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团扇蕨是观察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的好材料



全 文 :52 生 物 学 通 报 2012 年 第 47 卷 第 9 期
团扇蕨 Gonocormus minutus (Blume) Bosch 隶
属于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团扇蕨属 Gonocor-
mus, 因其叶形和耐阴湿且能忍受短期干旱等特
点宜于水石盆景配植或点缀假山阴面。 团扇蕨植
株高 1.5~2 cm;根状茎横走 ,密被暗褐色片状短
毛;叶远生,叶柄纤细,长 6~10 mm,光滑无毛;叶
片圆扇形至圆肾形 ,扇形分裂达 1/2,裂片线形 ,
钝头,全缘,生囊苞的裂片常较不育裂片为短或等
长,叶为薄膜质,半透明,两面光滑(图 1,本文附
图见封四);孢子囊群着生于短裂片顶部,囊苞瓶
状,两侧有翅,口部膨大而有阔边(图 2)。 生长在
林下水分淋漓的岩石上。
团扇蕨的孢子囊着生在瓶状囊苞内的囊托表
面,囊托约 2~3 mm 高,孢子囊由囊托基部到顶端
渐次成熟; 在解剖镜下观察基部幼嫩的孢子囊呈
浅黄色,顶端成熟的孢子囊呈褐色(图 3)。 将不同
发育时期的囊苞取下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包埋在树
脂块中,用半薄切片机切片染色后光镜观察。 在垂
直于囊托的同一切片上通常可观察到多个孢子
囊,它们的发育时期不一致,但较接近(图 3,4)。团
扇蕨的孢子囊发育类型属于薄囊型, 其孢子囊起
源于囊托表面的一个表皮细胞, 这个孢子囊原始
细胞较大、近长方砖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质浓厚
且无明显的空泡(图 5)。原始细胞先进行 1 次平周
分裂,形成内、外 2 个细胞,外侧的细胞椭圆形,内
侧的细胞向下凹陷(图 6),外侧细胞连续 3 次斜向
分裂形成具有 5 个细胞的孢子囊原基(图 7,8),其
最顶端的细胞再经 1 次斜向分裂形成顶细胞,顶
细胞平周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 1 个内部细
胞, 由外套层原始细胞进行垂周分裂形成孢子囊
的 1 层壁细胞(图 9),内部细胞经过平行于它的各
边分裂出 4 个绒毡层原始细胞(图 10,11),由这些
细胞再经垂周分裂形成 1 层绒毡层细胞 (图 12,
13),这层绒毡层细胞再经平周分裂,最终形成两
层绒毡层,内部细胞在各个方向上分裂,形成一孢
原细胞团 ,孢子囊的基部具 1 层细胞的短柄 (图
14),孢原细胞生长发育,最终形成多边形且结合
紧密的孢子母细胞。 此时,内层绒毡层细胞先出现
空泡化且紧密包围在孢子母细胞外侧(图 15),孢
子母细胞由多边形逐渐变为圆形, 内层绒毡层的
残余物进入孢子母细胞之间,使它们彼此分离,外
层绒毡层细胞之间的细胞壁逐渐消失, 形成一层
连续的残余层(图 16~18)。 最后,孢子母细胞减数
分裂产生孢子四分体,4 个幼嫩的孢子被绒毡层残
余物包围在一起,刚形成的四分孢子形状饱满,此
时外层绒毡层也进一步降解(图 19)。 在接下来孢
子外壁形成的早期,质膜在裂缝的位置相互靠近,
原生质向心地离开裂缝,使裂缝逐渐显现,此时四
分孢子的边缘多为褶皱状(图 20)。
通过上述团扇蕨孢子囊前期发育的观察,我
们可以总结出以它为材料观察蕨类植物孢子囊发
育的优点如下:
1)取材容易。团扇蕨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
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附生于岩石表面,常与苔
团扇蕨是观察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的好材料*
戴锡玲 王赛赛 王全喜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 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 (Blume)Bosch]是观察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过程的一
种好材料。 以团扇蕨为材料观察孢子囊发育具有取材容易、方便确定和获得孢子囊发育的各
个时期、方便进行半薄切片和观察、可代表大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的特点(薄囊型)等优
点,可为丰富《植物学实验》的教学材料提供资料。
关键词 团扇蕨 孢子囊发育 材料 蕨类植物
中国图书分类号 :Q94-331 文献标识码:B
*基金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基金 (10YZ7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J50401),上海师范大学校理科
科研基金(SK201231)
后代分组 后代的表型和性别 后代数目
(a) 野生♀ 3,996
(b) 黄体白眼♂ 3,997
(c) 黄体白眼♀ 4
(d) 野生♂ 3
藓植物相伴而生,因此,与土生蕨类植物相比野外
容易识别和采集。
2)方便确定和获得各个发育时期。 团扇蕨的
孢子囊着生在囊托表面,由下到上逐渐成熟,通过
连续切片可以在 1 个囊托上依次获得不同发育时
期的观察材料,透过 1~3 层细胞的囊苞和口部可
以确定孢子囊的发育时期(图 3)。
3)方便切片操作和观察。团扇蕨孢子囊柄短,
只有 1 层细胞,因此非常靠近中轴。垂直于中轴切
片时, 在同一切片中通常可以观察到多个发育时
期相近的孢子囊,方便比较和连续观察。这一点与
孢子囊群着生在叶片表面及边缘且孢子囊柄较长
的大多数蕨类植物 (如沼泽蕨 Thelypteris palus t-
ris)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4)具有代表性。 团扇蕨的孢子囊属于薄囊型
发育类型, 可以代表数量众多的进化蕨类植物的
孢子囊发育规律。
蕨类植物具有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孢
子囊的发育是孢子体世代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了
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植
物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团扇蕨孢子
囊发育的观察, 让学生对蕨类植物有更全面而深
入的了解和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 2 卷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2 田跃萍 .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观赏蕨类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
资源 ,2003,22(2):10—11,46.
3 陆树刚 .蕨类植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Koiwa H., Ikeda T., Yoshida Y.. Differential processing of
plastid development during sporangial ontogeny in Thelypteris
palustris Schott. Bot. Mag. Tokyo,1988,101:509—517.
(E-mail:daixiling80@yahoo.com.cn)
遗传和进化
1.下列哪一种情况的性状是儿女只能从母亲
遗传过来的?
A.X 染色体上的一种突变
B.Y 染色体上的一种突变
C.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一种突变
D.一种母源性印记基因的突变
E.一种抗体基因的超变区域的突变
2.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黄
体和白眼是 X 连锁隐性基因。 野生型的雄果蝇与
黄体的白眼雌果蝇交配,F1 代的数目和表型情况
见下表:
下列解释中哪一项是(c)和(d)组产生的机理
的最佳解释?
A.在减数 I 分裂期间发生的遗传重组
B.在减数 II 分裂期间发生的遗传重组
C.野生型果蝇眼、体的体细胞突变
D.性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
E.X-连锁基因的剂量补偿效应
3.细菌的 4 种突变株(1~4)都需要 S 底物才
第 21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
理论 A-3·遗传进化和生物系统学
梁前进 1 王 健 1 李宏俊 2 范六民 3
(1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4.915 文献标识码:E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 (09-16-04)
2012年 第 47 卷 第 9 期 生 物 学 通 报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