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半边旗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半边旗的生药学研究
苟占平 庄海旗 莫丽儿 梁念慈 (广东医学院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 湛江  524023)
摘要 本文对半边旗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作了初步研究 ,为开发生药资源提供了鉴别依据。
关键词 半边旗 ;生药鉴定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Pharmacognostic study of Pteris semipinnata L.
Gou Zhanping , Zhuang Haiqi, M o Lier and Lian Nainchi(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rugs, Zhanjiang 524023)
ABSTRACT  The o rigin gro ss and microscopic pha rmacogno 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hy 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anbianqi, a medicinal herb bo tanically identi fied as Pteris semipinnata L. , w ere studied and
reported fo r the purpo se o f providing a theo retical basis for i ts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 za tion.
KEY WORDS  Pteris sem ipinnata L;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半边旗 ,又名半边蕨、半边莲、单边旗、半边风药 ,
系凤尾蕨科植物 ,为南方常用生药之一 ,始载于《岭南
采药录》。现代文献记载 ,本品有止血、生肌、解毒、消
肿之功效 ,民间用于吐血、外伤出血、发背、疔疮、跌打
损伤、目赤肿痛〔1〕。 梁念慈等从其干燥全草中分离出
几种二萜类化合物 ,并证明至少 3种二萜具有很高的
抗肿瘤活性〔 2, 3〕。本文对其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
及理化鉴别特征作了初步研究。
份加入一定量的木香烃内酯对照品 ,另 5份加入一定
量的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按样品测定项下进行操
作 ,计算。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回收率分别
为 99. 6% , 98. 4% , RSD分别为 1. 18% , 1. 81% 。
2. 5 样品测定 精密称取川木香粉末约 0. 1g ,置
50ml量瓶中 ,精密加入氯仿 15ml,称重 ;室温放置过
夜 ,然后超声处理 30min,放冷至室温 ;再称定并补足
损失的溶剂量 ,摇匀 ,滤过 ;弃去初滤液 ,精密吸取续
滤液 3ml,置 10ml量瓶中 ,减压回收至干 ;加入少许
甲醇 ,温热使溶解 ,放冷 ;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
过 0. 45μm微孔滤膜 ,进样 20μl,测定结果见表 1。样
品及其主成分对照品色谱图见图 1。
表 1 川木香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 (% )
样品产地 木香烃内酯 去氢木香内酯
江西南昌 0. 158 0. 482
四川成都 1. 128 1. 508
四川宝兴 0. 824 1. 620
浙江杭州 1. 344 1. 543
3 讨论
①我们在收集川木香药材的过程中发现 ,川木香
仅在少部分地区有销售。在同等条件下 ,我们收集到
图 1 川木香样品及其主成分色谱图
A-木香烃内酯对照品   B-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
C-川木香样品
了 22份木香药材 ,而仅收集到 4份川木香药材。
②本法测定川木香中的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
内酯的含量 ,重现性好 ,无杂质峰干扰 ,可作为川木香
质量的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2000年版 . 一部 . 2000: 26
