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液原液 10 ml经酸消解后 ,移至 25 ml容量瓶定容
至刻度 ,然后进行多项微量元素分析 。其中 Zn 、Fe 、
Mn 、Mg 、Ca、Cu 、P 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
谱法(ICP-AES)测定 ,Se元素用氢化法-原子荧光法
测定 ,Ge元素用氢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
谱法测定。(2)氨基酸测定:取延年康口服液原液
10 ml ,以日立 835-50型高速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直
接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含量。
2 结果
测定结果见表 1 、表 2。
表 1 微量元素含量(n=3)
元素 Zn Fe Mn Mg Ca Cu P Ge Se
含量(mg/ L) 25.97 2.05 2 60.73 127 0.013 116.33 0.004 0.00967
表 2 游离氨基酸含量(n=3)
序号 氨基酸 含量(mg/100ml)序号 氨基酸 含量(mg/ 100ml)
1 Asp 23.35
2 Thr 4.45
3 Ser 4.77
4 G lu 74.26
5 Pro 27.89
6 G ly 9.06
7 A la 14.51
8 Cys 5.64
9 Val 12.74
10 Met 3.66
11 Ile 7.50
12 Leu 7.96
13 Tyr 2.15
14 Phe 8.08
15 Lys 1.67
16 NH3 19.26
17 His 1.16
18 Arg 6.92
3 讨论
3.1 延年康口服液含有丰富的 Zn 、Fe 、Mn 、Mg ,其
中 Mn含量高于人体正常值的 181 倍 , Fe含量高达
人体正常值的 2倍 , Mg 含量高达人体正常值的 3
倍。Fe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在人体中参与造血 ,
是血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 ,人体缺 Fe不仅造成机体
贫血 ,还会造成免疫功能降低。因此 ,延年康口服液
补血气 、益肾延年等功效可能与其富含 Zn 、Fe 、Mn 、
Mg 等元素有关 。
3.2 延年康口服液含有 18种以上氨基酸 ,其中以
谷氨酸 、脯氨酸 、门冬氨酸含量较高 ,而色氨酸含量
最低 ,这与常见中草药制剂中氨基酸含量顺序相似 ,
但延年康口服液游离氨基酸总量达 215.77 mg/100
ml。延年康口服液所含的 18中氨基酸中有 7种为
人体必需氨基酸 , 2种为人体半必需氨基酸 ,其二者
含量占氨基酸总含量的 25.09%,它们是人体不能
自行合成或不能全部合成的 ,需靠外源性补充。延
年康口服液富含多种人体必需 、半必需氨基酸 ,通过
口服吸收利用 ,对治疗人体各种血虚 、气虚 、肾虚等
诸多症候 ,可产生有益的作用。
(2003-06-18收稿)
·考证·
虎刺的本草考证
晁 志 张宏伟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广州 510515)
摘要 最早记载于《证类本草》的“虎刺” ,经考证并非《开宝本草》中的“伏牛花”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
归并于“伏牛花”项下是不正确的。虎刺的原植物为茜草科的虎刺 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
关键词 虎刺 原植物 本草考证
虎刺 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为茜草
科植物 ,俗名绣花针 、黄脚鸡等 ,曾被载入 1977年版
药典 。民间用其全草或根 ,有活血凉血 、祛风止痛 、
利湿消肿的功效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黄
疸水肿 、月经不调等〔1〕 。笔者查阅了历代本草 ,就
其来源进行了考证。
宋《开宝本草》中记载有伏牛花条 ,李时珍认为
虎刺与其是同种植物 ,与《图经本草》中的虎刺项合
并(其实图经并没有虎刺一项),因而大多认为 ,虎刺
始载于《开宝本草》〔2〕 。查《证类本草》卷十三木部
中品中之伏牛花 ,载:一名隔虎刺花(这可能是李时
珍归并的依据之一)……图经曰:伏牛花生蜀地 ,所
在皆多 ,生川泽中 ,叶青细似黄檗而不光 ,茎赤 ,有
刺 ,花淡黄色 ,作穗 ,似杏花而小〔3〕 。从其描述及所
附益州伏牛花图来看 ,并非虎刺属植物 。因其叶为
互生的单数羽状复叶(小叶 7 ~ 9片), “似黄檗” ,淡
黄色的小花组成总状花序 ,而虎刺属植物为单叶对
生 ,白色小花单生或 2 ~ 3朵簇生于叶腋 ,决非多数
·762· 中药材第 26 卷第 10 期 2003年 10 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3.10.036
小花组成的总状花序 ,且两者生境也不同 ,虎刺常生
林缘树下 ,而伏牛花则“生川泽中” 。
益州伏牛花
《证类本草》中没有虎刺项 ,而在卷三十经外草
类中载有刺虎 ,其实应为虎刺 。书中曰:刺虎 ,生睦
州(今浙江桐庐 、建德 、淳安), ……其叶凌冬不凋 ,采
无时 , 土人以其根 、叶 、枝干 ……理一切肿痛风
疾〔3〕 。其应用与当今基本相同 。再观所附睦州刺
虎图 ,植株呈小灌木状 ,单叶对生 ,叶腋内有对生的
刺 ,与虎刺相符 ,且所载产地也符合虎刺的分布。因
而可认为刺虎即为虎刺。
李时珍将虎刺和伏牛花作为一项 ,在伏牛花图
中 ,注有虎刺〔2〕 。合并的原因除伏牛花别名隔虎刺
花外 ,两者的功效接近 ,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这张
附图和《证类本草》里的附图明显不同 ,应为虎刺 。
因此可否认为 ,伏牛花的原植物从此就已经或开始
出现讹误 ,变成了虎刺呢 ?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伏牛花 , 《开宝本草》始
著录 ,李时珍并入虎刺。今虎刺生山中林下 ,叶似黄
杨 ,层层如盘 ,开小白花 ,结红实 ,凌冬不雕。未知即
此木否〔4〕 ?”吴其 清晰地勾勒出伏牛花和虎刺的
历史沿革 ,但他显然并没有见过伏牛花 ,因而对虎刺
是否就是伏牛花心存疑问 。根据描述 ,笔者认为吴
其 见到并言及的虎刺 ,应该是今天的虎刺。
《图考》中还记载“绣花针 ,江西 、湖南皆有之 。
小树细茎 ,对发槎杈 ,叶亦附枝对生 ,似石榴花叶 ,微
小而浓绿 ,背淡青 ,光润柔腻 ,中惟直文一缕。近茎
叶小如指甲 ,枝端叶亦小 ,距梢寸许无叶 ,细如针刺 ,
春夏时亦柔软 ,秋老即硬 ,江西或呼为雀不踏 。”从其
描述和附图看 ,不能认定为虎刺。而现在则主要是
虎刺被称为绣花针 。
在明代异远真人编著的骨伤科重要典籍《跌损
妙方》中 ,治“开空穴伤”方有虎茨一药 ,杨立人考证
为虎刺〔5〕 ,笔者同意这个看法。
近年来 ,虎刺在一些地方用于清热排毒 ,治疗肝
炎及其它内科杂病 ,民间认为有良好效果 ,因而过度
采挖 ,造成当地资源枯竭 。广东 、广西 、湖北等地还
以虎刺(或短刺虎刺)的根大量冒充巴戟天使用〔7〕 ,
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而虎刺等植物分布稀少 ,植株
矮小 ,生长缓慢 ,难以更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
发 ,应该加强管理 ,及时采取一些措施 ,变野生为家
种 ,以保护日渐稀少的虎刺资源 。
植物名实图考绣花针图
注:参加本工作的还有 1999级学员王晓卫 、郭谦
参 考 文 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1331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79∶2132
3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晦明轩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7∶333 , 530
