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江苏野生珊瑚菜生存现状及其灭绝原因探析



全 文 :第 32 卷第 4 期
2013 年 8 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 32 No. 4
Aug. 2013
收稿日期:2012 - 12 - 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00168)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项目(迁 201001)
作者简介:宋春凤(1979 -) ,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植物系统演化研究。E - mail:cfsong79@ cnbg. net
doi:10. 3969 / j. issn. 1006 - 9690. 2013. 04. 014
江苏野生珊瑚菜生存现状及其灭绝原因探析
宋春凤,吴宝成,胡 君,董振国,刘启新*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江苏 南京 210014]
摘 要 主要介绍了江苏濒危植物珊瑚菜的特征特性、生存现状。江苏沿海野生珊瑚菜种群被证实已灭绝,并探
析了其灭绝的原因,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结合,但人为的外在因素对其生存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呼吁保护环
境以拯救其它濒临灭绝的物种。
关键词 珊瑚菜;江苏;生存现状;灭绝原因
中图分类号:Q948.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690(2013)04 - 0056 - 02
Existence Status of Glehnia littoralis and Causes of Extin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ong Chunfeng,Wu Baocheng,Hu Jun,Dong Zhenguo,Liu Qixin*
(Institute of Botany,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14,China)
Abstract The identity and existence status of endangered Glehnia littoralis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
troduced. Populations of Glehnia littorali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proved to be extinct. The causes of
extinction were analyzed and internal factor and outer facto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m. But the out-
er factor of people is fatal to Glehnia littoralis. So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otected to save other en-
dangered species.
Key words Glehnia littoralis;Jiangsu province;existence status;causes of extinction
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 Schmidt)属于伞形
科伞形目珊瑚菜属(Glehnia) ,为单种属。本属主要
分布于东亚和美洲北太平洋沿岸海滨沙滩上,在我
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福建、广
东和海南岛沿海岸[1]。珊瑚菜也是一种常用的传
统药用植物,其根入药,又名北沙参,广泛用作镇咳
祛痰药;其根和叶可食用,经济价值较大。珊瑚菜多
生于平坦的沿海沙滩中,喜温暖湿润,能抗寒,耐干
旱;抗碱性强,是盐碱土的指示植物。其主根深入沙
层,与矮生苔草、砂引草、筛草等其他沿海植物混生,
形成海滨植被群落,对于海岸固沙和盐碱土的改良
极为重要。
据文献记载,江苏沿海曾分布有大量的珊瑚菜,
但近年来野生珊瑚菜分布区逐年缩小,数量日趋下
降,种质严重流失,资源日益减少,已被列为国家Ⅱ
级濒危保护物种(傅立国,1992)。本研究组 1994 ~
1996 年曾对江苏野生珊瑚菜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珊瑚菜只有零星分布,数量不足 100 株。
以连云港连岛分布的一个居群为例,由于建设海滨
浴场,原有的约 380 株珊瑚菜连同其他砂生植被一
同消失[3]。因此,现在江苏野生珊瑚菜种群是否存
在以及现存种群大小和濒危原因都需要进一步调查
研究。
为此,研究拟对江苏沿海珊瑚菜的分布现状进
行了详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探析了其濒危原
因。
1 调查时间和路线
2012 年 5 ~ 6 月,在对江苏沿海植被系统调查
的基础上,重点对珊瑚菜的生存现状和分布进行了
详细观察,记录。调查路线为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
