹香茶菜 I .
lophanthoides var. gerardianus ( Bentham ) H. Ha ra、细花线纹香
茶菜 I.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 torus ( Bentham) H. Hara以及
同属植物溪黄草 I . serra ( Max im. ) Kudo在民间也作为中药溪黄
草入药 [3]。陈建南等 [3 ]对广东省溪黄草药材进行了原植物调查和
商品鉴定 ,认为商品药材中的主流商品应为狭基线纹香茶菜 I .
lophanthoides var . gerardianus和溪黄草 I . serra。 线纹香茶菜和
溪黄草的叶形、茎叶特征以及味道等有明显差异 ,文献 [4, 5]已作了
比较鉴别 ,可以区分 ,《广西药材标准》现已将两者分别列出。肖树
雄等人将线纹香茶菜、溪黄草、与内折香茶菜 ,溪黄草与香茶菜和
三姐妹 (三味香茶菜 )进行了生药学鉴别 [4, 6]。 冯毓秀等 [7 ]利用电
子显微镜对 12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叶表面进行扫描和鉴别研究 ,
为这几种植物提供了另一种鉴别途径。 赖小平等 [8]对溪黄草、线
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细花线纹香茶菜等 4种植物成熟叶
片表皮结构进行了电镜扫描。陈林娇等 [9]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
DN A( RAPD)技术对溪黄草类植物进行鉴定研究 ,认为这对药材
地道性研究有意义。 曾元儿等 [10]运用感应耦合血浆原子发射光
谱法 ( ICP- AES) ,测定了香茶菜属 4种植物 (含变种 )共 8个样
品中的 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分类 ,判断
准确率为 100%。许旋等 [11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溪黄草
根、茎、叶等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溪黄草不同部
位都含有微量元素 ,其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分布有共同之处 ,也存
在明显的差别 ,为进一步开发各类型溪黄草产品提供了依据。 贺
红等 [12]以溪黄草无菌苗的带节茎为外植体 ,采用 M T基本培养
法 ,附加不同植物激素进行试验 ,获得了较高的植株再生频率 ,建
立了有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了基
础。 陈林娇等 [13]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药溪黄草 4种基
源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扫描电镜
下 4种花粉在外壁纹饰、萌发沟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
可为近缘种的鉴定提供依据。
上述文献可为中药溪黄草的资源与鉴定研究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
2 溪黄草类的化学成分和分析研究
溪黄草含萜类、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70年
代初。 E. Fujita等 [14, 15 ]首次从溪黄草中分离出对映贝壳松烯型二
萜 lasiokaurin, la siodonin, la siokaurino l, lasiokaurinin. Y. Take-
da等 [16 ]从该植物中分离出另外 3种对映贝壳松烯型二萜
carpalasonin, rabdo la sional, lasioca rpanin。 国内李广义 [17]从溪黄
草 I . serra中分离出并鉴定为 isodocarpin, nodosin, lasiodin和
o ridonin等 4种二萜化合物。金人玲等 [18, 19]亦报道了溪黄草茎叶
的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共分得 8个化合物 ,其中 2个为新化
合物 ,分别命名为溪黄草甲素 rabdo serrin A,溪黄草乙素 rab-
do ser rinB,其它 6个化合物分别为 excisaninA , kamebakaurin, 2α-
羟基乌苏酸 ,β -谷甾醇 ,乌苏酸 ,β-谷甾醇 -D-葡萄糖苷。 王兆全
等 [20]从线纹香茶菜的干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 β -谷甾醇 ,齐墩
果酸 , 2α-羟基乌苏酸 ,β -谷甾醇 -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 ( lo-
phanthoides acid)等 5种单体 ,线纹香茶菜酸是一种新的三环萜
酸 ,在香茶菜属植物中属首次发现。 Y. L. Xu等 [21]从线纹香茶菜
的叶中分离出 6个松香烯型二萜 lopha thoides A-F,此外 ,还有三
个已知的化合物 enmein,β-谷甾醇 , d-豆甾醇。 Y. L. Xu等 [22]从狭
基线纹香茶菜的叶中分离出两个松香烯型二萜 ,分别为 16-ace-
to xy-7-o-acetyl-ho rminone, 16-ace tox y-12-o-acetyl-ho rminon,此
外 ,还有 r olyleanone, 6, 7-dehydro roy leanone,β -谷甾醇。 赵清治
等 [23]还在溪黄草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为 5-羟基 -
4-甲氧基黄酮 -7-葡萄糖苷。 孟艳辉 [24]对溪黄草乙醇提取物的低
极性部分进行了 GC-M S研究 ,从中分离鉴定了 18个含苯芳香
化合物和 3个环酮 ,这些化合物首次从溪黄草中分离得到。 陈晓