4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57∶
763 , 817
5 杨立人.对明《跌损妙方》中“虎茨”的考释.基层中药杂
志 , 1996 , 10(2)∶6
·763·中药材第 26 卷第 10期 2003 年 10 月
6 冯耀南 , 等.巴戟与虎刺的生药鉴别.中药材 , 1986 , 9
(5)∶27
(2003-03-24收稿)
Herbalogical Textual Research on Huci
Chao Zhi , Zhang Hongwei
(First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 Guang zhou 51051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ex tual research , the“Huci” was first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 , Zhenglei Bencao , not “ Funiu Hua”
recorded in Kaibao Bencao.Therefore , in Li Shizhen s works ,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incorpo rating “Huci” into an item of
“ Funiu Hua” is incorrect.The o riginal plant of “Huci” is 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from Rubiaceae.
Key words Huci (Damnacanthus indicus);Original plant;Herbalogical tex tual research
·专论·
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王焕魁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 510130)
摘要 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因此 ,要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 必
须根据中药本身的特点 ,结合临床的应用 , 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 ,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质量监测 ,应用计算机
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及生产过程的管理 ,将使中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对中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 质量控制 新技术 新装备 生产自动控制 技术集成
中药现代化的目的 ,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
法和手段 ,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 ,研究开
发现代中药及对现有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这种现
代中药既可以满足我国现代社会的需求 ,又能够以
药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现代中药的研究开
发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例如中药作用物质有效
成分的研究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 ,新剂型 、新工艺 、
新技术 、新装备的研究与应用等等 。除此之外 ,国家
还出台了一系列如 GAP 、GLP 、GCP 、GMP 等法规 ,
为中药标准 、规范提供了政策保证 。就中药工业而
言 ,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解决生产过程
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已成为中药
制药企业十分重要的课题 。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
制可分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
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本文着重讨论中药制剂生产过
程的质量控制 ,尤其是中药材提取 、分离过程的质量
控制问题 。
1 中药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中药材经过提取 、分离与纯化 、浓缩与干燥 ,到
制成符合制剂要求的原料 ,涉及到生产工艺 、装备及
质量管理的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 ,都会导
致药品质量不合格。致使同一厂家的同一品种批与
批之间的质量差异较大 ,不同厂家同一品种的质量
差异就更大。目前 ,中药提取分离多采用传统工艺 ,
装备落后 ,且自动化水平低 ,缺乏实时质量在线检测
和控制 ,缺乏生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是导致中药提
取过程中质量不稳定 、服用剂量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
也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
水平的主要原因。
2 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实现中药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 ,必须根据药物
本身的特性选择先进 、适用的工艺 、技术和装备;根
据制剂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提取过程中对药物的组
分进行严格的监控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实
现这种监控;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手段严格地控
制影响质量的工艺技术参数 。
2.1 新技术 、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 制备工艺 、
技术和装备与药物制剂的质量密切相关 ,选择的依
据应根据处方中组分的理化性质 ,结合中医药理论
对该药的功能与主治的要求 ,并需考虑在临床使用
中的疗效 、吸收 、用量 、作用时间等因素 ,通过不同方
法的研究比较 ,选用合理的先进制备工艺 、技术与装
备 。要避免片面追求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临床应
用的合理性 。
目前 ,已有很多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的制药装备
的研究成果 。例如 ,提取新技术有超声提取 、微波提
取 、罐组逆流动态萃取 、旋流提取 、密闭动态提取 、半
仿生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分离与纯化新技术有
·764· 中药材第 26 卷第 10 期 2003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