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6-1126-2010 (2) -0102-03
广西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黎素平 (1962—), 女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应用 、 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工作。
黎素平1 , 朱昌叁1 , 李读银2 , 唐俊明3
(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柳州 545004;2.广西资源县科技局 , 资源 541400;
3.广西资源县畜牧水产局 , 资源 541400)
摘 要:通过对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现状的调查 , 总结研制出 4 种较典型的紫萁人工栽培模式 , 并对各种栽培
模式下紫萁的生长 、 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紫萁;栽培;广西
中图分类号:S789.9 文献标识码:A
紫萁 (Osmunda japonica), 俗称薇菜 、大果
菜 、 野鸡头 、冷蕨等 , 属紫萁科紫萁属多年生草本
植物 , 以未展开的孢子嫩叶供食用 , 清脆爽口营养
丰富 , 具有较高的食用 、 药用和保健价值 , 在桂北
山区有较广泛的分布[ 1] 。近些年来 , 野生紫萁资
源有所减少 , 紫萁商品质量降低[ 2-3] , 探索紫萁
人工栽培技术和方法已成为紫萁产区群众的当务之
急。从 2002年开始对桂北地区食用蕨品种和生长
情况进行调查 , 选定目前在该地区经济价值最高的
食用蕨———紫萁进行研究 , 以期为紫萁大面积人工
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1 资源县紫萁生产现状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
腹地 , 界于 110°16.6′~ 110°55.2′E 、 25°46′~ 26°
20.4′N 之间 , 总面积 1 961.14 km2 , 全县素有
“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 之称 , 山地面积占全县总
面积的93.8%[ 4] 。据调查 , 目前资源县海拔800 m
以上地区仍有荒山荒地 68 000 hm2[ 5] 。这些地区不
适合森林植物生长 , 却很适合灌木和蕨类植物的生
长。
调查显示 , 紫萁在资源县各乡镇均有分布 , 生
长密度较大的地区面积达 2 000 hm2 。紫萁主产地
在梅溪镇 、车田镇 、 瓜里镇三乡及资源镇。全县年
产量 (商品干货 , 下同)在 130 000 kg 左右 , 产
品质量上乘 , 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 年产值超过
700万元 。近年来 , 采摘野生紫萁出售已成为资源
县高海拔地区不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
2 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情况
近十多年来紫萁价格一直看好且稳定 , 但野生
资源越采越少 , 资源县的一些群众自 2000年以来
不断尝试进行紫萁的人工栽培 , 但由于栽培技术和
种苗等问题 , 紫萁的人工栽培在该县一直未能大面
积展开。近年来 , 通过技术推广 , 紫萁人工栽培面
积加大 , 栽培技术得以提高。据统计 , 至 2010 年
全县紫萁人工栽培面积达 84 hm2 , 年产量达
69 854.4 kg , 年产值达 349.2万元。
3 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模式
目前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主要有以下 4 种模
式:人工栽培模式 、林下间种模式 、 田埂间种管护
模式和荒山管护模式。
纯人工栽培模式 , 即利用荒山荒地 、 旱地或水
田连片人工种植紫萁。种植所用种苗为野生紫萁移
植苗 , 即在紫萁人工栽培区附近挖取带兜野生苗进
行高密度集中栽培和管护 (表 1), 以获取较高的
经济收益 。林下间种模式 , 即在林中空地 (多为杜
仲 、 厚朴 、黄柏 “三木药材” 林)间种紫萁 , 经过
管护达到 “林 、蕨双收” 的目的 。田埂间种管护模
式 , 即利用高海拔山区水稻田埂的斜坡地人工种植
或补植紫萁苗 , 并经适当管抚达到 “稻 、蕨双收”
的目的。荒山管护模式 , 即在已经生长有较多野生
紫萁苗的荒山荒地 , 经采取人工补植 、 除草 、 施
第 39 卷 第 2 期
2010 年 6 月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Vol.39 No.2
Jun.2010
肥 、 培土和冬季覆盖根兜等管理措施 , 达到提高紫
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
4 资源县几种紫萁人工栽培模式的比较
4.1 生长情况比较
2008 —2009年 , 对梅溪乡铜座 、 戈洞坪和坪
水底村一带的 4种紫萁人工栽培管护模式进行调
查 , 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紫萁生长情况进行观测。
生长情况调查方法是:每种栽培模式每年选取
30 ~ 40 株进行观测取平均值;观测时间在 7 月下
旬进行。
栽培密度调查方法是:每年在每种栽培模式地
块中随机设置 5 m ×10 m 的标准地 3个 , 调查每
个标准地内的紫萁株数取平均值 , 再推算公顷株数
(表 1)。
从表 1可以看出 , 在 4种人工栽培模式中 , 平
均密度最大的是纯人工栽培模式 , 达到 54 000
株/hm2;其次是田埂间种管护模式 , 为 33 000
株/hm2;荒山管护模式密度最低 , 只有 22 500
株/hm2 。
叶片数可以反映紫萁的产量 。从平均单株叶片
数看 , 4种栽培模式以田埂间种管护模式的叶片数
量最多 , 达到 11片/株 , 其他几种栽培模式相差不
大 , 平均每株 7 ~ 9片。田埂间种管护模式的叶片
数较多 , 一方面是水稻田大多位于村前屋后便于补