等 [25]从福建产溪黄草 Rabdo sia serr a Maxim.叶中分离得 9个单
体成分 ,经光谱解析得到 3个首次报道的二萜化合物: 16-ace-
to xy-7-o-acetyl-ho rminone, ho rminone和 ferr ug ino l。其它已知物
分别鉴定为:豆甾烯醇 ,乌苏酸 , 2α-羟基乌苏酸 ,棕榈酸 ,硬脂酸 ,
植物醇。
以上化学成分研究表明 ,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
菜均含二萜类化合物。其中 ,溪黄草的二萜类为对映贝壳松烯型 ,
而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的二萜类为松香烯型 ,差异较大。
此外 ,它们共同含有乌苏酸 , 2α-羟基乌苏酸 ,β-谷甾醇 ,β-谷甾醇 -
D-葡萄糖苷等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 ,因此 ,对于溪黄草 ,线纹香
茶菜 ,狭基线纹香茶菜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不仅有助于发现和
阐明溪黄草类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特征成分 ,而且对该类中药的质
量分析具一定意义。
分析方面 ,胡俊宏 [26]等对显脉香茶菜 ,内折香茶菜 ,溪黄草
和毛叶香茶菜等 5种香茶菜属植物采用 HPLC鉴定 ,由于各种
植物所含的二萜成分结构不同而图谱也相异 ,同一品种虽产地不
同 ,但图谱仍一致 ,故具有鉴别意义。 阮德娇等 [27]对香茶菜属植
物中的冬凌草甲素等 8种二萜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法
对香茶菜植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二萜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
导性筛选手段。赵玉兰等 [28]采用 GC-M S对香茶菜挥发油成分进
行分析 ,分离出 203个峰 ,确认了 118种成分。 周学敏等 [29]用反
相 HPLC法测定香茶菜 I sodon amethystoides总提取物中香茶菜
甲素 amethystoidin A ,含量为 15. 6%± 0. 21, RSD% = 1. 3% ( n
= 3) ,建立了 HPLC内标法。郭跃伟等 [30]将已发现的香茶菜属仅
300个二萜类化合物 ,按基本骨架不同分为 6种类型 ,用红外、紫
外、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散等光谱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陈
玉俊等 [31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对不同产地香茶菜植物地下部分
·498·
时珍国医国药 2003年第 14卷第 8期 L ISHIZHEN MEDICIN E AND M AT 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3 VOL. 14 NO. 8 
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总二萜含量测定 ,平均回收率为
100. 42% , RSD为 0. 87%。
3 溪黄草类的药理作用
3. 1 抗肿瘤作用 程培元等 [32]归纳了溪黄草的抗肿瘤活性成
分 ,指出所含 oridonin在体外培养 CaES-17有明显细胞毒作用 ,
在体内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有肯定作用 ,所含 la siokaurin在
体外 EAC试验 10μg /ml,蓝染率为 98% ,在体内 EAC试验 mg /
ml /kg /d× 7, ip延命率为 7% ,对 HAC体内试验 10 mg /kg /d×
7, ip延命率为 109. 7%。 溪黄草甲素、乙素和 ramebakaurin对
Hela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18, 19 ]。考察 24种来自香茶菜属植
物的二萜成分对 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并考察其几种成分对
接种艾氏腹水癌细胞小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其中 22种成分
的生物活性强于对照品 o ridonin [33 ]。
3. 2 抗菌、消炎及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溪黄草所含 nodo sin、 la-
siodin和 o ridonin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7 ]。
廖雪珍等 [34 ]对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 3种植物的水
提物进行了消炎、护肝和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
香茶菜、溪黄草 3种植物的水提物均有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
反应 ,狭基线纹香菜、溪黄草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加 ,而线纹香茶菜的作用不明显 ;三者均有降低 CCl4引
起小鼠急性肝损伤后 SGPT升高的作用。
4 溪黄草的临床应用
4. 1 治疗乙型肝炎 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新医科报道 ,使用新
鲜溪黄草汁 (溪黄草 I . serra)加蜜糖口服 , 25%九里香肌肉注射
和口服中药 ,并适当使用补液、皮质激素和脱水剂等治疗临床诊