(收稿: 2000-05-08)
251西北药学杂志  2000年 12月 第 15卷 第 6期
* 广东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青 9904)资助
1 材料
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 Pteris semipinnata L.的干
燥全草 (采自湛江市赤坎区寸金公园 ,经作者鉴定 )。
2 性状鉴别
根状茎横生 ,长 2~ 7cm,直径 0. 3~ 1cm,具密生
披针形鳞片与丛生须根 ;质脆 ,断面不平整 ;木质部类
白色 ,呈间断环状排列 ;皮部黑褐色。 叶近簇生 ,近一
型 ;叶柄红褐色 ,具四棱 ,有韧性 ;断面木质部类白色 ,
呈“ U”形 ,皮部黑褐色 ;叶片革质 ,卵状长圆形 ,二回
羽状 ;顶生羽片阔披针形 ,篦齿状深羽裂几达叶轴 ;侧
生羽片上侧仅有一条阔翅 ,下侧羽状深裂 ;不育叶叶
缘全部具软骨质刺尖头 ,其小脉常达锯齿基部。气微 ,
味淡。
3 显微鉴别
3. 1 根横切面 表皮 1列薄壁细胞 ,类方形至切向
长方形 ;外被根毛 ,多可达数十根 ,多断裂。皮层宽广 ,
外被 2~ 3列平周壁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 ,有的脱落 ;
其内约 3列厚壁细胞 ,腔小 ,类方形至多角形 ,排列整
齐 ,橙红色。 原生中柱 ,中柱鞘为 1列薄壁细胞组成 ;
韧皮部由筛管和薄壁细胞组成 ;木质部两侧突出 ,由
管胞组成 (图 1)。
图 1 半边旗根横切面简图 (× 74)
1-根毛   2-表皮   3-皮层   4-皮层纤维
5-中柱鞘   6-韧皮部   7-木质部
3. 2 根茎横切面 表皮 1列薄壁细胞 ,类圆形至长
圆形 ,外被大量鳞片残基 ;皮层宽广 ,橙黄色 ,细胞类
圆形至多角形 ,富含淀粉粒 ;内皮层 1列 ,近无色 ,几
不含淀粉粒。分体中柱周韧型 , 2~ 3个 ,“ V”形至“ U”
形 ,首尾对映呈环状排列 ;韧皮部狭窄 ,其外具 2列薄
壁细胞 ;木质部带状 ,由 4~ 8列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组
成 ,偶见其被韧皮部断开的现象 (图 2)。
3. 3 叶柄横切面 表皮细胞 1列 ,壁厚 ,外被角质
层。下皮纤维 3~ 4列 ,橙红色 ,类方形或多角形。皮
层薄壁细胞多角形。 内皮层与中柱结构特征与茎相
似 ,但仅具一个“ U”形中柱。木质部仅由 1~ 2列管胞
组成 (图 3)。
图 2 半边旗根茎横切面简图 (× 9)
1-表皮  2-叶迹维管束  3-皮层  4-内皮层
5-韧皮部  6-木质部  7-根迹维管束
图 3 半边旗叶柄横切面简图 (× 17)
1-角质层  2-表皮  3-下皮纤维  4-皮层
5-内皮层  6-韧皮部  7-木质部
3. 4 叶横切面 通过中脉的横切面 ,显示背腹的结
构: 上、下表皮均为 1列方形至长方形的细胞 ;上表皮
外侧具角质层 ;下表皮外侧具角质层和气孔 ,偶见单
细胞非腺毛。主脉上面两侧对称突出 ,突起狭窄 ,由薄
壁细胞组成 ;上、下表皮内方有 2~ 4列厚壁细胞 ;内
皮层与中柱结构特征与叶柄相似 ,但其中柱为半圆
形 ,木质部“V”形。 叶肉部分细胞分化不明显 ,由 5~
6列多角形或椭圆形薄壁细胞组成 (图 4)。
图 4 半边旗叶横切面简图 (× 95)
1-角质层  2-上表皮  3-叶肉组织  4-内皮层  5-单细胞非
腺毛  6-韧皮部  7-木质部  8-厚壁组织  9-下表皮
3. 5 粉末 (全草 ) 灰绿色。 叶表面观细胞垂周壁波
状弯曲 ;气孔大多由 1个较小且垂周壁较平直的副卫
细胞将绝大部分包围 ,其余 1~ 2个副卫细胞和表皮
细胞一样 ,垂周式、不等式或不定式。孢子极面呈类三
252 西北药学杂志  2000年 12月 第 15卷 第 6期
角形 ,赤道面超半圆形 ;极轴长 26~ 38μm,赤道轴长
29~ 35μm。近极面观有 3条裂缝 ,周壁上有瘤状突
起。孢子囊环带细胞橙红色 ;表面呈扁长方形 ,直径
26~ 32μm,长 48~ 60μm,壁近等厚 ;断面径向扁长方
形 ,长 50~ 72μm;侧壁及内壁增厚 ,外壁薄。 纤维众
多 ,成束或散生 ,橙红色 ,长梭形 ,长 0. 65~ 1. 4mm,
直径 12~ 72μm。 管胞螺纹或梯纹 ,直径 13~ 60μm。
淀粉粒众多 ,单粒 ,类圆、椭圆、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 ,
直径 9~ 15μm,有的多个聚集成团。单细胞非腺毛偶
见 ,长 60~ 168μm,直径 10~ 25μm。根毛残基 (图 5)。
图 5 半边旗粉末图 (× 230)
1-上表皮  2-纤维  3-管胞  4-根毛残基  5-淀粉粒
6-单细胞非腺毛  7-下表皮  8-孢子囊环带细胞  9-孢子
4 理化鉴别
4. 1 黄酮类化合物 取粉末 1g ,加甲醇 10ml ,回流