河口,南至长江北口的海岸线,长约 954 km,其中砂
—65—
第 4 期 宋春凤,等:江苏野生珊瑚菜生存现状及其灭绝原因探析
质海岸 30 km,基岩海岸 40 km,粉沙淤泥质海岸
884 km。另外,还对江苏沿海附属岛屿秦山岛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
2 调查结果
2. 1 江苏沿海珊瑚菜野生居群已经灭绝
(1)原分布区未见野生珊瑚菜种群
调查发现,江苏珊瑚菜原分布区连云港及其附
近的砂质海岸均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未能发现野生
珊瑚菜种群;据闻江苏沿海附属岛屿秦山岛有珊瑚
菜分布,经过详细的调查也未发现珊瑚菜野生种群
的存在;
(2)未记载地区也未发现新的野生珊瑚菜种群
我们对基岩海岸和粉沙淤泥质海岸也进行了全
面的调查,也未能发现珊瑚菜野生植株。因为野生
状态下,珊瑚菜多生长在高潮线一带的海滨沙滩和
沙堤上,其生境极其狭窄和特殊,而基岩海岸和粉沙
淤泥质海岸本身就不太适合珊瑚菜生长。因此,在
这些生境中未发现野生珊瑚菜的分布也是正常的。
根据 2012 年对江苏沿海全面调查的结果,结合
前期积累的资料,可以基本推断在江苏沿海区域,自
然状态下野生珊瑚菜的种群基本已经灭绝。
2. 2 珊瑚菜灭绝的原因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江苏沿海珊瑚菜野生种群
基本灭绝的原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的共同
作用,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珊瑚菜种群较小
珊瑚菜之所以濒危,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珊瑚
菜种群较小,现存临近省份珊瑚菜种群,浙江普陀山
只有 100 ~ 200 株左右,而山东日照种群也只有 300
~ 400 株。珊瑚菜因为繁殖等原因,造成种群扩张
能力有限,不仅如此,还存在衰退的现象。课题组曾
于 90 年代对江苏和山东日照种群做过种群密度分
析,结果表明,江苏产珊瑚菜种群密度远小于山东日
照。并提出江苏和山东种群有明显的萎缩,种群发
展呈下降趋势,提醒江苏珊瑚菜的种群发展动态应
予重视。10 年后的今天,江苏野生珊瑚菜种群已经
衰亡,而山东的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也逐渐趋于衰
退,这也是珊瑚菜濒危的直接表现。
(2)珊瑚菜种类的狭阈生境分布
珊瑚菜在我国分布于从海南到辽宁的沿海各
省,在分布区内,珊瑚菜基本沿海岸线外围呈线形
“镶边状”分布,从不向内陆扩展,生长地域极其狭
窄。野生状态下,该种多生长在高潮线一带的海滨
沙滩和沙堤上,呈带状分布,其生境极其狭窄和特
殊,具有海滨沙生旱化的狭阈生境。这种狭阈的分
布格局,说明其生长受到内陆因子的强烈制约,只能
生长于海洋性气候下的海滨区域。另一方面说明该
种的择域竞争能力较弱,不利于种间竞争,从而降低
了该种的发展,只能适应现有分布区。
珊瑚菜的定居地具有如下生境特征:所定居的
沙生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简单,克隆植物发
达;粗砂粒基质,其结构疏松,营养缺乏,保水性差,
沙层表面热辐射强,风大而频繁,水分蒸发快等。对
于珊瑚菜的生长发育来说,这些苛刻的生态条件构
成了狭阈生境,从濒危角度来看,也是其濒危的原因
之一[4]。
(3)种子的萌发
珊瑚菜为濒危植物,而种子的萌发是导致其濒
危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珊瑚菜在结实过程
中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现象,同一植株上所有的复
伞形花序中位于顶端中央花序的花果优先发育,在
同一花序中花序中央的花果优先发育。因此,在花
期到果实成熟的过程中,时常有花败育和果败育的
现象,既使有的幼果能发育至成熟阶段,但由于营养
不足而使胚和胚乳发育不充分,从而形成空、瘪、次
种子,使种子败育率较高,胚及胚乳发育完整的珊瑚
菜种子只占 60%或更低[5]。根据 Khan 的种子休眠
类型分类方法,珊瑚菜种子属于深度休眠类型[6]。
珊瑚菜种子萌发率很低,只有 12%左右[7]。原因之
一是种子成熟度不够;原因之二是种子内含有萌发
抑制物[8]。珊瑚菜种子含有高含量的香豆素成分
(如珊瑚菜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等) ,香豆素是
最早被确认为休眠诱导物之一的物质,这些成分无
疑会对珊瑚菜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 - 10];原因
之三是种子霉变等因素的影响,在珊瑚菜种子的贮
藏和层积过程中,发生种子胚乳发霉、糜烂等现象,
使种子丧失了生活力。
(4)人为原因
环境破坏:江苏、山东和浙江沿海曾分布有大
量的珊瑚菜,但由于近年来沿海滩涂开发,围垦活动
频繁,采挖海砂,旅游资源开发等,使得生境遭到严
重破坏 。以连云港连岛分布的一个居群为例,由于
建设海滨浴场,原有的约 380 株珊瑚菜连同其他砂
生植被一同消失。
采挖过度:因珊瑚菜是一种常用的传统药用植
物,其根入药,又名北沙参;其根和叶可食用,经济价
( 下转第 69 页)
—75—
第 4 期 孟昭伟:常见瓦松属植物的栽培与园林应用技术
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等。盆栽于家中,不
一定啥时候遇上个流鼻血、痢疾等等小病,都可以随
手采药治病,利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陈进友.神奇多变的瓦松[J].花卉,2011(7) :26 - 27.