断的乙型肝炎 14例中 ,其中重型 9例 ,中型 3例和轻型 2例 ,结
果除重型 1例死亡外 ,其余 13例均治愈 [8]。莫激勤 [35]采用自拟蛇
参虎溪汤 (白花蛇舌草 ,虎杖 ,溪黄草 ,丹参等 )治疗乙型肝炎 68
例 ,总有效率达 83. 8%。
4. 2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线纹香茶菜全草 30 g ,金疮小草、满
天星各 18 g ,龙胆草、山栀子各 9 g ,水煎服 [36]。秦雪峰 [37]发表了
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00例的临床报道。
4. 3 治疗急性胆囊炎 线纹香茶菜全草 30 g ,金疮小草、满天星
各 18 g ,龙胆草、山栀子各 9 g ,水煎服 [36]。
4. 4 治疗痢疾、肠炎 线纹香茶菜全草 15~ 30 g ,水煎服或捣烂
取汁服 [36]。
4. 5 治疗跌打、痈肿 线纹香茶菜全草 15~ 30 g ,猪殃殃 30~ 60
g ,煎水兑酒服 ,渣捣烂敷 [36 ]。
此外 ,线纹香茶菜还是成药消炎利胆片 ,胆石通胶囊及复方
胆通胶囊等的原料之一 [5]。
5 溪黄草的质量标准及制剂研究
肖树雄等 [38]从使用历史和基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等项
目对溪黄草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确定溪黄草的来源为线纹香
茶菜 ,并建立了方便有效的鉴定方法 ,为规范使用溪黄草奠定了
基础。
修连喜等 [39]以溪黄草口服液中总黄酮含量为指标 ,用正交
试验优选提取工艺 ,用甲壳质与乙醇作澄清工艺进行比较 ,结论
为: 用水提取 ,甲壳质吸附澄清制备的口服液质量稳定 ,澄明度
好。赖善城 [40 ]对溪黄草口服液制备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
论为: pH值对总黄酮的含量影响较大 ,而温度对其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1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下册 [ M ] .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77: 25-25.
[ 2 ]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 S ] .长沙: 湖南科学出版社 ,
1993: 323-323.
[ 3 ] 陈建南 ,赖小平 ,刘 念 .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商品鉴
定 [ J ].中药材 , 1996, 19( 2): 73-74.
[ 4 ] 肖树雄 ,杨启存 ,吕 红 .溪黄草的来源及与混淆品的鉴别 [ J ].中
药材 , 1993, 16( 6): 24-26.
[ 5 ] 吴子超 ,周令仪 ,刘若雅 .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的鉴别 [ J] .中药材 ,
1990, 13( 11): 23-25.
[ 6 ] 周晓东 .溪黄草、香茶菜、三姐妹的生药学鉴别 [ J ].广州中医学院
学报 , 1990, ( 2): 113-117.
[ 7 ] 冯毓秀 ,宋万志 ,陈 红 ,等 . 12种香茶菜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
别 [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1, ( 3): 147-151.
[ 8 ] 赖小平 ,陈林姣 ,陈建南 ,等 .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
和细花线纹香茶菜叶片表皮结构的电镜扫描 [ J ].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报 , 1996, 13( 3-4): 83-83.
[ 9 ] 陈林娇 ,屈良鹄 ,施苏华 ,等 . RAPD技术在溪黄草类原植物鉴别中
的应用 [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8, 23( 6): 328-330.
[1 0 ] 曾元儿 ,赖小平 ,徐 晕 .香茶菜属 4种药用植物无机元素分析与
模糊聚类分析 [ J] .数理医药学杂志 , 1997, 10( 3): 204-206.
[1 1 ] 许 旋 ,罗一帆 .溪黄草根茎叶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 J] .广东微量
元素科学 , 2001, 8( 7): 62-64.
[1 2 ] 贺 红 ,冼建春 ,肖省娥 ,等 .溪黄草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 J] .中草
药 , 2001, 32( 3): 255-256.
[1 3 ] 陈林娇 ,缪 颖 ,赖小平 ,等 .中药溪黄草及其药用近缘种的花粉形
态 [ J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39( 4): 547-549.
[1 4 ]  Fuji ta. E. et al, Chem Ph arm Bul l, 1974, 20: 21752.
[1 5 ]  Fuji ta. E. et al, Chem Ph arm Bul l, 1974, 22: 280.
[1 6 ]  TaKeda. Y. at al , Ch em Pharm Lett , 1982: 33.
[ 17 ] 李广义 ,宋万志 ,季庆义 ,等 .溪黄草二萜成分的研究 [ J] .中药通
报 , 1984, 9( 5): 29-30.
[ 18 ] 金人玲 ,程培元 ,徐光漪 ,等 .溪黄草乙素的结构研究 [ J] .中药通
报 , 1987, 12( 10): 39-39.