30min,过滤。取滤液 1滴 ,点于滤纸上 ,烘干 ,加 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 1滴 ,待干后 ,于紫外灯 ( 365nm )
下观察 ,显黄色荧光。取滤液 1ml于试管中 ,加镁粉
少许 ,浓盐酸 1~ 2滴 ,必要时稍加热 ,呈橙红色。
4. 2 酸性二萜类活性成分 取本品粉末 1g ,用氢氧
化钙水溶液 20ml煮沸 30min,滤取水层 ; 浓缩至
2ml,放冷 ;滤去沉淀 ,用浓盐酸调至 pH3~ 4,醋酸乙
酯 5m l萃取 ,挥去溶剂 ;残渣用 2ml甲醇溶解。 另称
取酸性二萜 5F精制品适量 ,用甲醇溶解制成
0. 1mg /m l。 取上述 2种溶液各 4μl,分别点于同一块
硅胶 GF254薄层板上 ,以氯仿-甲醇 ( 95∶ 5)上行展开 ,
取出 ,凉干 ,置于 UV254nm下观察。 结果二者在相同位
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Rf= 0. 33。
5 讨论
①初步统计 ,凤尾蕨科共有药用植物 24种 ,本文
对该科其他种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②有关资料显示本品含生物碱〔 4〕。但我们取粉末
10g ,以硅钨酸、碘化汞钾和碘化铋钾试验均呈阴性。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词典 . 上册 . 上海:上海科技出
版社 , 1973: 782~ 783
〔 2〕 催燎 ,张晓 ,梁念慈 ,等 . 一种新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
肿瘤研究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1998; 14( 1): 50
〔 3〕 李金华 ,梁念慈 ,莫丽儿 . 半边旗 5种成份体外细胞毒
活性比较及构效关系分析 . 药学学报 , 1998, 33( 9): 641
〔 4〕 丁恒山 .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82: 104 (收稿: 2000-05-18)
·科研简报·
细菌微菌落法在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冀燕萍 王 琦 韩炳善 (西安市莲湖区卫生防疫站 
西安  710004)
中图分类号: R927. 11   文献标识码: B
1 材料
1. 1 细菌  47株志贺氏菌 , 71株沙门氏菌 ,金黄色
葡萄球菌 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绿脓杆菌 ATCC27853,均由华西医科大学微生物教
研室提供。
1. 2 药品 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氯霉
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杭州微
生物试剂厂 )。
1. 3 培养基 普通琼脂培养基 M-H培养基 , M -H
肉汤培养基。
2 方法
将 24h菌悬液均匀涂在 4cm× 6cm醋酸纤维膜
光面 ,贴在被 1. 4m l M-H肉汤湿润的滤纸上 ,放置
5min;按一定方式在醋纤膜光面贴上抗生素药片 ,
37℃培养 14h,取出干燥 ,浸于透明液 (醋酸∶乙醇=
2∶ 8) 1min;取出贴在玻片上 ,待挥干 ,加热至无醋酸
味 ,冷却 ;结晶紫染色 0. 5min,冲去染液 ,镜检菌落形
态与抑菌环直径 ,同时作 K- B对照。
对每种质控菌标分别作 7组相应抗生素药敏试
验 ,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抑菌直径都在允许范围内 ,说
明以此条件作其他样品 ,结果是可信的 (见表 1)。
表 1 微菌落法对普通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抗生素 测试菌株 K-B符合数 符合率 (% )
新霉素    118 110 93. 2
丁胺卡那霉素 109 103 94. 5
羧苄青霉素  109 97 89. 3
四环素    28 21 75. 0
链霉素    118 112 94. 0
氯霉素      9   8 88. 9
合 计    590 545 92. 4
3 讨论
①微菌落法与 K-B法相比 ,符合率达 92. 4% ,且
方法简便省时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②微菌落法培养基用量少 ,仅用 M-H肉汤
1. 4ml ,节约材料成本。对多株菌试验表明 37℃培养
3h,膜上抑菌环不明显 , 4h以上则效果比较好。
(收稿: 2000-06-30)
253西北药学杂志  2000年 12月 第 15卷 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