植和管护 , 另一方面是水稻田埂的水肥条件好 , 利
于紫萁生长。田埂间种管护模式中的植株高和地径
生长量均较大 (表 1)。
表 1 资源县不同紫萁人工栽培模式生长情况比较
栽培模式 平均密度 (株/hm2) 平均每株叶片数 (片/株) 平均高/ cm 平均地径/cm
纯人工栽培模式 54 000 9 46.4 0.43
林下间种模式 24 000 8 44.5 0.38
田埂间种管护模式 33 000 11 53.2 0.52
荒山管护模式 22 500 7 41.6 0.40
4.2 产量情况比较
选取管护当年采摘量 、管护次年采摘量 、管护
第 3年采摘量和 3年合计采摘量作为不同人工栽培
模式产量调查指标 (表 2)。由表 2可知 , 无论是
管护当年采摘量 、 次年采摘量还是第 3年采摘量 ,
均以田埂间种管护模式为最高 , 纯人工栽培模式其
次 , 荒山管护模式最低 。说明水肥条件和人工管抚
水平是影响人工栽培紫萁产量的重要因素 。
表 2 资源县不同紫萁人工栽培模式产量情况比较
栽培模式 管护当年采摘量/ (kg/ hm2)
管护次年采摘量
/ (kg/ hm2)
管护第 3年采摘量
/ (kg/ hm2)
3 年合计采摘量
/ (kg/ hm2)
纯人工栽培模式 150 90 180 420
林下间种模式 90 45 120 255
田埂间种管护模式 195 90 240 525
荒山管护模式 60 45 120 225
4.3 经济效益比较
经济效益直接反映紫萁人工栽培的效果 。在各
种栽培模式中选取种植第 5年 、产量已趋正常的紫
萁地块测定产量 (表 3)。从表中可以看出 , 紫萁
人工栽培管抚第 5年 , 4种栽培模式均可获得较好
的经济收益 , 而以田埂间种管护模式的经济效益最
好 , 年平均纯收入达到 45 030元/ hm2;纯人工栽
培模式其次 , 年平均纯收入为 30 100 元/hm2;林
下间种模式年平均纯收入 21 740元/ hm2;荒山间
种栽培模式年平均纯收入 19 340元/hm2 左右。因
此 , 资源县高海拔地区群众可因地制宜 , 广泛利用
水稻田埂及荒山荒地人工种植紫萁 , 以大力发展当
地农村经济。
103第 2 期 黎素平 , 朱昌叁 , 李读银 , 等:广西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模式比较研究
表 3 资源县不同紫萁人工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栽培模式 平均种植成本/ (元/ hm2)
年平均管抚成
本/ (元/ hm2)
年采摘加工成
本/ (元/ hm2)
平均单产
/ (kg/ hm2)
年总收入
/ (元/ hm2)
年纯收入
/ (元/ hm2)
纯人工栽培模式 6 000 3 000 9 000 962.0 48 100 30 100
林下间种模式 3 000 1 500 6 000 644.8 32 240 21 740
田埂间种管护模式 3 000 1 500 10 500 1 200.6 60 030 45 030
荒山护模式 1 500 600 4 500 518.8 25 940 19 340
①种植 、 管抚 、 采摘加工成本及单位面积产量为多户调查平均数;②总收入价格按近 3 年当地平均收购价 50 元/ kg 计
算;③田埂间种模式的面积为种植区田埂总面积 (不包括水田面积)
4.4 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
只要采用技术方法得 4种模式都不会造成明显
的水土流失。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常年低温湿润 , 植
被盖度大 , 地被物丰富 , 一般年份雨季均无大的地
下径流产生;二是林下间种模式 、 田埂间种管护模
式和荒山管护模式 3种栽培模式破土面小;纯人工
栽培模式虽然破土面大 , 但种植地块均整成梯地 ,
水土流失也极小 。
关于山林火灾 , 调查发现 , 除林下间种模式
外 , 其余 3种人工栽培模式均可能引发山林火灾 ,
相对而言以荒山管护模式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最大 ,
以田埂间种管护模式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最小 。不过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宣传下 , 护林
防火工作深入人心 , 紫萁工人栽培炼山引发的山林
火灾越来越少。
5 研究结论
经对广西资源县几种紫萁人工栽培模式进行比
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在资源县高海拔地区利用
荒山荒地或田埂坡地人工栽培紫萁技术上是可行
的 , 且可以有多种栽培模式 , 农户可根据自身条件
因地制宜采用;②紫萁不同人工栽培模式均可以产
生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 其中以田埂间种管护模式经
济效益最佳 , 纯人工栽培模式其次 , 以荒山管护模
式经济效益最低;③紫萁人工栽培不会造成明显水
土流失 , 但在种植地炼山时应注意防止引发山林火
灾;④人工栽培紫萁的产品质量与紫萁栽培模式之
间的关系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1]莫仁春 , 吴广勋.野生薇菜人工栽培技术[ J].广西农业科
学 , 2005(1):28-29.
[ 2]黎素平 , 李读艮 ,唐俊明 , 等.广西资源县薇菜生产现状调
查与分析[ J].科技致富向导 , 2010(2):56-58.
[ 3]安家成 , 粟维斌 ,黎素平 , 等.广西五种食用蕨类植物的引
种栽培技术试验[ J].广西林业科学 , 2005(2):84-87.
[ 4] 资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桂林资源概况[ EB/ OL].2007
-12-23.http://w ww.ziyuan.gov.cn/ ziyuangaikuang
20%.html.
[ 5]广西经委.资源县概况[ EB/OL].2009-03-06.http://
w ww.gx jmw.gov.cn/ industry Invest/ GuiLin/html/
ZiYuan.shtml.
104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