[ 19 ] 金人玲 ,程培元 ,徐光漪 ,等 .溪黄草甲素的结构研究 [ J] .药学学
报 , 1985, 20( 5): 366-366.
[2 0 ] 王兆全 ,王先荣 ,董金广 ,等 .线纹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华西
药学杂志 , 1987, ( 1): 38-38.
[ 21 ]  Xu, Y. L. , Ma, Y. B. , Zhou , L, and Sun , H, D. Abietane quinines
f rom Rabdosia lophan thoid es [ J] . Ph ytoch emist ry. 1988, 27( 11):
3681-3682.
[ 22 ]  Xu, Y. L. , Wang, D. , Li , X. J. and Fu, J. Abietane quinines f rom
Rabd osia lophanthoides Ph ytochemis try [ J ] , 1989, 28 ( 1): 189-
192.
[2 3 ] 赵清治 ,张雁冰 ,薛华珍 ,等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 [ J ].河南医科大
学学报 , 1997, 32( 4): 77-77.
[2 4 ] 孟艳辉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 1999, 30( 10): 731-732.
[ 25 ] 陈 晓 ,邓锋杰 ,廖仁安 ,等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
2000, 31( 3): 171-172.
[ 26 ] 胡俊宏 .几种香茶菜的高效液相色谱鉴定 [ J ].南京药学院学报 ,
1986, 17( 2): 143-143.
[ 27] 阮德娇 .毛萼香茶菜二萜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 J ].云
南植物研究 , 1986, ( 8): 109-109.
[ 28 ] 赵玉兰 ,廖 杰 ,严铸云 ,等 .香茶菜挥发油成分的 GC-M C分析
[ J ].中药材 , 1999, 22( 4): 196-196.
[2 9 ] 周学敏 ,许美娟 ,郭跃伟 ,等 .香茶菜中香茶菜甲素的反相 HPLC
法测定 [ J] .中草药 , 1991, 22( 10): 448-448.
[3 0 ] 郭跃伟 ,程培元 .香茶菜属二萜的光谱特征 [ J ].中草药 , 1991, 22
( 8): 371-371.
[3 1 ] 陈玉俊 ,许美娟 ,顾 维 ,等 .不同产地香茶菜地下部分总二萜含量
测定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 11( 4): 294-294.
[ 32] 程培元 ,许美娟 .二萜类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J] .中草药 ,
1985, 16( 7): 36-36. (下转第 500页 )
·499·
LISHIZHEN MEDICIN E AND M AT 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3 VOL. 14 NO. 8 时珍国医国药 2003年第 14卷第 8期
临床报道
针刀松解和白芥子散外贴治疗
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观察
贾存义 , 贾 琛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关键词: 肩周炎 ; 针刀松解 ; 白芥子散外贴 ;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74. 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03) 08-0500-01
  肩周炎是临床门诊的常见病 ,好发于 50岁左右 ,风寒湿型多
见。笔者自 1996~ 2001-05,采用小针刀松解 ,配合白芥子散外贴、
功能锻炼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依据 肩周疼痛 ,以夜间为甚 ,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
诱发 ,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部肌肉萎缩 ,肩关节周围有明显压痛
点 ,尤以肩前内侧明显 ,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患肢常处于内收
内旋位。
1. 2 中医辩证标准 按 1994-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风寒湿型 ;肩部患痛 ,遇风寒痛增 ,得温痛
缓 ,畏风恶寒 ,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 ,苔薄白或腻 ,脉弦滑或弦
紧。
1. 3 一般资料 符合风寒湿型 166例中 ,男性 39例 ,女性 127
例 ,左肩 103例 ,右肩 63例 ;年龄 42~ 71岁 ;病程 5个月~ 3年。
166例中有明显外伤史 87例 ,其中锁骨骨折 79例 ,肩关节骨折 8
例 ,无明显外伤史 79例。 所有病例均查“抗 O”、血沉、类风湿因
子、拍 X光片 ,除外其它疾患。
2 治疗方法
2. 1 小针刀松解 患者仰卧或侧卧位 ,寻找明显压痛点 ,或触到
硬结及条索状肿物伴酸胀感为治疗点。 术区常规消毒 ,治疗点用
2%利多卡因 5~ 10 ml局部麻醉 ,待肩部肌肉松弛后 ,肩部用按、
揉、 动手法按摩 10 min,再将患肩取中立位 ,术者握住患肢手
腕 ,分别作水平牵引、前层向头部向上外展牵引、后伸牵引 ,反复