[2] 周洲,李永丽.瓦松观赏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1) :74 - 75.
[3] 王耘.野生瓦松的家庭养护[J].中国花卉盆景,2009(6) :20.
[4] 陈进友.瓦松的生育特性及观赏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园林
花卉版,2011(4) :15 - 17.
[5] 丁宝章. 河南植物志[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1998.
( 上接第 57 页)
值较大。因此药农连年挖根,人为采挖过度,而珊瑚
菜种群扩张能力有限,因此,造成种群面积越来越
小,在江苏甚至已灭绝。
3 结 论
由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江苏沿
海珊瑚菜野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直至灭绝。由此
可见,江苏沿海珊瑚菜野生种群的灭绝与内在因素
和外在因素均有很大的关系,但其中人为的原因对
其种群的生存是致命性的。
对此,人们在生活、生产、建设等活动过程中要
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平衡及人类
生存的空间,同时要加快研究保护珊瑚菜的措施方
案。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珊瑚菜的繁殖技术研究,用
珊瑚菜的根进行移植,根茎进行组织培养快繁,以及
种子繁殖等均可有效的保存现有珊瑚菜资源。
参考文献:
[1] 单人骅,佘孟兰.中国植物志:第 55 卷第 3 分册[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2:176 - 177.
[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珍稀濒危植物(一)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698.
[3] 惠红,蒋宁.渐危植物珊瑚菜试管植株的培养[J].植物资源与
环境,1996(5) :57 - 58.
[4] 惠红,刘启新,刘梦华.迁地保存中土壤因子对渐危植物珊瑚
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5 -
30.
[5] 刘玉函,刘汉柱,辛华. 濒危植物珊瑚菜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04 - 206.
[6] Khan A A.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分化[M].王沙生,洪铁宝,
高荣孚,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7] 刘启新,惠红,刘梦华.渐危植物珊瑚菜种子活力和萌发率测
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55 - 56.
[8] 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 种子生理的硏究进展[M]. 广州:中
山大学出版社,1987.
[9] 董芳,刘汉柱,孙阳,等.北沙参中佛手柑内酯的分离鉴定及体
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95
- 96.
[10] 董芳,刘汉柱,辛华.不同生长年份北沙参中香豆素含量的比
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295 - 297.
( 上接第 63 页)
[4] 李世全.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7.
[5]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陕西中药志:第 1 册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2.
[6]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陕西草药[M]. 西安:陕西省
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970.
[7]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陕西中
草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8] 毛水龙.秦岭七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9] 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10] 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
司,1992.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6.
[12] 裴鉴,周太炎. 中国药用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13]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櫺
2005.
( 上接第 65 页)
均重 60 g /包(以干耳计) ,秋耳 42 g /包;以 20 ℃自
来水进行浸泡,耳片在 20 min 后基本展开,泡发倍
率 14 倍。
示范区栽培证明,代料栽培黑木耳技术完全可
在苏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尤以在意杨林下进行种
植为佳,表现出耳泽色黒、耳片肥厚、爽口脆嫩等优
良性状,而且产量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玉.中国黑木耳[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
[2] 姚方杰,边银丙.图说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11.
[3] 王鑫,亢学平,桂明杰,等.北方黑木耳秋耳代料栽培技术要点
[J].食药用菌,2011,19(5) :29 - 31.
[4] 王伟平,孙涛.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1,21
(6) :35 - 36.
—96—