数次 ,当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停止。术区再常规消毒 ,术者戴无菌
手套 ,右手持小针刀 ,左手按住治疗点进样达骨膜 ,针刀与肌纤维
及神经走向呈平等位 ,左右、上下摇摆拨动 ,充分松解。 每处松解
10次左右 ,快速拔出针刀 ,用消毒棉球按压针眼 1 min,而后用无
菌纱布包扎。每周治疗 1次 , 4次为一个疗程。术后不必休息 ,常
作功能锻炼。
2. 2 白芥子散 白芥子 16 g ,白芷 10 g ,椒目 10 g ,乳香 9 g ,没药
收稿日期: 2002-12-02; 修订日期: 2003-06-18
9 g ,鸡血藤 10 g ,血竭 10 g ,细辛 2 g。共研制成细末 ,开水调成稠
糊状 ,贴敷于患肩部 ,外盖塑料薄膜 ,贴敷 40 min左右 ,待麻辣感
难以忍受取下即可。1次 /周 , 4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在针刀松解后
第 3天贴敷。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评定标准 按 1994-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
复 ,为治愈 ;肩部疼痛减轻 ,活动功能改善 ,为好转 ;症状无改善
者 ,为未愈。
3. 2 疗效分析 一般接受 1~ 2个疗程治疗 , 166例中: 第 1个疗
程治愈 58例 ,占 34. 94% ,第 2个疗程治愈 67例 ,占 40. 36% ,好
转 37例 ,占 22. 29% ,未愈 4例 ,占 2. 41% ,总有效率为 97. 59%。
3. 3 典型病例 女 , 51岁。 1998-11-05就诊。半年前回乡下探亲
睡地铺受凉后出现左肩酸胀 , 2个月前开始肩部疼痛 ,活动受限。
1995-12曾骑自行车因路滑摔断左锁骨 ,半年后痊愈。 来就诊前
曾针灸、理疗过 ,不见好转 ,左肩疼痛日渐加重 ,梳头穿衣困难来
诊。 查体: 患者左肩无红肿 ,肩前内侧压痛明显 ,可触到条索状肿
物 ,上抬 80°,外展 70°,后伸 40°。 X光片示:左肩关节未见异常。
化验: 血常规、血沉、抗链“ O”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诊断:左肩关
节周围炎。 来诊第二天行小针刀压痛点松解治疗 ,术后左上肢上
抬屈肘即能到头部 ,治疗一个疗程后疼痛完全缓解 ,左肩功能恢
复正常。 随诊 2年未再复发。
4 讨论
肩周炎俗称“冻结肩”。 50岁左右多发 ,男女均可发病。目前
认为肩周炎的早期变化是纤维性的关节囊收缩变小。晚期除关节
囊收缩变小外 ,其它软组织呈普遍的胶原纤维退变 ,滑膜增厚钙
化 ,软组织失去弹性而变脆 ,以致肱骨外展时可造成撕裂。所以对
肩周炎的诊断提出了数十种病名。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肩周炎虽
然发病机理复杂 ,是可以逆转的 ,大部分可以治愈。
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 ,配合白芥子散外贴敷、功能锻炼 ,达到
松解粘连、活血化瘀、软坚止痛、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炎症渗出、
减轻碱化酸性代谢物质、缓解软组织痉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上接第 499页 )
[33 ] Fujita Tetsu ro, Takeda Ycsbio, Sun Handong, et al. Cytotox jc anti-
tumor activit ies of rabdosia diterpencids [ J ]. Plan ta Med, 1988: 414-
414.
[34 ] 廖雪珍 ,廖惠芳 ,叶木荣 ,等 .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
水提物抗炎、保肝作用初步研究 [ J ] .中药材 , 1996, 19 ( 7): 363-
365.
[35 ] 莫激勤 .蛇参虎溪汤治疗乙型肝炎 68例 [ J] .陕西中医 , 1997, 18
( 7): 293-293.
[36 ]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湖南药物志 ,第三辑 [M ].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 , 1979: 388-388.
[ 37] 秦雪峰 .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00例 [ J ].陕西中医 , 1994,
15( 1): 26-26.
[38 ] 肖树雄 ,张幼扬 ,马丽莎 ,等 .溪黄草的质量标准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2000, 25( 2): 77-78.
[39 ] 修连喜 ,颖善诚 .溪黄草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 J ].中国现代应用药
学杂志 , 1999, 16( 6): 21-23.
[40 ] 赖善城 .溪黄草口服液制备及稳定性初步研究 [ J ].时珍国医国药 ,
1999, 10( 8): 580-581.
·5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3年第 14卷第 8期 L ISHIZHEN MEDICIN E AND M AT 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3 VOL. 14 NO.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